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8年前,钢贸融资还是比较正常的企业运作环节。随着4万亿刺激计划的实施,银行和企业的角色开始倒置,银行求着企业贷款。同时,高收益也刺激越来越多的钢贸商弃贸易主业而从事地产、高利贷等“投资”。纯粹为融资的骗贷和一货多贷使市场的投机氛围越来越浓。
2008年前,像任何企业一样,钢材贸易企业有融资需求以应付周转资金:上游定金、下游赊购、期货仓单、库存等。在执行层面,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上游紧密型企业与上游钢厂关系密切,常用融资手段包括保兑仓融、代理贴现等;下游紧密型企业与下游终端需求关系密切,常用融资手段有应收账款质押、国内信用证、商票保贴等;市场主导型企业随行就市,通过灵活的价格发现和库存策略赚取价差,常见的融资手段有仓单质押、动产质押、订单融资、法人账户透支、应收账款池融资、出口保理等。
在2008年前,银行对钢贸商的信贷并不激进,主要用于支持正常的贸易活动。再往前追溯,钢贸企业最炙手可热的行情是在2005年以前,由于供求关系影响,利润相当可观,早期的钢贸企业彼时迅速成长。
2009年后,随着4万亿计划的出台,钢贸融资高歌猛进,银行对钢贸的贷款开始激进:银行拿着钱找贷款人的罕见怪状在全国上演,钢贸行业就是银行追逐的重要客户。
银行愿意做钢贸融资,因为钢贸融资的体量很大。据估计,2011年全年钢材贸易贷款1.89万亿元,而同期全国贷款总额54万亿元,钢材贸易贷款在整个银行贷款中的比例高达3.5%。一家中小城商行相关人士表示,在2011年以前,银行十分喜欢钢贸贷款,审核也很宽松。
钢贸融资圈子相对闭合,来自福建周宁的钢贸商统治着江浙沪地区的钢贸生意。新加入的企业,首先要“刷交易记录”,已获得银行信贷资格,然后通过。在贷款中,熟识的企业形成信用共同体,互相提供贷款担保。这样的担保圈子也是相对封闭的。
一家专业的第三方担保公司表示,许多钢贸商共同体会自己成立担保公司,甚至直接联合组成信誉高的企业做担保。
钢贸融资现状堪忧
由于钢材贸易自身微薄的利润无法阻挡“投资”的诱惑,钢贸企业实际上成为了钢贸商的融资平台。我们调研的钢贸企业都坦承,实际上,纯粹的钢材贸易行业已经没什么利润了,如果不是“混业经营”,很多企业早就倒闭了。
具体而言,利润率源于对虚拟经济的“投资”收益和融资成本之间的利差;而杠杆则源于重复质押和虚假骗贷,银行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做一个保守的估计,假设钢贸商从银行取得贷款的利率在6%,抵押率70%,倒手投资可获15%年化收益率,中间担保、钢材运输、储存等费用率4%,则实际可获收益(15%-4%-6%)×70% = 3.5%。
在这个收益率基础上,通过重复质押提高杠杆,假设3倍,则收益可超过10.5%。相比之下,钢铁行业的利润率仅为2.4%(2011年)。
2011年,地产调控和货币政策紧缩打破了钢贸融资的盈利模式。投资下滑尤其是地产投资和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下滑,限制了钢材需求,造成钢价从2011年下半年以来的持续下滑。
由于不良率上升,于是银行逐渐收紧对钢贸商的贷款。2011年11月,上海银监会两度发文警示。出于资金链断裂的考虑,长三角地区大部分银行对于钢贸企业贷款到期以后没有立即叫停,而是暂时采取不再新增授信的政策,对于能够获得续贷的钢贸企业,放款节点也是一推再拖,贷款额度也有了大幅缩减,2012年一季度以来,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多地金融监管部门,多次在月度监管会中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预警。
2012年4月,银监会的通知则要求,贷前调查要准确了解钢材贸易企业的真实用途,不能以担保、抵押或第二还款来源的可靠性代替对贷款企业还款能力的评估;加强贷后检查,跟踪贷款走向,确保贷款用于约定用途。
