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朗读者(散文)

来源 :北京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s687384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文章就像美味佳肴
  我在一家文摘类报社做编辑,每天都要浏览很多报刊,从中选出我需要的稿件,然后把它们分门别类,装进不同的版面,提供给我们的读者。这是我日复一日的工作。这样,每天我都要看到一些让我喜欢,甚至是爱不释手的文章。有的适合编发在我负责的版面,有的不适合。不适合的,也舍不得丢下,怎么办?我把它们收集起来,粘贴在一个一个的硬皮大本子上。几年下来,十几年下来,二十几年下来,这样的本子,也就攒了十几个。放在一起,厚厚的,一大摞。
  闲暇的时候,我会从这些本子里挑出一本,翻开,重读那些曾经散落在不同报刊上的文章,乐在其中。这都是我喜欢的一些作家的散文随笔,大手笔的小文章。文章虽小,小文章里却有真性情、大智慧。还有一些是不知名的作者的文章,虽然作者不知名,文章却寫得好,给我启发,让我长见识。真正的好文章,往往出自那些不知名的作者笔下。因为不知名,他们才会使出看家的本领,拿出真东西,披肝沥胆、掏心掏肺。
  读到好文章,就像吃到了美味佳肴。我这人,从来不习惯吃独食,每次吃到可口的饭菜,都会想起我的家人,想起老婆孩子,想起父母,想起兄弟,都希望和他们一起分享。读到好文章,也是这样,我也希望和家人一起分享。
  儿子小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经常一起朗读我们喜欢的文章。长的文章,我们就每人读一部分;短的文章,我们就每人读一篇或者几篇。那情景,就像在一起品味美食。其实,这就是在品味美食,品味的是文化的美食、精神的美食。这时候,我的那些剪贴本就派上了用场。那里面一篇一篇的好文章,就像一道一道的美味,滋养我们的精神,愉悦我们的心情。
  儿子给我读文章
  后来,儿子上了初中、高中,他有了越来越多的自己喜欢的文章。他们课本上的文章,他们同学的作文,他买的一本又一本全国优秀作文选,凡是他特别喜欢的,他都会兴致很高地读给我,读给他的妈妈。他读得非常投入,有时会一边读,一边给我们解释,或者一边拍案叫绝,一边大笑。
  还有一次,我记得很清楚,是北京取消了崇文、宣武两个区,把它们并入了东城和西城两个区。儿子从小就生活在宣武,小学和初中也都是在宣武上的,尤其是他上的初中就叫宣武外国语实验学校,他对宣武区,对宣武两个字有着很深的感情。宣武和崇文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他对崇文也有了感情。
  现在,突然的,宣武和崇文全都没了,儿子在感情上一时难以接受,于是写了一篇小文,表达了他对这两个词的理解,表达了宣武留给他的美好记忆,表达了他的不舍和疼痛。写好后,他把他的文字读给我听,一边读一边竟泪流满面。
  一个半大的小伙子了,从来没见他这样过。小学时,一个人放学挤公交,上车时被人挤倒,两眉间磕出一个大包,他都没有流一滴泪,见了我还嘿嘿地乐。初中了,经常因为踢足球摔倒,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破皮流血也是家常便饭,他也从来没有流过泪。这次,因为两个地名的消失,竟让他泪流满面,我觉得好笑却没敢笑,更多的还是感动,为他的真情而感动。
  后来儿子上大学、参加工作了,在我们身边的时间少了,每次见面,他还是会把在网上看到的,各种他觉得精彩的文章读给我听。网上的文章,不同于报刊上的文章,不同于书本上的文章,好像更活泼一些,更放肆一些,倒也让我长了见识。我坐在沙发上,他坐在我的旁边给我读。我去卫生间,他跟到卫生间,站在旁边给我读。我要方便,让他过一会儿再给我读。他正读到兴头儿上,说没事儿,我不怕,搬了个凳子,坐在卫生间的门口,继续给我读。
