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让孩子哭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sky2605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给3岁的儿子买了一个烤红薯,孩子拿着红薯专注地剥皮……父亲看着稚嫩的儿子艰难而笨拙地剥皮,便一把夺过红薯,“爸爸帮你剥。”孩子怔住了,父亲剥皮时,孩子愤怒地大哭。父亲慈爱地说:“别急,别急,马上就好,真是太急了。”父亲认为孩子是急于想吃到红薯,剥开一半皮就交给孩子。孩子却将红薯愤怒地扔到地下。这一扔也激起了父亲的愤怒。
  
  这位情绪机制发展未成熟的父亲,瞬间便和孩子情绪共生了。他不知道孩子的兴趣在于剥红薯皮,在于手的使用,在于必须由自己剥皮再吃的内在秩序,儿童成长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会愤怒。这一切完全是基于成长的需要。愤怒在开始的时候只是儿童用以保护自己、维护和争取自己心智成长权益与机会的工具,在后来却成为相互不理解的代言。
  对于这位父亲,如果完全不明白孩子成长的需要,那就请允许孩子有情绪,让孩子恼怒的情绪通过哭流淌走。接纳孩子的情绪,不要评判,不要启动自己尚未成熟的情绪机制去理解孩子的情绪。情绪是孩子的,不是父亲的。
  孩子将来成为怎样的人,取决于他在情绪上的成熟度。儿童所有的情绪都在于如何协助自己成长,协助他创造一个自我,透过自我形成一个管理系统,情绪包括在这个管理系统之中。
  我们的文化并不鼓励、不接受各种看似“不好”的情绪,例如哭,被认为是不好的。在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其情绪通常都不能发展、成长、成熟。而由于成年人的情绪尚未发展成熟,尚未从和母亲的情绪共生中完全分离、独立起来,所以成人在对待孩子时极容易释放自己的情绪,转向和孩子共生。似乎是孩子惹怒了父母,但其实是父母让自己共生了孩子的情绪。由于孩子的自卫能力弱,对成人没有制约能力,所以成人在孩子面前比较放松,成人也就容易因松懈而不克制自己的情绪。变化无常的情绪极容易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产生对成人的防御、警觉和恐惧。
  成熟的情绪状态使得成人内在宁静而平衡,孩子看到成人时,就会像看到了一只大象一样开心和好奇。而且由于成人的情绪机制是成熟的,儿童也就自然有了一个参照模式,因此这才是孩子情绪成长的理想环境。
  一个2岁的孩子奔跑时摔了一跤,哇哇大哭。其实他并未摔痛,只是被吓了一跳。等他熟悉这种感觉后,内在就不会再涌起害怕的情绪,反而可能会涌起好奇和欢乐,他会高兴地说:“我被吓了一跳。”
  孩子用哭来应付各种不适。有时不适消失了,但哭好像还意犹未尽。哭释放、调节了内在,放松后感觉就慢慢到来,使哭转变为对感觉的专注。感觉是生命拥有的另一种天然的能力。
  正常的儿童天然地就和自己的情绪待在一起,这非常重要。他还没有像成人那样习惯性地躲开或用理性压抑自己的情绪。儿童和自己的情绪蜷缩在一起,和自己的情绪交融在一起,情绪就像一团迷雾包裹着他……然后,儿童获得成长的资源,并开始熟知、了解情绪,丰富和创造出更多情绪,最后发现情绪的秘密,整合出情绪的意义所在。
  儿童在正常的情绪成长中,逐渐趋于内在的平静祥和,接近6岁时,他们看上去情绪不再过于喜或悲。大喜和大悲在内在的调整下变得平缓,也不再过于“风云突变”,内在的宁静平和初见端倪。
  真正了解了生命,才能从本质上改善教育。尊重生命的特征,我们会惊喜地发现生命的智慧。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其他文献
身边朋友,如果是男性,大致都有一段或一段以上和酒相关的故事。    一位旧日同事,某夜酒后回家路上,突然酒力发作,大街当床,和衣而躺,沉沉睡去。正是隆冬时节,夜半冻醒,发现新买的皮夹克已被人扒去,钱包也给掏走,还好留下钥匙一串,免得回家开门是推是敲,拿不定主意。  朋友的朋友,一次喝了少量酒后骑车回家,半路尿急,找到厕所后来不及熄火,急忙跑进去解决问题。完事后,神清气爽,一出门他直接打车奔家。第二
期刊
