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传统审美哲学

来源 :艺术殿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alz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再认识、再发掘。本文从“以和为美”的传统审美哲学思想出发,在此基础上论述传统审美哲学思想决定了艺术追求意境美的表现,进而对现代平面设计产生着深刻影响,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现代设计思想。
  【关键词】平面设计;传统文化;审美哲学
  平面设计作为一类艺术形式首先是为当代中国人的设计,为中国人的设计不能不关注中国文化,它和其它艺术一样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接受,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基础。当人们欣赏一幅艺术设计作品的时候,他们就会潜意识里在寻找一些熟悉的东西,这些东西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沉淀,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和我们默许的深层记忆里。它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这些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本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人们生活在本国传统文化构筑的氛围里,这些习惯、习俗不可避免地在本民族大众审美观的形成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并渗透在本民族人们的心理结构深处,成为一种心理定势。成功的平面设计是设计师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真切的感受,以及对本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通过心灵深处受到的震撼,激起强烈的创作欲望,将现实的感受和艺术的感受充分结合,从意境表达的高度去创作,用自己的作品去感染他人,唤起他人的心灵呼应,以求得设计者与众人的审美共鸣,这也是设计作品打动观众的原因。
  1.独具特色的审美哲学
  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哲学和审美情趣。对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更深层次的是在于神韵、内涵的传承。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整体意识“以和为美”。这种整体意识是建立在哲学的整体观之上的。按照这种整体观,世界是一个:“包举万有,涵盖一切之广大悉备系统,其间万物,各适其性,各得其所,绝无凌越其他任何存在者。”在进行审美创造时要具有整体意识,譬如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正是整体意识的体现。孔子美学在这里强调艺术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必须包含道德的内容。将道德观与审美结合在一起是儒家美学的最大特点,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在一定意义上“美”与“善” 的统一也就是指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美”是形式,“善”是内容、情感。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的命题进一步论证了“美”与“善”的关系。孔子所倡导的“和”的美学思想对在中国美学史以至传统文化体系影响深远,很多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都是以这个“和”字为核心的。在处理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上,多数人都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注重表现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将天、地、人、艺术、道德看作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整体。中国传统艺术体现出的这种整体美的特点,和谐统一博大精深、包容万象等思想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譬如: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笔墨多变、内涵丰富、意境深邃。意境、线条、形态、笔墨韵味、构图方式等等,都贯穿了整体大气的审美思想。传统审美文化中的整体、辨证、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各方面辨证统一和相互间的联系。中国的绘画理论和设计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注重整体、和谐、相对、转化的传统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古代太极图中的阴阳回转、青铜器纹饰的抽象多义、国画中大写意虚实相生,无不透出这种思维方式的精髓。
  在古代艺术家的心目中,“和”是宇宙万物的一种最正常的状态、最本真的状态和最具有生命力的状态,因此也是一种最美的状态。所以他们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而不同”。“和”是具有包容性的,是丰富的,所以是美的。“以和为美”,也就是以丰富为美,以多样性为美,这是对“和”的理解的另一层涵义。古代工艺品中讲究和谐,讲究节制,过分强调设计中的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古代艺术家的造型审美趣味很少指向“五色”、“五音”、“五味”等炫人耳目之物,而更多指向“朴素”、“平淡”一类对象的根本原因所在;正如道家所推崇“恬淡寂寞虚无无为”之境。道家的这种思想在中国艺术中开拓了一种所谓平淡天人之美的境界。具体表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就是“尚清”的审美追求。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审美要求“内敛”,正是美善统一的自觉要求,与西方审美观中张扬的唯美主义、片断性思维相比,是一种看待世界更为客观的视角。
  2.传统审美哲学决定艺术追求的意境美
