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持久需求

来源 :商界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liu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种风尚的兴起到底是临时现象,还是恒久的需求?
  前不久,“分答”被王思聪引爆了,一时间,朋友圈里掀起了一阵“为知识付费”的热潮。分答的游戏规则很简单,就是回答问题的人设置一个金额,比如我设置一个300元的金额,谁交300元就可以问我一个问题,我用语音回答一分钟。但只能是交钱的人听,如果别人对这个问题也感兴趣,就交1元钱“偷听”。这一元钱,有5毛归回答问题的人,另外5毛归提问题的人。这里面的奥妙是激励提问者提问,问出好问题,通过收取偷听费赚钱。
  这几年,类似“分答”这样一夜爆红的产品很多,脸萌、魔幻相机、足记、愤怒的小鸟、切水果等,在红过之后,最后都不见了。

人们知道的生命周期规律


  通过长期的实践,人们知道,所有的产品和应用都有生命周期,新闻事件、热播电影也有周期。一段时间之后,这些曾经很火的东西就会销声匿迹,因为它们都属于短生命周期。
  这就好比我们玩过的呼啦圈和羽毛球。呼啦圈火过之后,就无人问津,而羽毛球则有长久的生命力。我们可以把这种短周期流行性的产品比作呼啦圈,把有持续需求的产品比喻成羽毛球。
  那么,直播是呼啦圈还是羽毛球?
  在王思聪回答的32个问题中,有一个是问王思聪对直播是否会持续火下去的看法。他认为,直播只会越来越火,而主持人则会像流星一样滑过。
  王思聪这个看法总结成抽象的规律就是:平台是恒久的,内容是临时的;电影公司是恒久的,每部片子是临时的;游戏平台是恒久的,每一款游戏是临时的;儿童玩具是恒久的,悠悠球是临时的;新闻联播是恒久的,新闻每天都是不同的;人类是恒久的,每个人的寿命是有限的……
  但这个规律过于粗糙,很难根据它判断一个新事物到底是呼啦圈还是羽毛球。因为品类当然比品种持久,而平台会比具体的内容更有生命力。如果你的公司做的是“饮料”,这当然是一个恒久的需求,但没有什么公司能做完饮料这么大一个品类,最大的公司也只能做集中几个产品。
  而且只有互联网等少数类媒体行业有平台——产品这种组合,大多数行业都没有平台可言,都只是做一个个的产品。比如,做“体育用品”是恒久的生意,可任何一个公司也只是做其中的几种具体产品,并不能做全“体育用品”这个品类。
  当然,即使是非常狭窄应用的产品也有持续的需求,就如同我们每天都接触的家电、汽车等刚需产品。也有把单品做成恒久需求的,如乐高,它把一个塑料积木做成了恒久的儿童玩具,而不是仅流行一时的悠悠球。麦当劳把汉堡做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连锁,并且经久不衰。反观中餐,就算是做成连锁,也只是红极一时的呼啦圈,风潮一旦过去,门可罗雀。

