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白质疏松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danlei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脑白质疏松(LA)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温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188例住院患者,根据是否存在LA分为病例组(78例)和对照组(110例)。分别收集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血生化、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对两组资料进行单因素比较,对有意义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中病例组年龄、同型半胱氨酸、高血压病、尿微量白蛋白阳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80 kVp联合多模型自适应统计迭代重组(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v,ASiR-V)算法对肾移植术前评估髂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肾移植术前评估冠状动脉和髂动脉的患者50例,采用一站式联合扫描,扫描结束后,对髂动脉图像进行不同后置ASiR-V重建(迭代率50%~100%,间隔10%),得到6组图像,评价并比较所有图像质量,记录患者检查中的DLP和CTDI,计算出有效辐射剂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X(HBx)蛋白与内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启动子的关系,明确HBx蛋白激活EGFR/PI3K/p-Akt信号通路抑制滋养细胞凋亡及相关机制。方法构建EGFR启动子质粒,通过荧光素酶活性检测HBx蛋白对EGFR启动子的调控作用;通过感染慢病毒颗粒构建EGFR过表达滋养细胞,使用shRNA转染EGFR过表达滋养细胞构建EGFR敲低滋养细胞,Western blotting及激光共聚焦成像分析EGFR/PI3K/p-Akt蛋白表达及定位,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滋养细胞凋亡情况。将HBV野生
目的探讨心包内心外膜脂肪百分比与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2014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行CTA检查的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及同期的随机非糖尿病住院患者,记录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心动超声、基于心脏CTA的心外膜脂肪(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体积及心包内心外膜脂肪百分比,比较两组间EAT定量指标与左心室功能、临床及生物学参数的差异,分析心功能参数与EAT参量的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期刊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胃镜纳米炭标记对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的病例,部分病例术前行胃镜纳米炭黏膜下注射,比较分析纳米炭淋巴结示踪剂标记对淋巴结检出数、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等的影响。结果共纳入397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病例,其中术前行胃镜纳米炭标记78例,无相关并发症出现,其术后病理检出总淋巴结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22.0(4.0)vs.22.0(3.0),P=0.033],且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85.0±3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复发性流产伴胰岛素抵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90例复发性流产伴胰岛素抵抗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即基础干预组、二甲双胍组(基础干预+二甲双胍组)、观察组(基础干预+二甲双胍+小剂量阿司匹林组)。治疗三个月后评估并比较三组患者的身体质量指数(BMI)、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同型半胱氨酸(HCY)、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及治疗后半年内的妊娠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治疗后BMI、HOMAIR、FINS均
期刊
目的探讨阿托西班联合盐酸利托君对先兆早产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学指标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138例先兆早产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9例患者予以盐酸利托君治疗,研究组69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阿托西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各血清学指标水平变化、母婴结局及用药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65例(占94.2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56例(占81.16%),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药物起效时间显
目的:探讨在阴道分娩过程的第二产程中,不同胎儿双顶径大小对盆底肌可能产生的损伤程度和部位.方法:收集女性盆底磁共振成像(MRI)的数据,基于三维建模重塑盆底肌模型,通过有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性肿瘤,由KLEMPERER等[1]于1931年首次报道,常见于胸膜,起先被认为来源于胸膜间皮细胞,目前认为起源于表达CD34抗原的树突状细胞,此种细胞广泛分布于人体结缔组织[2],因此肿瘤可以发生于人体的任何部位,如胸膜、腹膜、肺、眼眶、鼻腔等。发生于口腔的SFT罕见,容易误诊和漏诊。笔者收集了2012-2020年在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及浙江省人民医院手术的4例口腔SFT,分析其临床和病理特点,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