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成江:昨天的尘土与风寒至今还留在我身上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ongde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春天,参加一个摄影活动,报到时,在门口有人喊我,循声望去,一眼便认出是黄成江。至少有20年没和他见面,他却样貌依旧,规矩的分头,规矩的穿着,规矩的微笑。
  寒暄之后他送我一册新出版的摄影集《黄成江“树”系列》,匆忙翻过令我吃惊不小,满本都只有一个主题,全是树。形式、手法也颇显现代,至少和他曾经那些人们熟悉的作品相去甚远。心中暗喜,一位艺术家的“变”总是令人高兴的事。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黄成江或许就应了这句话,30岁之前在全国性的摄影展赛中屡获大奖,34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36岁当选第五次文代会最年轻的摄影界代表,39岁捧得首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作为摄影家,这样的履历很难被别人填写。
  出生在黑龙江双鸭山的黄成江,初中毕业后就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因为聪明伶俐,样貌端正,还写得一手好字,从连队文书、营机关参谋、团部宣传报道员,到团展览馆副馆长、农场宣传部新闻干事,一路走来顺风顺水。他个人把这种顺解释为,一是因为摄影,二是幸运。他在兵团时已经有大量作品发表、获奖,现在看来仍然十分精彩的《千里雪原人行早》《粮食的主人》等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千里雪原人行早》是黄成江刻骨铭心的作品,不仅是有冒着零下30多度严寒,相机几乎不工作的情况下拍摄的艰辛,更因为此作他获得了第一座摄影奖杯,也为他一生的摄影之路埋下了不移的种子。我以为,此作的意义不仅是对他个人的重要影响,对当时的摄影表现方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与颠覆。在以宣传歌颂为主调的1977年,他居然在雪野之上拍摄了几个小黑点似的人物,人的脚印和长长的阴影不经意地形成一个大大的十字,观者不由地去联想关于命运的沉重主题,而晨光下,雪地变成透明和希望的蓝色,温暖的未来便弥漫开来,这种迂回的、个性的、诗意的表达,在任何时期都是难能可贵,何况是在30多年前的那个年代。
  因为摄影成就突出,1981年黄成江从北大荒选调到国家农垦部任宣传处负责全国农垦系统的摄影工作。从北大荒的农场到国家部委机关,从黑黝黝的北大荒到繁华的北京城会令多少人羡慕,或许也不仅仅是运气,一定也是因了他的摄影。
  人们说起黄成江的作品,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他获得首届金像奖的那组包括《故乡的小路》《永恒》《牧羊曲》《晚秋》《春雨》等等。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都是农村的场景,粗颗粒、高反差加上极端的构图,差不多这就是他当年很突显的风格。他的人物、动物总是在画面中占据微小的面积,他习惯把大面积的空白留给土地和天空。这应该不完全是构图上的猎奇或是为了与众不同而做作的经营,我以为,这样的表现恰是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个人思考和独立表达。包括那些技术上的处理也并非是所谓艺术效果的需要。还要注意的是,这些多完成于1980年代初的作品,几乎没有一幅能看清人的面部,要么人物很小,要么是背影,要么干脆把头部裁去,其中曾荣获全国首届青年摄影艺术展览金奖的他著名的那幅《汗与水》,人物也仅仅是个侧面。即使是这样,整个作品依然充满“人味”。这样的表达却是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奥妙,是尊重、是回避、还是不忍卒看,个中意味尽在揣摩中。
