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堂教学大容量的冷思考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88131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旧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有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新课标的实施,已经带动了教学领域的全面革新,教育教学改革已初显成效,但此中的某些现象,很令人深思。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体现在教育上,它带来了教育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走进了课堂,有声音,有画面,有文字,无须黑板板书,既为语文课堂教学节省了时间,又具有形象直观的效果,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成了年轻教师教学的首选。其实,早在70年代末,张志公在他发表的长篇论文《语文学科的现代化问题》中,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有关语文学科实现现代化的三点具体设想:一是语文学科的教学要现代化,“要考虑现代文化科学教育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各项工作,对于每一个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在语文能力方面有哪些要求”,“编选教材和进行教学,都必须从这些要求出发设计方案,决定内容,采取措施”。二是为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教学内容要现代化,无论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还是语言文字的知识,都要考虑现代化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都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培养和发展。三是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要现代化,要重视教学法的研究,要运用现代语言学、现代文艺学、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的新成果来深入研究语文教学的方法,用科学的方法实施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就教学的方法手段而言,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毋庸置疑,使用多媒体来教学也是大势所趋,但现在不少人运用时,把重点放在向课外的延伸上。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内,显然是不够的,课内又不能放,于是只能压缩课本知识,加大课本外的分量,总想让一节课兼顾到教学的各个方面,使得课堂容量越来越大。笔者有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说出来与同行们商榷。
  思考之一:一些公开课、示范课成了经过包装的表演课。一些教师为了公开课做了“充分”的准备:共同备课、老师指点本无可厚非,但是提前讲了再讲实乃弄虚作假。笔者曾在听公开课后问过学生,课不但上过,而且不止上过一次,更有甚者,从各班中挑选好的学生并成一个班开课。有些学校为了出好课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对此做法采取默许的态度;有的干脆直接安排,对前来听课的兄弟学校的领导老师热情招待,结果我好你好大家都好。这样的课由于教学内容学生早已清楚,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也已了如指掌,所需的时间自然不会像真正的新授课那么多,多出来的时间正好加大课堂容量,由较深层次向更深层次挖掘,由课内向课外拓展,一者教学过程流畅有序,二者本人驾轻就熟,显出能力不同寻常,三者教者知识面丰富,让人觉得水平非同一般。但这样的课于学生何益?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新课程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思考之二:课堂成了教师展示自我的场所。他们认为,只有表现出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才能显示自己有水平。于是,高深的理论多了,基础的东西少了;教师的说教多了,学生的参与少了;课外的东西多了,课内的东西少了。现在,教师队伍越来越年轻化,新人掌握较新的知识,给教师队伍带来了活力,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但老的多抱住传统的不放,改革的步伐太慢,新的多抛开传统,改革的步子太大。传统的语文教学确实存在许多弊端:少慢差费,但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欲速则不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实际上也是给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教师要由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由绝对的权威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方面组成;教科书上的知识、教师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课堂上的互动以及教师的激励思考、创新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给教师驾驶课堂的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种能力不够,只能把自己准备的内容走马灯似的展示出来,以内容的“多”来掩饰其能力的“少”。
  思考之三: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究竟达到了何种程度,能不能在短短的45分钟内接受如此之多、如此之深的知识,这是每一位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没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怎么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既不能看低了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沿用老一套的教法,把知识嚼烂了喂给学生,也不能只盯着几个人,领着他们在前面跑而不顾后面的大部队。我认为,语文课的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就是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教学的目的要求,使学生的活动达到最高度。
  思考之四:如何完善课堂评价机制,如何正确认识评价指标。评价如果没有具体的指标是很难操作的,有些学校对此进行细化,评价指标达到了四五十个,但这并不等于说每节课都要体现这四五十个方面,每节课的具体情况都各不相同,教师可根据实际有所侧重,有所取舍,以让学生学有所获。从评价机制来说,要去枝叶,重实效。一节课应做到这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明确,并能在教学过程中清楚地体现出来。二是教学的各个内容衔接自然(即教学过程流畅),教学思路清晰、有条理。三是能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突出学生这个主体,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学习。四是教学效果显著,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改革对传统教学无疑是一大挑战,但并不等于要我们完全抛开传统,传统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有很多值得我们继承借鉴的地方。语文课堂并不排斥各种教学手段,容量大也并非坏事,但若把传统中优秀的东西也全改了,并非课改本意。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指出,语文教育一是要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拾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语文课堂教学依然要传授基本的语文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语文知识和能力,才能进而理解并接受由语文传承的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新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让学生掌握好这一门工具,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现在必须思考的问题,就课堂教学而言,我以为,不能铺得太大,还是实一些为好。
其他文献
这个冬季的阳光,总是轻轻柔柔的落在华林年轻而忧伤的额头,使他时常想起那一个冬天,下了很大的一场雪,飘飘扬扬的雪花,满天飞舞。 (一) 那一年,华林和玲子相识。 玲子是荷城
功能主义人类学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盛行于30至50年代,其中两位代表人物是马林诺斯基和布朗。尽管这两位专家的功能学观点各有偏重,但是其核心的观点——用功能来阐释文化现象,是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愉悦性情,滋润心灵,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重要性方法途径    所谓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语文课是人文类的基础学科,它在学生的求知增智和人格发展过程中占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强,各国间的军事外交也越来越紧密。外训作为军事交往的重要形势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理解与配合是影响外训教学质量的两大重要因素。因此外训教学中
雷切尔·卡森是现代绿色革命的伟大肇始者,她一生都在为倡导环境保护运动而努力。她以热爱大自然的心和对生命的无限敬畏之情,谱写了一曲对自然、海洋的赞美之歌。她出版的海洋
“如果当时我及时……那么我现在就……”rn这是一个假设句型,如果让一些不得志的营销人用这个句型来表达心得体会的话,你会听到很多充满懊悔的心声:rn“如果当时我及时完成
创新作文的研究必须关照作文的主体--人.作文,就是人思维的反映,作文是有形的思维,思维是无形的作文,从人出发,就抓住了作文的主要矛盾.创新作文就是要抓住学生创新思维品质
瑞士作家戈德弗里德·凯勒的中篇小说《乡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继承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和死亡主题,以现实主义的方式写出了19世纪市民社会中一对爱人的悲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自开始,文人作家犹如天上的星星,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无从计数.很多文学家,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类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