齐文化视域下的齐都民间音乐略谈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h_q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齐国古都临淄是齐鲁大地上著名的音乐胜地。先秦时期的齐国,就以雅俗共赏的宫廷音乐和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闻名于世。齐国灭亡后齐都音乐并没有随之消减,反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下来更多更丰富的宝藏,其音乐艺术不仅包括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歌曲,还包括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说唱艺术、戏曲艺术等种类。本文就齐文化圣地齐都音乐的繁荣形态进行粗浅探讨。
  关键词:民间音乐;齐文化;齐都
  齐地夷人好乐的传统,太公治国“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齐国发达的工商业,城市的兴起,所有这些因素都促进了齐国民间音乐的发展,齐国民间音乐也成为齐鲁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战国策·齐策》载苏秦的话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这说明各种各样乐器的普及和各种音乐活动的广泛开展在齐国的表现是很突出的,也反映了其民间音乐活动的群众性。[1] 齐国民间音乐的蓬勃发展,不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样也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上至齐国国君、卿相大夫,下至黎民百姓,齐国民众皆对音乐艺术有莫大的热情,如上文提及的,齐宣王曾向孟子坦言:“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东周列国志》《说苑·善说》《新序·杂事》《吕氏春秋》都记载了桓公名臣宁戚饭牛的故事,一代名卿宁戚之所以能得到管仲和桓公的赏识,源于其自创的《宁戚歌》,这个故事的真伪我们不去考究,至少能从中获得的讯息是,桓公和管仲都是懂乐、爱乐之人,且能以乐识人。齐国历史中,如桓公管仲般懂乐、爱乐的国君和卿相可谓俯拾皆是,齐景公、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等,卿相如管仲、宁戚、晏婴、邹忌等,此外,普通百姓中爱乐、善歌之人亦不在少数。《古列女传》记载了管仲之妾婧帮助管仲慧眼识得宁戚之心声的故事,婧引用《诗经》中的篇句来解释宁戚的歌声,说明在先秦齐国,普通女子亦能懂得《诗经》。
  《孟子·告子下》引淳于髡的话说:“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这段话一是表明齐地人民爱乐、善歌,二也说明齐国民间音乐中,哭调极为流行,这也是后世总结的齐国民间音乐的一大特点和亮点。“把杞梁妻的哭调和王豹、绵驹的歌讴同举,并说因她的哭夫而变了国俗,可见齐国唱她的哭调的风气是很盛行的。”[2] 杞梁妻一哭变国俗的故事也是后世孟姜女哭长城的最早源头。关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但版本众多,没有统一说法。笔者认为,孟姜女原型为杞梁之妻的说法比较接近事实。一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来源于秦朝,苏州书生范杞梁,在修建万里长城时葬身城墙中,其妻孟姜女千里寻夫至山海关,并最终哭倒了长城发现丈夫尸骨。此说颇待推敲,山海关段长城修建于明朝,秦长城相距此地数百里,何谈孟姜女哭倒长城一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随着时间朝代的更替而不断丰满起来的,“西汉时,盛行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之说,杞梁妻的悲苦便造成了城崩山裂的感应。至六朝、隋唐间,乐府中有送衣之曲,于是又增添了送寒衣的内容。可见,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在长期的文化演变中逐渐丰满起来的。”国内许多学者提出,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型即是齐国杞梁之妻。《东周列国志》记载中多次出现“某姜”的人名,都是齐国人;“孟姜者,姜氏之长女也” [3]。《左传》记载:孟姜为齐国将领杞梁的妻子,其夫出征莒国,为国捐躯,齐庄公将杞梁尸体葬于郊外,召孟姜前往吊唁,孟姜拒绝出城吊唁,庄公感杞梁勇猛,于是将杞梁之尸葬于其家而去吊丧。孟姜发丧,到了城门之外,停棺露宿三日,扶棺大哭,涕泪俱尽。突然之间,齐国都城崩陷数尺,“由哀痛迫切,精诚之所致也”。笔者认为,此应为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型,因此有“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的说法。