  进京后的第三年,黄成江再次被幸运击中,考上了被摄影圈誉为“黄埔一期”的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摄影专业。从野路子摸索进入了正规的系统学习。爱琢磨的他,把多年实践经验和两年的理论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毕业时写了篇《画内求情,画外求景》的论文,因言之有物,论点鲜明,一辈子第一次写的论文竟被评为了优秀论文。虽然文中大谈伊夫·阿诺德,甚是激昂,但不妨在此摘上几句他平静的思索:“身入”,即是“融入状态,感知物象”;“心入”,即是“体悟状态,心开神释”;“减法”,即是“高度提炼,删繁就简”;“创作”,即是“气韵生动,新颖独特”。这些并不幼稚的艺术创作主张,是年轻黄成江有别于当年一些摄影兄弟的独道见解。其实,对创作的思考很难有固定的模式可寻,在规律的指引下找到自己的理由和方法最为重要。而且,他从来不是一门心思只顾拍摄,学习和思考是他进步与成就的根本保障。
  1990年代之后,黄成江逐渐走上领导岗位,创作时间大幅缩减。随着经历、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开始创作“生命”主题,其中“母亲”和“树”两个系列已见成果,并誓言此生唯此主题。
  在已部分完成的“母亲”系列中,作品风格依旧烙印着几十年来趋向艺术化的风格,但比之以往更显轻松与老道,大有寻常心境娓娓道来之感。“树”系列似乎走得更远,黑白的枝桠或繁杂盘错,或轻扬飘然,东方的抽象意趣洒满纸上。他黑白线条与影调的妙用印证了当年同行们赞誉的“黑白王”的功力。
  摄影界的好几位老前辈都曾为黄成江撰文,评价他的作品,吴印咸曾写到:黄成江的摄影艺术成功之处,在于他把物握住自己选择的题材,将传统与现代的表现手法巧妙结合起来。他在北大荒里开始了摄影生涯,背着相机整天在田野里奔波,调到北京后,视野展开了,题材扩大了,但他仍然把田野、农村作为创作源泉,他把爱倾吐给大地,而大地又渗透到他的作品里。
  袁毅平对黄成江作品如此评价:“一、善于发现美、创造美,以契而不舍的精神,将生活中分散的、原始的自然物象和生活的美变成富有浓郁泥土芬芳的摄影作品;二、十分理解黑白摄影的审美价值,真正地使力和美统一在一个画面中;三,运用抽象的手法,使作品具有以少胜多,以无胜有的简练、含蓄的艺术效果。”
  这些前辈留给黄成江的礼物,他都极认真的收藏着,翻看这些他保存的发黄变脆的纸片,由衷慨叹他是个敏感的有心人,这也许是艺术家该有的基本素质。
  有人说,黄成江是“从田野来到田野去”,纵观他几十年来的作品,田野,的确是他透过相机看到的唯一。从田野中走来的他,貌似幸运顺利,谁人又知还有几多坎坷与艰辛,所以他时常自省般地说:昨天的尘土与风寒至今还留在我身上。
其他文献
对于许多人像摄影师而言,当使用全画幅相机时,标准的50mm镜头在拍摄半身人像时视角略微大了一些,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像摄影师会偏爱使用60mm焦距的微距镜头来进行半身人像的拍摄,以求获得更合心意的视角。但60mm微距镜头最大f/2.8的光圈则在弱光或需要获得更柔美的焦外成像时显得力不从心,也正因为如此,尼康于2013年10月17日,发布的兼容FX格式的标准定焦镜头AF-S尼克尔58mm f/1.4
期刊
20多年前,广东汕头出现了一批活跃的摄影人,当时那里的摄影活动很多,得以有机会去过好几次遥远的汕头。说它遥远,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较偏,到10几年前才通火车。在汕头结识了马卡、蔡希仁等多位摄影圈的朋友,但近几年也疏于往来。直到去年,在锦溪水乡见到了前来领奖的郑思琪,才又勾起了对汕头的回忆。  郑思琪获得了“‘青春之歌’第二届锦溪杯全国摄影大展”的全场大奖——“希望之星”,他获邀前去领奖。初见小郑印象
期刊
重在分享  如果在关机状态下观察GC200,相机更类似于一款安装有镜头的智能手机,其相机背面为一整块LCD屏幕,没有任何操作按钮。而其正面则采用了简洁明快的白色与黑色仿皮加银色镶嵌条的外观造型,看上去既有古典相机的典雅气息,又不失时尚科技感。其机身顶部则只有嵌套式快门按钮(带有变焦杆)、隐藏式闪光灯及电源开关几个必备的按钮。让相机显得非常简约。由于采用了仿皮材质覆盖整个相机,且设计有柔和曲线的手柄
