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无止境心神往 登峰造极乐畅响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6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前的印象中,在上海音乐学院的校园里见到的他,还是一个笑容可掬、清秀阳光的大男孩。而如今,他已是这所世界著名高等音乐学府的青年教师、多项国际比赛大奖的获得者,并且已在世界各地展开巡演的职业钢琴家。一个午后,他如约在家乡上海与我们相会,喝着茶聊着天,谈笑风生。言谈举止间,俨然多了几分睿智与成熟,但不变的是他那喜爱说笑、饶有风趣的亲和力和谦逊好学、严谨执着的一贯作风。他就是不久前在上海举办过个人独奏音乐会的王珏。
  ● - 孙月 ○ - 王珏
  ● 你获得首奖的桑坦德国际钢琴比赛,是一个什么样的比赛?
  ○ 国际钢琴比赛也有不同的等级之分。从规格上来说,大概可以分为这样几类:最普通的是,获了奖但是没有什么奖金的;稍微好一些的,是获奖后发一些奖金的;再好一些是获了奖不但发奖金,还加一次音乐会的;更好的是发奖金再给一些音乐会的,最好的就是那种给你好几年的音乐会,目的是让你在充足的音乐会期间找到自己的经纪人。最高规格的,也就是给你最长期的音乐会机会的国际比赛,目前最多不会超过六七个,比如,老柴、肖邦、范·克莱本、利兹等等,当然,桑坦德也是其中之一。
  ● 你怎么会想到去参加这个比赛?
  ○ 主要是被这个比赛的章程所吸引。比赛的主办人名叫帕洛玛·奥谢(Paloma O’Shea),是一位老太太,所以这个比赛就取名为桑坦德“帕洛玛·奥谢”国际比赛。这位老太太起初也是弹钢琴的,后来嫁给一个搞航海的富翁,之后又成为桑坦德银行的执行总裁,所以这个比赛的奖金是非常丰厚的。大奖的奖金不仅有三万欧元,还奖励一台三角钢琴,再录一张拿索斯公司出版的CD。不过最令人兴奋的还是获奖者的音乐会合同,包括与世界各大乐团的合作演出,还有在各大著名音乐厅的巡演,这一系列的演出机会都让我心动,所以我就去报名了。回想起来,这后面的一系列演出,才是事业真正的起步。
  ● 你参加比赛的过程中,一定有不少难忘的经历,有哪些是可以和音乐专业的学生以及广大的古典音乐爱好者们分享的呢?
  ○ 比赛的获胜和赛前准备的付出一定是成正比的。你不能说,我大概地准备一下,然后就凭运气吧。我一直对自己说,你碰上运气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你要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假设有个国际比赛,有三十多位选手参加,那么每个能够入围的选手一定都是各个国家中的强中之强,要在这些选手中要去拼运气,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你也要做好失利的准备,因为你同样不能说,我这次准备得太充分了就肯定能赢,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只有在准备得非常充分的基础上,再去凭一点运气,才有可能胜出。我能够在2008年获得“里赫特国际比赛”的铜奖和“桑坦德”比赛的第一名,和我在那个阶段的全力备战是分不开的。从2007到2008年这一年间,我的准备是极其充分的,有点像封闭式训练。专门针对比赛的练习与平时的学习还是很不同的,因为针对比赛的话目的性就会非常明确,你就是要把这一套曲子打磨得更好,要精益求精,精确到哪怕你闭着眼睛,手甩下去都是准的。其实比赛就是这么残酷的,你不能说,我为了要培养一个情绪,今天去游山玩水,明天感觉就好了,但是你手上就不行了。凡是去参加国际大赛,都会遇到类似的经历。
  ● 除了手上功夫的训练、技巧上的准备以外,心态上的准备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吧?
  ○ 当然!虽然你在学校、甚至在国内比赛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你到了强手如林的国际比赛上一看,可能还是会被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所压倒。比如,一些参赛选手之间的实际水平可能是不相上下的,但是有些选手已经获得了某某国际大赛的奖项,有了不小的名气,他们身后会跟着一群粉丝、甚至带着跟踪报道的媒体,这种阵势一来,就很有可能会对你的心理造成较大的影响。如果你接受了这个影响,你就已经输了。真的,不管体育比赛还是音乐比赛,比赛终归是比赛,竞争是相当激烈的,身心都要经受非常大的考验。
  ● 你比较集中地获得国际奖项的那个时期,是随哪位老师在学琴?