如何把单品做成恒久需求


  这可能是所有企业都在思考的问题,就如同,如何让企业基业长青一样。但要想把产品做持久,我们要先回答这两个问题:
  1. 如何判断一个产品是呼啦圈还是羽毛球?
  2. 如何把呼啦圈做成羽毛球?
  第一个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具体的产品品类来判断,很难找到一个通用原理。比如,相声和唱歌两个不同的电视节目相比,你会明显发现,相声在上电视之后的效果,远没有唱歌节目这样火。而且相声只能听一遍,而歌曲却可以反复唱很长时间。因为对于相声,人们消费的是语言和表演携带的信息,再看第二遍,信息量极大地衰减;而歌曲则是通过声音激发出一种情绪,每次听都会有不同的体验。
  那为什么麦当劳能把汉堡做成“羽毛球”?
  所有营销和搞相关研究的人都认为麦当劳的秘诀在于标准化。当然,有这样的因素在,但这绝对不是首要原因。麦当劳汉堡的恒久性在于它附着在一个恒久的属性上——快餐。中餐附着在口味上,香辣蟹、麻小、肚包鸡,绝大多数中餐都主打的是口味,而口味是受社会风尚影响的可替代品。所以,中餐注定是“呼啦圈”。
  每种商品都有内在的、抽象的本质。如果它的本质依附于一个恒久的量,那它就是羽毛球;如果它依附于一个临时的量,那就是呼啦圈。
  新产品的扩散规律告诉我们,人群之中可以分成创新采用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众、晚期大众、后知后觉者等几个部分。创新度足够,通常都能吸引创新采用者和早期采用者使用。由早期采用者引领风潮,再加上厂商的大力营销,创新产品的扩散比想象的要容易很多。
  如果连厂商都无法知晓创新是否会给消费者带来根本性的利益,消费者最初对产品的判断也是模糊不清的,那你的产品自然也就只能风光一时,就像上网本一样。
  如果你去问刚刚兴起不久的电动平衡车体验如何?回答就会相当离散,有人说很好,也有人说不好。但这种产品到底只是一阵风,还是能够持久下去呢?其实消费者无意识的行为就暴露了真相。
  当消费者开始处于新奇使用频率越来越低时;当消费者使用几次就束之高阁时;当消费者根本没有兴趣重新购买时,产品基本上就被判死刑了。
  前几年,电动平衡车刚刚兴起的时候,它的神奇之处是通过陀螺仪和伺服电机在只有一个车轴的情况下,自动保持平衡,打破了人们的认知常识。一时间,很多成年人把它当成代步工具。因为看起来很酷,所以,尽管价格不低,它也像呼啦圈一样掀起了一阵风潮。但电动平衡车除去新鲜感之后,代步体验远不及自行车或者轻型电动车。所以,它也注定只是一个呼啦圈型的产品。
  就像圣经所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每一种新出现的事物都可以从过去找到原型和经验,养成从历史中汲取营养的习惯,我们就可以发现新事物发展的影像和大致的趋势。
  直播,在现在看来是一件新鲜事,但这仅仅是对于互联网而言。事实上,电视直播早已是一种成熟的模式了,长期的经验也探明什么内容适合直播,什么内容适合精心制作后录播。如果什么事都来直播,那直播也注定会是流行一时的呼啦圈,而不是羽毛球。   怎样才能把呼啦圈做成羽毛球呢?
  首先,这必须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能够击中人们内心深处真正的需求,而不是靠一时的风潮赢得顾客。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营销、包装手段去塑造。
  乐高、芭比娃娃都堪称是“羽毛球”的经典。它们打破了玩具多是“呼啦圈”的这个魔咒,把一个单品玩具变成了具有恒久需求的“羽毛球”。
  乐高抓住了益智这个恒久的需求,攀附着益智这个具有永恒需求的属性,就脱离了玩具就只是玩玩的工具这个低级概念。它把这些塑料积木块做得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同时,很透彻地理解并运用了“波士顿矩阵”管理产品法,不断推陈出新,吸引的不只是小朋友,还有很多成年人。
  而1959年诞生的芭比娃娃,则找到的是一个好的细分市场。当时,市面上那些人物形象的玩具大多都是塑料型的小女孩,而芭比娃娃则是一个成熟少女。她完美的外形让很多小女孩产生了联想,并成为她们的榜样。经过多年的沉积,芭比娃娃成为了美国文化的象征,就像可口可乐、耐克一样。依附于这样一个强健的、恒久的抽象概念,芭比娃娃自然就成为了恒久的“羽毛球”。