  有时候,我们吃了午饭,我喝了几杯酒,躺在床上,我说,来儿子,你坐在爸爸旁边,给我随便读一篇文章,我睡着了,你再走。儿子说好吧,他刚一开始读,我就扯起了呼噜。儿子看我睡着,才停止他的朗读,悄悄走开。
  我为母亲朗读
  我的母亲,晚年一直卧病在床,我每次去看她,都要带着老婆孩子。每次,我都推着轮椅上的母亲,在楼下的花园散步,有时我会坐在她的旁边,给他读报纸、读杂志,或者读我刚刚发表的文章,还读过一本叫成语故事的书。母亲听得津津有味。她也许听进去了,也许没有听进去,也许听懂了,也许没有听懂,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读,她在听。
  这样的一种状态,是她喜欢的,也是我喜欢的,是安静的、祥和的。儿子把我给母亲朗读的情景,用手机录了下来,我珍藏起来,多年以后,当母亲已经不在人世的时候,我再打开这些录像,好像当时的场景就在眼前。
  有时,母亲听着听着,就睡着了。睡着了,仍然拉着我的手,让我在她的旁边继续为她朗读。我为母亲朗读的行为,影响了儿子,这也是他乐于为我朗读的原因吧。
  你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儿女。比如,父母健在的时候,一到周末,我便开车带他们去京城的各大公园。从公园出来,已经到了午饭的时间,我就带他们去我知道的京城一些有特色的饭店吃饭。父母一直生活在乡下,京城这些有名的公园,他们基本都没去过。那些有名的饭店,更是没有吃过。我带着他们,每周去一个新的公园,一家新的饭店,他们真是高兴。看到他们高兴,我更是高兴。每次我都带着儿子,儿子就是我的一个小帮手,帮我看路,帮我买票,帮我抬轮椅,帮我推着轮椅上的奶奶,吃饭时抢着给爷爷奶奶夹菜。
  等到儿子工作以后,他的爷爷奶奶都已不在人世。每到周末,儿子就约爸爸妈妈逛公园,请我们吃饭。只要是他和同学、同事吃过的有特色的饭店,就一定要带我们去尝尝。他还经常带着我们去看电影、看话剧、看球赛。工作一年以后,他就带着妈妈去了一次香港。他当然是想带着我们两个一起去,我因为工作走不开,就没有去。只要是他觉得有意思、有意义的事情,他都想着爸爸妈妈。我想,这些都是他从小受我们的影响吧。
  很多父母都在抱怨儿女自私、任性、懒惰,不懂事、不孝顺、不成器,他们是不是应该检讨一下自己,检讨一下自己平时的言行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平时的言行就是种子,埋进子女的心里。埋进什么样的种子,就要结出什么样的果实。不为我们自己,就是为了子女,也要珍惜我们播撒出的每一粒种子。   就像夜空中突然绽放的礼花
  我们兄弟五个,是个大家庭。父母在的时候,逢年过节,兄弟们带着各自的老婆孩子,呼啦一下子聚在父母身边,场面就很热闹。那时,在家里吃饭,每次都要两桌。吃饭的时候,不光喝酒聊天,还要朗诵诗歌,大人孩子争着抢着,站起来朗诵,热闹而且喜庆,饭菜吃得就更有了味道。
  饭前饭后,我们还要聚在一起,学习讨论。这时,我就把平时积攒的那些好文章,读给大家听。然后各自发表感想。这样的学习是愉快的,也是有意义的。父母不在了,逢年过节,我们就在大哥家聚会,诗歌朗诵坚持下来了,学习讨论也坚持下来了。
  最近几年,我们这种家庭学习办得更正式了,变成了家庭讲坛。每次有一人主讲,讲学习,讲工作,讲一年来的进步和教训,然后大家再点评,发表各自的意見和看法。也有批评和自我批评,也有争论,有碰撞,真正做到了红红脸,出出汗。红红脸,但不火冒三丈。出出汗,也不耿耿于怀。这样的学习,让我们这个大家庭更和睦,也更友爱了。
  平时,兄弟几个工作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只有节假日才能相聚在一起。即使是这样的日子,人也很难到齐。自从手机里有了微信,分散在各处的大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就像星星团聚在天空一样,终于团聚在了家里人自己的微信群里。
  我们家的微信群里共有兄弟五家的十五个成员。自从有了这个微信群,从去年五一开始,我每天都在群里朗诵一首诗。先是我一个人朗诵,后来,老婆也积极地参与进来,我们两个人,轮流着,每天为大家朗诵一首古今中外的诗歌。
