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知识、技能、道德伦理规范等为媒介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决定教师在其中的地位、作用的核心因素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效果,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而教师监控能力是教师素质构成的核心要素,要提高教师素质,从根本上说,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关键。监控能力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通过其教学活动影响着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学业的提高,是当代新型教师应具有的核心素质。
一、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内涵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结构可以从教学监控的对象性质、作用范围、发生过程和表现形式四个方面来考察。根据教学监控的对象,可以把教学监控能力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两类。根据其作用范围,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可分为一般型和特殊型两类。根据其发生过程,教学监控过程分为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自我检查、自我矫正和自我强化。根据在教学过程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包括以下方面:计划与准备;课堂的组织与管理;教材的呈现;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评估学生的进步;反省与评价。
二、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影响因素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与其性格、动机、教育观念、知识以及归因、自我效能感等因素之间都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关系。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1.教师的教育观念。人们对事物所持的不同观念会影响他们在处理问题的定性选择和方式方法。研究发现,知识相近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方法却可能完全不同。一个教师如果认为课堂上教师应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那他就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由此可见,教育观念对于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也存在重要的影响。
2.归因。研究表明,人们往往有一种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有人倾向于在成功时做出能力强的归因,有人则倾向于在工作不顺时做出任务难的归因。研究显示,教师的努力归因与其教学监控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影响关系。把自己教学成败归因于自己努力程度上的原因的教师,其教学监控能力水平相对较高。反之,如果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效果看成不可控制的外部因素所致,则不会倾向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监控。
3.教学效能感。这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制约因素。教学效能感在理论上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班杜拉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教学效能感与教学监控能力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通过对专家和新手型教师教学效能感和教学监控能力进行研究表明,专家型教师在教学监控能力的四个分维度(计划与准备性、调节与控制性、评价与反馈性、课后反省性)以及监控总分上均比新手型教师得分高,且差异均非常显著。这说明要缩小新手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之间的距离,可以从教学监控能力的各个方面进行培养。
三、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现状分析
1.主动性和积极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监控活动建立在实践者的积极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前提下,如果教师对自己的实践活动缺乏积极性,在教学中没有发挥能动作用,那么他就不会注意教学过程是否有效以及实践效果的好坏,当然也就不会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监察,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控。事实上,教师教学监控的动机应来源于其对教育工作及其自身教育能力的主观判断与感受,这一判断与感受对激发和调动教师自身的教学监控能力潜能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只要在思想上真正产生了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爱,顾及学生的多方面成长,他就会用来源于内心深处的激情来对待工作,从而自主地、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调控自己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一定要正确对待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工作动机,理性对待课堂,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监控,不断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不是先天就具有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青年教师尤其要有虚心学习的精神,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来提高教学监控能力。
2.教学设计能力问题。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虽然许多教师会在课前精心备课,设计教学流程,但教学效果不理想。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1)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与学生交流不充分,对学习者分析不够;教学设计时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与计划缺乏系统的、全局的细致思考;教学设计欠缺创新性。
3.调控课堂动态能力问题。课堂是由课程和教学活动系统组成,既复杂多样、千变万化,又充满生机与活力。在这样一个动态的系统中,教师应该扮演调控者的角色,即把课堂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根据课堂上的各种信息灵活地调节课堂教学的内容、目标、节奏、氛围、时间、情绪等一切因素,使课堂教学顺利开展。通过听课,我们观察到大部分教师可以依照教学设计,保证课堂顺利进行,但是有若干环节不能很好地调控,致使课堂成为教师演绎教案的舞台,缺乏或者埋没了学生的灵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教学敏感性不强,缺乏教学直觉思维;(2)教学节奏控制力弱;(3)课堂组织方法有待优化。