  ○ 2007到2008年获奖的时候,我是在李民铎老师门下。李老师是从我念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一直带我的老师,我到目前为止有百分之八十的奖项都是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拿的,所以呢,我所有的“基础建设”,包括技能技巧和思维方式的训练,都在李老师手里打下了很扎实的基础。
  ● 你已经多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奖,在世界乐坛取得了一定的名声和地位,但你依然在虚心求教,继续跟随钢琴大师学习,追求更深的音乐造诣。在这条艺术追求的道路上,你为自己定下更高的目标是什么?
  ○ 自从获奖以来,有了很多音乐会演出的机会,不断地与世界著名乐团和指挥合作,但我始终有一块心病。我经常会听自己的演奏录音,我总是觉得自己还没有达到一个高度。在比赛的那年,我就在想,我目前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很有可能四五年后又被另一批人超越了,所以我会不断追求达到一个更高的、不会被人超越的水平。那么,怎样才能有所突破呢?这就需要大师的引领。当然我自己也很努力,但只靠我个人还是太遥远了。靠自己琢磨的这条路,有可能是走对了,但更有可能是走错了,所以需要有一个非常有经验的人来带领你,而且最好还是你比较熟悉,并且喜欢这种风格的大师来引领才好。所以,当我在2010年遇到了拜伦·贾尼斯(Byron Janis),我感到十分幸运。我觉得与他特别有默契,就像一种化学反应。我也非常感谢我在音乐学院的老师们,因为他们曾让我接受了非常正统而且严格的专业训练。此后,我更要追求的是一种灵性方面的突破,这始终是我在获奖以后这几年中的重要课题。
  ● 在灵性方面,贾尼斯大师给了你一些什么样的启迪和引领?
  ○ 他使我在意识上有更多新的发现,尤其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的改进与影响。比如说,同样弹一个乐句,他可能只是在某一个音上比你多出那么一点点,整个气场就完全不一样了!他教琴的方式也与别人不太一样,就像当年霍洛维茨教他的时候一样,霍洛维茨说,我不弹给你听,不作示范,因为我弹了你马上就会了,但这样你还是没学会。有一次,他弹琴给霍洛维茨听,霍洛维茨听完就合上谱子对他说,你回去吧,弹得不对,回去再想想。就这样,霍洛维茨用启发的方式来训练他。现在他也用类似的方法训练我,他绝对不希望他的学生只是摹仿他的演奏,他说,你不要成为第二个贾尼斯,你只要成为你自己,因为你有你自己的特点,我要做的就是把你不好的那些东西去掉,好的东西就是你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那才能使你站起来。   ● 从你这里可以追溯到贾尼斯再到霍洛维茨,这一条学脉的演奏风格,你认为比较注重的是哪些方面?
  ○ 我的概括是,这一派的演奏属于浓墨重彩型。这有优势,也有缺陷。优势在于,夸张的对比,色彩明暗丰富,这种演奏风格在大型的音乐厅中所造成的效果是非常棒的!但如果你只是在小房间里弹,就会显得很神经质,会给听众带来强烈的压迫感。我们通常会认为,大师们的演奏是非常个性化的,听上去很随意,但实际上,他们的严谨程度有时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我的老师贾尼斯尽管不弹给我听,但他会严格地告诉我这里要求的是 pp(极弱),而你弹得才刚刚到 mp(中弱)。或者他会告诉你,渐强是从这个小节开始,而你早了两个小节。这些在我们看来会觉得无关紧要、有时完全被忽略的东西,在大师眼里却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对于乐曲的演奏,大师关心的不仅是速度,还要求明确用什么样的情绪。比如,在 p(弱)旁边还有个dolce(柔和地),或者 p旁边有一个cantabile(如歌地),这两者是很不一样的,要去体会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可见,他们的工作经常是在这些极其细致的方面深入展开的。在对待浪漫主义的乐曲时,要非常注重连线,在我们的观念中,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是很多长线条长句子,但在有些乐曲中,同样的一个乐句,在第一次呈示与后面的再现中,连线的写法会不一样,如何来演奏和表达它们的不同内涵,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大师会特别关心的。如果你没有去注意这些细节,他就会觉得你弹得非常平淡,没有达到他所要求的那种像油画般的效果。他总会说,你们弹琴像水彩画,但他要的是油画的那种浓郁和立体感。
  ● 你有比较偏爱的作曲家和作品吗?
