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往往要受到文化的影响和渗透。英语并非是我们的母语,有时语言环境的确实让承载文化的语言变得陌生,甚至难以理解。在英语教学中,挖掘教材内容,从词汇和日常交际各个方面来渗透英美文化,才能让学生正确地使用英语。
【关键词】语言文化词汇日常交际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类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跨文化现象。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因此《高中英语课程实验标准》明确提出:形成跨文化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语言与文化”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既然文化意识本身已经成为教育的目标,那么,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就应该从英语教学的角度,去渗透英语跨文化交际的有关知识,来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应使学生意识到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语言之间是具有文化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语言知识方面,而且在使用方面往往也大相径庭。比如,在人与人的交流中,缺少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将母语文化模式套用到目的语的文化上,简单地叠加静态的语言知识,而导致出现歧义、语用失误的现象,甚至闹出笑话。例如:中国人受到别人表扬或赞美时,会习惯地表示谦虚,往往回答:“哪里,哪里。”或是“不,不。”译成英语是‘Where?Where?”“No,No。”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you”表示接受。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因而,面对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双方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Cultureshock),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就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
因此,在高中英语教育中全面融入文化学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加厚学生的文化积淀,有助于学生英语的语言素质全面发展。中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是分阶段分层次增长的,认知水平也需不断提高,所以开展文化教学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应系统地多渠道、多视角,从浅到深,从简到繁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增强文化意识。
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
事实上,在我们认为最平淡的词汇教学中,也有跨文化教育的空间。词汇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词汇教学中适时介绍文化知识对学习者词汇能力发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进行词汇教学时切不可只注重词语知识,忽视其文化传承,也不可将词汇知识与文化含义分割介绍,要做到适时融合,否则将会造成事倍功半甚至负面迁移的后果。比如,英语中的“farmer”与汉语的“农民”其实并不是能够对应的。英国有西部牛仔,有农场,有庄园,他们所谓的“farmer”应该是“农场主”,是非常富有的。英语中的“peasant”是贬义。《新编韦氏大学词典》:“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们低下的人”。在汉语中,“农民”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絲毫无贬义。再如我们的一些与动物相关的一些词汇。“孔雀”(peacock),在中国孔雀象征着美丽与鲜艳,是一个优雅的标志。可是,英语民族通常视孔雀为污秽之鸟,常给人带来厄运,孔雀开屏被认为是自满、骄傲的表现。英语中就有“asproudasapeacock(非常骄傲)”、“playthepeacock(炫耀自己)”的说法。
日常的交际用语
由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有限,涉及面窄,谈论的话题内容多与日常生活有关。我们进行文化导入的内容应以日常用语为主,包括介绍、寒暄及禁忌语等。
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性格特点。英国人也不例外,经过了几千年的社会变迁,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有着与其它国家人民不同的品质和特点。而这些在他们日常的交际用语当中都会所体现,像我们所熟悉的他们的年龄、收入等涉及的“privacy”,”indivisualism’。比如,英国人见面不是像我们中国习惯问“吃饭了吗?”“要出去吗?要去哪里?”他们之间的寒暄和话题的打开是靠天气来进行的,这主要源于英国的天气变化很快,在英国北部更是明显,这会儿还是大晴天,下一刻可能就刮风下雨,阴晴不定的天气容易产生共识,又不涉及个人隐私,它永远是个好话题。听到英国人说:“Theweatherisfine,isn’tit?”即使你觉得有点冷,也一定要回答:“没错,天气的确很好。”规律就是:不管怎么样,都表示同意对方的观点说“Yes”,最好再点个头加强赞同的语气,这样对方才会觉得你和他有“共同点”,能深聊下去。所以这就必须了解英国的地理和价值观才能够理解他们为何如此的关注天气。再比如,中国人道别时,把客人送到门口或楼下大门口,甚至马路上,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这些话都不能直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here,Goslowly,Walkslowly.Comeagain听起来不顺耳,也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其实,微微一笑并做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Seeyoulater、Solong.Takecare“就可以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在日常口语的应用中,有针对性地介绍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
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现在教材的编排、使用上,注重了文化意识的渗入和培养。通常每个单元围绕一个话题,话题的内容也较联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语言知识中对英美国家的价值观、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等都作了适当的渗透。
我们可以从教材入手,用心寻求并充分利用教材蕴含的文化信息,亦即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与“深加工”。比如北师大版教材在模块一第三单元中,以为parties为题,介绍了西方的一些Parties/weddings/Christmas等等,我们可以依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交际活动——通过一些图片或音像创造出一个文化语言环境,组织一些表演,对话,模拟等并适时,适当地介绍一些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究等,在兴趣中去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节日文化氛围,获得直接的文化知识,开拓学生的文化视角。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新课标下,我们更要牢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教育,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真正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跨文化交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