4.评价与反思问题。教师的自我评价与教学反思相互交叉是教师进行教学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教师在课后一般会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整体的感知,做出评价,但往往出现教师自己的感觉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大部分的教师会对自己的教学做反思,但是从反思的态度、方式到反思的内容和水平都还有进步的空间。大部分教师的评价与反思都是自发的、潜意识的,缺乏持续不断的深思,浅尝辄止;部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通常用自己的观念而不是现代教学理念来进行反思,致使对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做出片面的判断。
四、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手段
1.加强各项教学技能的学习。教学技能是决定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教学技能也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学技能可分为基本教学技能和学科特定的教学技能两大类。基本教学技能主要有语言技能、吸引学生注意的技能、提问技能、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技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技能、激励学生学习的技能、反馈矫正技能、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技能、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技能、应变技能等。通过各项教学技能的学习,使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得到增强,课堂教学过程更加顺畅。
2.提高教师的监控动机。学校作为社会专门的教育机构,担负着创造高水平教育文化的重任,在教师培养和管理以及评价等问题上任务极为艰巨。学校一定要给教师提供机会进修培训或参观学习,充分满足教师的求知需要,鼓励教师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为满足胜任需要奠定基础。管理上要充分满足教师的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和关系需要。学校下放适当权力,让教师在教学和管理等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出谋划策,增强教师的集体归属感,让教师感觉到学校的发展跟自己有关。为满足教师的胜任需要,社会和学校要对老师有合理的期待,切不可把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部转化为对教师的殷切希望,要求教师承担无法胜任的责任。对于高不可攀的目标,教师很难维持动力。其次,要信任教师,对教师的信任就是对教师的鼓励。学校管理者要通过正确有效的情感投入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激发教师的内部动机,多创造教师之间和谐交流的机会,提升其归属感。
3.运用教学监控系统,促进教师教学的多次练习。反思与评价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重要组成维度。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做出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首先,教师计划自己的活动,通过活动中的反思观察所发生的行为,就好像自己是局外人,以此来理解自己的行为与学生的反应之间的动态的因果联系。而后,教师又要进行对于活动的反思和为活动反思,分析所发生的事件,并得出用以指导以后决策的结论。如此更替,成为连续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学监控系统中的教学评价反馈手段,来提高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效果的反思和评价能力。教学评价反馈的方式包括专家反馈、同行反馈、学生反馈等方式。总结课堂上的成功之处、失败之处、对偶发事件的处理心得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等,在反思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和摸索规律。
参考文献
[1] 蔡楠荣.课堂掌控艺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 汤鉴澄,俞晓东.教学监控能力:从理论到实践.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
[3] 张向葵,吴晓义.课堂教学监控.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刘永庆)
一、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内涵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结构可以从教学监控的对象性质、作用范围、发生过程和表现形式四个方面来考察。根据教学监控的对象,可以把教学监控能力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两类。根据其作用范围,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可分为一般型和特殊型两类。根据其发生过程,教学监控过程分为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自我检查、自我矫正和自我强化。根据在教学过程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包括以下方面:计划与准备;课堂的组织与管理;教材的呈现;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评估学生的进步;反省与评价。
二、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影响因素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与其性格、动机、教育观念、知识以及归因、自我效能感等因素之间都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关系。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1.教师的教育观念。人们对事物所持的不同观念会影响他们在处理问题的定性选择和方式方法。研究发现,知识相近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方法却可能完全不同。一个教师如果认为课堂上教师应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那他就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由此可见,教育观念对于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也存在重要的影响。
2.归因。研究表明,人们往往有一种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有人倾向于在成功时做出能力强的归因,有人则倾向于在工作不顺时做出任务难的归因。研究显示,教师的努力归因与其教学监控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影响关系。把自己教学成败归因于自己努力程度上的原因的教师,其教学监控能力水平相对较高。反之,如果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效果看成不可控制的外部因素所致,则不会倾向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监控。
