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对比分析脊柱骨折患者分别采用X线平片、MRI检查、CT检查等方法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南京市江宁医院就诊的48例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所有患者分别采用X线平片、CT检查、MRI检查。结果:本组48例患者经过X线片、MRI检查、螺旋CT检查都可以显示脊柱曲度改变现象,X线片、CT轴位图像和3D重建及MPR、MRI检查显示椎弓骨折以及椎体骨折线比例分别为31.3%、70.8%、62.5%,可见CT显示率明显优于MRI以及X线片。但是关于椎体骨髓挫伤、韧带损伤、脊髓损伤等方面,MRI显示率83.3%明显高于螺旋CT(68.8%)。结论:临床诊断脊柱骨折患者,可以以X线平片检查为基础诊断方法,联合应用CT横轴位、3D重建、多平面重建可以更加明确损伤程度以及具体的损伤部位,可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提供重要参考依据;MRI检查可很好的显示骨挫伤以及脊髓损伤改变情况。为了全面评估患者的实际病情,应该联合采用三种影像学诊断方法。
【关键词】 脊柱骨折 X线平片 CT检查 MRI检查 临床价值
脊柱损伤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创伤,脊柱损伤往往会损伤患者的马尾神经或者脊髓,而且患者一般发病较急,病情较为复杂,如果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容易导致患者残疾,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1]。因此及早诊断,及早确诊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X线片、MRI扫描、螺旋CT检查等多种方式检查[2],为了选择最佳的检查方法,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以及判断患者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南京市江宁医院48例脊柱骨折患者的诊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南京市江宁医院就诊的48例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所有患者都具有明确的外伤史,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软组织红肿、按压疼痛、翻身困难、强迫体位等症状。48例患者中男30例,女18例;患者年龄最大83岁,最小11岁,平均(46.4±4.1)岁。脊柱骨折损伤原因分析:5例属于走路跌倒所致,11例患者由于高处坠落所致,16例患者由于外物砸伤所致,16例由于交通意外事故所致。
1.2 方法
X线片检查应该选择DR数字X线摄影机,常规拍摄正位、侧位片,必要的话应该进行双斜位拍片。CT检查仪器应该选择Philips 16排全身CT扫描机,螺距为1.5,间隔、层厚分别为3mm、3mm,结束扫描后,将CT扫描影像进行间隔重建以及层厚重建(1mm),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3D重建或者多平面重建。MRI 检查仪器采用Philips 1.5磁共振仪,层间隔、层厚分别为0.4mm、4mm。MRI扫描分别采用常规SE序列横轴位、矢状位T2压脂像、矢状位T2WI。
应该由两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业影像学医师共同阅片,如果两名影像学医师的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两个人应该共同讨论,达到一致意见和观点。
2 结果
X线片检查:本组48例患者都存在脊柱曲度改变症状,X线片检查主要是通过判断连线观察椎体后缘对椎管狭窄进行间断判断,从而判断中后柱型损伤(也即是观察骨性椎管完整性),结果16例患者表现为椎体后缘曲度不连续。
螺旋CT检查:48例患者都存在脊柱曲度改变,35例患者表现为椎管完整性破坏以及椎管狭窄,3D重建图像、螺旋CT、MPR可以从多个平面明确的将椎管骨折以及椎体改变的细微情况,对于椎弓骨折、椎体骨折线的显示率,CT轴位图像、3D重建、MPR重建结合的显示率为70.8%。
