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建设与创新

来源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ian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用基础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研究的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课程的建设与创新,是目前医学院校本科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针对医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现状,从实验内容、实验条件、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索,旨在促进医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已经广泛运用于医学教育与医学考试中,但规范有效的培训方式尚是热点之一.根据我院实施情况,结合文献,本文在分析外科学标准化病人的应用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外科学标准化病人的培训方式,以促进标准化病人在外科学临床教学中应用的发展与成熟。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向医生转变的第一步,是临床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见习阶段的教学不仅是对医学知识的深化,更是对医学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医学生以后的实习和工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骨科在总结以往见习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骨科学见习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各环节突出了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中医妇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保持发扬中医妇科学教学的特色,同时也吸取了西医妇科学教学的长处,使教学更加贴近临床实践,有利于培养出中西医兼通的妇科学专业人才。
小讲课是医学生在实习阶段深入学习临床理论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并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我们改革了小讲课的形式,通过临床病例对比分析、角色互换等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团队精神以及社会适应性。
目的利用眼表综合分析仪和视觉模拟评分探索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眼表炎症的变化规律,评估其作为抗炎治疗评价指标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自身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6—9月在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的18例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术后给予眼表抗炎治疗。患者术前,术后1、3、7、10、30和60 d进行眼表炎症评估,通过眼表综合分析仪眼红指数分析软件对颞侧球结膜眼红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