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二者有机的结合到一起,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是语文教学的所达到的最终目标。阅读为写作积淀了许多有价值的内涵,无论是深刻的思想,还是丰富的语言表达,都离不开阅读。长期的阅读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写作,写作中产生的新的体验也会促使学生进行新一轮的阅读活动。通过这样一种阅读与写作互动的过程,就会达到阅读和写作的有机合拢,实现阅读和写作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读与写有机的结合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阅读可以为写作积淀了许多有价值的内涵,无论是深刻的思想,还是丰富的语言表达,都需要阅读。大量的阅读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写作。通过阅读与写作互动的过程,就会达到阅读和写作的有机合,实现阅读与写作的良性循环。长期以来,众多语文教师忽视这二者的结合,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方法的研究要立足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文本,使之成为读写结合良好的材料。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及时总结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既可加深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写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阅读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我们可以从阅读中品味性灵之美,也可以从作家笔下学到遣词用字的精妙,间接领会写作的范式及要领。如何构建语文阅读写作互动教学的课型呢?“接受美学”理论认为:阅读是由读者的文化、经济决定的,读者正是以他自己的经验、态度和情感带入文本帮助创造出文本的意义。语文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阅读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宗旨,大胆开发与拓宽阅读市场,我认为要从以几点入手:
一、找到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点,使阅读为写作服务
于漪的见解是“学习语文,把知识化为能力,也得靠训练。要提高语文水平必须多读、熟读、精读,这已是被无数实事所证明了的有效经验。读书要每天读,朗读多了,优秀作品的语言,自己的口头语言,融会渗透.时间久了,会在自己的写作中反映出来。要写好文章,还应多读好文章.要逐字逐句透彻理解,深入体会,反复揣摩。博览要开阔眼界,增长学识,这样文章的立意才会深远。”
首先要精读课文。每一篇讲读课文都是写作的范例,要通过讲读课文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我们不但让学生感觉到课文写得好,还让学生带着“为什么写得好”的问题,去一步步探索课文的用词、造句、谋篇,有意识地学习写作方法。具体的做法是:“分析中心句,体会写作意图;综观全文,理清文章条理;抠关键词,领会表达意趣。”其次“仿读法”。(包括教材中的选读课文,也包括向学生推荐的课外读物。)要让学生在阅读这一类文章时,自觉地仿用精读课文教学中学到的方法。如读《晏子使楚》等文章时,要鼓励和指导他们通过仿读,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学生对讲读课文中写作方法的了解还只是粗浅的、模糊的乃至是感性的。自读课文学习时,对其写作方法的分析仍带有自发性、感性的特点。那么在“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的教学中,就能把课文写作方法的认识从感性提升到理性、从直觉提升到自觉,让学生明白某类文章应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以顺利实现“以读促写”的目的。
我认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材料。及时总结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既可提高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物,写景有序,从不同的角度,并抓住景物特点,景中有情这是写景的典范。
二、仿写是作文成功的高效途径。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仿写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好形式,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措施。人类获得某种技能的手段首先是模仿。幼儿说话的能力完全从自然的模仿中掌握,少年儿童的写作能力,也可以通过模仿训练逐步提高。实际上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每天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说话和写作。如果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对学生的模仿进行引导,他们就会进步得快些。作品是作者感情流淌于笔端的产物,它是作者思想的浓缩精华,那么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呢?语文课本是经典例子的集合,在日常教学中占了很大比重,要使其更有效的服务于学生,就要把它“先读薄,再读厚”。读薄,就是在阅读中系统地发掘、整理能运用于写作的句子、结构与思路、主题等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使认知系统化。读厚,就是结合一些发散思维的训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把所学得的知识与技巧融入到写作中,把所阅读的文章变成“源头活水”。这一“读的过程”就会将读与思结合了起来,既有情感体悟,又有知识与技巧的积累。使学生真正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好材料:小说单元中的文章就有通过对肖像、语言等描写的例文,如《项链》、《百合花》等。散文单元中的文章就有构思、表达等方面的示范文,如《荷塘月色》、《那树》等。
