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小中风”:“拦截”中风的最有效手段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mula_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都知道,中风(医学上称“脑卒中”)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不仅发病率高,致死率和致残率也相当高。有报道称,全世界每6个人中有1人可能在一生中罹患中风;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中风;每6分钟就有1人因中风而永久致残。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有些严重中风(特别是缺血性中风)在发生之前是有预兆的,它们常常会以其特有的方式给患者一次或数次“警告”,相当于足球比赛中,裁判向犯规的运动员亮出的“黄牌”。“小中风”就是这样一张具有中风预警作用的“黄牌”。作为中风的“前奏”,“小中风”的发生是在提醒患者,必须立即采取干预措施,以免遭遇被“红牌罚下”的结局。
  
  特点:病情轻,易忽视
  通常所说的“小中风”,指的是病情较轻、症状持续时间较短、可自行恢复的一类中风,如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
  TIA是颅内血管堵塞引起的一过性、短暂性、局灶性的脑缺血而引发的神经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突发一眼失明或复视(看东西有重影),口齿不清,半边肢体麻木、无力、活动障碍,半边面部麻木,头晕,站立不稳等。TIA发作时间短,大多不超过1小时,5~20分钟最常见,最长不超过24小时。
  特别提醒:由于“小中风”的症状较轻微、发作持续时间不长、大多能自行缓解,故很容易被患者忽视。许多患者在走路、吃饭或打麻将时,突发半边肢体麻木、活动不灵便,或出现头晕、站立不稳等,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后,不适症状完全消失,便误以为是太累了的缘故,没有引起重视,更不知道这就是中风,自然也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本质:“小症状”,大问题
  无论是“小中风”,还是严重的中风,其病因、危险因素和病理改变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小中风”患者尽管症状轻、发作持续时间短,但其脑血管的损害状况并不见得比大中风患者要好。更为关键的是,“小中风”的复发率很高。研究显示,在TIA发生后的两周内,复发率为15%~20%;而从未发生过TIA者,中风的年发生率为5%~8%。也就是说,“小中风”容易“一发再发”,而一旦再次发作,就可能不是“小中风”,而是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大中风”了。“大中风”一旦发生,除少数脑梗死患者在起病4.5小时内可以接受溶栓治疗外,其他任何治疗都只能起到一定的对症、支持作用,疗效非常有限。
  特别提醒:与毫无预兆就发生严重中风的病人相比,“小中风”患者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被获得了一次“亡羊补牢”的机会。临床上,不少老年人在出现疑似“小中风”症状时,常因为“不想给家里人添麻烦”“晚上去医院不方便”,或者自认为“睡一觉就会好”,而没有及时去医院就诊,白白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把“小中风”拖成了半边肢体完全瘫痪的“大中风”,非常可惜。在此提醒广大中老年人,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抽烟、饮酒者,一旦出现突发半边肢体麻木、无力,一眼失明或复视,口齿不清,走路不稳,头晕,一过性意识丧失等症状,一定要立即去医院就诊,切莫拖延,以免耽误治疗时机,增加治疗难度。
  
  诊断:“症状”为主,影像学检查为辅
  为尽快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疑似“小中风”患者应选择去设有神经内科的医院就诊。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如头颅磁共振、CT血管成像、脑血管造影等),作出明确诊断。