怎样从“呼啦圈”中赚钱


  对于企业而言,谁都想找到具有恒久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但这很难。如果找不到,能从流行的呼啦圈中赚钱也不错。
  十年前,奥迪动漫的前身,汕头的奥迪双钻玩具公司成功地炒热了“悠悠球”,还拍摄了以“悠悠球”斗法为线索的电视连续剧《火力少年王》,总共出了三集。通过这一系列的策划,“奥迪双钻”品牌深深地扎根在了少年心中。当年,一个小小的悠悠球售价可高达两三百元,相当于一辆普通自行车的价格。虽然悠悠球最终被验证是一个“呼啦圈”型的产品,但在当时,奥迪双钻也从中赚取了丰厚的利润。
  有时,在长销产品中能做出一款呼啦圈产品引爆流行,也是一种好的营销策略。
  显像管时代的电视机是鼓肚的,因为工艺的需要。后来变成柱面的,又进化成平面直角的。到了液晶时代,平面电视是很自然的,三星又带头整出了向内凹陷的曲面电视。从道理上,平面电视已经最好了,曲面电视只有坐在曲面轴心位置的那个人视角最佳。比如,一家人看电视,不在曲面轴心位置看的人,有些部位的角度就非常不好。可以说,曲面电视是过犹不及。然而,人们的购物模式并不是那么理性的。求新、求奇的心理经常战胜理性。如今,摆在电器商店的曲面电视机比同类平面电视机贵20%左右,却非常畅销。
  而手机则走向了反面,2014年9月苹果发布的iPhone6,触摸屏边上设计了个圆角,起了一个营销色彩浓郁的名字,叫2.5D玻璃。半年之后,三星做了一款把屏幕边缘设置成弯曲的手机,叫双曲面屏。结果,大热。如果人是理性的、科学的,向内弯曲的电视和向外鼓肚的手机本不应该畅销,但确实做成了畅销品。
  前几年,有公司发明了“无叶片风扇”,其实就是把电机、叶片放在风扇座子里面,通过立柱作为导管把风吹出来。但凡有点机械知识的人都知道,这个结构是多此一举,但这个发明也吸引了一些追求新奇特的尝鲜购买者。
  随着竞争性替代产品不断涌现,一些经久不衰型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在缩短。电视节目表现尤为明显,一个新品种的节目做过几期之后很快就进入衰退期;本来颇受欢迎的节目收视率日益下滑,节目质量没有下降,观众却厌倦了。而电视台的策略就是不断发明新的节目类型,持续吸引观众。
  有些产品注定是短周期的“呼啦圈”,市场也发明了快销短周期产品的方法。
  电视购物通常主打新奇特,目标是冲动型消费者,通过密集的信息轰炸,吸引人们立刻购物,周期非常短,厂商也没有指望消费者重购产品,只要在一个销售周期内销售的产品数量够多,也是不错的生意。
  但是,我们也需要警惕,不要错判了呼啦圈和羽毛球。
  从一个理科男的角度看,手机壳最好的材料仍然是塑料。它具有容易做成各种形状,使用中不容易产生永久变形、轻便、色彩丰富,不阻挡信号等优点。
  苹果从iPhone 3的金属边框到iPhone 5全金属壳,把一个临时性的时尚变成了一个持久性的需求,不知不觉就把塑料壳定位到低端了。
  三星公司很长时间不为所动,很长时间坚持手机本来应该就有的两个优良特性:第一,可以更换电池;第二,采用塑料壳。但在苹果的带领下,中国很多高端机型都跟风,将塑料壳替换成金属壳。后来,三星市场占有率下滑,吃到了苦头,才开始用金属边框。同时,发明了本来悖逆手机优点的双曲面屏幕,在全球才逐渐夺回了市场。
  如今,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由于互联网的附着效应,网络上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呼啦圈”产品。每当出现一个热点,不管是媒体还是大V,就开始证明这是一种新趋势,或者说这是一个新的风口,一些传统企业唯恐被颠覆。事实上,这只是传播过剩时代跟风传播现象。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身边最不乏的就是“标准化”的服务。快时尚餐厅麦当劳通过标准化的流水线操作,克服了饮食行业中食品质量控制、量化管理等工业化难题,使得它能以低廉的成本为海量的顾客提供优质食品与服务。  但如今,剪发一样开启了标准化的步伐。虽然汉堡包的标准化不难,但是当剪发标准化,你是否会成为这种“十分钟模式”的体验者呢?时间的成本  1995年的一天,QB House的创始人小
期刊
我曾经说过互联网的一二幕,那它究竟是什么呢?  第一幕应该从1994年开始的PC互联网开始,一直持续到了大约2012年,它改变了整个世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第二幕应该从2012年开始,每个人都切实地感受到了移动互联网的大潮对于我们生活的改变。所以我就在想,移动互联网之后会是什么?  现在,人口红利快没有了。  从2012年到现在,短短4年时间,移动互联网的成长非常迅速,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中的压力。
