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身处郊区的农村小学,应结合自身特点,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加强家校联系,丰富组织形式,建立地域化的活动基地,拓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落实课程标准,践行陶行知先生提倡的平民教育和生活教育理念。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整合;思考
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在生活化的教育中主动思考、大胆探究、革新体验,让它充满生命活力,这样才能真正落实陶行知先生的平民教育、民主教育。经过实践与探索,笔者对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得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利用现有资源,整合各科课程,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1.认真落实各学科课程计划,为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打下基础。从小学至高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综合运用各科知识,但这是建立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当然我们可以边活动边学习,在活动中进步。不管怎样,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仍然制约着活动的有效开展。例如在有关食品安全的一次活动中,我问学生:“你对食品安全了解吗?不了解怎么办?”学生一致大声的告诉我:“可以上网查一查。”我一听感觉挺好,就说:“那今天的作业就是回家上网查阅食品安全的相关资料。”结果到了第二天,发现交给我的作业只有两三个同学符合要求,有所收获。其他的不是没有收获,就是不会查。其实上百度搜索也是有一定技巧的,敲上去的关键词不同,搜到的结果也不一样,更重要的是要从搜到的结果中甄选出适合自己所需的,这就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课和语文课上学到的各种知识。因此,对于学生在活动前的各种知识水平,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确保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2.从其他学科中挖掘活动资源。农村小学,相对来说各种适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较少,那么利用好现有各科教材中的各种活动就是很好的资源。各学科的教材都是国家或地方教材编委经过科学的论证、实践的探索精心编著的适合各年龄段孩子的知识和活动。我们综合实践活动在三到六年级开展时,就有必要熟悉三至六年级的各科教材,这样活动的资源有了,并且不会低或高于学生的知识能力范围。语文课本中仍然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小主题,受到课时、教学目标等的限制,这些学科在某些问题上并不能让学生进行深一层次的探讨,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这些学科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的活动主题,真正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挖掘身边资源,利用各种组织形式,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活动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茶文化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茶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需要让学生切身地去感受。为了增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走出校园,走进第二课堂,领略大自然之美,培养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茶文化的思想感情,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校每年春秋都会组织学生到综合实践基地参观调查活动。活动前老师指导学生收集参观地点的材料,了解相关知识;活动中结合制茶各个流程进行讲解,使学生们都受到了一次实地教育;活动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体会制作并完成了绘画、文化卡等内容,各年级还挑选出精美作品制作成果展板进行了展示。
我们还根据活动主题,和通过种种渠道联系当地的企业,将他们也作为我们活动的实践基地。学校附近的一家食品加工企业非常配合我们的活动。学生定期会去参观、采访,并且还参与到他们企业的一些活动中。总之,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三、发动家长资源,促进家校结合,落实活动的有效性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老是圈在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的形式组建团队,因地制宜。要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获得发展。例如:学校开展“幸福瞬间”微图展评活动,就号召学生和家长一起拿起相机将生活中的点滴记录下来。在“我们身边的水资源”主题活动时,就要求学生向家长了解自己村庄里有哪些小河、池塘,并请他们说一说这些小河池塘以前的用处、景色等,并观察现在的污染情况。经过了解,以前各村都是直接从河、塘里直接挑水饮用,而现在各村庄已经没有一个池塘的水能够饮用,甚至连洗的衣服都有一股怪味。说明水污染的严重性。最后请学生了解污染的主要原因,以及怎样逐步改变现状。通过这个主题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受到了教育,孩子的家长也注意改变了一些平时不良的生活习惯。从和谐发展的角度来说,建立一个“社区——学校——家庭——学生”多维一体的教育体系,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将是教育的一个理想的结构。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整合;思考
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在生活化的教育中主动思考、大胆探究、革新体验,让它充满生命活力,这样才能真正落实陶行知先生的平民教育、民主教育。经过实践与探索,笔者对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得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利用现有资源,整合各科课程,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1.认真落实各学科课程计划,为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打下基础。从小学至高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综合运用各科知识,但这是建立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当然我们可以边活动边学习,在活动中进步。不管怎样,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仍然制约着活动的有效开展。例如在有关食品安全的一次活动中,我问学生:“你对食品安全了解吗?不了解怎么办?”学生一致大声的告诉我:“可以上网查一查。”我一听感觉挺好,就说:“那今天的作业就是回家上网查阅食品安全的相关资料。”结果到了第二天,发现交给我的作业只有两三个同学符合要求,有所收获。其他的不是没有收获,就是不会查。其实上百度搜索也是有一定技巧的,敲上去的关键词不同,搜到的结果也不一样,更重要的是要从搜到的结果中甄选出适合自己所需的,这就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课和语文课上学到的各种知识。因此,对于学生在活动前的各种知识水平,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确保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2.从其他学科中挖掘活动资源。农村小学,相对来说各种适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较少,那么利用好现有各科教材中的各种活动就是很好的资源。各学科的教材都是国家或地方教材编委经过科学的论证、实践的探索精心编著的适合各年龄段孩子的知识和活动。我们综合实践活动在三到六年级开展时,就有必要熟悉三至六年级的各科教材,这样活动的资源有了,并且不会低或高于学生的知识能力范围。语文课本中仍然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小主题,受到课时、教学目标等的限制,这些学科在某些问题上并不能让学生进行深一层次的探讨,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这些学科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的活动主题,真正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挖掘身边资源,利用各种组织形式,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活动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茶文化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茶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需要让学生切身地去感受。为了增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走出校园,走进第二课堂,领略大自然之美,培养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茶文化的思想感情,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校每年春秋都会组织学生到综合实践基地参观调查活动。活动前老师指导学生收集参观地点的材料,了解相关知识;活动中结合制茶各个流程进行讲解,使学生们都受到了一次实地教育;活动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体会制作并完成了绘画、文化卡等内容,各年级还挑选出精美作品制作成果展板进行了展示。
我们还根据活动主题,和通过种种渠道联系当地的企业,将他们也作为我们活动的实践基地。学校附近的一家食品加工企业非常配合我们的活动。学生定期会去参观、采访,并且还参与到他们企业的一些活动中。总之,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三、发动家长资源,促进家校结合,落实活动的有效性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老是圈在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的形式组建团队,因地制宜。要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获得发展。例如:学校开展“幸福瞬间”微图展评活动,就号召学生和家长一起拿起相机将生活中的点滴记录下来。在“我们身边的水资源”主题活动时,就要求学生向家长了解自己村庄里有哪些小河、池塘,并请他们说一说这些小河池塘以前的用处、景色等,并观察现在的污染情况。经过了解,以前各村都是直接从河、塘里直接挑水饮用,而现在各村庄已经没有一个池塘的水能够饮用,甚至连洗的衣服都有一股怪味。说明水污染的严重性。最后请学生了解污染的主要原因,以及怎样逐步改变现状。通过这个主题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受到了教育,孩子的家长也注意改变了一些平时不良的生活习惯。从和谐发展的角度来说,建立一个“社区——学校——家庭——学生”多维一体的教育体系,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将是教育的一个理想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