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来源 :空中英语教室·科学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a_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作文教学面临困境,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教改路子,使中学作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是当务之急。为此,我们需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整体性观念,把作文教学跟学生的人格建构、现实生活、阅读教学、口语交际训练以及综合性学习紧密结合起來,充分体现作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唯其如此,才能开创中学作文教学的新天地。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141-02
  中学作文教学早已陷入困境,至今仍在困境中徘徊、冲突。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
  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重新定位,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实践性、生活化的特点。在学生人格建构方面,它强调“语文课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在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上,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对于写作方面的要求,新课标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还对写作的相关技巧,写作的过程以及作文的修改提出了具体的目标。
  新课标重视阅读,对阅读的量和质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建议。此外,新课标还提出了“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和要求。
  可以说,新课程标准为语言教学(当然包括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结合笔者作文教学的经验教训以及对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本人认为,要走出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必须做到“强调整体,五管齐下”。
  所谓“强调整体”就是强调整体性的观念,①把写作教学视为一个整体,思想培养、语言学习、技巧训练不可分割。②把写作教学置于语文教学的整体之中,与 “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③把写作教学置于学校教育工作的整体之中,借助学校德育工作、体育工作、美育工作以及劳动教育工作之力,建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素质,丰富学生生活。
  所谓“五管齐下”指的是在作文教学中要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1 加强作文与做人的有机联系,注重学生的人格建构和审美情趣培养
  我们都在感叹,现在的中学生作文空洞肤浅、虚情假意。笔者认为,这是我们在作文教学时忽视了学生的内在修养所致。这里,有必要提到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养气说”。孟子在《公孙丑》里谈到“知言养气”,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韩愈在《答李翊书》里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苏辙则明确提出了著名的“文气说”。他认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他进而列举孟子和司马迁的例子加以阐述,说孟子善养其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而“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文气之“气”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之气质、胸怀、思想、性格以及审美情趣。新课标倡导写作要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就是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可以说,古文家的“养气说”以及现代的教学理念都十分强调作者思想修养对写作的重要影响。而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却常常把思想给忽视了。这种倾向应该纠正,作文教学应该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格建构为指归,重视养气,努力实现从单纯的作文训练到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
  那么,怎样才能加强作文与做人的有机联系,促进作文教学与人格建构的相互结合呢?
  1.1 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只有热爱生活,才会有积极的人生观,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为之感动。也只有热爱生活,才会热爱并且敬畏生命,才会怀有对整个人类(包括自然界)的同情心和悲悯心。这些,是写作的动力,也是作文具有深刻思想性的重要条件。
  1.2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包括游历),让学生多去体验生活,开阔视野,并进而形成其思想。
  1.3 引导、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扩大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4 重视艺术教育。以理想和美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艺术具有移化个体心灵,健全人格以及培养健康审美情趣的作用(这一点又往往被学校教育者所忽视)。同时,艺术教育(尤其是文学欣赏)又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学功底和精神底蕴。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可谓一举两得。
  2 回归作文本源,强化作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
  在此,有必要提及新课改的两个理念,即主体教育观和生态伦理观。主体教育观的基本内涵之一是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
  另一个理念是生态伦理观。生态伦理观主张以整体主义的视野重新建构人与自然的关系,教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地对话、和谐地交往。在教育中,我们有义务教会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这也是作文教学能够胜任的使命。可以说,亲近自然是中学作文教学的手段,更是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当学生为一草一木而感怀的时候,当学生为一山一水而动情的时候,他们的作文便有了需要表达的思想,而他们的人格、他们的情趣同样会得到一次难能可贵的提升。
  与生活(包括自然)相结合,这是语文教改(尤其是作文教改)的趋势。新课标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尝试和努力。
  2.1 教育学生关心生活,亲近自然。我们应该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与课外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比如组织一些参观、访问、游览活动等。(上海市特级教师黄玉峰先生就常常把组织学生游历作为一项语文教学工作来做)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作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做到“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引自《语文课程标准》)