在齐国众多的民间乐手中,杞梁之妻并非唯一一位因哭歌而闻名于世的,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曼妙歌声同样佐证了齐国民间音乐的发达。《列子·汤问》载:“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木丽,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扌卞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贿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仿)娥之遗声。”这个故事是讲韩娥在过城门时,以歌声作为商品,换取食物,又因其歌声曼妙动听、一唱三叹,感动了当地人而安然度过城门的事。余音绕梁、曼声长歌式的哭调,之所以能在齐都雍门一带产生“一里老幼悲愁”“喜跃扌卞舞”的强烈共鸣,使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这正反映了春秋以来,齐国丰腴的音乐文化沃土为民间俗曲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4] 齐国民间音乐盛行凄凉哀婉、一唱三叹的哭调,《古诗十九首》其中有一首记载道:“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由此可知,这种曲折徘徊、一唱三叹、悲戚哀婉的曲调在齐国民间音乐中颇为盛行,成为齐国民间音乐一大特色。除了擅长哭调的特点外,齐国民间音乐还兼有恢弘壮丽、诙谐尖刻的特点,这在《诗经·齐风》中尤为显着。
  齐国民间音乐作品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诗经·齐风》。[5]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都是歌诗,其演唱曲调由于年代久远已无从得知。《诗经》按照音乐的不同可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民歌,雅是宫廷乐歌,颂乃用于祭祀的乐舞歌曲,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曲,是《诗经》的核心内容。《诗经》十五国风中又以《齐风》“涣涣乎,大风也哉”的壮丽气势和“好讽、善哭”的地方特色闻名遐迩。《诗经·齐风》共11首,题材丰富,风格鲜明,艺术感染力强,可谓妙之至哉。
  《诗经·齐风》共11首,按题材分,可分为爱情诗、讽刺诗和狩猎诗三种类型,其中尤以讽刺诗艺术价值最高、所占篇幅也最多,11首中有七首是讽刺诗,这也说明了齐国民间音乐善讽的特点。除了《诗经》中这些比较著名的讽刺诗外,齐国其他民歌中也不乏讽刺之作,如《冰水歌》《禾穗歌》《东门奂》等。《诗经·齐风》特色鲜明,具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气势恢宏壮丽。《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欣赏过《齐风》后赞美道:“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太公乎,国未可量也。”吴公子季札音乐修养极高,精通乐律,他认为《齐风》曲调宏大深远,颇具大国风范,由此可以看出,《齐风》气势恢宏壮丽的特点。二是韵律舒缓,气韵悠长。《齐风》在篇章结构上,多用反复重叠的形式,每一篇句式都以四言為主,既有规律又有变化,演唱起来琅琅上口;节奏上多用表示舒缓、感叹的语气词押韵。
  《诗经·齐风》作为齐国民间音乐的集大成者,集中反映了齐国民间音乐的发展水平,齐国民间乐曲中的“好讽、善哭”在《齐风》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同时,《齐风》在篇章结构、句式段落上均有其他国风所不能比拟的可取之处。因此可以说,《诗经·齐风》作为民间歌曲,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齐国民间礼俗,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齐国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不仅形象鲜明生动,而且透露出灵动机敏和气韵悠长的风格特点,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出齐文化的基本面貌,是齐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表象之一。[6]
  参考文献:
  [1]王志民.特色独具的齐国音乐艺术[J].教育评论,1992(4).
  [2][3] 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C].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25.
  [4] 张英基.齐地音乐论略[J].淄博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4).