MRI检查,所有患者均表现出脊柱曲度改变,其中40例显示椎管改变。30例患者在MRI检查下显示椎体骨髓挫伤、韧带损伤以及脊髓损伤。
X线片、螺旋CT、MRI三种检查方法显示脊柱曲度改变都一致,联合采用螺旋CT检查、3D图像、MPR图像显示水平方向的椎弓骨折、关节内骨折、轻微关节脱位、细小骨折等情况以及椎管结构、椎体骨折线等比率为70.8%,相对于X线平片检查(31.3%)、MRI检查(62.5%)的显示率明显偏高。在螺旋CT检查中显示合并椎板骨折、椎弓骨折者15例,但是MRI检查中只检查出10例,而通过X线片检查并没有直接观察到椎板骨折。
X线片检查主要表现为单纯的屈曲型骨折,大多数单纯的屈曲压缩型骨折患者主要表现出椎体楔形改变,并没有表现出椎管狭窄,应该是稳定性骨折。有14例患者通过X线片检查表明属于单纯屈曲压缩型骨折,但是通过MRI检查以及螺旋CT检查显示属于爆裂型骨折。
X线片只可以结合间接征象提示一些可能性诊断,螺旋CT只可以进行部分诊断,MRI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脊髓损伤出血以及无压迫损伤。
3 讨论
脊柱骨折患者分别采用X 线片、螺旋CT检查、MRI检查都各有优点和缺点[3]。其中X线片是临床诊断脊椎外伤的一种基础检查手段,具有费用低廉、成像速度较快、操作简便、对患者辐射较少等特点,同时也可以清晰观察椎体压缩变形程度、脊椎损伤部位、椎体后缘连线情况、椎间隙改变情况以及碎骨片移位方向等相关情况,尤其是在跳跃骨折、多椎体连续等方面具有显著的诊断优势[4]。X线片可以经过观察影像学表现准确分型患者的损伤情况,科学指导患者进行下一步治疗。同时也可经过观察椎间隙的狭窄情况、附件结构、后柱结构的完整性间接判断脊髓损伤情况以及椎间盘损伤情况。但是X线片对于垂直方向、自矢状方向外力导致的轻度椎体损伤情况显示效果不佳,很容易漏诊,而且椎体外力作用方向、摄影角度的不同也会很难区分爆裂跪著以及压缩性骨折表现[5]。
螺旋C T 相对于X线片而言,在病理变化显示以及骨质结构显示方面效果更佳。CT检查可以清晰观察到骨折对于椎管内脊髓的影响,明确损伤范围以及椎管狭窄程度。仅仅采用X线片检查很难发现一些细小骨碎片造成的脊髓压迫症状[6]。螺旋CT检查可以将压缩骨折以及爆裂骨折、椎体滑脱以及爆裂骨折严格区分开来,而且在附件骨折、脊椎椎体内部骨折线中的诊断优势较为突出。但是螺旋CT检查在观察脊柱序列整体性、成角畸形等方面的诊断优势低于X线片检查,也很容易漏诊轻度椎体滑脱以及水平方向骨折[7]。 MRI检查被广泛应用于脊髓、脊柱等诊断中,也是检查软组织以及骨组织的最佳措施,MRI检查一方面可以将整体椎体清洗的显示出来,也可以将由于轻微骨质改变导致的血肿或者局部液体渗出清洗的分辨出来,这样可以很好的观察到微小病变[8]。MRI检查相对于X线片检查、CT检查而言,软组织分辨率更高,可以清晰判断韧带损伤程度、椎间盘及脊髓损伤程度,可有效判断患者的脊柱稳定性。但是MRI检查并不能很好的观察脊柱侧弯情况。
综上所述,临床诊断脊柱骨折患者,可以以X线平片检查为基础诊断方法,联合应用CT横轴位、3D重建、多平面重建可以更加明确损伤程度以及具体的损伤部位,可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提供重要参考依据;MRI检查可很好的显示骨挫伤以及脊髓损伤改变情况。为了全面评估患者的实际病情,应该联合采用三种影像学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孙鹏,贺永斌,曹树伟,王大伟,等?脊椎骨折的X线、CT及MRI影像学对比分析[J].吉林医学,2011,16(09) :284~ 286.
[2]张林海,肖承江,陈延,何忠利,陈秀萍,王忠信,等.X线、CT及MRI对脊椎骨折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0,26(12): 150 ~155.
[3]何涌,曾阳东,邱维加,胡军祖,等.脊柱外伤的CT和MRI、X光线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比研究[J].广西医学,2009,11 (08):285-287.
[4]洪敏昌,梁文成,杨建,等.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脊柱骨折中的应用研究[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9,(5):301-304.
