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我概念形成的关系自我影响因素

来源 :知音励志·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r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儿童时期,个体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快速发展,但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仍显薄弱,在社交活动中需要借助他人的信息反馈。因此,与他人的交往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部分,也是其自我概念形成的外因。自我概念是个体以自身已有的经验及对环境的认知产生的对自己外表、性格、社会属性、能力等多方面的一种主观认识和评价。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反映着自我认识甚至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高低,对其个性形成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自我概念;儿童;关系自我
  1 自我概念的内涵
  1.1 自我概念的定义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由詹姆斯首先提出的,詹姆斯认为自我概念是自我意识不可缺少的成分,在个体社会化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对自我概念见解独到,他认为自我概念主要是通过“我是谁”、 “我可以做什么”、“我应该怎样做”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解而得到的,因此,自我概念起着调节和定向个人行为的作用。
  个体将自己作为客观对象进行认知,但是自我概念的形成不只是纯粹的主观的认知,而且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个体通过社会活动,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获得经验以及他人的反馈,在加上自身对这些资源的整合,从而使自我概念得以发展,所以,自我概念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也正因为此,倘若个体生存的周围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其自我概念也会相应地发生突变。
  从前面的理解中,我们可以知道:自我概念源于个体对人际互动、自我属性和社会环境的经验体验而形成的自我知觉。因此,自我概念作为个体自我意识系统的一部分,其发展取决于自身内在因素与周围环境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自我概念区别于自我评价、自我意识以及自我形象,尽管它们的含义中有一些交叉重叠的部分:共同的成分是它们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并且个体本身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一直以来,自我评价被当做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并以自我意识为基本前提来进行研究;而自我概念与自我形象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自我形象更多的体现了外在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印象和评价。
  随年龄的增长,个体的自我概念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分化,从最初的身体的自我概念延伸到社交、能力等方面。在经过一定阶段的否定与自我否定、肯定与自我肯定之后,儿童的自我概念渐渐达到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由于自我概念决定着个体对经验的解释以及经验对个体的意义,所以自我概念的形成使个体的存在和发展富有意义,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以及个性的形成。
  1.2 自我概念的构成与分类
  1.2.1 自我概念的构成
  在定义中,自我概念反映了个体对自身的外在特点、情绪情感、态度以及能力的整体认识和主观评价,于是个体所形成的自我概念就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这种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有可能是理想中的自我,而非现实的。因此,自我概念是多维度、多层次的,且随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发展。无论是否真实的体现了自身的状态,“每个人的自我概念都分为生理性自我、社会性自我、心理性自我和理想性自我四种成分” 。
  1.2.2 自我概念的类型
  Shavelson等将自我概念分为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学业自我概念可以根据学科对象的不同分为数学自我概念、英语自我概念、自然科学自我概念等;非学业概念可分为身体自我概念、社会自我概念、情绪自我概念等更为细小的自我概念。
  细分之下发现,特定的自我概念对个体某一方面影响至深。例如:学业自我概念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期望、动机及成就;而情绪自我概念则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由此可知,个体的自我概念对自身的人格完善和潜力发挥意义重大。
  2 儿童自我概念形成的的关系自我影响因素
  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在与他人的每一次互动之后,都会在头脑中形成自我印象;但是,并不是所有与自己有交集的人的意见都会影响到自己的自我概念的形成。
  米德认为,只有那些与自己交往过的“重要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才会对个体自我概念的发展起作用。儿童时期,个体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但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未获得充分发展,因此,儿童的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依赖于“重要他人”的反馈。这些重要他人主要指的是父母、教师和同伴群体;相应地,个体与他们之间形成的关系就是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下面就来一一介绍各种关系对儿童自我概念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2.1 亲子关系对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作用
  家庭环境是对儿童健康成长最早的、也是终身的一个影响因素,家庭各成员间的关系,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各方面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父母对子女情感淡漠的家庭环境中,子女体会不到亲情的温暖,无形中就会形成“我不重要”的观念;倘若儿童感受到的来自父母的惩罚、拒绝与否认、过分干涉多于赞扬和鼓励,那么他会对自己逐渐形成消极的认识和评价;相反的,父母对孩子在情感层面上表达的关爱越多,孩子对自我的接纳水平也就会越高,即儿童更多的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和鼓励,其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就会越积极,自我概念水平也越高。
