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锋相对 招招克敌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huan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谈判桌上,虽无战场的硝烟弥漫、鼓声震天,但谈判者唇枪舌剑的魅力总能折服众人。实际上,在迎来送往的言谈中,运用的恰是一种常见的辩术——反驳。议论文写作,亦可采用此法。
  反驳,又叫驳论,是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论据或论证过程,以树立自己观点的论证方法。论证观点时,有时需要从正面去阐述,即立论;有时又需要直接驳斥对方的错误观点。在驳论文写作中,一般是先指出对方的错误,或直接反驳(驳论点),或间接反驳(驳论据,驳论证过程),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具体讲,可借鉴三种方法来写好驳论文:
  1.先破后立法,即先对敌论加以批判驳斥,并在此基础上亮明自己的观点。只有“破”“立”得当,才能观点清晰,旗帜鲜明。
  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便非常成功地运用了先破后立的方法。文章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为的就是“立”自己的观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作者提出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故必先“破”“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近代的“闭关主义”势必衍生“如今”的“送去主义”,而这一主义是一种卑躬屈膝、卖国求荣的丑恶行径,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至此,奉行与之截然不同的“拿来主义”迫在眉睫。“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是为“立”,“破”得越利索,“立”得越结实。
  2.借矛攻盾法,即在论证过程中,善于抓住敌论的空子、矛盾,用敌之“矛”攻其之“盾”,且适当分析拓展,从而使其陷入窘困境地,显露错误实质的方法。此法可以通过指出敌论论据的荒谬或找出论据中的自相矛盾之处来攻破批驳的“缺口”,还可以通过揭示敌论中论点与论据间缺乏必然联系,来证实其论点的不可信。
  3.引申归谬法,即通过引申把敌论点中的错误予以合理地“放大”,合乎逻辑地“扩展”,将其推向极端,以完全暴露其论述的荒诞虚假,将对方紧逼入破绽百出、丑态频现之境,使其只得“束手就擒”。如发生在某省城汽车站候车室的一件事:
  有一个年轻人把痰吐在洁白的墙壁上,车站管理员对他说:“年轻人,‘不准随地吐痰’的标语你看到了吗?”
  “看到了,我吐在墙上,不是吐在地上。”
  “依你这说法,那么我就可以吐到你的衣服上了,因为衣服上也不是地上。”
  年轻人哑口无言。
  管理员运用引申归谬法。先承认对方观点,然后按照年轻人的逻辑,进行引申推理。显然,对方的言论不攻自破。运用引申归谬法时,需注意两点:其一,抓住对方的谬误之处。以此为前提,进行推论引申,从中发现问题。其二,引申要恰当。引申要与对方的论辩有关联,并且引申论辩的形式,要符合逻辑。
  名家美文
  “友邦惊诧”论
  ◎鲁 迅
  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报上不是说过,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不道国民党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横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那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
  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几句电文,说得明白极了:怎样的党国,怎样的“友邦”。“友邦”要我们人民身受宰割,寂然无声,略有“越轨”,便加屠戮;党国是要我们遵从这“友邦人士”的希望,否则,他就要“通电各地军政当局”,“即予紧急处置,不得于事后借口无法劝阻,敷衍塞责”了!
  因为“友邦人士”是知道的:日兵“无法劝阻”,学生们怎会“无法劝阻”?每月一千八百万的军费,四百万的政费,作什么用的呀,“军政当局”呀?
  写此文后刚一天,就見二十一日《申报》登载南京专电云:“考试院部员张以宽,盛传前日为学生架去重伤。兹据张自述,当时因车夫误会,为群众引至中大,旋出校回寓,并无受伤之事。至行政院某秘书被拉到中大,亦当时出来,更无失踪之事。”而“教育消息”栏内,又记本埠一小部分学校赴京请愿学生死伤的确数,则云:“中公死二人,伤三十人,复旦伤二人,复旦附中伤十人,东亚失踪一人(系女性),上中失踪一人,伤三人,文生氏死一人,伤五人……”可见学生并未如国府通电所说,将“社会秩序,破坏无余”,而国府则不但依然能够镇压,而且依然能够诬陷,杀戮。“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选自《二心集》)
  各抒己见
  老 师:鲁迅的作品,尤其是杂文,因思想深邃、文笔辛辣,被喻为“投枪”“匕首”,最能体现鲜明的辩驳个性。下面,我们以《“友邦惊诧”论》为例,谈谈驳论文的写作。
  陈 霞:驳论文属于议论文,只是以驳论的方式论证主题。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就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友邦惊诧”论》让我们再次领略了鲁迅先生文字的魅力。
  高 琳:为驳倒对方观点,文章采用步步为营,逐层深入论证的方式,很好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夏 芳:文章在抨击“友邦”的本质时,可谓精彩。这些国家实际是在想方设法侵占中国土地,并非真正的“友邦”。
  杨 畅:“友邦人士”的“文明”面具一旦被揭开,其丑恶、凶残的本性必然显现。果不其然,他们开始“惊诧”,开始“恐慌”,只好向国民党政府施压,以维护其在华利益。国民党政府随后的行为恰好说明了自己与“友邦”之间的主仆关系,反动、腐败的本质昭然若揭。这番剖析论证,击破敌人苦心经营的堡垒,大快人心。
  老 师:同学们的分析,既有从全局入手,一言蔽之,也有从局部着眼,精分细析。总之,说得都很有道理。接下来,请同学结合具体内容探讨驳论文的技法。
  邱剑英:要抨击对方错误观点,确立自己正确的主张,首先精准指出其问题实质——在第二至六段的论证过程中,作者抨击了“友邦人士”和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烧杀抢掠时无动于衷的行为,同时为徒手请愿的爱国学生遭武力镇压、言语污蔑而愤愤不平。
  鲁彬礼:另外,最后一段更为前面的驳斥进行了补充,让敌人的嚣张气焰彻底“熄”了,不愧神来之笔!
