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记录下繁华胜景,并为后人留下一座饱含古代桥匠智慧的汴水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撇,宛如飞虹。”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对桥的材质、结构与名称作了精练的描述。这种“无脚桥”即为“编木为梁”的木拱廊桥。宋元祐五年(1090),一座五墩六孔的木拱廊桥万安桥在福建屏南横空出世。接着,古田的汤寿桥、柘荣的归驷桥、闽清的合龙桥等宋桥如笋破土争春。至明清年间,木拱廊桥成为八闽大地大小河流上必备的交通工具。
清代周亮工赞道:“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闽地山险河壮,众多的木拱廊桥承担起通行功能的同时,展示出如虹凌空的身姿,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岁月流逝,木拱廊桥多毁于台风、水灾或火患。所幸经桥梁专家唐寰澄等一代代专家学者的挖掘抢救,木拱廊桥又在闽浙交界的寿宁、屏南、泰顺等地焕发出新姿。
揭开木拱廊桥的神秘面纱
1953年,《清明上河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
1954年冬,年轻的桥梁专家唐寰澄驻足画前,双眼紧紧盯住画中的汴水虹桥,内心涌起一种莫名的兴奋。他发现虹桥拱架结构的独特性,预测是“一座西方世界中所没有、唯独存在于中国的特殊木拱桥‘虹桥’”。
查阅、考证、分析、计算……唐寰澄结合现场考察展开系列研究,撰文。“这一发现填补了11世纪木拱桥历史的空白”,桥梁专家梁思成大为惊喜,推荐该文刊于《新观察》杂志,桥梁专家罗英将研究成果收入《中国桥梁史料》。
唐寰澄具体发现了什么秘密?他发现虹桥拱架结构不是常见的伸臂式、叠梁式、斜撑式或八字撑式,而是由两组拱架系统,经上下穿插、别压咬合而形成一种稳固的前所未闻的系统,他称这个系统为“叠梁拱”。之后,取古籍“叠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之句,命名为“贯木拱”。
这一发现轰动学术界,寻找实现版“汴水虹桥”成为国内外桥梁专家学者的梦想,但却苦于“找不到”实物桥。人们一度认为,该项技术已经失传。想不到,人们并非真的找不到实物桥,而是多次与实物桥擦肩而过。1959年,《中国桥梁史料》收入唐寰澄的研究成果时,还收入屏南的千乘桥、金造桥和忠洋桥。只是,专家们无法将这三座带着泥土气息的木头桥,与汴京如天鹅般的“汴水虹桥”联系在一起。
1979年11月,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第二次编写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听取了“叠梁拱——虹桥”理论分析报告,并进行讨论;次年10月,第二次会议在杭州召开,专家们考察了浙南木拱廊桥,接着又在闽东北又发现木拱廊桥群。至此,桥梁界认为,闽浙边界的木拱廊桥与尘封900多年的“汴水虹桥”拱架结构大体一致,虹桥拱架技术尚在民间流传,闽浙木拱廊桥由此揭开神秘的面纱。
1986年5月,《中国古桥技术史》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收入福建屏南千乘桥、龙井桥,浙江云和梅崇桥、泰順仙居桥等木拱廊桥。专家们顺藤摸瓜,木拱廊桥全国普查工作拉开序幕。
发现神奇的“编木”
翻过一座座山,跨过一条条河,专家们搜遍大江南北,发现古代木拱廊桥仅存110多座,中心圈在闽浙交界山区,北至温州,南达福州,东邻沿海,西入武夷,南北距离仅200多公里,分布圈小,危桥多,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普查显示,闽东古代木拱廊桥55座,占全国总数的一半。其中,寿宁19座,为数量最多的县份之一;屏南13座,集单拱、双拱、多拱于一体,为样式最齐全的县份。寿宁与屏南的总量占宁德市的三分之二,保护工作重点也在两县之间展开。保护工作离不开营造技艺,寻找桥匠为第一步。