期刊
从2006年至今,小熊电器已经成长了10个年头。做企业真是十年磨一剑,当小熊电器做得越来越大,跟进的人越来越多时,我们就需要越跑越快。压力和挑战扑面而来,未来仍是个未知数。聚焦当下,是时候梳理我们这10年以来的经营之道,在反思与总结中,探索小熊电器未来的商业模式,创造更多可能性。直面竞争与压力  2005年,我和朋友们共出资二十几万元,开始在广州创业。此前,我在业内有十多年的经验,包括水壶、榨汁机
期刊
随着手游市场营收的节节攀升,据预测很快就会超过端游的市场份额。很多业界分析都将目光对准了这个新兴市场,认为一些传统的单机厂商如果再不转型就要跟不上时代。可业界老炮儿暴雪,最近接连用两件事证明了核心用户群以及核心游戏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件事当然是大有成为现象级作品趋势的《守望先锋》,第二件则是在全国引发观影狂潮的电影《魔兽》。  前者是暴雪继1998年推出《星际争霸》之后,近20年来的第一个纯原创
期刊
在印度孟买,有这样一群人,每天用最原始、简单的方式,将顾客家人烧制的饭菜,快速、准确地送到顾客面前,并且将空饭盒带回。这就是达巴瓦拉(dabbawal),意为“饭盒人”。  这个拥有126年历史的组织,拥有5 000个成员,每天配送约20万份午餐,投递错误率低至600万分之一,《福布斯》杂志还授予其六西格玛质量认证。不过,让人惊奇的是,这个组织85%以上成员属于文盲或半文盲,递送方式只限于传统的步
期刊
前两年房地产不行了,股市低迷,大量资金涌向医疗领域。最令人垂涎的,莫过于背负着“改变医疗模式”使命的移动医疗。  劲风肆起,人心涌动。无数投资者毫不顾及企业是否拥有合适的技术、运营能力、社会资源,纷纷揭竿而起,做着即将迈进新三板,走上人生巅峰的美梦。  只是时至今日,泡沫在风后慢慢散开,几乎所有的App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没法变现,就连春雨医生也不例外。于是大家开始拼命扩张,拓展资源。在投资
期刊
我到过美国硅谷,谷歌有一句话:“我们每个团队不超过8个人。”给我的触动很大,一个企业无论管理多少人,都跟管理少数人一样,如果连少数的人都管理不好,这个企业肯定就乱套了。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创客,每个人都可以变成自组织。  过去的生产模式是大规模制造,廉价劳动力保证了大规模制造在全世界有很高的竞争力。但是现在变成了大规模定制,是用户说了算。这就得靠“工业4.0”,就是我们的“互联工厂”。  
期刊
新年好!  还有谁在家贴年画吗?每一幅年画中常都有神明,比如福禄寿三星、灶王爷、龙凤麒麟……诸神之中,财神爷的粉丝可能最多、最狂热。你看,街上的店里财神爷常年被供奉,香火不断。  追逐创业创新的人会觉得这样很无聊。与其向财神祈祷,不如向客户跪拜。说得好!但他们自己也在搞崇拜,崇拜“独角兽”。两年前,美国人开始把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称作“独角兽”,富贵且稀有。  然而,硅谷已经有不少独角兽陷进了
期刊
陌生人社交盛极一时后开始趋冷。顿足反思,无效社交是其根本痛点。打破既有思维方式,重构差异化社交场景,陌生人社交或能冲出重围。  近两年,以陌陌为代表的陌生人社交产品掀起一波浪潮,探探、比邻、美丽约等一夜涌现。据艾媒咨询的调查,陌生人社交的用户规模早已超过了3.5亿人。但2015年的资本寒冬使一切定格,盈利模式不清、用户数据造假、社交信息噪声、缺乏持续动力,使太多的模式前途迷惘,大量的产品含蕾枯萎。
期刊
中国互联网江湖一直是BAT的天下,但挤进来的京东是个另类。因为有了京东,阿里巴巴的电商领袖地位发生了动摇:马云可以向腾讯道歉,但同时忘不了揶揄京东。在马云眼里,京东才是真正的对手。但京东其实一直是一家巨亏的互联网企业,2015年财报显示,京东的亏损额高达94亿元。历来用脚投票的资本市场为什么会青睐这家亏损企业呢?如果移动互联网泡沫破裂,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京东?  京东模式诞生之初,国内物流行业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