  就像平静的夜空突然绽放了一个礼花,平静的微信群一下子就被照亮了。大家纷纷点赞,发表自己的评论。当然,我们的朗诵并不是为了别人的点赞,不是为了听到溢美之词,我们是为了在微信群里,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学习的气氛。
  七个月下来,我们一共为大家朗诵了二百余首诗歌。我们这一行为,还带动了家里的其他成员,他们也行动起来,积极地为大家朗诵。当我们把自己熟悉的喜欢的,并适合朗诵的诗歌朗诵完了之后,我们作了一个月的修整。家里的微信群重又变得安静了。
  自讨苦吃又乐趣无穷
  有一天,老婆对我说,你还得想想,在家里人的微信群里做点儿有意义的事情。老婆的话,让我想起了那厚厚的一摞硬皮剪贴本。我说,对,今年是朗诵诗歌,从明年元旦开始,咱们为大家朗读美文,争取每日一文,朗读一百篇。
  说这话的时候,已经到了去年的年末。我说,咱们立刻行动,先每人朗读三五篇,这样就是十来篇。明年元旦,咱们在给全家人祝贺新年的时候,推出第一篇。老婆赞成。我就在剪贴本里挑出几篇,和老婆分工,哪篇她读,哪篇我读。然后各自用自己的手机录下来,存好,而且一篇一篇地编好序号。
  一做起来,才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录音,感觉很放松,也许一遍两遍就能顺利地朗读下来。一录音,人一下子就紧张了起来。人一紧张,嗓子就发干、发紧,要么就总觉得嗓子眼儿里有东西,怎么也咳不净。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朗读的效果。费了很大的劲,录完一篇,一听,声音别别扭扭。于是再来。一遍又一遍,直到嗓子像着了火,还是不满意。这才知道,那些靠嘴巴吃饭的人,比如播音员,比如演员,比如歌手,比如教师,比如演讲家,比如官员,其实也不容易。也是需要下很大功夫的呀。
  看来,哪碗饭都不好吃。哪件事情做好,都不简单。
  我和老婆,分别把自己关在不同的房间,一遍一遍地朗读自己选好的那篇文章,感觉有把握了,再录音。录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勉强满意了,才存好,走出房间。这时,我们两个人开始听这些录音,感觉都有点儿怪怪的,自己听自己的,更是怪怪的,说不出的别扭,于是大笑。
  开始给对方挑毛病。两个人犯了同一个毛病,都是不放松、不自然,太把朗读当回事儿,太像朗诵了,太像播音了,太像话剧了,太抒情,太正经,太端着了。其实,朗读的最高境界,就是清新自然,就是亲切如常,就是平白如话。像平时的说话,又高于平时的说话;像倾心交谈,又高于倾心交谈;像拉家常,又高于拉家常。这么说有点儿玄乎,那就首先做到朗读时,就像平时说话,就像倾心交谈,就像拉家常。
  和老婆统一了意见,我们又各自回到自己的房间,再一篇一篇地朗读。慢慢地,还真就找着了感觉。听上去,不那么生硬了,不那么别扭了,不那么端着了,不那么装了。
  有时,我们对自己的朗读满意了,听着舒服了,放给对方听时,却被对方听出有一个字的音读得不准,一声读成了二声或者三声。想想,这是个小差错,可以忽略不计,再说,平时我们也是这么读的,已经错了几十年。这么错着,大家才习以为常,如果改成那个对的音,听着反而别扭。可明知道错了,却不改,打自己这儿就过不去,更甭说是读给群里的大家了。
  群里不光有大人,还有孩子。孩子们在学校学的都是正确的发音,孩子的眼里可不揉沙子,要是让孩子挑出毛病,咱们这做长辈的,一张老脸可就没地儿搁了!想到这儿,立刻返回自己的房间,关上房门,重新再录一遍。
  有时候,一篇反反复复刚录好的文章,有一个字,不是音没读准,而是完全读错了。更没得说了,重新读。这真是一件自讨苦吃的事情,也真是一件乐趣无穷的事情。
  小故事里藏着大道理
  经过十几天认真的准备,我和老婆终于各自录制好了五篇共十篇文章,在元旦这天准时分享到家里人的微信群里。