传承千年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主要以家族或师徒的方式传承,找到一位桥匠就意味着找到一个造桥家族。从2001年起,寿宁郑多金家族、屏南黄春财家族、周宁张昌智家族等造桥家族先后被挖掘出来。郑多金与黄春财被列入国家级传承人名录,闽东木拱廊桥成为可再生的活态“汴水虹桥”,堪称“古老概念的现代遗存”。
找到桥匠,申报世界“非遗”工作随之展开。2008年9月,宁德市启动以屏南、寿宁为主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工作。2009年2月,“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在全国备选推荐申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1个项目的角逐中,脱颖而出,成为三个备选项目之一。接着,屏南聘请黄春财修建十锦桥,为“申遗”工作提供影像资料,并火速制作《屏南木拱廊桥》宣传画册3万余份。
2009年2月,“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在北京农展馆举行,黄春财父子三人应邀到现场搭建木拱廊桥模型,展示传统营造技艺,轰动古老的北京城。组委会推荐黄春财父子参加央视“探索与发现”特别节目《中国手艺》。木拱廊桥知名度大幅度提升。
申报工作最难的是向联合国递交申报书,评审最后阶段,联合国“非遗”司专家针对申报书提出28个问题,答错一题将前功尽弃。申报组成员从下午忙碌到晚上,答完27个问题。
“核心技艺是什么?”专家组提出最后一个问题。
申报组给出“榫卯结构”“不用寸钉片铁”“用较短的木构件建造大跨度廊桥技术”“叠梁拱技术”等答案,一一被否决。在这一问一答的漫长过程中,申报组成员渐渐明白核心技术就藏在木拱架里,却苦于找不出精准的文字来表述。经向文化部专家咨询,分析、提炼,申报小组再次向联合国非遗司专家递交“贯木拱技术”的答案。
贯,贯穿;拱,隆起。基本能表达申报文本中“上下交叉,穿插别压,相互承托,挤压咬合,逐节延伸,形成大跨度木拱架”的意思,但没能阐明如何“交叉”与“咬合”。
“上下交叉,穿插别压……”针对这一特征,最终申报组成员决定用“编织”两个字来阐释贯、拱、叉、插、压、合、伸等技术。绝!木拱架核心技术正是“编木技术”,是一项将竹藤等“软编”技术,提升到用木头编织的“硬编”技术,木拱架的结构就是“编木结构”,北京奥运城“鸟巢”正是钢编织技术的典范。
清代周亮工赞道:“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闽地山险河壮,众多的木拱廊桥承担起通行功能的同时,展示出如虹凌空的身姿,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岁月流逝,木拱廊桥多毁于台风、水灾或火患。所幸经桥梁专家唐寰澄等一代代专家学者的挖掘抢救,木拱廊桥又在闽浙交界的寿宁、屏南、泰顺等地焕发出新姿。
揭开木拱廊桥的神秘面纱
1953年,《清明上河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
1954年冬,年轻的桥梁专家唐寰澄驻足画前,双眼紧紧盯住画中的汴水虹桥,内心涌起一种莫名的兴奋。他发现虹桥拱架结构的独特性,预测是“一座西方世界中所没有、唯独存在于中国的特殊木拱桥‘虹桥’”。
查阅、考证、分析、计算……唐寰澄结合现场考察展开系列研究,撰文。“这一发现填补了11世纪木拱桥历史的空白”,桥梁专家梁思成大为惊喜,推荐该文刊于《新观察》杂志,桥梁专家罗英将研究成果收入《中国桥梁史料》。
唐寰澄具体发现了什么秘密?他发现虹桥拱架结构不是常见的伸臂式、叠梁式、斜撑式或八字撑式,而是由两组拱架系统,经上下穿插、别压咬合而形成一种稳固的前所未闻的系统,他称这个系统为“叠梁拱”。之后,取古籍“叠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之句,命名为“贯木拱”。
这一发现轰动学术界,寻找实现版“汴水虹桥”成为国内外桥梁专家学者的梦想,但却苦于“找不到”实物桥。人们一度认为,该项技术已经失传。想不到,人们并非真的找不到实物桥,而是多次与实物桥擦肩而过。1959年,《中国桥梁史料》收入唐寰澄的研究成果时,还收入屏南的千乘桥、金造桥和忠洋桥。只是,专家们无法将这三座带着泥土气息的木头桥,与汴京如天鹅般的“汴水虹桥”联系在一起。