  ○ 这是一个我在国外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我本人并没有更偏爱哪一类作品或者某一些作曲家。我认为我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不同音乐家不同风格的作品。就以2012年在上海举行的两场音乐会曲目为例,6月22日的独奏音乐会上弹一些早期浪漫主义作曲家如舒曼、肖邦等人的作品,而8月9日在上海夏季音乐节上,与来访的由夏尔·迪图瓦执棒的英国皇家爱乐乐团合作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我不太会只盯着某一类作曲家的作品弹,而是喜欢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
  ● 关于刚才你讲到的《蓝色狂想曲》这样一部融入大量爵士音乐元素的作品,以你在美国学习深造的经历,你对当地本土音乐文化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那么你觉得英国乐团的演奏与美国本土乐团相比有些什么不同呢?
  ○ 对于像《蓝狂》这样的作品,我听过很多个录音版本,也看过不同的演出。我反而觉得,美国本土的演奏会有些偏差。因为,在我看来,格什温是一个很奇特的综合体,很多人把他的音乐定位为一个偏向爵士风格的作曲家,但我认为那只是他的一小部分,他其实很向往写传统的交响乐,也具有很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感,比如他采用的音乐体裁、乐队编制等等都是非常传统化的。美国人的演奏,经常会夸大他爵士乐的那一部分,会加入很多即兴创作,甚至即兴到与原作面目完全不同了。比如,有些人会把从巴赫到勋伯格这些完全不同的音乐片段都加进去,最后再回来,这就很过分了。相比之下,这次英国人非常严谨的态度和循规蹈矩的作风,反而更有利于我表现出格什温作品的本来面目。所以,我在演奏时试着给自己一些局限,那就是要忠于乐谱、尊重作曲家对原作的构思,我必须严格遵守这些大框架,否则就很有可能偏离作品本身。然后,在这样一个框架下,我再尽可能发挥出节奏上的摇摆感和爵士味,不然的话就不像格什温了,因为它不够自由。所以,其实在我的心目中,我的课题就是这样一个矛盾,我怎样不出这个框架同时又能保持它的独特风味。
  ● 在你印象中,自己最成功的表演经历是哪一次?
  ○ 我会认为每一场最新的音乐会都是史上最成功的一次,一定是刚开完的那场,哈哈哈。这也涉及到一个问题,我曾经在一个录像片里看到,古巴钢琴家乔治·勃列特(Jorge Bolet)说过,钢琴演奏是世界上最难的一项工作。为什么呢?因为钢琴演奏家始终在追求一种完美,而事实上这种完美是不存在的。当我去回顾每个作品的每一次演奏,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看法,每一个新的当下都会对过去有一些反思,甚至是一些新的见解。
  ● 你对自己今后的演艺生涯和职业道路的发展有什么规划?
  ○ 说到规划,这个还真不是我个人能够决定的,因为这与经纪人有很大关系。作为演奏家,我不可能经常去组织和操办音乐会,否则就没有练琴的时间了。对我来说,我要做的就是把现有的每一场音乐会都做好,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今后还有更多的机会。我的设想就是,今后能够定期有音乐会演出,不断地与各大乐团、指挥家合作,在各大音乐厅弹独奏会,但这种设想完全基于你弹好目前的每一场音乐会。
  ● 现在你每年大概要进行多少场演出?准备多少曲目?
