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远去的鸟兽乐园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longke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多年前,塔克拉玛干沙漠河网密布,植被茂盛,鸟兽成群,生活在那里的圆沙人亦农亦牧,男人们养牛喂羊,制作一些家用器皿,陶器、铁器、铜器做工精良细巧。女人们在家织布,为衣物染上各种鲜艳的颜色……但是,对他们的存在,中外史籍从未有过只言片语的记载。
  塔克拉玛干沙漠发现圆沙故城遗址
  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地图上看就像椭圆形的鸡蛋卧在天山和昆仑山之间,克里雅河冲入沙漠,自南向北纵贯其间。历史上克里雅河曾一直流人沙漠北缘的塔里木河,将塔克拉玛干沙漠分成大体均等的东西两个部分。至少在距今2000年前后的汉代,贯通沙漠南北的克里雅河成了连接丝绸之路中道的龟兹国(现新疆库车县)和丝绸之路南道的扦弥国(现新疆于田县)的生命通道。
  克里雅河下游的古老文明是1896年发现的,在古克里雅河附近,瑞典人斯文·赫定发现了唐代的丹丹乌里克遗址、汉晋时期的喀拉墩遗址。不过这些在中国的历史典籍中都有明确的记载,斯文·赫定等探险家也是捧着历史典籍索骥而来,但这个突兀在沙漠正中的圆沙故城却找不到任何文字记载。
  于田县的维吾尔族人把圆沙故城这个区域称为尤木拉克库木,意为圆圆的沙。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和法国考古学者据此将这座新发现的故城命名为圆沙故城。其确切的地理位置在喀拉墩遗址以南43公里处,于田县城以南250公里处,正好在于田与沙雅县城之间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中,实地调查和卫星图片分析,发现古代克里雅河在此分叉,将古城包围,形成天然的护城河。
  依照《汉书·西域传》的记载,古代扦弥国就位于克里雅河的下游,介于龟兹国和于阗国之间。可能就在今天的圆沙故城或喀拉墩遗址附近。但是,喀拉墩遗址和丹丹乌里克遗址没有城垣,看上去不像是城堡,年代也比圆沙故城晚许多世纪。公元400年,法显高僧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时,天上无飞鸟,地下无走兽,强大的看扜弥国已经不知去向。现在,这里依然是个充满迷团的区域。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法国中亚研究所联合组织了考察队,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人员初到圆沙故城遗址时,城里城外都是大沙丘,特别凄凉。一堆堆散落的白骨、陶片、兵器和掩埋在沙漠中的弃城历历在目,令人惊呆了。
  这批古代建筑群落不像是普通的民宅村舍,一座座都如宫殿般气势恢弘。地基深厚扎实,房柱浑圆粗壮,即使在地下埋藏几千年,在今天还是可以嗅出几分当年的辉煌。
  刘国瑞和陈戈先生率领的挖掘队,在大殿进行了彻底清理,1米多厚的堆积层中有不少圆形储粮罐,可能是为了防范鼠害或者抗敌。红柳篱笆加泥土式的建筑结构与现代克里雅人的民居很相似。尽管每块垒城墙的土坯长68厘米,宽40厘米,厚12厘米,高墙如同长城一般雄伟,也没能防止住敌人的进攻。对大殿的挖掘至少证实古堡被火烧过三四回。出土的兵器包括铜刀、铁簇、带翼的箭杆、铜盔、弹弓和大批来路不明的鹅卵石。
  考察队除了在城堡中挖掘了几处民居外,还在城的西北面和北面的古河床边找到不少分散的民居遗址。另外,在方圆5~10公里的范围内还有大量的马鞍形石磨、球形石碾、印有刻纹的陶片、木梳、角梳、冶炼渣、玛瑙珠、玻璃料珠、木桶、木勺、石镰、钻木取火器、火山漂石、漂亮的铜饰、穿眼的石佩等。据地貌学家茹埃拉说,在非洲一些部落至今还在使用类似的石磨。最令人惊奇的是,在女干尸的枕边发现一柱状木杯,其间插着一木制纺轮,与现在昆仑山牧民和天山牧民使用的纺轮完全一样。几千年的传统工艺一直流传下来,谁还能小看这些沙漠土著呢?