  我来打头炮,所朗读的文章题为《孔子学琴》。说的是孔子当年向鲁国的乐师学琴,学了一段时间,乐师觉得孔子已经学得很好了,就说,咱们可以学下一个曲子了。孔子说,我觉得还不行,因为我还没有真正掌握弹奏的技巧呢。又过了一段时间,乐师说,你已经掌握了技巧,咱们可以学下一首曲子了。孔子说,我觉得还不行,因为我还没有领悟到这首曲子的意境呢。又过了一段时间,乐师能够在孔子的琴声里感受到那种时而深沉旷远,时而激越昂扬的意境,就说,你可以学习下一首曲子了。孔子说,我觉得还不行,因为我还没有在乐曲中感受到作曲者的为人呢。   再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终于兴奋地对乐师说,我已经感受到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目光明亮,他高瞻远瞩,好像要统一四方,除了周文王,谁会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谁会做出这样的乐曲呢?乐师高兴地说,你终于开窍了,这首乐曲就是周文王谱写的《文王操》啊。
  对这样一首曲子,孔子生怕学不会、学不精,下真功夫、下苦功夫,终于体会到了乐曲的奥妙。这也印证了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思想。
  老婆朗读了第二篇文章,题为《演讲稿背了一百遍》。讲的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丘吉尔。丘吉尔小时候是个结巴,很难顺利地说出一段完整的话,经常受人嘲笑,可他却在上小学的时候,出乎所有人意料,在一场全校的演讲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而且所有评委都给他打了满分。為什么呢?除了演讲稿写得好,还在于丘吉尔像孔子一样,肯下苦功夫,下笨功夫。他说,别人的演讲稿背一遍,我就要背十遍;别人背十遍,我就要背一百遍。我下的功夫是别人的十倍甚至百倍,这是我这样一个说话结巴的人,为什么能够夺得演讲第一名,后来成为著名演说家的原因,也是诀窍。
  从这两篇文章里,就能看出我们所选的,为家里人朗读的文章的一个大概路数。这些文章讲述的大都是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小故事,小故事里藏着大道理。这些文章有点儿像心灵鸡汤,又不同于心灵鸡汤,比心灵鸡汤更有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
  我们还朗读了一些当代作家的作品,比如贾平凹的两篇文章,一篇题为《我的老师》,讲的是朋友家一个五岁孩子的故事,这个孩子真实、勇敢、不虚伪、不做作,令作者心悦诚服,甘心拜他为师。文章风趣幽默,发人深省。还有一篇题为《辞宴书》,以书信的形式,婉拒朋友的宴请,读来令人啼笑皆非,却又意味深长。
  我们还朗读了刘震云的两篇文章,一篇题为《我们幸福着大学的幸福》,作者回忆了他四年大学生活里,有趣的老师和同学,也是妙趣横生。还有一篇题为《一句顶一万句的话有没有》,里面讲了他两个舅舅,一个赶大车,一个做木匠。赶大车的舅舅大车赶得好,这个舅舅告诉他,一个人一生干好一件事,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了;做木匠的舅舅木工活儿做得好,这个舅舅告诉他,用别人做三件家具的工夫去做一件家具,你做出的家具就会比别人做得好。两个舅舅都是小人物,话说得也很平常,但平常的话里却有不平常的道理。
  我们还朗读了莫言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词,《讲故事的人》。这篇演讲,我先是一个人朗读了一遍,用时五十多分钟。因为太长,无法将它分享到微信群里。于是,我和老婆分四次,每人两次将它读完。这篇文章,在我们家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特别是莫言写他母亲的部分,让兄弟们想起我们自己的母亲,想起母亲拉扯我们走过的艰难岁月。兄弟们纷纷发表感想,从滚烫的言语间,可以感受到每个人对母亲的滚烫的感情。