[5]王宏伟, 蒋高民,刘国浩. 脊柱骨折的X线、CT、MR影像诊断学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7,4(33):97-98.
[6]郭會利,张敏,程敬亮. 脊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MRI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杂志, 2007,(4):18-21.
[7]徐建春,徐德福,马雪鹏.影像学诊断脊柱骨折相互意义的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9,18: (5):275-277.
[8]曹一维,王文献,刘园园.脊柱损伤的MRI诊断与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2009,15:91-92.
[9]张坤毅.核磁共振(MRI)的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5):101-102.
【关键词】 脊柱骨折 X线平片 CT检查 MRI检查 临床价值
脊柱损伤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创伤,脊柱损伤往往会损伤患者的马尾神经或者脊髓,而且患者一般发病较急,病情较为复杂,如果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容易导致患者残疾,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1]。因此及早诊断,及早确诊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X线片、MRI扫描、螺旋CT检查等多种方式检查[2],为了选择最佳的检查方法,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以及判断患者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南京市江宁医院48例脊柱骨折患者的诊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南京市江宁医院就诊的48例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所有患者都具有明确的外伤史,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软组织红肿、按压疼痛、翻身困难、强迫体位等症状。48例患者中男30例,女18例;患者年龄最大83岁,最小11岁,平均(46.4±4.1)岁。脊柱骨折损伤原因分析:5例属于走路跌倒所致,11例患者由于高处坠落所致,16例患者由于外物砸伤所致,16例由于交通意外事故所致。
1.2 方法
X线片检查应该选择DR数字X线摄影机,常规拍摄正位、侧位片,必要的话应该进行双斜位拍片。CT检查仪器应该选择Philips 16排全身CT扫描机,螺距为1.5,间隔、层厚分别为3mm、3mm,结束扫描后,将CT扫描影像进行间隔重建以及层厚重建(1mm),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3D重建或者多平面重建。MRI 检查仪器采用Philips 1.5磁共振仪,层间隔、层厚分别为0.4mm、4mm。MRI扫描分别采用常规SE序列横轴位、矢状位T2压脂像、矢状位T2WI。
应该由两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业影像学医师共同阅片,如果两名影像学医师的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两个人应该共同讨论,达到一致意见和观点。
2 结果
X线片检查:本组48例患者都存在脊柱曲度改变症状,X线片检查主要是通过判断连线观察椎体后缘对椎管狭窄进行间断判断,从而判断中后柱型损伤(也即是观察骨性椎管完整性),结果16例患者表现为椎体后缘曲度不连续。
螺旋CT检查:48例患者都存在脊柱曲度改变,35例患者表现为椎管完整性破坏以及椎管狭窄,3D重建图像、螺旋CT、MPR可以从多个平面明确的将椎管骨折以及椎体改变的细微情况,对于椎弓骨折、椎体骨折线的显示率,CT轴位图像、3D重建、MPR重建结合的显示率为70.8%。
MRI检查,所有患者均表现出脊柱曲度改变,其中40例显示椎管改变。30例患者在MRI检查下显示椎体骨髓挫伤、韧带损伤以及脊髓损伤。
X线片、螺旋CT、MRI三种检查方法显示脊柱曲度改变都一致,联合采用螺旋CT检查、3D图像、MPR图像显示水平方向的椎弓骨折、关节内骨折、轻微关节脱位、细小骨折等情况以及椎管结构、椎体骨折线等比率为70.8%,相对于X线平片检查(31.3%)、MRI检查(62.5%)的显示率明显偏高。在螺旋CT检查中显示合并椎板骨折、椎弓骨折者15例,但是MRI检查中只检查出10例,而通过X线片检查并没有直接观察到椎板骨折。