  ○ 目前是每年五十场左右。对于独奏音乐会,我每年大概需要准备两套曲目,那么一年就能轮得过来。当然,你还是要不断地学习新曲目,不然到第二年就不够了。最重要的是,需要不停地学习新的协奏曲。估算下来,我目前手里的协奏曲已经有二十多部,但仍然要继续学,因为很有可能,有一天你就被某个乐团指定去弹哪个陌生的曲目。我就曾经遇到过一次,那是在2009年,经纪人告诉我,要与维也纳室内乐团合作李斯特的《诅咒》(Malediction),这个作品我闻所未闻,连名字也没听说过,他们就让我自己去网上找谱子找音响,幸好现在网络发达,还是找到了一些资料。前后只有两三个月的准备时间,还好这部作品只是一个二十分钟左右的单乐章,快慢快的结构。
  ● 你刚才讲到的二十多首协奏曲中,主要有些什么作品?古典的、浪漫的?
  ○ 还是以传统曲目为主,比如莫扎特、贝多芬、舒曼、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老柴、普罗科菲耶夫、老肖,等等。我2008年比赛完以后,手里的曲目大概只有其中的四分之一,近几年来积累得特别多。这也是必须的,因为协奏曲是由指挥选的,不像独奏曲目你可以自己决定。很有可能,乐团指挥告诉你,半年以后你来弹一个难度较大的勃拉姆斯第一,假如你从未练过这个作品的话,半年之后你只能像学生考试那样仅仅是把这个作品弹出来,根本上不了音乐会。所以,对我来说,目前需要花费较多精力的,就是要丰富协奏曲的储备量。
  ● 除了忙碌于各种音乐会之外,你还比较喜欢做些什么呢?
  ○ 作为天主教徒,我每个礼拜都会去望弥撒。我在国外演出之外的“副业”,就是做一个朝圣者。比如,我会去葡萄牙法蒂玛、波兰琴斯托霍瓦、法国巴黎、西班牙巴塞罗那、巴西的基督山等等。其中西班牙是我的福地,两次获奖都是在那里,一次是巴塞罗那,一次是桑坦德,很巧,自己也没想到,那是命运的安排,哈哈!
  ● 我记得有不少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从小就是在唱诗班里长大的,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
  ○ 是的。我从附中开始就一直在教会服侍,为唱诗班弹琴。上海的很多天主教神父都是我的朋友,所以只要我在上海开音乐会就会邀请他们来,他们也会带着他们的学生,也就是修士修女们一起来听我的音乐会。我认为音乐和信仰还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记得有一次傅聪先生来我们音乐学院开大师班,在讲到肖邦幻想曲中的一段圣咏时,他的原话是:“这段音乐的感觉是非常天主教的。”什么是天主教的?就是圣母玛利亚悲天悯地的感觉。所以,信仰会给予我在音乐上很多的灵感和启示……
  从获奖经历到世界巡演,从本土培育到海外深造,从追忆过往到畅想未来,不知不觉我们已聊了近两个钟点。经过这次访谈,王珏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获得殊荣之后的这些年来,他依然还保存着起初那种严谨切实的处事风格和心怀感恩的积极心态,这着实可贵。
其他文献
全球知名度最高的悉尼歌剧院与韩国电子业巨头三星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合同。合约涉及接下来十年中这座具有四十年历史的歌剧院的各项技术更新换代,更新总估价为十亿美元。作为回报,三星将获得在地理位置极佳的歌剧院面海空间举行新品发布会的使用权,以及为歌剧院打造最新研发的“互动远程教育”。  目前尚不得知歌剧院的其他主要赞助商如谷歌、万事达和阿提哈德航空公司如何与三星互动。歌剧院总经理赫伦(Louise Herr
期刊
BBC音乐大奖揭晓  4月9日,一年一度的BBC音乐大奖在伦敦揭晓。大奖共分两大板块:一类是唱片大奖,囊括八个奖项;一类是评委会决出的人物奖,包括三项大奖。  虽然年度大奖毫无悬念地由一支英国的乐团和唱片品牌获得,但柏林爱乐乐团无疑成为最大的赢家,分别以与塞蒙·莱托合作的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和巴赫《马太受难曲》斩获两个奖项。加拿大籍的波兰裔女钢琴家雅尼纳·斐亚柯斯卡凭借一张肖邦作品集获得器乐大奖
期刊
“十年广展迎天下,四海乐器耀中华”,2013年广州国际乐器展迎来十周年庆典。四天展期,共迎来近五万名来自九十三个国家及地区的观众莅临参观。  广州国际乐器展由广东国际科技贸易展览公司(广东科展)主办,历经十载,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三大乐器展之一,成为在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年度盛会,并得到了国家轻工业乐器信息中心、全国乐器标准化中心、广州珠江钢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中华音乐协会、珠海吉他学会和深圳乐器