  特别提醒:诊断“小中风”的最重要依据并不是影像学检查结果,而是临床症状。如果没有临床症状,就不能妄下诊断。随着CT检查的日益普及,不是“小中风”而被误诊为“小中风”的患者不在少数。临床上,部分老年人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仅仅因为偶尔做了次头颅CT,发现脑内有“腔隙性梗死灶”,而被一些“外行”医生错误地戴上了“小中风”的“帽子”,接受了大量不该接受的治疗。其实,70岁以上老年人如果做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脑内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腔梗”灶,“片子”上看到“腔梗”灶,并不意味着就是患了“小中风”。还有一种情况是,部分老年患者因持续头昏、头晕或头痛多日去医院就诊,行CT或磁共振检查,提示有“多发腔梗”,也被诊断为“小中风”。其实,只要医生能够仔细询问病史,便会发现这些患者的症状与“小中风”的症状有着很大区别,“多发腔梗”并非导致其持续头痛、头晕的真正病因。
  
  防治:控制危险因素,降低复发风险
  当被确诊为“小中风”以后,患者应尽早在医生指导下接受规范治疗,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争取把中风复发的风险降到最低。具体治疗措施包括: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波立维等),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等。
  不少患者担心长期用药会产生不良反应,对“何时能停药”问题非常关注。特别是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血脂、血糖等指标已经降至正常时,都希望能尽早停药。这其实是一种不科学的认识。治疗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脂血症并不像治疗感冒或腹泻那么简单,唯有坚持长期用药,才能保持血压、血脂和血糖的稳定。患者在用药后各项指标降至正常,仅代表用药有效,并不表示疾病已经被治愈。一般地说,抗血小板药、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等,都需要终身服用。
  特别提醒:无论是“小中风”还是“大中风”,需要用什么药、怎么用,都是有一定规范的。比如,缺血性中风在起病后4.5小时内可以溶栓;起病超过4.5小时者,在急性期需使用大剂量抗血小板药物2周,并尽早使用他汀类药物,同时还应注意控制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中风患者错误用药的现象非常普遍。首先,在很多医院,中风患者都需要接受输液治疗1~2周,甚至更长时间。许多患者也认为,吃药好得慢,输液好得快。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说,除不能进食的患者外,中风患者根本不需要输液,因为大多数对中风有防治作用的药物,如抗血小板药、降压药、调脂药、降糖药等,都是口服药,常用的静脉药反而是一些没有多大作用的药。由此造成的结果是,许多患者虽然“吊”不少盐水,但由于大多“不对症”,该用的药(如抗血小板药等)没用,可用可不用的药乱用,达不到应有的疗效。以至于部分患者一边“吊针”,一边“复发”,病情越来越重。其次,许多中老年人喜欢定期去医院打“吊针”,以为输入一些活血化瘀的药能帮助“疏通血管”、预防中风,这其实也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第三,一些患者认为西药副作用大,中药副作用小,便擅自用活血化瘀中药(如丹参片等)代替抗血小板西药。殊不知,中草药同样也有副作用,特别是静脉输入的中药针剂。大家必须明确,中风患者之所以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是为了抑制血栓形成、预防中风复发。活血化瘀中药可能存在一定的“抗栓”作用,但由于目前尚缺乏可靠的科学证据证明其确实有效,故国内外医学界均反对用“活血”中药来代替抗血小板药物。
  
  专家简介
  李焰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疼痛医学分会头面痛学组副组长,上海医学会脑卒中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医疗专长:擅长脑卒中、痴呆、头痛、头晕等疾病的诊治。
  专家门诊:周三上午
其他文献
据统计,70%以上的中风(卒中)都是在秋末和冬季发生的,神经科医生将中风称为秋冬季神经科的“流行病”。冬季中风有哪些特点?中风最爱“突袭”哪些人?听听专家的说法。     中风类型:“出血”更常见   中风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及复发率高的特点,位列国人死亡原因的第二位。中风主要分两种类型: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秋冬季节,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的患病率均明显增加,其中
如果你留意街头,一定会发现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卤菜店。卤菜色泽鲜艳诱人,味道香醇软熟,荤素皆有,即买即食,给人们带来了简单、快捷、方便,受到老百姓的青睐。  然而,经常与我们“碰面”的卤菜,是不是健康食品呢?卤菜的制作工艺和烹饪特性会存在哪些问题?人们在食用时又该注意些什么呢?且听营养专家的分析。    卤菜是将初步加工和焯水处理后的原料放在配好的卤汁中煮制而成的菜肴。卤菜分为红卤、黄卤、白卤三大类,