  中国传统思维形式和审美心理决定了藝术追求意境美的表现。意境包括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两个方面。中国传统艺术尤为讲究形神兼备的和谐美,“形”的表现往往是中国历代艺术家借以传情达意的一种外在形式,也就是古代画论所说的“以形传神”、“借物咏志”。因为我们对自已的传统艺术有一个固定的观念,懂得抽象的形式美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价值。因此,在造型方面讲究概括与变形。中国人作画从不画僵死的东西,齐白石画虾要在水中观察动态,顾闳中画《韩熙载夜宴图》,要去韩府目识心记。张大千画山水也都走遍名山大川“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齐白石提出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种说法和石涛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说法是相通的。中国艺术家则是有选择,有重点,以“不似之似”、“脱形写神”为艺术追求的胜境。在中国画中经常表现对象时,背景不着一笔,正如传统京剧舞台除了简单的一桌一椅,别无他物。观众欣赏画时着眼点在于笔墨、章法、气韵、意境,正如同观众欣赏传统京剧,主要是欣赏演员的技艺和“唱、念、做、打”的功夫。中国传统艺术,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不少规范化的程式,这些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千锤百炼,概括而又多变的“程式”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是积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之美,正因为如此,中国的传统艺术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艺术家随着时代的要求,赋予它新的活力,常用而常新,这种程式化的处理在我国招贴设计中也常得到应用,显示了夺目的光彩。   中国画艺术家在表现某一种自然物象时,更多地是注重与“形”所蕴涵地精神意义,而不是对自然物象作物理形态的外形模写。画家们在不断寻求合乎自然精神的绘画形式,有目的在创作过程中追求自然中的情趣美,正因如此,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自然物象的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更多的“理性”色彩,将自然物象之形抽象为一种图式化的符号语言,将文学艺术中更深层次的美—“意境”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去,使绘画作品显示出更深的内涵和更幽远的意境,表现出文学、艺术、哲学综合的思维深度。艺术家通过有形物质世界的表现来追求大千世界的精神神韵。“境由心造”是艺术家创作过程中所强调的意境与心理上的和谐之美。李泽厚在《“意境”杂谈》中说,“意境”是“意”[“情”、“理”]与“境”[“形”、“神”]的统一,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形”与“神”是创造意境的前提。“形”指可视的形象,意境的产生依赖于形象,对于形象之外的联想也要依据可视的形象来刺激;“神”指艺术精神的更高境界,艺术品的传神写照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意境之美。因而,意境表现是心理需求的更高境界。靳埭强先生很多作品都应用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的元素,他的《自在》系列海报运用传统水墨画的技巧和神韵,将水墨画的浸染和作品的设计元素揉合,体现了东方平面设计作品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在《自在》系列中,饱含靳先生人生哲学思想的浓墨榜字,或行云流水,或憨态可掬,或自由自在,或木讷若拙;无不契合“行”、“坐”、“睡”、“吃”、“玩”等的人生之真谛:“行在乎神之逍遥而不在乎鞋履之间;坐在乎思辨而不在乎庙堂市井;睡在乎物我两忘而不在乎床塌木瓦;吃在乎心无旁骛而不在乎酒肉草木;玩在乎自由自在而不在乎得失输赢……”优秀的本土化平面设计不仅完美的表现出中国的传统造型艺术在现代设计理念的冲击下不断更新拓展,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视觉形式,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其神韵的传承。这种神韵的传承是将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意蕴、审美方式等综合之后,而形成独特的设计方法,达到与传统“神似”的目的,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
  总之,传统审美哲学对现代平面设计产生着深刻影响。它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现代设计思想。一件成功的设计作品之所以能够得到许多人的认同,就是其设计师把对本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层感受和充分理解,融入到作品中。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的立足点是设计师创作的动力和再生资源,从设计的形式到精神内核都给予我们无穷的启示和帮助。面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再认识、再发掘。当然,我们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设计思想的冲击,同样从中受益匪浅。我们相信,只有根植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土壤,把民族的文化精神发扬光大才能成功地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平面设计,我们的设计作品才能够真正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 [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7
  [2]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新世纪出版社.2001.1
  [4]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
  [5][美].艾莉丝.特姆罗著.初枢昊译.平面设计为什么.[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7
  [6]周小瓯.周筱馨.在传统中探寻本土设计.[J].装饰.2005.11