期刊
如果告诉你以后的拍照将释放双手,眨眼之间将记录所看到的影像你会怎么想?相机、手机都将成为影像产品的历史,谷歌眼镜将成为继相机、手机后影像产品新的继承者,它将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眼镜影像时代。  当人们还在讨论手机摄影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时,谷歌(Google)已经推出了可以拍照的智能眼镜。谷歌眼镜采用了虚拟现实的技术,配备了一个迷你头戴式投影显示系统,500万像素的摄像头,蓝牙、Wi-Fi、镜框上有
期刊
环境适应能力  腾龙的SP 24—70mmf/2.8 DiVC USD镜头是腾龙最早于2012年4月针对全画幅单反相机推出的标准变焦镜头,至2013年4月,已经推出了可针对尼康、佳能、索尼三品牌单反相机兼容使用的镜头。在焦段设计上,这类24—70mmf/2.8的镜头可以说是全画幅单反相机用户最值得拥有的变焦镜头。说其值得拥有,是因为这类镜头具有极佳的拍摄适应能力,不但可用于一般的建筑、风光摄影,还
期刊
爱克山泰(Exakta)135原型机等135单反相机,虽然相对于旁轴相机来说更为先进,但是取景时左右影像颠倒,显得颇为不便。1947年末,民主德国(东德)的蔡司公司在世界摄影器材博览会上展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35单反相机——康泰时S型(contax S)样机。这款相机由于使用了五棱镜,因此消除了俯视取景单反相机影像左右相反的致命弱点,即在取景框中所见的影像与眼睛直视毫无差别,这就大大方便了取景、
期刊
尉犁,又名“罗布淖尔”,因源于“罗布泊”而得名,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腹地,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东北缘,是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渠犁国所在地。尉犁县境内东北部横亘着的库鲁克山(东端)向东南倾斜,高度以次递减,平均海拔2000米;中部是塔里木河、孔雀河冲积平原;南部为著名的塔里木盆地。  尉犁县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为充分展示新疆尉犁县独特的自然风光与罗布人的民俗风情,弘扬“
期刊
随手即拍  EOS M2采用了时尚型外观设计,相比其前作改动不大,仅略小略轻了一点,但较之佳能的单反还是显得非常的轻巧便携,其104.9×65.2×31.6mm的体积与烟盒大小相当。  EOS M2采用了一块多点触摸电容式液晶屏,因此,其大量相机设置都可以像使用智能手机那样通过点触屏幕来实现,对于一款定位为家庭用户和摄影爱好者的相机,这使得该机非常易用而便于操控。  依靠其新型的Hybrid CM
期刊
虽然没有法国狂热,英国街头政治的景观性却很强,而且变得越来越强。踢场足球,搞个大选,政府削减教育开支,公民要求修改移民法,女王得了重孙子,随随便便都是上街的由头。前几年,伦敦游行队伍旁边常常出现一辆白色房车,上面站着一位使用大画幅相机的摄影师,一丝不苟地对着游行队伍拍摄。报刊上看不见他拍了些什么东西,倒是他本人多次成为新闻摄影同行的猎物。到2012年,这位老兄的作品才在名为《让它成为符号》(Let
期刊
谈及类型学摄影,必谈贝歇夫妇(贝恩德·贝歇,1931-2007;希拉·贝歇,1934-;均为德国人)。1960年代中期,当代艺术开始崛起,左翼思潮在欧洲风行一时,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摄影再次需要以某种策略在自己与意识形态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站位。贝歇夫妇的选择是刻意与意识形态拉开距离,无论当时是权宜之计还是有意为之,都展示出一种深藏不露的非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他们从形式出发,通过类型学的影像采集和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