胆囊癌的发病年龄,50岁以上者占70%~85%,60岁以上的人居多,男女患病比例一般在1∶2.54。也就是说,胆囊癌多发生在老年女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成分和饮食习惯发生改变,胆囊结石在我国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伴随胆囊结石的增多,胆囊癌的发病也有增高趋势。    胆囊癌高危人群  ⒈50岁以上的女性胆囊结石病人  ⒉胆结石病程大于5年的病人  ⒊B超提示胆囊壁有局限性增厚的病人
如今,传统食品已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对美味食品的追求,西方饮食文化的渗透也使越来越多的西式美食成为我国消费者们的“新欢”。然而,人们在争先追捧冰淇淋、巧克力、奶油蛋糕、方便面、薯片等同时,往往忽视了这些美味食品带来的危害陷阱——氢化植物油。     氢化植物油——危害健康不容小视   人们由于担心长期食用各种动物油可能会对人的心脑血管疾病等健康带来危害,开始崇尚食用植物油,但是,食用植物油有存在于高
预防流感:不能简单依靠药物    通常,传染性疾病来势汹汹,很容易引起大家的恐慌,以致滥用各种药物。事实上,盲目预防用药并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例如,很多人在流感高发期间或周围的人患感冒时预防性服药,包括各种中药、抗菌药、抗病毒药等。其实,针对每一种传染病,医生都会根据其特点和传染水平制定特有的防治策略。甲型H1N1流感和季节性流感的预防措施是保护易感人群,也就是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和季节性流感疫
月经过少 原因众多    徐小姐是一位白领,近一年来,她发觉月经量明显减少,她感到很紧张,不知如何是好?如今,像徐小姐这样月经过少的患者越来越多。女性月经过少,往往指两个方面:一是行经天数一般少于2天;二是月经量少,一般少于20毫升,正常量为50~80毫升。  月经过少在各个年龄段妇女都可能发生,原因很多,一般与体质虚弱和雌激素水平低下等有关。有先天性发育不良、子宫偏小、子宫内膜薄者行经量一般较少
眼压不高的青光眼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具有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特征,如视乳头凹陷扩大、视野缺损等,但眼压一直在正常范围内。正因为如此,其起病非常隐蔽,病变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一旦眼部症状出现时,病情大多已到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眼底检查能在视力出现可察觉的损伤前,就发现青光眼所致的损害。因此,每年一次的定期体检对早期发现青光眼,特别是正常眼压性青光眼,至关重要。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更应坚持普查。
专家解读    1 每天吃早餐有9大好处  (上海市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毛颂赞)每天吃早餐是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一种促进健康的行为。从医学和营养角度看,每天吃早餐有9大好处:有助于获得营养平衡,有助于发挥大脑功能,有助于保护心脏,有助于消化,有利于预防胃炎胃溃疡,有利于预防胆结石症,有效预防肥胖和糖尿病,有利于提高人体的抵抗力,有利于延年益寿。    2 早餐应包括4类食物  (中国营养
生活实例 小时候王小姐身体特别好,从来没进过医院的门。可自打她得了红斑狼疮以后,就没少往医院跑。这次病情有些加重,医生给她的口服激素加量了,很快病情得到了控制。可不几天,王小姐老觉着右眼睛有异物感,看东西也变糊了。丈夫一看她的眼睛红红的,马上陪她上了医院。医生告诉他们王小姐得的是“病毒性角膜炎”,而这种病发生的诱发因素就是长期口服激素。  “眼病”缘起激素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眼科副教授 曹
读者在大众医学网站论坛“百姓问性”版块发的帖子  我和妻子结婚多年,感觉很不错。可是最近在一次妇科检查中,她被查出患有念珠菌性阴道炎。虽然说是妇科病,但我听说这种阴道炎也属于性病。我查了很多资料,发现患了念珠菌性阴道炎,还很可能同时患有其他更严重的性病。如果这样的话,是不是说明她有出轨行为?为此,我和妻子争吵过好多次了,甚至多日互不说话。请教专家,念珠菌性阴道炎到底是否属于性病?妻子有没有可能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