1979年11月,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第二次编写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听取了“叠梁拱——虹桥”理论分析报告,并进行讨论;次年10月,第二次会议在杭州召开,专家们考察了浙南木拱廊桥,接着又在闽东北又发现木拱廊桥群。至此,桥梁界认为,闽浙边界的木拱廊桥与尘封900多年的“汴水虹桥”拱架结构大体一致,虹桥拱架技术尚在民间流传,闽浙木拱廊桥由此揭开神秘的面纱。
1986年5月,《中国古桥技术史》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收入福建屏南千乘桥、龙井桥,浙江云和梅崇桥、泰順仙居桥等木拱廊桥。专家们顺藤摸瓜,木拱廊桥全国普查工作拉开序幕。
发现神奇的“编木”
翻过一座座山,跨过一条条河,专家们搜遍大江南北,发现古代木拱廊桥仅存110多座,中心圈在闽浙交界山区,北至温州,南达福州,东邻沿海,西入武夷,南北距离仅200多公里,分布圈小,危桥多,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普查显示,闽东古代木拱廊桥55座,占全国总数的一半。其中,寿宁19座,为数量最多的县份之一;屏南13座,集单拱、双拱、多拱于一体,为样式最齐全的县份。寿宁与屏南的总量占宁德市的三分之二,保护工作重点也在两县之间展开。保护工作离不开营造技艺,寻找桥匠为第一步。
传承千年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主要以家族或师徒的方式传承,找到一位桥匠就意味着找到一个造桥家族。从2001年起,寿宁郑多金家族、屏南黄春财家族、周宁张昌智家族等造桥家族先后被挖掘出来。郑多金与黄春财被列入国家级传承人名录,闽东木拱廊桥成为可再生的活态“汴水虹桥”,堪称“古老概念的现代遗存”。
找到桥匠,申报世界“非遗”工作随之展开。2008年9月,宁德市启动以屏南、寿宁为主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工作。2009年2月,“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在全国备选推荐申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1个项目的角逐中,脱颖而出,成为三个备选项目之一。接着,屏南聘请黄春财修建十锦桥,为“申遗”工作提供影像资料,并火速制作《屏南木拱廊桥》宣传画册3万余份。
2009年2月,“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在北京农展馆举行,黄春财父子三人应邀到现场搭建木拱廊桥模型,展示传统营造技艺,轰动古老的北京城。组委会推荐黄春财父子参加央视“探索与发现”特别节目《中国手艺》。木拱廊桥知名度大幅度提升。
申报工作最难的是向联合国递交申报书,评审最后阶段,联合国“非遗”司专家针对申报书提出28个问题,答错一题将前功尽弃。申报组成员从下午忙碌到晚上,答完27个问题。
“核心技艺是什么?”专家组提出最后一个问题。
申报组给出“榫卯结构”“不用寸钉片铁”“用较短的木构件建造大跨度廊桥技术”“叠梁拱技术”等答案,一一被否决。在这一问一答的漫长过程中,申报组成员渐渐明白核心技术就藏在木拱架里,却苦于找不出精准的文字来表述。经向文化部专家咨询,分析、提炼,申报小组再次向联合国非遗司专家递交“贯木拱技术”的答案。
贯,贯穿;拱,隆起。基本能表达申报文本中“上下交叉,穿插别压,相互承托,挤压咬合,逐节延伸,形成大跨度木拱架”的意思,但没能阐明如何“交叉”与“咬合”。
“上下交叉,穿插别压……”针对这一特征,最终申报组成员决定用“编织”两个字来阐释贯、拱、叉、插、压、合、伸等技术。绝!木拱架核心技术正是“编木技术”,是一项将竹藤等“软编”技术,提升到用木头编织的“硬编”技术,木拱架的结构就是“编木结构”,北京奥运城“鸟巢”正是钢编织技术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