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_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整本的书。”
  然而在中国的中小学校中学生的学习习惯相对较差,教师教育观念还没彻底转变,阅读资源不足,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为了改变这种阅读现状,达到新课标所规定的要求,我结合我校科研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生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乐读
  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才会逐步养成阅读习惯。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对课外阅读感兴趣呢?我首先以故事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我在教学《丑小鸭》一课时,上课开始,我并未讲解课文内容,而是先把《丑小鸭》这篇童话故事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讲给大家听,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了。我借此机会,给孩子们推荐《安徒生童话集》,学生们纷纷带着对主人公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同情,主动去阅读《安徒生童话集》。提起“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个个兴趣高涨,都争先恐后地想说一说。渐渐地,我发现孩子们到图书馆借书,多数学生都在借阅《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寓言故事》等。 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学生阅读的欲望被激发了!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也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良好的师生情感,是引发学生以高涨的情绪,振奋的精神状态投入阅读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如果教师对阅读怀有极高的热情,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教师的这种阅读习惯必能通过教师自身情感的外露来感染、影响学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效应。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爱读书,每节语文课,我常用几分钟为孩子们讲故事,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我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故事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然后不失时机的为孩子们推荐一些好书。
  二、强化阅读的主体性,让学生深入地读
  群文阅读的主要宗旨之一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表自己的见解。群文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一种再创造,是学生默默地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获取智慧经验和情感的过程。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关系,课堂上,生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碰撞、心灵交流、情感互动、意义感悟。这些都为学生的群文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所以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在充分让学生质疑的时候,有位学生曾这样提问:“老师,小女孩为什么没有想起自己的妈妈呢?她妈妈不疼她吗?”老师笑着肯定了他发现问题的能力,想不到这时另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妈妈一定是嫌弃小女孩家穷,跟人家跑了!”“不对,是妈妈生病了!”“不可能,是妈妈去世了!”此时,我并未告诉孩子固定的答案,而是组织学生一起围绕文本进行构建;同时,我也不否定每一个答案,引领学生与老师一起共享智慧,在共享中逐步构建文本的意义,在理解、比较中获得共识。此时,课堂上涌动着一种探索的生命活力,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总之,在群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新的阅读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不得不少问少讲,学生忙着进行看书、思考、陈述、倾听等语文实践,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差异性得到了尊重,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主人。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探究式阅读
  学生自主探索需要一种内在的欲望,如果学生这种欲望和勇气被调动起来,他们将会有效、深入地进行探索活动。要怎样激发这种欲望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形成探索的动机。例如,我在教学《林海》一文的“岭、花”内容时,我质疑“课题是林海,为什么老舍爷爷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岭和花?这是不是文章的败笔呢?”有的学生点头,有的学生摇头,此时,学生产生了怀疑、困惑、探究的学习心理。教师趁机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学生有目的地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交流时,学生说:“岭是林的母亲,是岭养育了林。”“林因为有了五彩缤纷的野花的点缀,才有了更多的灵气,充满生命的气息。”……学生说得多好,他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充分与文本对话,深刻地领会了内涵,读出了文字背后的声音,与文本研究性对话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加强阅读方法指导,使学生善读
  要培养恰当的阅读方法。《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三种读书方法:精读、略读、浏览,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选题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比如:小学生背诵的80首古诗词、名人名言之类可精读,童话故事一类可略读,可浏览一些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外阅读的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学生就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读物或作品中的人物进行作文或演讲比赛;手抄报、读书笔记比赛;课外阅读朗诵比赛;关于课外阅读的小品、话剧表演……,让学生养成会读书的好习惯。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群文阅读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片新天地。群文阅读教学不仅能大幅度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材料中获得有效的语文实践,提升语文素养,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其他文献
随着终身教育理论的提出,成人教育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国外相继提出了著名的“自我导向型学习理论”和转化学习理论等,对世界的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国内,关于成人教育教学的研究一方面是简单地借鉴国外的理论,另一方面是还没有走出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在于把强化学习理论融入自我导向学习的理论之中并结合转化学习理论来思考强化学习理论对成
期刊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快乐学习的含义。我们如果在教学中多为学生创设快乐情境,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定会是高效的。如果采用填鸭式、灌注式的方法,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会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对数学缺乏兴趣爱好,出现厌学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创设快乐学习的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激发学生乐中求知。  一、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
期刊
新课程改革使数学课堂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让身边的数学走进课堂,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已越来越被重视。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所以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 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切入点, 使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样能加倍提高课堂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指出:“教学中应当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关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合理运用,提高效率。那么数学课堂,如何有效生成呢?  一、有效生成的起点来源于精心的预设  关注课堂生成,是否要淡化预设呢?课程专家指出:新课程改革应该把握平衡,在平衡中才能使改革进一步深化。因此,生成型的数学课堂对预设要求又有了很大的提高。新课程呼唤生成,
期刊
在高中十年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复习课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以往的复习课好像难以摆脱 “教师讲语法, 学生做练习” 的旧模式。加上复习时间紧、 任务重, 教师又要 “面面俱到”,就成了 “满堂灌”,收效甚微。老套路的复习,不仅会使学生学习兴趣减弱, 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 而且也不能有效提高英语复习效果。那么, 怎样才能提高复习课效率, 切实做到“减负” 呢?我就此问题进行了复习课的研究。  一、国
期刊
当今世界风云万变,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人才的竞争显然是摆在首位的。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人才。然而,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如果我们仍然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手段,也就是用分数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成就,这种评价方法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对学生实施全面评价的要求。为此,我尝试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运用一些新的、积极的评价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创新、展露才华的空间。并
期刊
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体。通过教育科研,可以学习理论,更新观念;可以改进教学,提高质量;可以提炼经验,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与特长;可以验证教学假说,丰富教育理论。  教师还可以把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在研究中学习教育理论,并运用这些理论分析、解决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在探究中发现好的教育方法,改进不科学的教育行为,逐步探索和掌握教育规律,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的理论水平
期刊
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效”字很重要。这个“效”字,一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二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锻造各方面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丰富的情感,满足终身发展的需要。那么,怎样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专心于激发兴趣,增进师生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学校涌现出了“以学生为本”的各种先进的创新型教育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能否在农村全日制学校施行?效果又如何?我们学校经过近几年的“校级联动,同课异构”活动。实践证明:是完全可行的且效果良好!  新课程改革中,校本教研已经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但是一个薄弱学校的校本教研往往实效性低,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作为一所民族学校——回族女子中学十分重
期刊
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发展至今,许多教师都开始尝试语篇阅读教学模式,搭建起阅读和写作的桥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前不久,笔者听了英德市第一中学刘老师的一堂阅读公开课,引发了对阅读课堂高效性的一些思考。下面就这节阅读课做个介绍。  一、案例分析  【教材处理】  本课内容是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模块1 Unit 3 Celebration Lesson 1 Festivals,这是第3单元的第1课。本课的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