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已经到来,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关键在教育。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同时,更应该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 充分挖掘教材的创新性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信息的生成源。教师在教学要不囿书本,勇于创新,做到陈题新掘,旧题新编。因此,正确地使用教材,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教“9的乘法口诀”时,可改变教材上传统记忆方法,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讨让学生观察思考,探讨快速记忆口诀的窍门,有的学生采用“手指示意”的数学游戏来记忆,然后进行交流,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每句与整十数有关,存在特殊的规律:9=10-1,18=20-2, 37=30-3,36=40-4,45=50-5……
由以上分析可知“9的乘法口诀”的特殊规律是“几九就是几十减几”,这样的形式新颖,简便易行,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参与,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知识,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 重视动手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人的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动手实践,结合内容为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动”启思。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让学生观察三个内角如何才有拼在一起,再动手操作,有的同学把任意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成平角;也有的同学把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折在一起成平角。
又如学生学习“克和千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使学生在动手中认克“1克、10克、50克”等质量的观念,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推移,估计出物品的大概重量的方法,并能运用到生活中去。
这样让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中操作不断地尝试,得到不断地创新。不但对所学知识起到较好巩固作用,而且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精神。
三、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质疑是需要勇气的。因为他们年龄小,知识面窄,要提出一个问题总会产生种种疑虑。诸如:我提的问题是否正确,会不会引起取笑呢?“我表达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怪我?”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原有疑问的学生不提,没问题的学生不去动脑筋,大家相安无事,死水一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无论提的问题正确与否,简单与否,问题质量的高低,都应该给予鼓励和真诚的表扬,而不能讽刺、嘲笑,以促进创新素质的形成。如我在讲整数时板书“0、自然数……是整数。”有一学生问:为什么“自然数后要加省略号?”我立即表扬学生问得好,注意观察、肯动脑筋,然后因势利导:“猴子、老虎是动物,反过来动物就是猴子、大象,对吗?”师生热烈讨论,学生猜测到了整数包括0和自然数外还有其它没有学过的数,从而明白了省略号的含义。
由此可见,有疑到敢问,敢问到猜想,正是创新的美妙前奏,学生的这种敢于质疑、积极参与求知的精神,是创新思维的真正源泉。
四、在学生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实现创新
俗语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合作学习把一个大课堂转化为小课堂,从一个教师发展成为能者为师,人人参与教学个个投入学习。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和交流,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完成教学知识的建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富有创新精神。例如:学生在学习分数大小比较的基本练习后,我设计以下两道习题:①3/4和5/6;②7/13、5/12和11/23。让他们进行合作讨论:大部分的小组把它们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有个别组提出了也可以把它们化成同分子分数进行比较;还有一个小组提出了①题的3/4和5/6不用前面两种方法,可把它们与1进行比较;3/4比1小1/4,5/6比1小1/6,因1/4>1/6,故3/4<5/6;受到了这题的思考方法的启示,有一小组竞然发现了②题7/13、5/12和11/23,也不要通分,把它们各数与1/2进行比较,7/13比1/2大,5/12比1/2小1/12,11/23比1/2小0.5/23(即1/46),因1/12>1/46,故7/13>11/23>5/12。这种不拘泥于常规想法,在小组合作中得到充的展现,使学生的思维得大大的开拓,取得殊途同归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总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代素质教育的需求,只有坚持不懈地贯彻这个理念,并把这个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因此,在优化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想方设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形成创新的能力,真正落实到主体学习的过程中去。
一、 充分挖掘教材的创新性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信息的生成源。教师在教学要不囿书本,勇于创新,做到陈题新掘,旧题新编。因此,正确地使用教材,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教“9的乘法口诀”时,可改变教材上传统记忆方法,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讨让学生观察思考,探讨快速记忆口诀的窍门,有的学生采用“手指示意”的数学游戏来记忆,然后进行交流,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每句与整十数有关,存在特殊的规律:9=10-1,18=20-2, 37=30-3,36=40-4,45=50-5……
由以上分析可知“9的乘法口诀”的特殊规律是“几九就是几十减几”,这样的形式新颖,简便易行,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参与,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知识,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 重视动手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人的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动手实践,结合内容为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动”启思。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让学生观察三个内角如何才有拼在一起,再动手操作,有的同学把任意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成平角;也有的同学把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折在一起成平角。
又如学生学习“克和千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使学生在动手中认克“1克、10克、50克”等质量的观念,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推移,估计出物品的大概重量的方法,并能运用到生活中去。
这样让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中操作不断地尝试,得到不断地创新。不但对所学知识起到较好巩固作用,而且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精神。
三、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质疑是需要勇气的。因为他们年龄小,知识面窄,要提出一个问题总会产生种种疑虑。诸如:我提的问题是否正确,会不会引起取笑呢?“我表达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怪我?”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原有疑问的学生不提,没问题的学生不去动脑筋,大家相安无事,死水一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无论提的问题正确与否,简单与否,问题质量的高低,都应该给予鼓励和真诚的表扬,而不能讽刺、嘲笑,以促进创新素质的形成。如我在讲整数时板书“0、自然数……是整数。”有一学生问:为什么“自然数后要加省略号?”我立即表扬学生问得好,注意观察、肯动脑筋,然后因势利导:“猴子、老虎是动物,反过来动物就是猴子、大象,对吗?”师生热烈讨论,学生猜测到了整数包括0和自然数外还有其它没有学过的数,从而明白了省略号的含义。
由此可见,有疑到敢问,敢问到猜想,正是创新的美妙前奏,学生的这种敢于质疑、积极参与求知的精神,是创新思维的真正源泉。
四、在学生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实现创新
俗语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合作学习把一个大课堂转化为小课堂,从一个教师发展成为能者为师,人人参与教学个个投入学习。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和交流,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完成教学知识的建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富有创新精神。例如:学生在学习分数大小比较的基本练习后,我设计以下两道习题:①3/4和5/6;②7/13、5/12和11/23。让他们进行合作讨论:大部分的小组把它们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有个别组提出了也可以把它们化成同分子分数进行比较;还有一个小组提出了①题的3/4和5/6不用前面两种方法,可把它们与1进行比较;3/4比1小1/4,5/6比1小1/6,因1/4>1/6,故3/4<5/6;受到了这题的思考方法的启示,有一小组竞然发现了②题7/13、5/12和11/23,也不要通分,把它们各数与1/2进行比较,7/13比1/2大,5/12比1/2小1/12,11/23比1/2小0.5/23(即1/46),因1/12>1/46,故7/13>11/23>5/12。这种不拘泥于常规想法,在小组合作中得到充的展现,使学生的思维得大大的开拓,取得殊途同归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总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代素质教育的需求,只有坚持不懈地贯彻这个理念,并把这个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因此,在优化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想方设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形成创新的能力,真正落实到主体学习的过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