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与自然交流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x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主要通过对封丘黄河湿地公园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与分析,基于人与自然交流的理念提出合理的规划策略,使人们不仅能参与湿地公园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中,还能参与到湿地的保护当中,从而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以求达到经济、生态效益共赢,促进湿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湿地公园;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从城市湿地衍生而来的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于一体,成为当下城市发展与人居的新宠。但随着我国近年来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加快,空气污染严重,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严重威胁到了广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财产健康安全,因此必须要加快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
  一、我国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现存在问题
  (一)规划湿地发展不平衡
  由于城市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化,在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地区,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就会优先化、重视化,对于湿地加大保护力度恢复生态、合理开发利用。然而欠发达地区,缺少这些发展的因素,对于仅有的生态与景观资源就会直接切断或者完全扼杀发展这条道路,导致湿地公园规划在保护与利用方面比较匮乏,变得越来越鲜为人知,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规划设计不当,保护策略不周
  一些设计师在对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时忽视了关于季节景观的变化考察评估,造成选址不恰当、规划设计不合理、盲目建设、缺乏研究等问题。还有些把湿地公园当成一般水景公园对待,功能设施不完善且缺乏突出主题的特色,人们真正参与到其中,跟湿地自然景观接触互动交流方面比较困难。保护策略不周是说对湿地资源的保护没有抓住事物的重点,对规划对象也没有深入研究、详细分析,就会欠缺对它客观精准的了解,在后续运作时对湿地保护的管理方面,也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
  (三)环保意识缺乏,功能布局不合理
  一些湿地周边生活区与公园区内的布局没有按照国家公园建设标准规则进行设计,湿地生态系统的循环体系被过多功能性建筑物严重影响,造成废水泛滥、污染严重等问题,湿地内动植物、生物的健康生长也很难得到保证,湖泊的自净能力也在不断缩减。由于缺乏对湿地的深入了解,设计师没有按照动植物生长特点进行规划设计,功能布局很难满足大众的需求。
  (四)文化内涵缺失
  城市湿地公园是具备文化功能的生态景观场所,有些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者,只考虑到湿地的自然生态景观,而忽视了地域文化的运用。城市湿地公园强调在保护、修复湿地的基础上,适度开展旅游休闲活动,从而吸引游客。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加入文化的元素很容易吸引人的关注,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成功开发的文化景观就是最好的见证。
  二、基于人与自然交流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策略
  (一)基地介绍
  封丘黄河湿地公园位于封丘县陈桥镇陈桥村东,南依黄河大堤,东越大广高速开封黄河大桥引桥,北面是金灿灿、一望无际的稻田,总面积约4000余亩。封丘黄河湿地远离村庄,生态环境优良,无工厂污染及生活用水污染,水质优良,目前还比较原生态。
  (二)设计理念
  封丘黄河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中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交流”,即在保护湿地的前提下,提高人们与湿地的互动性、参与性体验,让人们更近距离接触大自然,感受湿地生态景观。
  人们不仅从大自然中获得物质维持生命,还从大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这是大自然所赋予人们的珍贵财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交流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最理想状态,这可以带动城市发展,达到生态、经济共赢,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规划策略
  1.水系规划
  水是湿地的灵魂,它决定着湿地发展,更是动植物、微生物赖以生存的场所,所以水系规划是极其重要的。在对湿地公园水系规划设计时,既要兼顾保护湿地环境又要展示湿地的美。根据封丘湿地公园的水系现状情况,水体净化能力有待加强,水质浑浊,湿生植物种类单一,分布不均,观赏性较差,针对此现状对该水域进行改造性规划,选取净化作用较强的湿生植物进行配置,提高水体净化能力。与游人靠近的水岸种植水生植物群落,规划芦苇、荷花池等景点,满足生态景观的同时,发挥游憩的作用,让人们近距离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现湿地水系的木栈道没有形成回路,只能看到一部分水系景观,要规划架设木栈道,使水域木栈道形成良好的道路,方便游人通行,更好地体验水系景观,还可设置生物净化展示区,使人们欣赏水生植物的同时获得湿地修复的知识,从而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交流。