  作者簡介:张迎春(1975.1-),女,河南开封,工作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平面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现代设计教育体系,至今有了飞速的进步与发展。在进入21世纪后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大国。本文通过对中国的设计教育发展历程回顾,以及艺术设计教育和市场需求的错位,可以发现设计教育的学科现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  人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几乎每样东西都有人工技能的痕迹。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设计”的成分在不断增加,验证了“设计”是
期刊
【摘要】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内在力量。但在设计软件教学中,却发现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不能自主的去探索、研究、扩展学习知识。 本文通过将游戏教学法、小组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融入到设计软件的教学中,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设计软件的积极性。  【关键词】学习;主动;设计软件;兴趣  在传统的设计软件教学中,是由
期刊
【摘要】图像学思20世纪上半叶西方流行的重要艺术研究方法,它以内容分析为出发点,根据传统史学的知识背景解释艺术品象征意义的方法。潘诺夫斯基运用“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图像学解释”三个阶段分析艺术品的深沉含义,找出艺术品真正的内在含义。运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广东悦城龙母祖庙的雕刻艺术,可以一个新的角度分析出龙母文化所传递出的文化信仰以及这种信仰所表达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图像学;龙
期刊
【摘要】色彩元素是提升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的主要因素,并且色彩元素在展台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本文对色彩元素在展台中的运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其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展台的设计效果,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享受。  【关键词】色彩元素;展台设计;感染力;视觉享受  在一个相对大型的展览会中,“展台”其实是一个企业的名片,更是吸引人们视线的焦点。同时,展台更是企业参与展览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目前国内主题性餐饮空间的发展趋势,结合当地地域性历史文化分析并整理了红色革命主题餐厅的来源。同时,文化的交融也使得代表不同地域文化渐渐的失去了本身的特色,这也就影响到了主题餐厅的空间营造与设计。结合了广西百色革命老区高铁站餐厅的空间设计,细致的分析了地域文化对餐饮空间的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红色文化;革命;高铁站餐厅;主题  随着广西百色革命老区的高铁时代,高铁已经拉近了两个
期刊
【摘要】本文以江西警察学院图书馆读者协会为例,提出高校图书馆读者协会功能转型的四个思考,涉及组织建设、招聘和培训、品牌建设、沟通和辐射能力。图书馆通过服务项目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转变读者协会功能,真正发挥好助手、好桥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读者协会;功能转型  1.引言  读者协会是从90年代中期才真正意义上参与到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角色的发展从早期的维护读者权益,发展到
期刊
【摘要】该文主要通过行当特征、人物要求等方面来阐述京剧小生演唱方法的来源、特点,以及要求,从声音造型和服装穿戴的结合说明京剧塑造人物的内外统一性,并强调小生的假声与旦角的不同,以及与其他行当发声的异同与平衡。  【关键词】京剧;小生声腔;演唱技巧  京剧是我国的一种传统舞台艺术形式,兴起于清代乾隆年间,京剧被看作是中国的国粹,在世界艺术舞台中 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京剧艺术表演中,所体现出的程式性以及
期刊
【摘要】大量的事实证明学习民间工艺不是临时抱佛脚,现代设计艺术也并未使传统设计思想走向“消亡”,而是两者正在逐渐交融,它带来的化学反应就是让世界看到一个更有民族艺术个性同时也具有当代性的设计艺术风格。将民间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教学交融贯通,形成特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体系与现代设计教学体系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民间工艺;设计教学;交融性  一、民间工艺的意义  日本民艺运动的发起人柳宗悦先
期刊
【摘要】随着广西百色革命老区迎来高铁时代,百色与南宁形成了“一小时交通圈”,拉近了南宁与华东、华南以及东部沿海等地区的时间距离,百色革命老区真正开启了“快旅慢游”时代。以百色为中心的右江流域红色旅游资源聚集区应对高铁时代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借高铁开通之风加快完善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利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域特色打造独特的少数民族红色旅游文化。  【关键词】红色文化;广西白色;高铁站餐厅  2
期刊
【摘要】点、线、面、体以及其组合,或是由此衍生的具有单纯特点的图形形态,其在商业的应用范围也很广,如标志设计等。本文以为符号学的情感符号为线索,提炼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的情感表现,从教学的角度解析成特有的符号属性,便于理解和记忆。  【关键词】情感符号;点;线;面;基本构成  一、“点”旳情感  通常点在设计中组合形式有以下几种:  单点:有向心性,集中视线。其位于空间中心时,使人产生紧张感,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