  研究发现:问题儿童之所以会做出一些出轨的行为,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是脱不了干系的。具体来说,父亲或者母亲偏爱并过度保护或漠视拒绝某一个子女将会形成不稳定甚至畸形的亲子关系,长此以往,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渐渐地就偏离了正常轨道,其产生的自我概念也是消极的。
  2.2 师生关系对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作用
  儿童时期个体的重心从家庭过渡到学校,学习也成为了他们的主要任务。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看,教师所作出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行为。因此,儿童的自我概念应当会受到教师互动风格的影响。“班主任互动风格不论对小学生个体自身的自我概念,还是对班级层面的整体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以后者为甚” 。   在与教师的互动中,教师的内在观念和个性特质外化为教师行为,这些行为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尊重与期望,进而影响到儿童的学业自我概念。因此,来自教师的鼓励越多,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就越积极,他们也更希望自己在这门功课上取得好成绩以博得教师更多的积极关注;但是如果长期体验到被否认、不受重视,个体就可能形成错误的认知模式,故意做出一些攻击、违纪行为来引起教师的关注。
  2.3 同伴关系对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作用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仿的个体由于相互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对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外众多研究都对此作出了验证。
  研究结果表明:“在问题解决应对方式方面,被拒斥学生显著低于受欢迎、被忽视、有争议和普通型的学生。这说明被拒斥学生在面对挫折和烦恼时,不能很好的想办法解决问题积极应对挫折。因此,被拒斥学生在社会能力和社会技能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具体说来,处于于被拒斥地位儿童会表现出较强的攻击行为、低的合作性等许多外显的行为以及一些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心理问题;受欢迎的儿童乐群、积极,具有较强的社会能力;被忽视的儿童可能孤僻、内心压抑等等。
  儿童将观察到的父母、教师、同伴等对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加以学习并内化为自己的态度表达出来,即反映为个体的自我概念。因此,在与后天的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他人消极的评价或漠视的行为在个体内部会逐渐融入其已有的自我认识与评价体系中,从而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他人的积极关注和鼓励行为也会相应地的使个体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而他们所具有的积极或消极的自我概念又会直接影响其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和自我评价,进而影响其学业动机水平、同伴关系、学校适应性等,最终表现为在学业成绩、品德发展和个体社会化方面存在差异。另外,整体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利于个体树立自信,建立积极的自我期望,因而会对个体的个性形成和社会化发展起着内部动力的作用;而消极的自我概念则恰恰相反,对人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自我概念可以使个体保持内在的一致性,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引导行为;也可以解释经验,根据自身的认知赋予经验一定的意义;自我概念还决定着自己的期望。在接受他人的评价和反馈之后,通过自我概念的这些功能,个体将会对自己有一个新的认识和评价,新的自我知觉有又会对后续的社会互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自我概念就是在个体与重要他人之间的经验产生、建构、重组、修正或强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的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和与他人交往是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
  参考文献
  [1]黄俊霞.中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与教育引导[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10):57-59.
  [2]韩立敏,卢谢峰,江光荣.班主任互动风格与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04):61-65.
  [3]王振宏,郭德俊,方平.不同同伴关系初中生的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J].心理科学,2004,27(03):602-605.
  [4]张滨熠.教师行为与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相关研究[J].教育探索,2010.
  [5]彭磊.自我概念的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0.
  [6]杨福义.问题学生的自我概念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
  [7]范凯.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2006.
  [8]王慧.同伴指导在轻度智力落后儿童自我概念发展中的意义初探[J].中国特殊教育,2005.
  [9]韩立敏,卢谢峰,江光荣.班主任互动风格与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
  [10]贺岭峰.自我概念研究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03):41.
  作者单位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省阜阳市 236000
其他文献
特雷萨·梅的一位不愿具名的同事告诉英国《金融时报》,新任英国首相过去当内政大臣的时候在会议上的举止是怎样的:“在内阁开会时,她就坐在那里,以一种雍容不迫的方式摆出恼怒神情。”  读到这里,我立刻明白了这位女士是如何当上首相的。更重要的是,我发现她采用的策略是多么绝妙。在会上一脸恼怒而又雍容不迫,简直再好不过。高人一等又不显得粗鲁无礼。强大有力又不显虚伪。这有点令人望而生畏。有点尊贵的气派。简直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