  十一分钟的语音点评
  开始,我们每天在群里与家人分享一篇文章,单数,比如序号为一三五的,是我朗读的文章。偶数,序号为二四六的,是老婆朗读的文章。
  每天早晨,我一到单位,大概七点半左右,就把文章分享到群里。后来,我发现,这样的效果并不好。因为家里人还没有一个退休的,大人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孩子们还都在上学。我向群里分享朗读文章的时候,正是大家匆匆忙忙,奔波在上班或者上学的路上的时候。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听我们的朗读,品味文章的奥妙。就是到了单位或者学校,马上就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之中,更没有时间和心情听我们的朗读了。所以,每次文章分享后,效果并不好,反响也不热烈。
  于是,我改变了分享的时间,把每天分享,改为周六、周日分享。而且把每次分享一篇文章,改为分享两篇文章,一篇我朗读的文章,一篇老婆朗读的文章。改变之后,效果好多了。周末,大家都在休息,有时间也有心情,听我们的朗读。如果觉得好,还可以再听一遍,反复地听。一个人,只有安静下来,才能听出、觉出,一篇文章的好。
  去年,我们朗诵诗歌的时候,反应最积极,点评也最积极的是大哥。几乎每次,他都第一个出来发表评论,每次点评用的也都是诗的语言,很凝练也很精彩。这次的朗读,反应最积极的是二哥。每次二哥都是第一个出来点评的,而且用的还是语音。
  二哥在机关坐久了,每次点评起来也都是一二三,说上几条或者几点,就像在开会,在谈经验或者体会。应该说,每次二哥的点评,都能做到收放自如,而且有条理、有水平,很到位。比如有一次,我朗读了一篇关于项羽的文章,说项羽有霸气却少智谋,有力气却没心胸,本来到手的天下,又被刘邦夺了去,最后自刎乌江。二哥在点评时谈到了三个关系:名与实,勇与智,本与末。从过去说到现在,从国内说到国外,从文学说到政治,从历史说到人生,一口气说了十一分钟。比我朗读那篇文章所用的时间还要多,这才恋恋不舍地结束。
  我认认真真地把这十一分钟的点评听了三遍,感觉收获颇多。我一激动,送给了二哥十一个大拇哥,和十一朵玫瑰花。当然,大拇哥和玫瑰花都是微信的表情。这样的互动,既活跃了微信群里的气氛,也增加了我们兄弟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
  和二哥点评一样积极的人,是四弟。四弟是一个很有热情、很有诗意的人,他每次点评的文字,也充满了感情和诗意。四弟把我们的朗读,上升到家庭文化建设的高度来认识,真是难能可贵。
  四弟不仅自己积极点评,还带动他十岁的闺女参与其中。四弟的闺女刘佳莹,学习好,懂礼貌,口齿清晰,嗓音清脆,举止大方。在我们的影响下,四弟和闺女两个人也经常朗诵一首诗,或者朗读一篇文章,给微信群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带来新的话题和激动。四弟还经常把他的感受,写成文字,长长的文字,交给刘佳莹,在由她,用她童稚的清爽的声音,朗读出来。
  四弟热情洋溢的文字,配上刘佳莹清新自然的声音,听着,犹如一阵轻风拂过耳畔,拂过心头。
  五弟很少发表评论,但是,我们朗读的每一篇文章,他都听得很仔细、很认真,偶尔发表一下感受,倒也不乏真知灼见。   感受文字的温度和光芒