为了使学生在写作中真正做到“触类旁通、学以致用”,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我做了这样的尝试。例如,在教《孔已己》《变色龙》让学生生续编故事,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例如在写“位置与价值”话题时,学生就引用了课本中多位古今名人的事例,有项羽与刘邦,袁隆平等。还运用了新闻报道、人物传记、戏剧等多种新的表现形式。使用了对比、层层递进等论说手段。文章出乎课文,却又通过组合、创新,使之具有了新的面貌,可谓“精彩纷呈”
这种仿写犹如学生练书法时的描红、由临帖到最后的脱帖,需要一个过程。这个提高的过程,就要求教师善于选择不同的文体,善于选择适合学生模仿的文本,从字、词、句、段到结构,从而熟能生巧。
三.加强阅读指导,汲取他人养料
在教学中过于看重“阅读”与“写作”的课型区分,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割裂开来;另一方面是学生不会从阅读中“吸取”从写作中“倾吐”,使写作与阅读脱钩,从而使得写作学习陷入了困境。通过阅读来学习写作方法与技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确实不无道理。老舍在《读与写》谈到:“多读,尽管不是为摹仿,也还有个好处:读的多了,就多知道一些形式,而后也就能把内容放到最合适的形式里去。”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语重心长地指出,不要相信那些空洞的、脱离实际、专事欺骗的《小说作法》一类的理论,而应该扎扎实实以有定评的作家的作品为范本,不断领悟、揣摩,就自然会悟出一些门径。
课余时间,教师可指定学生读一些对写作技能有益的书刊杂志。将反映学生生活的精品和中学生必读名著列入推荐书目,让他们去阅读。其次,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并给予学生展示的舞台,让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也可引导学生阅读社会——关注社会生活,走进电视,从《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中真切地感悟社会,冷静地思索生活,明辨生活中的美丑。只有他们真正地走进生活,感悟了生活,作文中的情感才是真实的,立意也才能深远。
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的阅读与写作有机地融合起来,只有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使自己“腹有诗书”,并在阅读中适时地练笔,多积累写作的技巧,语言,定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坚持读写结合,以模仿为桥梁,以片段训练为手段。以读促写,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作文不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难题,语文课堂教学的味儿也会更浓,语文素养才会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于漪文集》
[2]老舍《读与写》,《老舍全集》第1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62页
[3]吕叔湘《中国语文》杂志社第一、二期出版特辑(1985)
【关键词】读与写有机的结合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阅读可以为写作积淀了许多有价值的内涵,无论是深刻的思想,还是丰富的语言表达,都需要阅读。大量的阅读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写作。通过阅读与写作互动的过程,就会达到阅读和写作的有机合,实现阅读与写作的良性循环。长期以来,众多语文教师忽视这二者的结合,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方法的研究要立足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文本,使之成为读写结合良好的材料。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及时总结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既可加深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写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阅读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我们可以从阅读中品味性灵之美,也可以从作家笔下学到遣词用字的精妙,间接领会写作的范式及要领。如何构建语文阅读写作互动教学的课型呢?“接受美学”理论认为:阅读是由读者的文化、经济决定的,读者正是以他自己的经验、态度和情感带入文本帮助创造出文本的意义。语文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阅读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宗旨,大胆开发与拓宽阅读市场,我认为要从以几点入手:
一、找到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点,使阅读为写作服务
于漪的见解是“学习语文,把知识化为能力,也得靠训练。要提高语文水平必须多读、熟读、精读,这已是被无数实事所证明了的有效经验。读书要每天读,朗读多了,优秀作品的语言,自己的口头语言,融会渗透.时间久了,会在自己的写作中反映出来。要写好文章,还应多读好文章.要逐字逐句透彻理解,深入体会,反复揣摩。博览要开阔眼界,增长学识,这样文章的立意才会深远。”