  2.植物景观
  湿地植物景观分为湿生植物景观和陆生植物景观,目前湿地公园内的湿生植物以芦苇、荷花为主,种类较少,规划时应该注意将游览区水体中的植物配置形成带状,让植物与水接触面积更大,为鱼类和水禽提供多样的环境,也为人们提升水生植物的观赏性。水陆过渡区选择间断种植,为人们观景留出视线,也便于开展亲水性活动。湿地内陆生植物现状参差不齐,品种极少,规划时以封丘本土植物为主,进行乔-灌-木层次种植,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搭配种植,展现观赏性较好的植物生态景观。园内入口处的景观单一,没有层次感,规划时应着重考虑,提高入口展示景观,并为植物制作名片,使人们在观赏的同时,又能获得植物知识,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能很好地了解湿地知识,使人与自然交流更进一步。
  3.动物保护
  陈桥湿地所在保护区有千亩的芦苇荡,已发现鸟类共计156种。鸟类在这里栖息、觅食、繁殖,这里还栖息着青头潜鸭、震旦雅雀、白鹭等濒危珍稀鸟类。在设计游览路线时,应该避免干扰影响到鸟类的觅食与繁殖,观鸟平台要离鸟类栖息有一定距离,观鸟屋的建筑周围需要植物种植,对建筑物进行遮蔽,以免人的活动干扰到鸟类的活动。另设置科普馆,展示关于动植物的信息,使人们了解湿地,了解湿地生态环境以及动植物,激发人们的保护欲望,促进人们对湿地的宣传,推动湿地公园生态发展。   4.设计策略
  (1)设立科普馆
  湿地公园内在科普宣教方面相对比较薄弱,人们除了欣赏湿地生态环境,陶冶情操之外,其他游憩活动体验不到位。作为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最为重要的理念之一,生态教化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促进封丘湿地公园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人们来到此地,带动封丘经济、生态发展,所以在园区内设立科普馆迫在眉睫。在科普馆内,通过放映影片、动植物标本展示等方式,开展科普活动,增进人们对动植物以及湿地的了解。将科普馆设在游览路线交叉、人群多的节点,避开动物休憩、觅食等区域,以便更多的人体验到位。
  (2)标识系统
  湿地公园的标识系统起着科普宣教的重要作用,在工程建设中显得极为重要,标识系统也是游客入园引导路线、感知湿地相关信息、实施环境教育、传播生态文化知识,提高湿地景观宣传的手段之一。在规划设计时,考虑标识系统不仅起到指引路线、科普宣教的作用,依托标识系统开辟一条湿地展览的教育之路,在游线中游客通过标识系统,与湿地资源形成关联,在情感层面上感受生态环境,以图形和文字形式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科普知识教育和历史文化教育,提升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3)规划路线
  目前湿地公园内水系的木栈道游览线路部分没有形成回路,木栈道宽1.5米左右,当人流量大时,人们到达一定距离需要掉头,就会给前进的人与返回的人带来行走的不便,对人们的观赏也会带来影响。所以木栈道游览路线的改造是必要的,对能够修复的栈道进行规整,需要扩展的地方建设新的栈道。园区内现在没有正规的停车地方,车辆都是随便停在路线交汇处的空地上,极其影响湿地环境和游人的安全。针对行车路线与游览路线发生冲突这一情况,重新调整停车场的位置,注意人车分流。其他原有道路进行保留和完善,减少修建时对湿地动植物的影响,使主要道路串联各个景观节点,提升人们的游览体验,满足人与自然交流的需求。
  (4)拓展乐园
  湿地公园东北角位置有一处拓展乐园,乐园内部有水上乐园、跑马场、游乐场、手工区、沙滩乐园、游乐商品店等,主要吸引的对象是儿童。但场地地面处于原始状态,建筑设施比较简陋,水上乐园沿岸没有做安全措施,存在安全隐患。拓展乐园规整是必然的,它也是吸引游客,促进湿地公园发展的设施。手工区开设自然课堂,小朋友在家人带领下,游览湿地时,可以收集形状、色彩好看的树叶,组织孩子们做一些手工,这种寓教于乐的自然活动不仅使孩子们得到手工的锻炼,更是一种自然体验教育。家长带孩子游览完湿地,对湿地环境有所认知之余,可以在这里进行游戏、手工、交流等,由此为湿地公园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推动对湿地的保护、宣传与发展。
  三、结语
  当下我国已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全面保护湿地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国家战略。而对于湿地的保护,并不是一味地杜绝人的活动,而是在合理规划下,秉持人与自然交流的理念,实现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封丘黄河湿地公园人与自然交流贯穿整个规划过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人们通过生态观赏、休闲娱乐、科普宣教等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交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的发展。希望通过封丘黄河湿地公园基于人与自然交流的规划研究,能为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研究做出一丝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洪彬,徐贤芬.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简析[J].农业与技术,2018,(16).
  [2]陈佳宁,李欣,侯典岭,等.人与自然交融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以阿什河城市湿地公园为例[J].生态经济,2016,(6).
  [3]唐盛.湿地公园景观规划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7.
  [4]钟恺琳.从“荒野”到多功能湿地公园——亲近自然而不破坏自然的城市公园设计[J].房地产导刊,2016,(10).