  时间到了2017年的7月2日,我们已经朗读了一百篇文章。我在微信群里用语音表达了我的想法,我说,一百篇之后,我们也要休整一段时间。等我们积攒下更多的好文章,再给大家朗读,与大家分享。我希望,这一百篇文章,就像一百扇窗口,能够带给大家一百个美丽的風景。如果我们的行为,能够带动起全家人更多读书的兴趣,朗读的兴趣,学习的兴趣,那么我们的努力就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二哥这次发表了长达十分钟的语音点评,他从三个方面对我们朗读的一百篇文章做了点评。一是说古论今,具有知识性;二是说事论理,具有逻辑性;三是以小见大,讲的是方法论。二哥的总结真是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我查了一下词典,“高屋建瓴”的意思,是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建,在这里是倾倒的意思;瓴,是盛水的瓶子。把一个人说话有水平,形容为在屋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这个比喻真是绝了。我们汉语的魅力,就在这里。这次,我觉得二哥的点评,就像是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哗啦哗啦的,居高临下,水花四溅,赏心悦目。
  接着,四弟也写出了很长的一段文字,让刘佳莹用语音朗读出来,竟也足足有四分多钟。刘佳莹在这四分钟里,谈收获、谈体会、谈意义,从一个孩子的嘴里,说出的都是大人的话,显得就很风趣,效果也就很独特。我听得笑声不止。真是难为了四弟的良苦用心啊。
  我们这次朗读开始的时候,董卿在央视办的《朗读者》还没有开始,所以我们的想法,不是来自董卿和她的节目,没有受到她的启发。当然,董卿肯定也不知道我们家的微信群里,有这么一个有意思的朗读活动,他们节目的想法肯定也不是来自我们,没有受到我们的启发。但是,我们对朗读的热爱是一样的。我也把董卿他们的节目,每期都认真地看了。我的感觉是,他们办得有自己的特色,他们的重点不在被朗读的作品上,而是在朗读者上。他们节目所选中的朗读者,都不是普通的百姓,而是方方面面的杰出人物;或者,虽是百姓,却是百姓里的特殊人物。而我们的朗读,重点是在作品本身。这是我们之间的不同。
  阅读,是用眼睛亲近书本上的文字,作品里的文字;朗读,不光是用眼睛,更是用嘴巴,是用舌头、牙齿、嗓子,是用气息,是用整个身心,去亲近文字。朗读,让我们和文字贴得更近。贴得更近,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来自文字的温度,来自文字的柔和的光芒,绵绵不绝,亘古不变的温度和光芒。
  让我们都来大声地朗读吧!
  责任编辑 王 童
其他文献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唐)杜甫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宋)陈与义1  多年之后,雪化作一团幻影  走过我身边的人,从枝头消失  留下树叶的枯寂。从一棵树  到另一棵树,泥土潮湿的反光  暴露更多青筋凸起的指爪。烟花绽开  如欢乐的隐喻。铁器的叩问  从缓滞到急促,春天的钟声敲响  蚯蚓和蛇一起现身,农妇解开胸怀  捧出青色光芒的乳房,吮吸的婴孩  移开嘴唇,摇摇晃
引言:“人生几度秋凉”  春光和煦,碧空如洗。  银色的机翼划过蓝天,乘着春风直上云空。向北、向北……  透过舷窗,棉絮般的云朵飘忽变幻。我的思绪,也随着云朵的姿态,起伏不定,对1987年5月6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森林火灾幻化出不同的底色——  苍苍莽莽的绿色啊,如同一个置身大山深处人面桃花的美丽脸庞,在突降的烈焰中痛苦挣扎,绿色被凶残强暴、被无情扭曲……随着万能的时光潮水的冲洗,如今日渐
从普通教师到教育局长,聂在荣用了27年。教师、主任、副校长、校长、副局长、局长等不断转换的角色,使他在30年的从教经历中有更多的角度重新发现学校、重新发现教育。“有人说,让外行局长办教育是冒险,丢掉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让一个内行局长办教育,同样是冒险。”近3个小时的采访,这位在南漳县教育系统中“土生土长”的教育局长,对教育的敬畏与情感,浓浓地浸润在对自己经历的重新发现和对教育的理性反思中。  “考
