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杨仁恺的书法艺术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sume_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涌现出一批致力于中国古代书法鉴定与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他们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为中国文博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杨仁恺便是著名的书法鉴赏家之一。在漫长的书法研究生涯中,杨仁恺始终在苦苦探索、仔细钻研,得到了许多书法鉴赏的方法和内容,他独到的鉴赏方式和鉴赏技巧令后人称奇。
  【关键词】:杨仁恺;书法艺术;书法鉴赏
  一、杨仁恺先生与古代书法
  杨仁恺先生于1915年在四川岳池县城关镇出生,是中国具有影响力的书画艺术鉴赏大家。杨仁恺先生是当代享誉海内外的古代书画鉴赏家、美术史论家、博物馆学家和书画家。他曾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辽宁省文史馆名誉馆长、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先后荣获文化部颁发的“全国优秀文化工作者”称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人民的鉴赏家”称号。杨仁恺的兴趣爱好来源于他从小热爱书法艺术,过去曾在成都、重庆等地求学,在学习和研究期间,他与中国古代书法鉴赏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节假日,他就经常出来散步,经常到不少文物商店,文物古董店寻求知识,他也经常在地摊中看古今书画和各类器物的艺术特点。在学习过程中,他将历史与文字相结合,从而丰富了文物古籍的知识框架。以后他去古玩摊就不断仔细观察,认真琢磨,回家后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线索,直至对物件的来历和价值查出个水落石出。在那个相对落后的年代,掌握文物鉴赏专业的人并不多的情况下,更没有专业的学习与培训,杨仁恺就是靠自己在古玩摊中摸索出来知识的。随着不断的深入研究,1943年,杨仁恺先生协助一个团体在重庆举办全国绘画义卖展览会,在征集作品的同时,认识了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黄宾虹、傅抱石等著名画家,自此以后,杨仁恺结交了一批著名画家。杨仁恺先生正式在1950年踏上文博工作,历任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处调研员、东北博物馆研究员。1952年调到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院)任职。杨仁恺先生不论时间的长短,早晚忙碌着,仍旧坚持每天把鉴定过的书画做好标记,認真做成系统的整理,并和多名鉴赏家一起讨论,加以考证和研究。杨仁恺在鉴定期间,他写下一百多万字的笔记,为中国古代书法鉴定提供了参考材料。
  二、杨仁恺先生与古代书法珍品鉴赏
  杨仁恺鉴赏了许多珍贵的书法艺术珍品,并且得到了无数艺术家的称赞。曾经鉴赏了多个书法作品,有一些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如《曹娥诔辞》、《仲尼梦奠帖》、《古诗四帖》等古代极为重要的书法珍品,杨仁恺先生曾在这些作品中多次进行分析和鉴赏,得出了许多具有意义价值的独特见解。《曹娥诔辞》是现存署款年代最早的楷书名作。讲述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曹娥是一个孝女,为了寻找父亲,年仅14岁时沿江哭寻,寻找了7天7夜,也没有见到他的父亲,最后奋力跳入江中,讲述了一段孝女寻父的亲情故事。这幅书法作品是中国古代早期著名的楷书作品。宋高宗做太上皇的时候在题跋时客观地写到“非晋人不能至此”,他在题跋中强调是晋人的书法作品。曹娥诔辞》所记载的内容为碑文,通篇以小楷写作,提笔轻盈,捺笔厚重,从碑文的形式结构看,此碑文具备早期楷书的笔法和结构特征。杨仁恺先生在《晋人书〈曹娥碑〉墨迹泛考》一文中评价说:“晋人卷轴墨迹,流传甚少。早于《曹娥碑》的《陆机〈平复贴〉》同属瑰宝……而《曹娥碑》墨迹的流传,使我们得以进一步探讨东晋楷书的风格,从而搞清这一时期楷书发展的新貌,还可以通过它推知唐代以来摹刻晋人小楷的真实效果,究竟达到如何的程度。”在唐张旭草书《古诗四帖》他认为:“(颜真卿《祭侄稿》等)所有这些真迹,都与《古诗四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最突出之点,就是用笔。盛唐以后书法之风为之一变,草书始于张旭,正楷定于颜真卿,不仅是风貌有别,而且运笔方法都具有划时代的标志。从盛唐上溯到东晋,运笔有一个普遍的法则,无论是真、行、草、隶的横笔竖画,基本上是方头侧入,自然形成横笔笔锋在上,竖画笔锋在左的状态,以此去考察这一时期的字迹,不致有多大的差误。到了盛唐以后,运笔改用圆头逆入,笔锋居于横竖画的正中,近于篆书笔法。”此作也经过杨仁恺先生的评价和认定,认为还有更多的古代书画需要对墨迹认真探寻真伪,在杨仁恺先生尚未与同行们取得一致意见时,他会努力细致寻找说服的突破口,将自己的观点让大家得以思考。
  杨仁恺先生作为一个从事古代书画研究的学者责无旁贷地把这段历史完整地记录下来,还原了历史本来的面目。杨仁恺先生始终站在文博前沿进行探索,在了解书画背后历史与艺术的同时,形成了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
  三、杨仁恺先生的成就
  杨仁恺先生为中国古代书法鉴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一生贡献给了中国的文博事业,他对学术研究严谨认真,不断博学,从多角度多学科的方向分析与研究历代书法藏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年近九十岁的杨仁恺先生又追回国宝三十余件,一生发表多篇著作和书籍,晚年又创立了鉴定学,使中国古代书画鉴定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杨仁恺先生鉴赏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精神将永远延续下去。