  圆沙故城遗址是目前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发现的年代最古老的一个古城,而且完美保留整个城垣的遗址。城墙的周长995米,南北长330米,东西宽270米。墙的地基有8~12米宽,高度5~7米,上面扎有篱笆和尖木桩。这样高大的城墙除了御敌,还可以挡住风沙。它比世界著名的高昌古城、交河遗址、楼兰遗址、尼雅古城、丹丹乌里克、喀拉墩、约特干、龟兹佛窟等都要早许多世纪。在圆沙故城遗址出土的物件中还未见任何形式的文字,没有丝绸织物、古钱币,也没有佛教痕迹及其能代表佛教兴衰的绘画。
  那时的居民红发黑脸
  生活在圆沙故城的人们有着红棕色的头发,脸色偏黑,心灵手巧。有关专家说,从得到的诸如头发、皮肤碎片等信息看,他们来自欧亚交界处国家的可能性较大。那时的男人们养牛喂羊,会动手制作一些家用器皿,陶器、铁器、铜器做工都很精良细巧。女人们在家织布,为衣物染上各种鲜艳的颜色。
  古代圆沙人的生活条件要比现在的克里雅人好得多,因为,那时候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都比现在优越。从出土木乃伊的穿着上看,有厚皮手套、宽皮带、牛皮鞋(靴)、羊皮裤、狼皮袄、鹿皮衣、毛织品、斜纹毛布、毡帽、毡靴、毡袜、驼毛围巾、绣花毛布裤、毛裙子以及铜扣、骨饰件和珠宝饰佩等。都说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辫子多,2500年前异族先民就是这样的。当时除了十分兴旺的牧业,还有简单的农业和冶炼业,出产麦子和糜子等。各处散布的陶片和铁渣,可能是方圆几公里森林消失的佐证。遗存的灌溉渠网在城外纵横交错,引水工程高悬于沙丘之间。当时的染织水平也很不一般,女干尸的脸上蒙着一块红色毛料子,白色的网格不亚于现代工艺。据染料专家多米尼克教授分析,染料成分有植物、矿物和动物等。这种红色可能就出自动物的血液,一种类似于胭脂虫的红色原料,是现代人们追求的纯天然、无污染上品。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许经历过战乱,经历过瘟疫、洪灾,可这些都没有使生命完全消失。到底是什么,终结了塔克拉玛干辉煌的过去?
  考察队员从卫星图片上看出河道变化的痕迹,原本融会贯通的河流纷纷断流,主干道不再流入塔里木河,向东移去,塔克拉玛干的生物失去生命之源。
  在探寻真相的过程中,关于曾在此地生活的古人,一直存在许多疑问:他们究竟是多少年前的人?什么种族?生活状态怎么样?考察同样给出了答案。
  专家们发现,那时,已有农业灌溉系统。但从出土衣物多为毛料而非棉质可以看出,他们还是以畜牧业为主。我们发现羊圈里的粪便有几尺厚,说明当时土地很肥沃,牛羊的粮食充沛。
  随着考古的逐渐深入,考察人员发现三个疑点,正是对疑点的分析,最后才确定塔克拉玛干地下遗迹的真实年龄。首先,考察过程中没有找到文字记录。其次,没有发现诸如钱币之类的交换货币。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遗迹正好位于丝绸之路上,却没找到丝绸的蛛丝马迹。凭这三点,考察人员判断:这里的古人生活在丝绸之路出现前,那时文字和流通货币还没有出现,所以这座古城的历史至少在2000年以上。
  塔克拉玛干沙漠曾是鸟兽的天堂
  圆沙故城遗址的野生动物非常多,在墓中发现了斑鸠、鹌鹑,应该说那时的环境比较湿
其他文献
通过“模糊化”的图式来增进语言的效力,必须构建好简、众、活、雅这四个板块。简,“删削洗炼”,留下许多有意义的“空白”,使躯干凸现,真淳自见;众,“模糊语词”转化为群众的意念和
应用单晶X衍射法测定5个有机分子样品结构,发现晶态下部分原子存在的无序排列(占有率,位置)导致分子构象的变化。X射线衍射分析获得的是分子的平均结构,由于有机分子晶体结构中普通存
以2-(3,4-环己基类二氧-5-异丙基)苯基乙醇(2)和3-异丙氧基-5,5-二甲基-1,3-环己烯酮(4)为原料,利用羰基α-位的烷基化反应和分子内的Friedel-Carfts反应为关键步骤,经9步反应,合成了多氧芳香型三环二萜类天然产物Salvinolone。
书法家介绍 高洪泉,男.斋号:静虚堂主人。1959年生人,祖籍天津市。从小受家庭影响,书法启蒙于家父。幼承家训,涉猎广泛。喜摄影,好文史。醉笔墨。楷书始于柳《神策军碑》、后临颜《
在朝鲜族美声唱法的教学中,应针对其弱点,强调声乐中呼吸的重要性,纠正学生缩紧喉咙和压嗓子的现象,强调吐字清晰,在训练中注意音色。
碘酸钾存在时极谱催化波法测定甘草酸过玮,赵明仁,宋俊峰,柳芸(西北大学电分析化学研究所,西安,710069)关键词甘草酸,有机去极剂,极谱催化波,药物分析有机化合物尤其是生物活性物质作为有机去
中国传统社会里法律工具主义论始终起着绝对支配地位,这种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和法律行为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为了摆脱这种法律工具论对社会生
深秋时节,我们一行4人乘车穿越400里沙漠,沿着美丽的克里雅河去寻找它最终端的乡村——达里雅布依。在那里,我们不仅拜访了慈祥的老人、温和的妇女、质朴的青年男女和赤足玩耍的孩子们。还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幸运地遇上了达里雅布依人的订婚礼。这个古老乡村的乡情民风,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  如果说,老人们的“绅士范”是达里雅布依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民族习俗与宗教信仰的积淀,那么,这种优秀的特征
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属于大型猛禽,翅膀张开足有3米,站起来比6岁儿童还高,与其他猛禽相比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那光秃秃的脖子。它们长期生活在人迹罕至的深山、高原,行踪神秘,鲜为大众所知,即使国内的鸟类学家对它们的生态习性也知之甚少。在国家自然基金的支持下,我们有幸去揭开它们不为人知的一面。  马兰古道忆往事,巴克熊沟现雕巢  3月下旬,内地早已春意盎然,乌鲁木齐依旧沉浸在冬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