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观察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肝移植术后胆漏的诊断和治疗作用,并随访胆漏愈合后胆管狭窄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经ERCP证实为肝移植术后胆漏13例患者,其中T管漏6例、吻合口漏7例.行内置管引流术6例、鼻胆管引流术2例、鼻胆管联合内置管引流术3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2例.部份患者联合应用生长激素.结果10例完整随访者胆漏愈合时间10~35 d,平均15.3 d,随诊胆管造影证实出现
【机 构】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肝移植术后胆漏的诊断和治疗作用,并随访胆漏愈合后胆管狭窄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经ERCP证实为肝移植术后胆漏13例患者,其中T管漏6例、吻合口漏7例.行内置管引流术6例、鼻胆管引流术2例、鼻胆管联合内置管引流术3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2例.部份患者联合应用生长激素.结果10例完整随访者胆漏愈合时间10~35 d,平均15.3 d,随诊胆管造影证实出现吻合口狭窄4例、肝总管狭窄3例、肝内外胆管多发性狭窄1例.胆漏愈合后有80%患者会出现不同形式的胆管狭窄.结论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或内置管引流是治疗肝移植术后胆漏的有效方法.鼻胆管引流联合内置管引流除具有疗效确切、便于观察等优点外,理论上有防治鼻胆管意外脱落引起严重后果和预防后续胆管狭窄形成的作用,但其上述作用有待进一步观察.
其他文献
患者女,32岁,因间断呕吐伴上腹痛10余天,皮肤瘀点瘀斑1周,于2004年3月3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0余天,无诱因出现恶心,呕吐,伴上腹痛,阵发加剧,无规律性,无发热,于入院前1周,出现皮肤瘀点瘀斑,压之不褪色,由双足背向上延伸至双下肢(伸侧为主),双上肢,胸背部,对称分布,针尖大小,无瘙痒,不伴关节痛,无肉眼血尿,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开腹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仍然很高[1,2],Chamberlain等[3]研究认为经内镜置入支架治疗与手术胆肠内引流术均能成功地解除胆管梗阻,在减黄效果及其速度和生存时间上,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观察该两种引流方法所致的白细胞介素(IL)-2、IL-6、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变化,比较其对患者机体的影响,为临床医师选择合
对晚期结肠癌性狭窄患者多采用手术治疗,以缓解梗阻症状,对不能耐受手术者我们应用内镜下射频、药物注射序贯治疗,以缓解梗阻症状,疗效满意.
患者女,33岁,因左中下腹隐痛伴黏液血便2个月入院.查体:口唇及手指、足趾未见色素沉着.胸部平片、心电图及腹部彩超未见异常.钡剂灌肠空气对比造影:横结肠至直肠多发息肉.
胃镜检查对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治极其重要,但多数受检者认为是一次痛苦经历,常因痛苦紧张而拒绝必要的检查或复查.同时胃镜检查也是一种侵入性、应激性刺激,可诱发心律失常或心肌梗塞等严重副作用,甚至死亡.我们通过异丙酚与芬太尼及异丙酚与咪唑安定联合应用对高血压患者行无痛苦胃镜检查,并和常规胃镜检查作对比研究,意在探讨高血压患者施行镇静无痛苦胃镜检查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胰腺分裂是胰腺导管发育上的解剖变异.胰腺分裂与胰腺炎是否有关存在争议,我院20年问完成ERCP检查3500例,其中胰腺分裂45例(1.3%),近年经副乳头括约肌成形术治疗胰腺分裂型慢性胰腺炎6例效果较好,现结合文献总结如下.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经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患的"金标准",得到越来约广泛的应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cirrhotic portal hypertention,CPH)患者由于可能发生术中难以控制的出血和术后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长期以来被视为LC的禁忌证[1,2].
目前,联合应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下乳头切开术(EST)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和胆管结石已成为常用手段,但在手术室全麻下应用ERCP、EST和LC I期治疗胆道结石在国内尚罕见报道.自1997年12月至2004年6月,我们联合应用ERCP+EST+LCI期治疗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23例,取得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