  參考文献:
  [1]杨仁恺,汪涤注.国宝沉浮录[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也愈发提高,这就要求设计者做好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室内环境设计与室外环境设计两个类型,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艺术理念推动了环境艺术设计的进步,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关键词】:环境设计;艺术理念;阐释  引言:艺术理念推动了环境艺术设计的进步,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艺术理念的更新与审美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视错觉的概念以及成因进行分析,并对其运用视错觉原理所创造的视错觉图形进行了重点解析,目的是探讨如何在海报设计中运用风趣幽默、新奇独特而富有变化的视错觉图形,以此来达到吸引观众眼球,给予受众者更多的视觉乐趣和审美享受,同时也希望文章给设计师提供设计启示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视错觉;视错觉图形;视错觉原理;海报设计  一、.视错觉原理  1.生理方面  1.1眼动理论  任桂
期刊
【摘要】:我国在中西比较美术的学科实践中,开始于“西学东渐”背景中,通过对中西方的比较美术梳理其成果发现,比较美术学在学科建设与研究方面的现状不太乐观,在研究中还需要依靠比较文学的成果,这对比较美术学自身所拥有的特点更大程度上就被掩盖,难以表现出中西的比较美学独特性,中西的比较美术可以在美术研究、理论、批评作为重要的理论,尤其是在当前中西相互融合背景下,比较美术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其理论,更好指导
期刊
【摘要】:本文从设计伦理及儿童敏感期的角度出发,以儿童动画对3-6岁的心理及行为的影响,探究设计伦理对儿童动画创作的重要性。给我们一个思考,设计创造出适合儿童健康发展的适合儿童发展的儿童动画。本文作者以分析儿童动画作品,呼吁在儿童动画创作中体现人文关怀,试图把传统文化及真善美运用到儿童动画创作中去;树立正确的伦理价值观;创作出真正适合动画作品,使中国儿童动画的道路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作者按照当时俄国文学对类似著作所要求的形式来进行重述,大量运用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对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包括“美的定义”,“崇高与滑稽”等若干命题进行批判和讨论,旨在说明从以前科学界流行的观点完全不同的、对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的关系的一般观点中得出的结论,那就是:想象世界仅仅是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的改造物,而这种改造物是我们的幻想按照我们的愿望而产生的,改造物同现实世界事物在我们心中所引
期刊
【摘要】:风土论是从空间的角度,考察地理以及人类文化的优劣。本文主要通过《日本风景论》和《风土》两本书,探讨书中关于中国风景和国民性的研究。通过对日本风土概况的分析,了解日本风土产生的背景;了解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分析风景论的成因;并引用了两本书中关于中国部分的描述,考察作者笔下的中国形象和国民性格。  【关键词】: 《日本风景论》;《风土》;中国观;国民性  一. 日本近代风土论的概况  1.风
期刊
【摘要】:油画创作的趣味性效果一般是指运用绘画的形式语言来艺术化处理人性的冲突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 是观者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主题重要层面。油画创作过程中之所以需要营造趣味性效果,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艺术创新所要求的。通过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我对油画创作中的趣味性效果有以下两方面的思考。1、画面构成的趣味性。可以通过构图、明暗色彩、笔触肌理或者留白等几
期刊
【摘要】:壁饰是一种综合性的装饰性艺术。它依附于室内环境而存在,却又有自己的个性,这种装饰艺术由于其不同材料的运用及涵盖的容量,表达的量感、力量、运动感以及逼人的气势,却是一般造型艺术所望尘莫及的。壁饰在不同空间环境中充分体现出独特的个性特征。  壁饰艺术是指依附在墙体上的绘画艺术,即画与壁结合以改善装饰、强化空间环境的一种艺术形式,是空间设计中最具有表现力的艺术元素。壁饰艺术处在一个大的公共空间
期刊
【摘要】:佩饰作为民族审美特征的体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嘎乌是藏族佩饰中较常见的佩饰,不仅具有独特的造型而且还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笔者从嘎乌的起源以及制作工艺、选材上详细的介绍,并指出嘎乌作为审美的载体具有多重用途,同时以嘎乌的出现与发展来演绎藏文化的逐渐进步。  【关键词】:藏族;佩饰;嘎乌;制作工艺  藏民族是一个最爱美也最会美的民族之一,从昌都卡若遗址以及拉萨曲贡遗址中都曾出土过大量的佩饰
期刊
【摘要】:圣母是欧洲绘画史上画家非常热衷表现的题材,从12世纪拜占庭时期俄国的《弗拉基米尔圣母像》到18世纪法国安格尔绘制的《披蓝袍的圣母》,圣母的形象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岁月里都有被表现,而在这几个世纪中,欧洲经历了巨大的社会文化变革,这个永恒的题材随着文化环境的改变表现方式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本文通过时代特征对比的方式来探讨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巨匠拉斐尔笔下圣母形象的时代文化内涵。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