3月是大批信贷还款集中到来的时候,银行收回旧贷,却不续以新贷,钢贸企业的资金困难立现。同时,实体经济不景气导致钢铁需求锐减,造船业、汽车业、基建、铁路、地产业同时出现需求萎缩。在钢价上升期,钢贸企业通过钢材贸易赚到跨期价差,“主业”利润尚可维持;而在钢价下降的阶段,钢材贸易的价差会急剧缩小甚至亏本。此时,如果贸易融资的“副业”也出了问题,无法获得资金,流动性问题将成为钢贸商的追魂鞭。这正是2011年下半年以来钢贸行业的真实处境。
2012年春节前后的一起“跑路”案例,成为第一块骨牌。无锡一洲钢材贸易市场的老板李国清因资金链断裂举家潜逃至澳大利亚。江苏建设银行下属一家支行已将南京宁德国际钢材城起诉至法院,原因是其向建行贷款近6000万元而到期未还。
银行钢贸贷款风险敞口极大
按照一般程序,银行需要钢贸主提供当年已年检的营业执照、开户许可证、税务登记证、近期三个月报表等材料。申请行指定仓储机构以及第三方监管机构,由指定仓储开具仓单证明,由监管机构定期查看货物,规避银行风险。
但实际上,银行放贷审核忽视了贷款质量管理。新晋钢贸商通过互相买卖“刷信用记录”,然后互保联保向银行要贷款;银行方面则对于重复抵押既没有专业能力也没有足够动力一一明察,以完成贷款考核指标为第一要务,忽视了贷款风险的考量。
联保互保和第三方担保仅能防范单一事件风险,不能降低系统性风险。
钢贸商彼此互保形成的联保体系充满系统性风险——5家企业里1家出了问题,其余4家可以联合善后,2家出了问题,其余3家就兜不住了,3家出了问题,剩下2家就只能快速跑路了。
风险集中爆发致使前期快速扩张、摊子铺的过大的钢贸企业无力偿还贷款,或者企业关门,或者老板跑路。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这样的困境,“联保互保”的系统性风险逐步暴露出来。
原本的钢材库存中有很大部分是用于贸易融资需求的,现在钢铁行业进入一个被迫去库存的阶段,供给增加对价格形成进一步的压制,此时越后甩掉存货得到的钱越少。不夸张地说,一两家企业跑路就能引发市场上其他家的竞相抛售。抛售压低价格,又逼死更多的企业,带来更多的抛压。这是一个不断加强的恶性正反馈循环,理论上讲,不到崩溃不能停止。
由此,系统性风险只能由银行承担,不可能指望所谓的“担保公司”来承担,在这样的局面前,担保公司无法提供任何实质的“担保”,银行坏账上升成为必然,尤其是当初放贷的抵押库存中有很多是重复质押,其实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抵押。
据了解,银行对钢铁贸易行业的风险敞口,即使不大于,也至少跟房地产的风险敞口不相上下。尤其是3月份以来,坏账事件显著升高。目前,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空前加强,惜贷情绪盛行,不少银行已将钢贸融资等贸易融资引起的风险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实业利润率低于虚拟,这是过去若干年来驱使社会资本大量配置到地产、金融等领域的根本力量。甚至连服装、粮食、艺术等毫不相干的企业都有显著的地产部门和/或金融部门。钢贸融资只是把这个资本运作游戏玩到极致的一个突出例子。本质上讲,拥有任何实体资产都可以用来获得低成本融资并通过高收益投资获得利差。只不过,钢贸融资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实体利润太低、资金运作量太大、崛起和扩散太快。
仅靠资本运作和虚拟经济没有办法救实体。钢贸行业乃至钢铁行业的整合,是行业作为实业生存下去的唯一出路。这个意义上讲,现在的中国钢铁业很像安德鲁·卡内基时代的美国钢铁业——技术和工艺上已经成熟,利润被过度竞争吃去,行业前景黯淡。只有JP摩根一样的能量人物出现,强力推进行业整合,才能带来稳定的利润和长期的发展。
从银行的角度看,目前的惜贷情绪阻碍了流动性从银行间市场流向实体经济,近期不良率升高更打压了银行的积极性,对钢贸、铜贸等贸易融资贷款和地产开发贷款的谨慎情绪有增无减,但前期放贷管理不严注定系统性风险只能由银行兜底来收场。