  2.2 作文要表现生活、干预生活。根据作文教学与生活联系的原则,我们应大力提倡学生写自己熟悉的、有感悟的东西,努力发掘并表现身边平凡生活的美和意义,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
  只要有了生活的底子,有了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有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学生作文自然就会血肉丰满,有真情实感了。虽然它也许还很稚嫩,但它毕竟是一种真实的、鲜活的、可贵的生命的活动,是创作主体个性的张扬。
  3 树立大阅读观
  学生阅读面狭窄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严重失误,也是学生写不好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写好作文需要有积累,包括生活的积累和阅读的积累;写好作文需要有底蕴,包括文学的底蕴和精神的底蕴;写好作文还需要一个学习和模仿的过程。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阅读。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提出明确的目标,这是很有远见卓识的。
  4 借助“口语交际”训练和“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思想、训练思维以及表达能力
  口语与作文具有许多的相通之处,都是对人的思维的表达,只是一个以口头语为介质,一个以书面语为介质。因此加强口语交际的训练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如叙事、议论、表情、达意等)的提高。
  另外,综合性学习可以丰富生活,开拓视野,可以培养关注现实的习惯,并进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对最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无裨益。
  5 进行系统化的、切实有效的写作技巧训练
  在写作教学中,培养思想、关注生活、强化阅读等固然十分重要,但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大家都经历过同样的事情,都见过同样的景物,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写成一篇好文章,有的人却不能?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不同当然是很重要的原因,但更关键的是技巧。写作教学讲究的是宏观与微观兼顾,只有大而广的理论(指导思想)而没有系统而具体的训练,一切都是空谈。当然写作训练“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指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引自《语文课程标准》)
  总之,中学作文教学的问题牵涉到语文教育的诸多方面,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既要看到教学中的困难,更要看到希望。现在,全国各地正全面铺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只要我们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创造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学作文教学就一定能够杀出一条血路,冲出困境,走向光明。
  参考文献
  [1] 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2] 程黎曦.《教师与新课程》.(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年1月).
  [3]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12月).
  [4]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5] 韩愈.《答李翊书》.
其他文献
【摘要】近些年来,,对于惩罚在教育中的作用问题争议颇大。有的教师认为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所以教育应该远离惩罚。有的教师呼吁还教师惩戒权(包括体罚权),两者都有点片面。重视表扬和正面强化在教育中的作用,鼓励表扬和从正面引导应该成为教育的主流,也代表了教育的进步。但对待学生的错误,一味的迁就或以表扬代替批评都是对学生不负责任。我认为,好的应表杨以弘扬正气,面对学生的错误,老师要理直气壮的进行批
【摘要】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和谐教育,学校教育中实施和谐战略意在以人为本,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在双边活动中能充分交流,默契地协调与配合,促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和谐发展,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以适应人的终身学习的需要。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和谐战略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和谐;改革;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
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的微观基础,虽然它的规模比较小,却不能小视其作用。小微企业在维持社会稳定、扩大就业、增加国家税收、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可是,在社
重症医学科作为医院危重病人最重要的治疗场所,所需诊治的疾病特点不仅是危重,更多的是复杂,而且往往涉及多科室疾病的问题.因此重症医学科的临床教学工作与其他科室也存在着
【摘要】社会不断发展,对教育和培养人才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传统观念的教育教学模式存在了一些不足,不利于新时代对人才的培养要求。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提出呼唤着我们不断地探索创新,寻求更适合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初中政治课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当然也需要所有初中政治教师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创新以实现初中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目标。笔者将从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政治课堂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的形势已有明显改变,教师应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用科学崭新的观念武装自己。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笔者认为无论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还是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应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给学生适当而又科学的指导。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138-0
【摘要】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课改后小学美术课更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
【摘要】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课改后高中美术课更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