  [5]陈敏,胡广,胡绍庆,等.基于游客体验的濕地公园科普宣教研究——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作者单位:
   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南昌万寿宫作为江西万寿宫文化的发源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是南昌市文化旅游的重点项目。近期南昌万寿宫的推广和发展遇到了瓶颈,尤其是文物的损耗以及民俗的消失问题,亟待解决。文章旨在分析将虚拟现实技术作为载体,与万寿宫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南昌万寿宫;旅游文化  一、南昌万寿宫文化  (一)道教文化  古代南昌万寿宫祀奉许逊,既是净明道活动的主要场所,又是信众集合的场
期刊
摘 要:“816”星光文旅小镇的时代记忆不是由各种建筑的形态或者装饰直接给予的,而是为曾经在那里度过青春岁月的人们和情境特质所赋予的。在这种城市更新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的不仅仅是对这种类型记忆场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还需要以更长远、更宽广的视角去审视记忆场所蕴藏的可能性,赋予了它们新的丰富文化内涵,蕴养新的故事。“816”星光文旅小镇经过重新梳理后,弥足珍贵的历史空间得以高效的利用,传统文化得到新
期刊
摘 要:文章以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为范本,探讨公共空间如何在乡村的“地方感”建构中发挥作用。研究表明,松阳县呈现出了两条不同的乡村建设路径:“空间”建构强调感官体验,“地方”注重文本叙事。前者以艺术主动介入“空间”建构,后者则以艺术化的手法参与“地方”叙事;前者的“空间”是断裂的,后者的“地方”是连续的。  关键词:公共空间;地方感;松阳;乡村建设  近年以来,不同类型的乡村建设案例正在不断涌现。本
期刊
摘 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如何在发展建设中更好地体现历史古村景观特色,挖掘古村景观价值,让古村再现历史风采,并将古村文化传承下去,成为乡村景观设计、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文章以海口高山村为例,以高山村历史文化、环境特色为背景,构建高山村特色景观框架,在配置不同绿地空间、景观环境营造、建筑改造等方面为乡村建设提供建议。  关键词:景观提升;历史文化;设计  因受现代文化的影响,人们对古村的人文景
期刊
作者单位:   张聪慧,湖南师范大学。   王晨熙,湖南师范大学。   简玉馨,湖南师范大学。   肖花,湖南信息學院。
期刊
摘 要:三维空间有上下、左右、前后三个维度,建筑的空间更多在讨论另一个更重要的维度:内外。文章从建筑空间最重要的维度内与外论述,阐明建筑的虚构性:建筑的内外是注释出来的;建筑的空间是一个社会文化体共同接受的一套虚构。建筑如同小说戏剧一样是虚构出来的,是现实生活的场景。这就提供了一个认识建筑的角度和设计建筑的方法。  关键词:空间;内外;虚构;注释;场景  建筑的概念是难以定义的,它与我们的生活结合
期刊
摘 要: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伟大的艺术遗产,是中世纪美学思想和神学追求的集中体现,有深刻的美学意义。文章通过探究哥特式建筑的设计外观与结构,并以该风格建筑的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为例,分析哥特式风格建筑的美学意蕴及内涵。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美学;中世纪  一、哥特式风格与其审美发展  哥特式风格于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至15世纪在欧洲流行,起初带有贬义色彩。作为哥特式风格极富标志
期刊
摘 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章围绕跨市域协调发展,基于现有的同城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对广东省中山市坦洲镇做具体实证研究,发现坦洲镇存在职住失衡、空间结构分散等问题,同时发现作为中山市与珠海经济特区的毗邻地区,坦洲镇的发展更加依赖珠海经济特区。现阶段城市毗邻地区由于受到行政划分的割裂,空间发展受到较大约束。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大
期刊
摘 要:许村国际艺术公社项目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地处山西东部,紧邻河北省,距离河北省邢台市98公里。项目被誉为乡村版的798,是山西省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许村国际艺术节的举办地。设计基于艺术节引入国际当代艺术与中国乡村社会产生深层交流的理念,注重营造外来艺术家与当地村民沟通交流的愉快氛围。该项目在解读许村艺术公社内涵的基础上,尊重场地的山水自然环境,延续了许村的建筑传统空间格局。在空间层次上,艺术
期刊
摘 要:在古代的中国,帝王举国之力,不计成本与付出,成就了两项最重大的工程,其一是长城,其二就是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最早的人工水系,京杭大运河无疑是华夏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文章以京杭大运河的常州市区段的生态景观建设为例,着重就规划理念以及建设方法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旨在探索如何将古老的人工运河与当下所倡导的生态景观设计相结合,使得古运河焕发出新的活力。  关键词:生态景观;运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