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农博园

来源 :经济视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ma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26日开幕的农博会,从政府宣传、建设投入等各方面,都让人嗅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信息。一句“农博会,打造永不落幕的农业奥斯卡”,让人们感受到,让会展与生态在净月发生化学反应,走出长春后工业时代,新的城市发展之路在践行中。
  
  农博会——让净月潭不再是
  长春“最奢侈的浪费”
  
  长春,亚洲绿化覆盖率最高的城市。而其中净月潭更以80% 的植被覆盖,成为城市之最。但是长久以来,净月潭却游离于城市边缘,被长春人“误解”为旅游区。以至于美国城市专家在访问长春时都不理解,认为不让净月潭与城市生活发生关系,是长春“最奢侈的浪费”。而这一切,随着8月26日农博会的召开将发生质的变化。
  农博会这一享誉国际的盛会,正在从品牌影响力、农业科技推动力及经济增长力等方方面面推动着吉林省这个农业王国日新月异。尤其是第七届农博会,更是聚焦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政府通过筑巢引凤,携手实力雄厚的中信集团选址净月生态核心区打造中信城农博园,其规模之宏大、配套设施之先进、规划之齐全、生态之极致在国内乃至全世界也屈指可数。一个政府的决心与一座城市发展的蓬勃爆发力由此可见!
  而这张城市名片所生长的土壤也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净月这片热土。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长影世纪城等为中心的旅游区;以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税务学院等十几所高校为中心的大学城区;以英国渣打银行、新加坡华侨银行为代表的生态商务金融中心……这一切都让我们惊叹,原来在悄然之间,净月板块正在以生态核心区、中央休闲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及高校人文区的姿态高调崛起!
  
  生态+会展,
  领衔长春城市增长模式
  
  深化已有的城市要素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应是长春的差异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新一轮的城市角力中,软实力将是长春关键词。由此,会展业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农博会、东北亚博览会……越来越多的展会聚集于净月,这是长春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而决定区域价值的关键,就是要看城市元素的汇聚程度与多样性。
  纵观全国其他大中城市,凡是会展经济发达的区域都是城市的高尚区域。远的如上海三林世博区域,近的如沈阳棋盘山世博区域,他们都占据了城市中最好的生态资源,通过展会的辐射作用,汇聚了大量的资本与人流,成为城市中最活跃,土地价值增长最快的区域。净月丰富多彩的展会经济的带动作用早已被事实所印证。这里的人文、科技、旅游、国际盛会在不断发展壮大,而这里的天空因为缺少老工业的污染,以及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而湛蓝纯净。这也许就是为什么长春净月潭与城市距离较远,但房地产价格却不让主城区的原因之一。
  当净月的生态与会展相遇,国际知名的影响力,会展经济的强大凝聚力,农业、旅游经济链的发展张力、政府致力于发展净月生态板块的毅力,都让我们有理由期待长春的未来将在这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8月26日启幕的农博会就是“发令枪”——净月潭城市质变的发令枪。从农博会远见城市未来,这才是农博会给予我们的真正意义!
  
  天造一半,人造一半,
  长春崛起“中央生态居住区”
  