  秦 俊:这篇文章在反驳时,不单就其荒谬论点进行了针对性的批驳,还对其论据及论证过程进行了强有力的回击,孰对孰错,一目了然。全文语言幽默而辛辣,生动而深刻。
  老 师:驳论文可以驳论点,也可驳论据或论证过程。只要在论证过程中抓住对方的弱点、短处,予以致命一击,就能大获全胜。但在论证时,还得掌握一些基本的反驳技巧,如反证法、归谬法、矛盾法等。
  有的放矢
  反驳,不等同于生活中因琐事发生的争吵,因此需注意:
  1.找靶子,舍轻就重,一击即倒;
  2.析关系,紧抓不放,有理有据;
  3.巧批驳,依“情”而动,以理服人;
  4.善表达,准确无误,不失文雅。
其他文献
维克多·雨果,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人道主义代表人物。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力的人物。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十分辉
期刊
入乎其内  《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是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展现了爱情的悲欢离合,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两部戏一中一外,一别一聚,构成互补,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把握剧中主要矛盾冲突、品读戏剧台词这三个方面,将两部戏剧进行对比,掌握阅读鉴赏中外戏剧的基本方法。  一、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  在这两部戏剧中,作者都将艺术的触角伸至人物的心灵深处,尤其集中刻画了两位女主人公细腻
期刊
我家附近有家卖早点的。开店的是一对夫妻,他们年纪有点大了,听他们的口音,不像是本地人,子女都该成家了吧,只是我从没见到他们的子女来过。  夫妻俩为人友善,对所有人都是笑脸相迎,可能是这个缘故,每天买早点都要排队,即便是赶时间的我,也得在那里等。  冬天,他们提供热豆浆。我经常去,混了个眼熟,老板娘总记得留一份热豆浆给我。每一次见面,老板娘的第一句话都是:“小朋友来了啊。”长辈一样的亲切和蔼,我总是
期刊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吕氏春秋》载:楚王去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了,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楚王说,算了吧,不必去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不了别处的。侍从们都很佩服楚王的豁达与胸怀。孔子听闻此事后说,这句话如去掉“楚”字就好了,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再去掉“人”字会更好。“失之,得之”,
期刊
主题阐释  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这个民族文化的标志。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流传至今,内涵丰富,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基因。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影响,这些节日渐渐受到年轻人的冷落。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些外国的节日在我国却越来越受追捧。对此,大家有何感想呢?  学生作文  打开的门  张 晨  过新年时,花甲之年的老奶奶会习惯性地摊开案板,准备亲手擀皮、剁馅、包饺子。儿子、媳妇推门进来,手
期刊
何永康教授曾说:“高考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意思是说,作文要有冲击力,以便瞬间吸引、打动阅卷者。善于为议论文造势,打造吸人眼球的亮点,就可能使文章走出“一般化”的低谷,迈上闪烁“创新”火花的台阶。那么,怎样为议论文造势呢?  一借立意“新”悦人耳目  立意创新的思维方式一般有三种:一是进一步想,即在原有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或纵向开掘,或横向开掘;二是换角度想,即从不同角度去观察
期刊
“妈,我走啦!”我欢快地和妈妈告别,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出大门。相约的朋友已经等在门口,我快步走上前去。我注意到她们都在低头看着什么,聚精会神,十分兴奋,连我走近都没有发现。  我凑近一看,瞬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是一群蝴蝶,一大群蝴蝶,它们就好像一群芭蕾舞演员,在门前花海里飞舞盘旋,五彩斑斓,煞是好看!  我沉醉于大自然的饋赠。忽然,我注意到它们中有一只的舞步与其它蝴蝶不一致,不免让人有些遗憾——
期刊
朋友之间有了信任,就多了一份友谊;家人之间有了信任,就多了一丝温暖。信任是一座桥梁,它将人们联系在一起,为社会增添了一份和谐。  因为秦孝公对商鞅的信任,秦国最终统一六国,一统天下;因为方志敏对鲁迅的信任,于是有了《可爱的中国》问世。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一起玩耍。小男孩搜集了很多精美的石頭,小女孩有很多糖果。小男孩想用所有的石头与小女孩的糖果交换,小女孩同意了。小男孩偷偷地把最
期刊
■  和人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情怀。我们不妨用一种平等的眼光,用平等的情怀,来观察动物世界,讲述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的人与动物的故事。  首先,仔細观察,抓住特征。状写动物,要把它们的外形特点如颜色、长相、个头如实写出来,还要细心观察它们的动作、静态和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吃食物、嬉戏的样子,相互追逐争斗的情形,如何筑巢、休息的情况等等。如科莱特《松鼠》:  第一天,它就把波斯猫
期刊
巴金自述  1.关于名人  我最不高兴的是被人当作“名人”,仿佛很了不起,其实空无所有;好像很多人尊敬,其实谁也不了解你。  2.关于爱  是什么东西把我养育大?首先在我头脑里浮动的就是一个“爱”字。父母的爱,骨肉的爱,人间的爱,家庭生活的温暖,我的确是一个被人爱的孩子……我爱着一切生物,我愿意擦干每张脸上的眼泪;我希望看见幸福的微笑挂在每个人的嘴边。  3.关于写作  我写小说从没有思考过创作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