Q:我19岁怀了男朋友的孩子,因不到法定结婚年龄,两家人就摆了酒席权当结婚了。但婚后他对我特别不好,连生孩子都不在医院照顾我,而是在家打游戏。孩子1岁时,我们分手,孩子跟着他。这段经历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让我不再相信男人。现在我25岁了依然单身,有时候想去爱又怕被别人嫌弃,很自卑。也有人追求我,但是他并不知道我的情况,我也害怕讲出来。我该怎么面对婚姻?  A:你的故事让我想起香港作家亦舒,差不多
期刊
“你应该求爱,而不是求救。”这是我给几个粉丝回信说的话。很多粉丝的故事,看起来完全不一样,可核心是一样的,她们都把爱情当成了救命稻草。    粉丝阿冉在网上买了条六十多元的连衣裙,被她妈骂了,说她这个月买衣服都花了好几百元。她反驳说,表妹每个月买衣服都上万元呢。她妈说,别跟表妹比,她家有钱,我们家没钱。她很伤心,觉得必须要改变命运。  阿冉决心要嫁有钱人。在朋友聚会上,她认识了男友。男友爸爸是开律
期刊
维德拉是一个西班牙小城。全城面积118平方公里,住着8.3万位居民。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市区内没有汽车通行的城市。这么大一个城市,居然只靠步行,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维德拉真的做到了。这里没有红绿灯,没有公交站,所有道路都是人行道。  15年前,维德拉的路上到处都是汽车,堵车是家常便饭。市中心的一些交通干道上,每天约有2万余台汽车开在马路上。  面对几近瘫痪的交通状况,当时的市长米格尔做出决定:禁止所
期刊
电话接通,一开口就听出哥哥的不开心,原来又是因为妈妈大热天跑到田里干农活。这在我们家一直是长期无法调和的难题。  妈妈的行为表面上看的确让人生气,已经八十多岁的人了,还是一有时间就想着田里该除草了、该施肥了、什么该种、什么该收了……    我们五个子女每次回去,每次都要给父母做思想工作,既讲大道理,也为他们分析,就家里的几分自留地,一年四季满打满算,所有的收成折算成人民币不会超过3000元。可一旦
期刊
小周鬼迷心窍,结婚八年,忽然被一个新同事吸引。对方比她小7岁,浑身上下散发着荷尔蒙,会唱很多陈奕迅的歌,会在电梯里盯着她的脸说:“怎么可以这么美?”    终于,趁丈夫小赵出差,他来了她家。走时,他的外套挂在衣帽钩上忘了拿,第二天上班才想起来。小周慌慌张张地奔回家,发现丈夫已经回来了,沙发上放着那件衣服。  小周哭哭啼啼招了。小赵说给我三天时间想想。第三天他告诉小周:“继续一起生活的痛苦,太漫长了
期刊
小意是我在咖啡馆认识的客人,打扮时尚得体,事业有成,家庭幸福,谁都不相信她在一个小山村度过童年与少女时代。最近她少女时住过的房子拆掉,她回家乡带回了一块粉红色的蕾丝窗帘。    这是她小学五年级时,第一次去省城,用攒下的零用钱买的。回来以后,就挂在她房间木格子小窗上。村里的人嘲笑她,花钱买这么没用的东西,既不遮光,也不挡风,还不如去吃一碗红烧肉。  “那时候身边的人,都比我实际。因为缺钱,每分钱都
期刊
按规则去爱,就得不到爱    遇到心仪的人,任谁都会心怀感恩,哪怕为此改变国籍、信仰,哪怕生命受到威胁,也从不抱怨命运的安排。  那时,她叫叶丽萨维塔·基什金娜。一次去朋友家作客,朋友向她介绍一位高个子、大眼睛的青年:“这是李明,也在共产国际工作。”他一言不发,看上去沉默、内向。活泼开朗的她马上便把视线转向了其他人,这样一个呆人,她没兴趣了解。  朋友们常一起聚会,交流多了起来,她才发现,他和初见
期刊
我们常对身边亲朋好友说“你要幸福哦”。本以为这是一句温情满满的祝福,殊不知会让对方背上“追求幸福”的压力。  英国心理学家西尔维亚·克莱尔做过下面这个实验。有两组实验参与者,其中一组会得到一份假报纸,上面内容大意是宣传“幸福真是好啊”,让人一看就对幸福无限向往。作为对照,另一组会得到另一份假报纸,内容和前者几乎一样,唯一区别就是把所有“幸福”的字眼换成“好的决策”。比如“幸福的人更强壮,有更多亲密
期刊
《莫愁·智慧女性》语汇新解——暴虐式关系,如何逃脱互害陷阱  充满暴力的家庭关系中,无论施暴者还是遭受暴力者,都是暴虐行为的受害者。    暴虐,意味着拳脚相向,还隐藏着恶意、冷漠、残酷。潜藏的消极力量,侵蚀着当事人灵魂的善良、美好与真实。  然而层出不穷的家暴事件里,为何暴虐行为一再重复、延续、迁移?冲突双方为何无法理性改变、终止偏离常态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漩涡中的人们,为何不能如《反家暴,别成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