日前,从湖北省第十八届中小学生幼儿美术书法作品比赛上传来喜讯,孝昌县李启芸、黄嘉怡等五名同学创作的《放飞梦想》《文明用心拼凑》等五件作品以新穎的构思、多彩的童趣、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时代感脱颖而出,荣获金奖。该县陈白云、刘闰琛等13名同学创作的《节能环保新生活》《文明礼仪伴我行》等13件作品斩获银奖。与此同时,该县选送的中小学生美术作品还有23件获得铜奖,35件获得优秀奖,17名教师分别获得金、
一   登临杨家城,风正大,荒草在风中起伏翻滚。   日暮时分,古城的头顶,浮云连片。   站古麟州城“打井畔”的危崖边举目西望,在滔滔的窟野河西,一轮血红的落日正悬挂于无边大漠之上。转身之际,万里长城从西南逶迤而来,横穿古城遗址,而后向东北蜿蜒而去。长城内丘陵如涛,长城外沙海连绵,一望无际。这是否是当年范仲淹在此看到过的重峦叠嶂、大漠孤烟与羌山落日?这翻卷、涌动的还是不是当年的浮云与长风?
多少人饱含着卑怯,多少容颜和道德  贯穿了一册衰败浑浊的历史典籍的浩瀚气息  生活仿佛被彻底改变了,伤痛和哭泣  也不能挽回那散佚的辉光  我们刺疼自己,我们养育出不孝的子女  萧瑟的河水淹灭了一点点人影,一点点人性  沉沉的暮气遮掩住心灵上的伤口  我们会怎样死去?我们的脸上是否还剩有  无辜的表情?没有记忆的头盖骨,没有忘却的  赎罪,像點燃的烛盏。蜡做的眼泪  很快就凝结了,蜡做的心很快就耗
近几年来,全省各地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使中小学包括教育技术装备在内的办学条件“换代升级”。今年年初,湖北省被教育部批准为教育信息化省级试点,可以预计,全省中小学信息化进程将再次提速。  然而,教育技术装备配置到位不等于为教育教学服务到位,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学校,存在教育技术装备重配置、轻管理、轻使用等使用不足或使用不当的现象,好的教育技术装备未能在推进素质教育、提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成其为人,让人离动物性远一些,多具备一些人类社会所必需的优良品质。这些品质中必不可少的是良知与敬畏。而现今的教育更多的只是关注知识技能层面,满足于常识的获得和技能的习得,缺少素质的系统性培养。教育者必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人文情怀和自由、独立的精神,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循序渐进地进行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附属高级中学 杨小淘  老师们总是怀揣着“我要塑造你”的强烈愿望。聪明的孩
说起来,安娜·卡列尼娜和斯嘉丽·奥哈拉是所有爱美女生共同的闺蜜,虽然现在算起来她们已经很老很老了,但每次想起她们,她们依然是年轻的样子——穿着天鹅绒裙子,在说笑,优雅、妩媚而雍容。   她们穿着天鹅绒裙子的样子迷人极了,也迷倒了她们的爱情。   安娜的爱情来自她那一身黑色的天鹅绒裙子。那次是安娜乘坐着火车初到莫斯科,她当时不曾知道自己乘坐了一趟开往爱情的火车。安娜在哥哥斯基瓦的邀请下出席了莫斯
你站在阳界与阴界的那道门槛,  用人间的色彩描着死亡的面孔;  你用生命的温度却暖不了冷却的心,  你神圣的职业叫入殓美容师。     你要做创造美丽的天使,  你擦拭了失去血色的脸上的污垢,  你用爱缝补无法愈合的伤口,  让灵魂有尊严地去面对上帝!  人可以蓬头垢面地活着,  可离去时都想洗去人世浮尘。  你的脂粉即使能掩饰眼角的皱纹  却无法除却心头的累累伤痕。     你可以把那脸装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