这样的结果就是银行承担巨大的钢贸贷款风险。并且,由于中小企业业务费时费力,风险较大,为银行所不喜。另外,银行钟爱的大企业受困于高利率和低景气,找不到足够回报率的项目。于是,信贷供给和需求错配将继续制约信贷投放。
2008年前,像任何企业一样,钢材贸易企业有融资需求以应付周转资金:上游定金、下游赊购、期货仓单、库存等。在执行层面,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上游紧密型企业与上游钢厂关系密切,常用融资手段包括保兑仓融、代理贴现等;下游紧密型企业与下游终端需求关系密切,常用融资手段有应收账款质押、国内信用证、商票保贴等;市场主导型企业随行就市,通过灵活的价格发现和库存策略赚取价差,常见的融资手段有仓单质押、动产质押、订单融资、法人账户透支、应收账款池融资、出口保理等。
在2008年前,银行对钢贸商的信贷并不激进,主要用于支持正常的贸易活动。再往前追溯,钢贸企业最炙手可热的行情是在2005年以前,由于供求关系影响,利润相当可观,早期的钢贸企业彼时迅速成长。
2009年后,随着4万亿计划的出台,钢贸融资高歌猛进,银行对钢贸的贷款开始激进:银行拿着钱找贷款人的罕见怪状在全国上演,钢贸行业就是银行追逐的重要客户。
银行愿意做钢贸融资,因为钢贸融资的体量很大。据估计,2011年全年钢材贸易贷款1.89万亿元,而同期全国贷款总额54万亿元,钢材贸易贷款在整个银行贷款中的比例高达3.5%。一家中小城商行相关人士表示,在2011年以前,银行十分喜欢钢贸贷款,审核也很宽松。
钢贸融资圈子相对闭合,来自福建周宁的钢贸商统治着江浙沪地区的钢贸生意。新加入的企业,首先要“刷交易记录”,已获得银行信贷资格,然后通过。在贷款中,熟识的企业形成信用共同体,互相提供贷款担保。这样的担保圈子也是相对封闭的。
一家专业的第三方担保公司表示,许多钢贸商共同体会自己成立担保公司,甚至直接联合组成信誉高的企业做担保。
钢贸融资现状堪忧
由于钢材贸易自身微薄的利润无法阻挡“投资”的诱惑,钢贸企业实际上成为了钢贸商的融资平台。我们调研的钢贸企业都坦承,实际上,纯粹的钢材贸易行业已经没什么利润了,如果不是“混业经营”,很多企业早就倒闭了。
具体而言,利润率源于对虚拟经济的“投资”收益和融资成本之间的利差;而杠杆则源于重复质押和虚假骗贷,银行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做一个保守的估计,假设钢贸商从银行取得贷款的利率在6%,抵押率70%,倒手投资可获15%年化收益率,中间担保、钢材运输、储存等费用率4%,则实际可获收益(15%-4%-6%)×70% = 3.5%。
在这个收益率基础上,通过重复质押提高杠杆,假设3倍,则收益可超过10.5%。相比之下,钢铁行业的利润率仅为2.4%(2011年)。
2011年,地产调控和货币政策紧缩打破了钢贸融资的盈利模式。投资下滑尤其是地产投资和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下滑,限制了钢材需求,造成钢价从2011年下半年以来的持续下滑。
由于不良率上升,于是银行逐渐收紧对钢贸商的贷款。2011年11月,上海银监会两度发文警示。出于资金链断裂的考虑,长三角地区大部分银行对于钢贸企业贷款到期以后没有立即叫停,而是暂时采取不再新增授信的政策,对于能够获得续贷的钢贸企业,放款节点也是一推再拖,贷款额度也有了大幅缩减,2012年一季度以来,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多地金融监管部门,多次在月度监管会中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预警。
2012年4月,银监会的通知则要求,贷前调查要准确了解钢材贸易企业的真实用途,不能以担保、抵押或第二还款来源的可靠性代替对贷款企业还款能力的评估;加强贷后检查,跟踪贷款走向,确保贷款用于约定用途。
3月是大批信贷还款集中到来的时候,银行收回旧贷,却不续以新贷,钢贸企业的资金困难立现。同时,实体经济不景气导致钢铁需求锐减,造船业、汽车业、基建、铁路、地产业同时出现需求萎缩。在钢价上升期,钢贸企业通过钢材贸易赚到跨期价差,“主业”利润尚可维持;而在钢价下降的阶段,钢材贸易的价差会急剧缩小甚至亏本。此时,如果贸易融资的“副业”也出了问题,无法获得资金,流动性问题将成为钢贸商的追魂鞭。这正是2011年下半年以来钢贸行业的真实处境。