  如果说轻轨通车,只是让净月潭与城市发生了物理关系,那么106万平方米的农博园以及数百万平方米的高尚住区的陆续开发与入住,则是让净月与长春发生了化学反应。以中信斥资6亿元打造的农博园为标志,会展业给净月潭不可复制的生态资源,注入了强力的价值提升因素,一场以生态资源为基础的“净月城市化运动”开始驶入快车道。
  中信城农博园占地面积106万平方米,由中信国际博览中心、32万平方米的外展场和35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业区三部分组成,将作为农博会的永久性会址。在此,也不得不让人提到与中信城农博园比邻的110万平方米中信城住宅区。正是因为中信城200多万平方米的规模,以及集农博园、高端住宅于一体的复合开发,使农博会经济诞生了新的产业链。中信城百万平方米居住社区的7000多户居民,将为农博园带来人气、氛围与消费群体,农博园又将为中信城提供齐全的配套,两者相得益彰。
  长春市政府曾提出,除了展会的召开,还要把农博园打造成国内最大的农业博览主体公园,与雕塑公园一起成为长春耀眼的城市名片!星级酒店、超级卖场、品牌门店、美食中心、银行、医院等配套也将先后进驻,这无疑将大大丰富净月区的生态旅游链,同时也将改变以往展会在几天内聚集人流又迅速分散的单一模式,让展会形成强有力的消费群体,带动会展商圈的发展。这里将形成一个上流的绿色商业中心,从此改变净月缺少配套、生活氛围不浓的历史,形成一个以中信城为核心的净月生态中央居住区!
  奥运会、农博会。双会8月。大风起于萍末,一场场城市盛事的背后,是天翻地覆的城市质变。而由中信城所推动的净月“生态中央居住区”城市板块的崛起,我们还仅仅只是窥得冰山一角。地段可以成熟,自然不可复制,在“天造一半,人造一半”的净月造城运动中,一种在城市中回归自然的崭新生活方式正在向长春人走来。
其他文献
“三中全会”,一个烙在我们民族意识中的记忆与想象,温暖而深刻。   3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航船。中国,从此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改革征程。改革,首先在农村突破,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活力,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于是,“三中全会”,化作一个标志——改革的标志、开放的标志、走向繁荣与富强的标志……   30年后,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聚焦“三农”。面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面对国内改革发
期刊
第一,改革的信号。30年前中国的改革就是从农村起步,30年后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继续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其重大的意义不在于农村改革的本身,而在于传递出来的信号。即党中央认为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必须再次抓住农村改革这个关键环节,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进中国改革发展,表明了中国将会以30年前那一种昂扬的改革姿态来加快推进现阶段的改革,改革会一直向前。如今在中国改革处于关键时期,存在很多问题和争论的情况下
期刊
从社会学的角度上讲,“还权于民”旨在培育公民社会,有利于社会三大部门关系的调整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中央基于对“三农”问题的准确把握,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三大部署,着力解决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为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勾勒了一幅切实可行、富有可操作性的
期刊
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选择和首创精神,是我国农村改革不断推进和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发展过去30年成就和经验作了全面的总结概括,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强农惠农政策,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指引方向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农村改革30年来的宝贵经验     第一,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选择和首创精神,是我国农村改革不断推进和顺利进行
期刊
为何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缓慢     “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反复提到的关健词。记得20年前笔者参加了一次由郑州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全国性的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大型研讨会。当时改革开放搞了10年,全国要求城乡一体化的呼声很高,提出了许多好的观点。一眨眼20年过去了,农村发展得越来越好,但城乡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有加大的趋势。据统计,1997~2003年7
期刊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这是我们党对我国总体发展阶段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制定农村改革发展政策的基本依据。     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方针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把加快形成城乡
期刊
安全生产工作对于巩固社会安定,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稳定政治环境;保护劳动生产力,均衡发展各部门、各行业的经济劳动力资源;对于社会财富、减少经济损失;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家庭的幸福和生活的质量,都具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安全生产“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
期刊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吹响了农村改革发展的“集结号”,进一步明确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措施,将全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向更高目标前进。     农者有其位,农者有其为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原定的议题是农业和农村问题。当时,经过新中国建立后的30年
期刊
10月28日,吉林省政府召开2009年全省重大项目谋划和建设工作汇报会。省长韩长赋出席会议并讲话。韩长赋强调,确保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围绕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中心任务,坚定不移地实施投资拉动战略,加强项目谋划工作,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基地建设,增强发展能力,提高发展水平,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韩长赋指
期刊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选择了在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主题。这是因为它是我们掌握改革开放主动权,推动经济社会新发展,即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节点     30年前,农村的改革发展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个切入点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这个主题是怎样破题的?换言之,它的切入点是什么?30年后,回过头来看这个问题就更清楚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