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大概就是这样的人,一个喜欢去通过自己的狭窄知识观察他人的人。我大致上同意《论帽子哲学》中的“我们全都主观地看待一切,从不客观;我们只看见我们所能看见的东西,而明摆在眼前的东西并不一定都能看见”,但对于作者加德纳在文中提到的其它大多观点,我持保留意见。
首先,若能很容易地了解到他人的內在,大概就不会出现“用自己的皮尺来丈量我们的邻人的高低,应用自己的独特算术来计算他们的身价”,更不会出现这篇文章了吧。大多情况下,一个人在与人相处的陌生与关系亲密中所表现出的性格与举止都是有很大差别的,想要深入了解一个人需要深入接触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了解他的内在。美国作者丹尼尔﹒凯斯在创作多重人格分裂纪实作品《24个比利》的过程中近距离接触主人公比利﹒朱利根,十几年后才对他完全了解。如今,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大多人都有多重人格,要想深入了解会更难。我们大概没有必要走在马路上看到一个人就去和他做朋友,只为了自己对于一个人的好奇。文中的帽店老板为了解一个以后不一定会再见到面的顾客这样做,那恐怕开帽店将不再是他的主要事务了吧。
其次,仔细思考,我们所谓的内在,是否只是较为宽泛的表面呢?举前段时间让人广为谈论的孕妇跳楼事件来说(事件真相暂未明确,以下仅为我的片面观点)。在事发并传到网络上后,很快院方便推卸责任,并在网络上发布一看似孕妇在给自己父母下跪请求进行剖腹产的监控截图,但经过调查便得知从整段视频来看是孕妇过于疼痛无法站立,腿软跪倒在地上。于是,这就被很多人认为是所谓的真相,但来自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真相”一词的解释为:“事情的真实情况(区别于表面的或假造的情况)”,而我们好像并不知道事情的真相,那所谓的内在与现实依然是表面,只不过更加宽泛罢了。了解一个人也如此,我们所了解的,真的是内在吗?
最后,我们想要深入了解一个人,而那个人一定会想让我们了解他吗?或许,与观察表面相比,这会让他受到更大的伤害。每个人都是有秘密的,或大或小,若被别人发现,小到遭遇冷眼相待,大到危及生命。之所以心理学有一个分支叫做犯罪心理学,就是为了在审讯中,当犯人不愿表达实情时所对其进行观察、调查等,最终得出结论。若每个人都想被别人所了解,我们为何还需大动干戈地去研究读心术和各种心理学。在死亡和遭到不客观看待之间,大多人还是会选择后者的吧。
综上所述,我认为看清现实是极其难以达到的。《论帽子哲学》的思想是符合常理的,但又是很难做到的,表面的世界或许也是最直接的世界、最和谐的世界。
首先,若能很容易地了解到他人的內在,大概就不会出现“用自己的皮尺来丈量我们的邻人的高低,应用自己的独特算术来计算他们的身价”,更不会出现这篇文章了吧。大多情况下,一个人在与人相处的陌生与关系亲密中所表现出的性格与举止都是有很大差别的,想要深入了解一个人需要深入接触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了解他的内在。美国作者丹尼尔﹒凯斯在创作多重人格分裂纪实作品《24个比利》的过程中近距离接触主人公比利﹒朱利根,十几年后才对他完全了解。如今,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大多人都有多重人格,要想深入了解会更难。我们大概没有必要走在马路上看到一个人就去和他做朋友,只为了自己对于一个人的好奇。文中的帽店老板为了解一个以后不一定会再见到面的顾客这样做,那恐怕开帽店将不再是他的主要事务了吧。
其次,仔细思考,我们所谓的内在,是否只是较为宽泛的表面呢?举前段时间让人广为谈论的孕妇跳楼事件来说(事件真相暂未明确,以下仅为我的片面观点)。在事发并传到网络上后,很快院方便推卸责任,并在网络上发布一看似孕妇在给自己父母下跪请求进行剖腹产的监控截图,但经过调查便得知从整段视频来看是孕妇过于疼痛无法站立,腿软跪倒在地上。于是,这就被很多人认为是所谓的真相,但来自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真相”一词的解释为:“事情的真实情况(区别于表面的或假造的情况)”,而我们好像并不知道事情的真相,那所谓的内在与现实依然是表面,只不过更加宽泛罢了。了解一个人也如此,我们所了解的,真的是内在吗?
最后,我们想要深入了解一个人,而那个人一定会想让我们了解他吗?或许,与观察表面相比,这会让他受到更大的伤害。每个人都是有秘密的,或大或小,若被别人发现,小到遭遇冷眼相待,大到危及生命。之所以心理学有一个分支叫做犯罪心理学,就是为了在审讯中,当犯人不愿表达实情时所对其进行观察、调查等,最终得出结论。若每个人都想被别人所了解,我们为何还需大动干戈地去研究读心术和各种心理学。在死亡和遭到不客观看待之间,大多人还是会选择后者的吧。
综上所述,我认为看清现实是极其难以达到的。《论帽子哲学》的思想是符合常理的,但又是很难做到的,表面的世界或许也是最直接的世界、最和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