2012年春节前后的一起“跑路”案例,成为第一块骨牌。无锡一洲钢材贸易市场的老板李国清因资金链断裂举家潜逃至澳大利亚。江苏建设银行下属一家支行已将南京宁德国际钢材城起诉至法院,原因是其向建行贷款近6000万元而到期未还。
银行钢贸贷款风险敞口极大
按照一般程序,银行需要钢贸主提供当年已年检的营业执照、开户许可证、税务登记证、近期三个月报表等材料。申请行指定仓储机构以及第三方监管机构,由指定仓储开具仓单证明,由监管机构定期查看货物,规避银行风险。
但实际上,银行放贷审核忽视了贷款质量管理。新晋钢贸商通过互相买卖“刷信用记录”,然后互保联保向银行要贷款;银行方面则对于重复抵押既没有专业能力也没有足够动力一一明察,以完成贷款考核指标为第一要务,忽视了贷款风险的考量。
联保互保和第三方担保仅能防范单一事件风险,不能降低系统性风险。
钢贸商彼此互保形成的联保体系充满系统性风险——5家企业里1家出了问题,其余4家可以联合善后,2家出了问题,其余3家就兜不住了,3家出了问题,剩下2家就只能快速跑路了。
风险集中爆发致使前期快速扩张、摊子铺的过大的钢贸企业无力偿还贷款,或者企业关门,或者老板跑路。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这样的困境,“联保互保”的系统性风险逐步暴露出来。
原本的钢材库存中有很大部分是用于贸易融资需求的,现在钢铁行业进入一个被迫去库存的阶段,供给增加对价格形成进一步的压制,此时越后甩掉存货得到的钱越少。不夸张地说,一两家企业跑路就能引发市场上其他家的竞相抛售。抛售压低价格,又逼死更多的企业,带来更多的抛压。这是一个不断加强的恶性正反馈循环,理论上讲,不到崩溃不能停止。
由此,系统性风险只能由银行承担,不可能指望所谓的“担保公司”来承担,在这样的局面前,担保公司无法提供任何实质的“担保”,银行坏账上升成为必然,尤其是当初放贷的抵押库存中有很多是重复质押,其实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抵押。
据了解,银行对钢铁贸易行业的风险敞口,即使不大于,也至少跟房地产的风险敞口不相上下。尤其是3月份以来,坏账事件显著升高。目前,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空前加强,惜贷情绪盛行,不少银行已将钢贸融资等贸易融资引起的风险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实业利润率低于虚拟,这是过去若干年来驱使社会资本大量配置到地产、金融等领域的根本力量。甚至连服装、粮食、艺术等毫不相干的企业都有显著的地产部门和/或金融部门。钢贸融资只是把这个资本运作游戏玩到极致的一个突出例子。本质上讲,拥有任何实体资产都可以用来获得低成本融资并通过高收益投资获得利差。只不过,钢贸融资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实体利润太低、资金运作量太大、崛起和扩散太快。
仅靠资本运作和虚拟经济没有办法救实体。钢贸行业乃至钢铁行业的整合,是行业作为实业生存下去的唯一出路。这个意义上讲,现在的中国钢铁业很像安德鲁·卡内基时代的美国钢铁业——技术和工艺上已经成熟,利润被过度竞争吃去,行业前景黯淡。只有JP摩根一样的能量人物出现,强力推进行业整合,才能带来稳定的利润和长期的发展。
从银行的角度看,目前的惜贷情绪阻碍了流动性从银行间市场流向实体经济,近期不良率升高更打压了银行的积极性,对钢贸、铜贸等贸易融资贷款和地产开发贷款的谨慎情绪有增无减,但前期放贷管理不严注定系统性风险只能由银行兜底来收场。
这样的结果就是银行承担巨大的钢贸贷款风险。并且,由于中小企业业务费时费力,风险较大,为银行所不喜。另外,银行钟爱的大企业受困于高利率和低景气,找不到足够回报率的项目。于是,信贷供给和需求错配将继续制约信贷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