X线片检查主要表现为单纯的屈曲型骨折,大多数单纯的屈曲压缩型骨折患者主要表现出椎体楔形改变,并没有表现出椎管狭窄,应该是稳定性骨折。有14例患者通过X线片检查表明属于单纯屈曲压缩型骨折,但是通过MRI检查以及螺旋CT检查显示属于爆裂型骨折。
X线片只可以结合间接征象提示一些可能性诊断,螺旋CT只可以进行部分诊断,MRI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脊髓损伤出血以及无压迫损伤。
3 讨论
脊柱骨折患者分别采用X 线片、螺旋CT检查、MRI检查都各有优点和缺点[3]。其中X线片是临床诊断脊椎外伤的一种基础检查手段,具有费用低廉、成像速度较快、操作简便、对患者辐射较少等特点,同时也可以清晰观察椎体压缩变形程度、脊椎损伤部位、椎体后缘连线情况、椎间隙改变情况以及碎骨片移位方向等相关情况,尤其是在跳跃骨折、多椎体连续等方面具有显著的诊断优势[4]。X线片可以经过观察影像学表现准确分型患者的损伤情况,科学指导患者进行下一步治疗。同时也可经过观察椎间隙的狭窄情况、附件结构、后柱结构的完整性间接判断脊髓损伤情况以及椎间盘损伤情况。但是X线片对于垂直方向、自矢状方向外力导致的轻度椎体损伤情况显示效果不佳,很容易漏诊,而且椎体外力作用方向、摄影角度的不同也会很难区分爆裂跪著以及压缩性骨折表现[5]。
螺旋C T 相对于X线片而言,在病理变化显示以及骨质结构显示方面效果更佳。CT检查可以清晰观察到骨折对于椎管内脊髓的影响,明确损伤范围以及椎管狭窄程度。仅仅采用X线片检查很难发现一些细小骨碎片造成的脊髓压迫症状[6]。螺旋CT检查可以将压缩骨折以及爆裂骨折、椎体滑脱以及爆裂骨折严格区分开来,而且在附件骨折、脊椎椎体内部骨折线中的诊断优势较为突出。但是螺旋CT检查在观察脊柱序列整体性、成角畸形等方面的诊断优势低于X线片检查,也很容易漏诊轻度椎体滑脱以及水平方向骨折[7]。 MRI检查被广泛应用于脊髓、脊柱等诊断中,也是检查软组织以及骨组织的最佳措施,MRI检查一方面可以将整体椎体清洗的显示出来,也可以将由于轻微骨质改变导致的血肿或者局部液体渗出清洗的分辨出来,这样可以很好的观察到微小病变[8]。MRI检查相对于X线片检查、CT检查而言,软组织分辨率更高,可以清晰判断韧带损伤程度、椎间盘及脊髓损伤程度,可有效判断患者的脊柱稳定性。但是MRI检查并不能很好的观察脊柱侧弯情况。
综上所述,临床诊断脊柱骨折患者,可以以X线平片检查为基础诊断方法,联合应用CT横轴位、3D重建、多平面重建可以更加明确损伤程度以及具体的损伤部位,可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提供重要参考依据;MRI检查可很好的显示骨挫伤以及脊髓损伤改变情况。为了全面评估患者的实际病情,应该联合采用三种影像学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孙鹏,贺永斌,曹树伟,王大伟,等?脊椎骨折的X线、CT及MRI影像学对比分析[J].吉林医学,2011,16(09) :284~ 286.
[2]张林海,肖承江,陈延,何忠利,陈秀萍,王忠信,等.X线、CT及MRI对脊椎骨折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0,26(12): 150 ~155.
[3]何涌,曾阳东,邱维加,胡军祖,等.脊柱外伤的CT和MRI、X光线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比研究[J].广西医学,2009,11 (08):285-287.
[4]洪敏昌,梁文成,杨建,等.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脊柱骨折中的应用研究[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9,(5):301-304.
[5]王宏伟, 蒋高民,刘国浩. 脊柱骨折的X线、CT、MR影像诊断学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7,4(33):97-98.
[6]郭會利,张敏,程敬亮. 脊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MRI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杂志, 2007,(4):18-21.
[7]徐建春,徐德福,马雪鹏.影像学诊断脊柱骨折相互意义的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9,18: (5):275-277.
[8]曹一维,王文献,刘园园.脊柱损伤的MRI诊断与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2009,15:91-92.
[9]张坤毅.核磁共振(MRI)的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5):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