期刊
为期四天的2013年德国法兰克福乐器展于4月10在法兰克福会展中心开幕。法兰克福乐器展始于1980年,是排名世界第一的全球规模最大、最权威的乐器行业展会。  博兰斯勒钢琴作为唯一一个参加本届乐器展的德国钢琴制造集团,备受业界的关注。而在此次展会上,博兰斯勒重磅推出的“博兰斯勒-海斯勒品牌”震撼登场,吸引了无数业内人士及音乐爱好者的目光。“博兰斯勒-海斯勒”这一品牌的推出,填补了原先博兰斯勒品牌及海
期刊
在“我的冷门音乐CD陈列馆”系列中,曾写过一位据说是最早创作单簧管协奏曲的德国作曲家约翰·穆尔特(Johann Melchior Molter,1696-1765)。这次再来谈一位早期法国单簧管作曲家米歇尔·约斯特(Michèl Yost)。  关于约斯特,目前大家知道得极少。一则,他不是以作曲为主的音乐家,而是一位单簧管演奏家和教师,所以,一去世,他的作品便不再演奏,慢慢被人淡忘了;二则,他的寿
期刊
倘若让我,一名音乐爱好者,选择德国的十个城市走走,我怎么也不会选择卡尔斯鲁厄。  随便排排:波恩/贝多芬出生地;莱比锡/巴赫、“发掘”巴赫的门德尔松、布商大厦乐团、蔡元培;汉堡/泰勒曼、少年勃拉姆斯弹琴的夜店;然后柏林、慕尼黑、德累斯顿、科隆、拜罗伊特、杜塞尔多夫、魏玛、汉诺威,一气想到的已不止十个,这些音乐的重镇,都由大师血肉熔铸,都有音乐史上重大事件发生,处处引人入胜!  即便卡尔斯鲁厄周边,
期刊
《完全贝多芬》  钢琴、指挥:丹尼尔·巴伦博伊姆  演奏:西东合集管弦乐团  编号:478 3513 (DECCA)  “我相信作为一位音乐家,除非你了解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否则你不可能指挥或领悟他交响曲的主要精神。”巴伦博伊姆如是说。就他本人而言,与这三十二首奏鸣曲间的关系又岂是“了解”那么简单,在他作为钢琴家的艺术生涯中,始终与这些作品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仅是录音和影像就已留下三套,每隔一段时间
期刊
● -方向真 ○ -杨燕迪  ● 您的音乐评论文字我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有很深印象,心想哪天去北京拜访这位心仪的老学者,没想到您人在上海,竟还是六O后的青年教授。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您在西方音乐的研究、翻译、评论方面做了大量的著述。您的文字和讲座,显出了您对音乐的挚爱,您对音乐有着一种宗教式的情怀。那么音乐对您的人生起着怎样的作用?  ○ 所有艺术中最打动我的是音乐。文学、戏剧、绘画、电
期刊
2013年3月3日下午4点,我在拥有一千二百座的天津大剧院音乐厅,台上是天津交响乐团,被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为“天交”,又有“天骄”之意。这个点对于音乐会的开场有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下午4点一般是拜罗伊特音乐节上长度超过四小时的歌剧的开场时间,而天津的这场音乐会的曲目包括贝多芬和柴科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即使加上中场休息,总长不过一个半小时。剧院经理告诉我,这是他们正在采取的全新模式,把音乐会放在双
期刊
我为什么写《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以下是德彪西应巴黎喜歌剧院秘书长乔治·李谷的要求写的解释。  我读到《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剧本是在1893年。初次读到,深感激动,也许私下想到,此剧有可能改编成歌剧。尽管如此,到了这年年底,我才开始认真考虑。  我选择《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的原因:  我想谱写舞台音乐已有很久了,可是我想谱写的舞台音乐的形式是如此的不同寻常,经过多次尝试之后,我几乎放弃了。我以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