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探析

来源 :锦绣·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h07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人文性课程,在融入思政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提高大学生思政素质方面较其他课程具有独到的渗透功能.笔者认为可以从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情怀等方面具体实施。
  关键词:语文;思政;德育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部署,并提出了“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其中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要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基础学科、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也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如何实施课程思政,成为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人文性课程,它具有的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价值观引领等多种教育功能,在融入思政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提高大学生思政素质方面较其他课程具有独到的渗透功能,因此,笔者认为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探析 。
  一、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指的是重视亲情、心怀天下、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行孝尽忠、 乡土观念等等。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成为天下知识分子共同的心声和遵循的操守。儒释道文化的汇通、兴盛又将家国情怀与君子的出世、入世结合得十分完美,在古代文献中显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文天祥的《过伶仃洋》,王昌龄的《出塞》,岳飞的《满江红》,陆游的《示儿》等等,这些常见于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呈现出古代文人为国捐躯,视死如归,前赴后继的爱国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把这种家国情怀一一渗透出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认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阶梯,透过民族英雄的事迹感受正直高尚人格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人对社會和他人的责任感,包括个体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所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履行各种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责任感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文明的提升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培养他们强烈的责任感无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题。 加强责任感的培养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位一体的结合,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大学生责任感培养中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通过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分析,明确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内容,积极探索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新途径。而《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人文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当仁不让的。从屈原的《哀郢》到杜甫的《秋兴八首》,从李斯的《谏逐客书》到贾谊的《过秦论》,跨越历史的长河,讲述爱国志士的人生起伏,体会他们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情感,品味秦汉的政论家们以史为鉴的精彩论述,激励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自古文史不分家,从战国纷乱到秦王统一六国,再到强秦的迅速灭亡,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通过教学,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他们正确的使命意识、忧患意识、担当意识,逐渐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三、文化自信
  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来源于民族的文化经典,一个人的文化自信,来源于深厚的文化修养。学生阅读文化经典,就像是和古人谈心,可以从中汲取智慧、经验和为人处世的原则,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而《大学语文》的教材和教学可以天衣无缝的渗透这些。教师应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准确把握中国历史文化的核心内容,认真思考如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定广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要让学生明白,在世界历史坐标中,中国长期处于人类文明中心的地位。经历了近代历史的衰败与更新,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奋发努力,中华文明正在实现伟大复兴。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都有赖于广大知识分子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不畏艰难,不怕险阻,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四、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要求不仅关心人物质层面的需要,更关心人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不仅创造条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着力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入选《大学语文》的文章 ,大多为经典名篇,其中浓缩了古人的智慧和经历,有着时代和个人的极大魅力。比如《蒹葭》中可望不可即的伊人,可以理解为一切美好的事物,尽管在追求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挫折和阻碍,但诗人仍矢志不渝,执着追求。《春江花月夜》则把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融为一体,汇成一个流光溢彩、浑然忘我的奇幻境界,引导读者感悟美的真谛,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景。《沈园二首》中陆游和唐婉虽然被棒打鸳鸯,但在沈园相逢之后,仍然对爱情坚贞不渝,至死不变。所以拥有人文情怀的人,会以平等尊重的目光看待一切,会敬畏生命,能体悟众生并相信爱情。
  语文本身传承着民族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徐中玉先生在2018版《大学语文》的序言中,曾写道:“从语文的‘人文性’角度考虑,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利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涵养性情;从语文的‘工具性’角度考虑,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旨在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以后,使语文的学习不致中断,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培养的向导,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大学语文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可以在教学内容上达到一科多教的目的。可以结合多种思政元素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情怀”等,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其他文献
摘要:伴随着新课标的贯彻落实,其强调学生才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提升教学引导的效率,构建高效课堂,使学生勇于开口说、敢于大胆练,积极表述自我看法,使其形成英语的学习积累意识,逐渐掌握阅读学习技巧。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执教经验,浅议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凸显中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凸显;学生;主体性  1、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性意义  新课标中
期刊
摘要:党校是我国培养党员干部的重要场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面对当前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时,党校作为党员干部思想教育的重要基地,必須承担起更加重要的使命和艰巨的任务,不断提升教学能力,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意识形态教学是党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党校教育工作者应明确意识形态的重要功能,在教学工作中,加大意识形态教育,为党员干部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关键词:党校;意识形态
期刊
伊维德(Wilt Lukas Idema)是荷兰汉学转型时期的代表学人,其汉学研究著述与翻译作品众多,在西方汉学界确立了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地位。其研究领域涉及早期中国戏曲、白话小说、说唱文学、女性文学、中国流行叙事民谣等,对西方汉学界起到学术引领的作用。
  本文以伊维德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学术渊源、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三方面的内容。首先简要介绍伊维德所处的时代背景,剖析转型时期荷兰汉学的历史作用及其学术学院化的特点;梳理伊维德的汉学渊源,考察其学习经历、师承关系与科研生涯;按时间线索介绍伊维德的研究
我们当前所进行的伟大斗争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一方面,从横向上看,它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梦想紧密相连,与“三个伟大”处于同一个体系当中,并且贯彻这个体系得到各个环节,担当着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的作用。另一方面,从纵向上看,作为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它自身也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  (一)伟大斗争与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相连,伟大斗争是动力源泉  党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如今的社会也可以称得上是“信息化时代”了。而当下的新兴科技也需要和教育融为一体,促进现代教育的改革发展。微课模式不仅仅可以使得教学质量大大提高,也可以让学生能够对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更好地了解。本文浅析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模式是如何被应用于其中的。  关键词:微课模式;小学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实践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铺开,小学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重视,
期刊
摘要:本文对高校开展瑜伽课程进行研究,在开设基础瑜伽课程的价值方面,研究了其具有健身价值、教育价值及一定的娱乐价值;在实践方面对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高校开设瑜伽课程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提出建议为指导瑜伽课程实践提供参考意见。  1、前言  随着高校课程的多样化开展,越来越多的体育课程融入了新鲜血液。在完成既定课程内容的前提下,出现了很多新型课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少数民族文学的关注却是在逐渐加重,到如今,少数民族文学在历史中依旧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一直以来少数民族文学都是在研究和观察的对象,其承担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传承与历史更迭,少数民族文学呈现出了深厚、独特的民族情怀,还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且独到的审美价值。在对其欣赏与领悟的过程中,有助于增强个人的文学素养,并对其中的一系列审美价值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本篇文章从各个角度
期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基于此,高校应当注重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培养。由于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有关报恩文化的思想教育就成为德育培养的重点。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传统报恩文化;思想教育  一、传统报恩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内涵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报恩思想贯穿其中,《诗经》有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以及《战国策·魏策四》有云“人之有德于我也,
期刊
摘要:在我国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画是一大重要构成内容。将中国画元素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能够有效提高现代服装设计的创新性与多样性,能够有效传承与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基于此,本文深入研究现代服装设计对中国画元素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代服装设计;中国画元素;运用  1.引言  目前,在進行现代服装设计过程中,常常会涉及到服装专业技术、服装心理学等多个方面,在进行现代服装设计中,能够有效结
期刊
摘要:现代化发展形势下,体育教学方式方法要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才能满足人才培养要求。体能训练是体育教学工作开展期间的重要内容,目前体能训练方法有很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功能性体能训练是一种新型的训练方式,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教学水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要对功能性体能训练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将其合理应用到体育教学工作中,确保能够将这种训练方式的积极作用体现出来。  关键词:功能性;体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