[2]《中学外语教与学》2010年第5期,2011年第9期
【关键词】语言文化词汇日常交际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类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跨文化现象。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因此《高中英语课程实验标准》明确提出:形成跨文化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语言与文化”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既然文化意识本身已经成为教育的目标,那么,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就应该从英语教学的角度,去渗透英语跨文化交际的有关知识,来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应使学生意识到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语言之间是具有文化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语言知识方面,而且在使用方面往往也大相径庭。比如,在人与人的交流中,缺少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将母语文化模式套用到目的语的文化上,简单地叠加静态的语言知识,而导致出现歧义、语用失误的现象,甚至闹出笑话。例如:中国人受到别人表扬或赞美时,会习惯地表示谦虚,往往回答:“哪里,哪里。”或是“不,不。”译成英语是‘Where?Where?”“No,No。”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you”表示接受。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因而,面对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双方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Cultureshock),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就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
因此,在高中英语教育中全面融入文化学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加厚学生的文化积淀,有助于学生英语的语言素质全面发展。中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是分阶段分层次增长的,认知水平也需不断提高,所以开展文化教学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应系统地多渠道、多视角,从浅到深,从简到繁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增强文化意识。
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
事实上,在我们认为最平淡的词汇教学中,也有跨文化教育的空间。词汇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词汇教学中适时介绍文化知识对学习者词汇能力发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进行词汇教学时切不可只注重词语知识,忽视其文化传承,也不可将词汇知识与文化含义分割介绍,要做到适时融合,否则将会造成事倍功半甚至负面迁移的后果。比如,英语中的“farmer”与汉语的“农民”其实并不是能够对应的。英国有西部牛仔,有农场,有庄园,他们所谓的“farmer”应该是“农场主”,是非常富有的。英语中的“peasant”是贬义。《新编韦氏大学词典》:“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们低下的人”。在汉语中,“农民”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絲毫无贬义。再如我们的一些与动物相关的一些词汇。“孔雀”(peacock),在中国孔雀象征着美丽与鲜艳,是一个优雅的标志。可是,英语民族通常视孔雀为污秽之鸟,常给人带来厄运,孔雀开屏被认为是自满、骄傲的表现。英语中就有“asproudasapeacock(非常骄傲)”、“playthepeacock(炫耀自己)”的说法。
日常的交际用语
由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有限,涉及面窄,谈论的话题内容多与日常生活有关。我们进行文化导入的内容应以日常用语为主,包括介绍、寒暄及禁忌语等。
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性格特点。英国人也不例外,经过了几千年的社会变迁,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有着与其它国家人民不同的品质和特点。而这些在他们日常的交际用语当中都会所体现,像我们所熟悉的他们的年龄、收入等涉及的“privacy”,”indivisualism’。比如,英国人见面不是像我们中国习惯问“吃饭了吗?”“要出去吗?要去哪里?”他们之间的寒暄和话题的打开是靠天气来进行的,这主要源于英国的天气变化很快,在英国北部更是明显,这会儿还是大晴天,下一刻可能就刮风下雨,阴晴不定的天气容易产生共识,又不涉及个人隐私,它永远是个好话题。听到英国人说:“Theweatherisfine,isn’tit?”即使你觉得有点冷,也一定要回答:“没错,天气的确很好。”规律就是:不管怎么样,都表示同意对方的观点说“Yes”,最好再点个头加强赞同的语气,这样对方才会觉得你和他有“共同点”,能深聊下去。所以这就必须了解英国的地理和价值观才能够理解他们为何如此的关注天气。再比如,中国人道别时,把客人送到门口或楼下大门口,甚至马路上,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这些话都不能直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here,Goslowly,Walkslowly.Comeagain听起来不顺耳,也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其实,微微一笑并做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Seeyoulater、Solong.Takecare“就可以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在日常口语的应用中,有针对性地介绍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
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现在教材的编排、使用上,注重了文化意识的渗入和培养。通常每个单元围绕一个话题,话题的内容也较联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语言知识中对英美国家的价值观、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等都作了适当的渗透。
我们可以从教材入手,用心寻求并充分利用教材蕴含的文化信息,亦即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与“深加工”。比如北师大版教材在模块一第三单元中,以为parties为题,介绍了西方的一些Parties/weddings/Christmas等等,我们可以依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交际活动——通过一些图片或音像创造出一个文化语言环境,组织一些表演,对话,模拟等并适时,适当地介绍一些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究等,在兴趣中去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节日文化氛围,获得直接的文化知识,开拓学生的文化视角。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新课标下,我们更要牢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教育,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真正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跨文化交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
[2]《中学外语教与学》2010年第5期,201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