  [5][6] 张越.齐国音乐艺术探析[J].东岳论丛,2011(9).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传统文化大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积极的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当代人的重要责任。从具体的分析来看,舞蹈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意蕴深厚,能够在现代文化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尤其是民族特色舞蹈,其在了解和挖掘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分析和民族舞蹈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顶碗舞是我国少数民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类型,在蒙古族、维吾尔族等民族中流传较广,具体分析顶碗舞的形成原因并对其
期刊
摘 要:摘 要:近些年,全国各地兴起了民宿建设的高潮,纵观各地民宿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其中,民宿设计缺少地域文化特色,“千宿一面”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本文基于扬州特色地域文化背景,将扬州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诚园红木庭院客栈作为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并从区位环境、历史文脉、建筑特色、室内陈设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探索扬州特色文化在民宿设计中的体现。  关键词:民宿;地域文化;室内设计;建筑  一、
期刊
摘 要:我们享受着科技文明的成果,谁也不会怀疑科学的用处,相反,当代中国人正越来越意识到科技对于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的决定性意义,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普遍享受到科技成果给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从科技历史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到,科学与技术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充分展示了自己独具魅力的价值。。  关键词:科学发展;科学进步  在大约四百年前,科学的用处远未像今天这样变得显明,但是英国
期刊
摘 要: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生态社区建设作为生态人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 然而当前我国生态社区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生态社区建设理念缺乏,简单化、表面工程严重,科技支撑不够,居民参与度低等等,这些给生态社区建设造成了很大的阻碍,本文建议通过明晰生态发展理念,构建生态宜居社区;加强前期规划,完善社区建设举
期刊
摘 要:年画是中国民间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它源于民众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年画的明确起源有待商榷,但是民间年画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对神灵的崇拜。河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与少数民族互通的文化优势,形成了瑰丽的河北民俗文化,这其中的佼佼者——《六子争头图》便是最独特的一页,它以其生动活泼的造型,丰满的
期刊
摘 要:边疆少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效果直接关系到国家到2020年是否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别近几年党和国家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投入,特别是物力、财力、人力的投入,但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并没有达到社会预想的效果。  关键词:跨境民族、精准、扶贫效果  2015年1月习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到精准度,扶到点上、跟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
期刊
摘 要:拜“娅瑶”仪式是流传是广西田林县璐城乡一带壮瑶村落的民间习俗。拜“娅瑶”仪式包括焚香进供、歌舞祭拜和山歌对唱等活动。本文重点对歌舞祭拜的源流做出探讨并着重对其舞蹈形式、节奏形式等艺术特征加以分析。  关键词:祭拜歌舞;舞蹈形式;节奏形式  拜“娅瑶”仪式是流传是广西田林县璐城乡一带壮瑶村落的民间习俗。附近的壮、瑶群众以璐城乡弄光村为圆心,聚集在“娅瑶”庙前祭拜他们心中善和美的化身——“娅瑶
期刊
摘 要:当前,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已然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最近的博物馆热就是很好的体现。对区县博物馆而言,这是一次很好的机遇与挑战。对区县而言,更是能够通过博物馆的发展带来更多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好机会。这促使了政府、社会和更多的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思考如何推动区县博物馆的发展。本文将浅谈推动博物馆发展思路,希望对大家有所助益。  关键词:区县博物馆;博物馆与社会;发展 
期刊
摘 要:人类历史也是一部人类发展史。如果从纵向看人类历史,人类自身及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如果从横向看,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类从相互隔绝走向交流往来,并促进人类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斯塔夫里阿诺斯的经典史学著作《全球通史》,记述了从史前时期一直到 21 世纪的世界历史。《全球通史》不仅是一部世界史,也是一部人类发展史,蕴含着深刻的人类发展哲理。从人类发展的视角看《全球通史》,能够从整体上对人类发
期刊
摘 要:从图书馆经费来源及产权属性的角度看,我国近代图书馆分为公立图书馆与私立图书馆两类。我国近代属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过渡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图书馆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本文通过梳理我国近代私立图书馆从萌芽开始到发展的过程,以期引起对民间图书馆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公立图书馆;私立图书馆;藏书楼  “私立图书馆”这一概念在我国近代多被使用,是我国由近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过渡时期产生的一种图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