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道德能动性的三种反驳进路及其价值

来源 :哲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scountsto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智能机器的自主性越来越强,艾伦等哲学家提出人工道德能动性的构想,目的是让机器成为道德行动者.然而,这种构想引发了众多哲学家的反驳.这些反驳可以概括为三大进路:以约翰逊为代表的无自由反驳、以知璨·赫为代表的无责任反驳和以斯塔尔为代表的无意义反驳.从表面上看,三大反驳进路都是从人类的道德能动性出发,通过人机在道德性上的本质差异,进而否定机器拥有道德能动性的可能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它们都根源于道德上的有机观点,即认为无机物的组织系统拥有道德能动性是不可想象的.尽管对人工道德能动性的反驳有某种破坏作用,但它却有助于人工道德能动性的支持论者及时调整目标,以及促使他们反思机器伦理的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批判性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对立的相互作用"思想."自然辩证法"认为只有从事物自身包含的"对立的相互作用"出发才能把握诸如宇宙、有机生命等"自因"性的事物.同样,正是基于"对立的相互作用"思想,恩格斯批判了"热寂说"、杜林的"原始状态"论等具有"他因论""外因论"性质的错误观点.忽视或未能充分把握"自然辩证法"中的"对立的相互作用"思想是"不一致论""不相容论"等曲解之所以产生的重要原因.
马克思的《资本论》具有鲜明的社会哲学意蕴.这一方面体现为它对资本生产之社会组织方式的历时态演绎轨迹进行检视,从而在农村土地所有制的资本化、城市商业体系之潜在资本职能的普遍化,以及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的历史辩证运动中,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得以产生、赓续与发展的显性社会学机理;另一方面又反映在它对资本自身之社会表现形态的共时性变迁规律进行剖析,并在产业资本与货币资本、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辩证关系中,再现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强化其社会掌控能力的隐性社会学动因.与此同时,透过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脉络,马克思在更为宏
朱熹的孝论是以"四书"、《礼记》及《孝经》等先秦与秦汉文献为基础,萃集儒家孝论的精粹而成,具有集大成的性质.朱熹以"理-气"结构论证孝的合法性,以"理-礼"结构确定礼为孝的运行机制,由权而"得中"为孝的实践原则,并基于孝悌为"行仁之始"的理解,从心性与政治两个层面总结了孝的意义.朱熹的孝论体现出了兼该体用、会通公私领域的特点,并不是后世愚忠愚孝思想的理论来源.而"经由现代性的洗礼",在当前的中国社会重建新的孝伦理体系,仍是一项重要和迫切的工作.
"合宜行为"概念在斯多亚派的伦理学以及西方伦理思想史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依据斯多亚派的"自然"与"属己之爱"的概念,在广义上将"合宜行为"界定为"符合自然/本性的行为";其次,依据他们对善/恶、中性事物的界定,指出广义的合宜行为又可以区分为狭义的"合宜行为"与"完美行为/正确行为".通过对合宜行为的讨论,斯多亚派反对在日常生活中将健康与财富等视为善或人生目的,同时也反对完全抛弃健康与财富等的犬儒作风,而是建议我们以一种宁静的态度对待世事无常,并在理性处理中性事物的过程中,追求美德的卓越与幸福.
随着对移情的跨学科的深入研究,移情概念本身在当代呈现出极大的多样性.本文通过对不同定义方式的梳理,根据对情绪要素和认知要素的不同要求,归纳出了广义的移情概念和狭义的移情概念.从亚里士多德式的美德概念来看,狭义的移情虽然有助于美德的培养,但是鉴于它在概念上并不蕴含对美德来说是构成性的规范性要求,因此狭义的移情本身并不适于被看作是一种美德.而且,试图把对他人关切的移情理解为美德的尝试也是存在问题的.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等文本中提到了几种特别的生存方式,并将它们看作存在之真理发生的方式,但对它们大多未加明确解释,因而其含义不明.从海德格尔中后期提出的"真理的发生作为斗争和争执"出发,系统地探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真理发生的这五种方式以及与此对应的五种实际生存样式,可揭示出它们的真实含义.同时,由于真理的发生需要"此"作为居有的发生之所和敞开之地,而此-在是人之存在的本真状态,因此这五种方式是出自存在之真理的人的本真生存样式.这是海德格尔随着对存在理解的拓宽和加深,对《存在与时间》未及展开的本真
在中晚期海德格尔现象学中,爱(Liebe)并没有缺席.关于《斐德罗篇》中爱欲(erōs)观念的现象学阐释,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不过,这种阐释十分复杂.一方面,经由对柏拉图爱欲观念
近代许多思想家以传统思想资源来对接、理解和阐释权利思想.严复用“直”来对译“rights”;梁启超率先揭示“义者我也”这一传统训诂所蕴合的权利观念;刘师培从“义”之“勿
康德的"敬重"概念在学术界争议较大.这些争论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这一概念不仅涉及诸多对象,而且其自身还包含一个三层次的先验结构:即对他人的敬重是以对法则的敬重为前提的;对法则的敬重是以对人格理念的敬重为前提的;对人格理念的敬重是以审美判断中的崇高感为前提的.由于敬重在各层次上的作用机制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康德在表述时变化较多,这也给我们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通过逐一剖析敬重概念的三个层次,这些表面上的冲突可以得到化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学懂弄通做实并长期坚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