首先要精读课文。每一篇讲读课文都是写作的范例,要通过讲读课文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我们不但让学生感觉到课文写得好,还让学生带着“为什么写得好”的问题,去一步步探索课文的用词、造句、谋篇,有意识地学习写作方法。具体的做法是:“分析中心句,体会写作意图;综观全文,理清文章条理;抠关键词,领会表达意趣。”其次“仿读法”。(包括教材中的选读课文,也包括向学生推荐的课外读物。)要让学生在阅读这一类文章时,自觉地仿用精读课文教学中学到的方法。如读《晏子使楚》等文章时,要鼓励和指导他们通过仿读,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学生对讲读课文中写作方法的了解还只是粗浅的、模糊的乃至是感性的。自读课文学习时,对其写作方法的分析仍带有自发性、感性的特点。那么在“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的教学中,就能把课文写作方法的认识从感性提升到理性、从直觉提升到自觉,让学生明白某类文章应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以顺利实现“以读促写”的目的。
我认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材料。及时总结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既可提高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物,写景有序,从不同的角度,并抓住景物特点,景中有情这是写景的典范。
二、仿写是作文成功的高效途径。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仿写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好形式,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措施。人类获得某种技能的手段首先是模仿。幼儿说话的能力完全从自然的模仿中掌握,少年儿童的写作能力,也可以通过模仿训练逐步提高。实际上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每天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说话和写作。如果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对学生的模仿进行引导,他们就会进步得快些。作品是作者感情流淌于笔端的产物,它是作者思想的浓缩精华,那么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呢?语文课本是经典例子的集合,在日常教学中占了很大比重,要使其更有效的服务于学生,就要把它“先读薄,再读厚”。读薄,就是在阅读中系统地发掘、整理能运用于写作的句子、结构与思路、主题等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使认知系统化。读厚,就是结合一些发散思维的训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把所学得的知识与技巧融入到写作中,把所阅读的文章变成“源头活水”。这一“读的过程”就会将读与思结合了起来,既有情感体悟,又有知识与技巧的积累。使学生真正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好材料:小说单元中的文章就有通过对肖像、语言等描写的例文,如《项链》、《百合花》等。散文单元中的文章就有构思、表达等方面的示范文,如《荷塘月色》、《那树》等。
为了使学生在写作中真正做到“触类旁通、学以致用”,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我做了这样的尝试。例如,在教《孔已己》《变色龙》让学生生续编故事,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例如在写“位置与价值”话题时,学生就引用了课本中多位古今名人的事例,有项羽与刘邦,袁隆平等。还运用了新闻报道、人物传记、戏剧等多种新的表现形式。使用了对比、层层递进等论说手段。文章出乎课文,却又通过组合、创新,使之具有了新的面貌,可谓“精彩纷呈”
这种仿写犹如学生练书法时的描红、由临帖到最后的脱帖,需要一个过程。这个提高的过程,就要求教师善于选择不同的文体,善于选择适合学生模仿的文本,从字、词、句、段到结构,从而熟能生巧。
三.加强阅读指导,汲取他人养料
在教学中过于看重“阅读”与“写作”的课型区分,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割裂开来;另一方面是学生不会从阅读中“吸取”从写作中“倾吐”,使写作与阅读脱钩,从而使得写作学习陷入了困境。通过阅读来学习写作方法与技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确实不无道理。老舍在《读与写》谈到:“多读,尽管不是为摹仿,也还有个好处:读的多了,就多知道一些形式,而后也就能把内容放到最合适的形式里去。”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语重心长地指出,不要相信那些空洞的、脱离实际、专事欺骗的《小说作法》一类的理论,而应该扎扎实实以有定评的作家的作品为范本,不断领悟、揣摩,就自然会悟出一些门径。
课余时间,教师可指定学生读一些对写作技能有益的书刊杂志。将反映学生生活的精品和中学生必读名著列入推荐书目,让他们去阅读。其次,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并给予学生展示的舞台,让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也可引导学生阅读社会——关注社会生活,走进电视,从《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中真切地感悟社会,冷静地思索生活,明辨生活中的美丑。只有他们真正地走进生活,感悟了生活,作文中的情感才是真实的,立意也才能深远。
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的阅读与写作有机地融合起来,只有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使自己“腹有诗书”,并在阅读中适时地练笔,多积累写作的技巧,语言,定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坚持读写结合,以模仿为桥梁,以片段训练为手段。以读促写,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作文不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难题,语文课堂教学的味儿也会更浓,语文素养才会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于漪文集》
[2]老舍《读与写》,《老舍全集》第1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62页
[3]吕叔湘《中国语文》杂志社第一、二期出版特辑(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