3.教学效能感。这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制约因素。教学效能感在理论上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班杜拉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教学效能感与教学监控能力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通过对专家和新手型教师教学效能感和教学监控能力进行研究表明,专家型教师在教学监控能力的四个分维度(计划与准备性、调节与控制性、评价与反馈性、课后反省性)以及监控总分上均比新手型教师得分高,且差异均非常显著。这说明要缩小新手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之间的距离,可以从教学监控能力的各个方面进行培养。
三、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现状分析
1.主动性和积极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监控活动建立在实践者的积极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前提下,如果教师对自己的实践活动缺乏积极性,在教学中没有发挥能动作用,那么他就不会注意教学过程是否有效以及实践效果的好坏,当然也就不会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监察,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控。事实上,教师教学监控的动机应来源于其对教育工作及其自身教育能力的主观判断与感受,这一判断与感受对激发和调动教师自身的教学监控能力潜能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只要在思想上真正产生了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爱,顾及学生的多方面成长,他就会用来源于内心深处的激情来对待工作,从而自主地、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调控自己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一定要正确对待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工作动机,理性对待课堂,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监控,不断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不是先天就具有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青年教师尤其要有虚心学习的精神,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来提高教学监控能力。
2.教学设计能力问题。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虽然许多教师会在课前精心备课,设计教学流程,但教学效果不理想。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1)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与学生交流不充分,对学习者分析不够;教学设计时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与计划缺乏系统的、全局的细致思考;教学设计欠缺创新性。
3.调控课堂动态能力问题。课堂是由课程和教学活动系统组成,既复杂多样、千变万化,又充满生机与活力。在这样一个动态的系统中,教师应该扮演调控者的角色,即把课堂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根据课堂上的各种信息灵活地调节课堂教学的内容、目标、节奏、氛围、时间、情绪等一切因素,使课堂教学顺利开展。通过听课,我们观察到大部分教师可以依照教学设计,保证课堂顺利进行,但是有若干环节不能很好地调控,致使课堂成为教师演绎教案的舞台,缺乏或者埋没了学生的灵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教学敏感性不强,缺乏教学直觉思维;(2)教学节奏控制力弱;(3)课堂组织方法有待优化。
4.评价与反思问题。教师的自我评价与教学反思相互交叉是教师进行教学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教师在课后一般会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整体的感知,做出评价,但往往出现教师自己的感觉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大部分的教师会对自己的教学做反思,但是从反思的态度、方式到反思的内容和水平都还有进步的空间。大部分教师的评价与反思都是自发的、潜意识的,缺乏持续不断的深思,浅尝辄止;部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通常用自己的观念而不是现代教学理念来进行反思,致使对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做出片面的判断。
四、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手段
1.加强各项教学技能的学习。教学技能是决定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教学技能也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学技能可分为基本教学技能和学科特定的教学技能两大类。基本教学技能主要有语言技能、吸引学生注意的技能、提问技能、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技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技能、激励学生学习的技能、反馈矫正技能、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技能、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技能、应变技能等。通过各项教学技能的学习,使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得到增强,课堂教学过程更加顺畅。
2.提高教师的监控动机。学校作为社会专门的教育机构,担负着创造高水平教育文化的重任,在教师培养和管理以及评价等问题上任务极为艰巨。学校一定要给教师提供机会进修培训或参观学习,充分满足教师的求知需要,鼓励教师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为满足胜任需要奠定基础。管理上要充分满足教师的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和关系需要。学校下放适当权力,让教师在教学和管理等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出谋划策,增强教师的集体归属感,让教师感觉到学校的发展跟自己有关。为满足教师的胜任需要,社会和学校要对老师有合理的期待,切不可把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部转化为对教师的殷切希望,要求教师承担无法胜任的责任。对于高不可攀的目标,教师很难维持动力。其次,要信任教师,对教师的信任就是对教师的鼓励。学校管理者要通过正确有效的情感投入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激发教师的内部动机,多创造教师之间和谐交流的机会,提升其归属感。
3.运用教学监控系统,促进教师教学的多次练习。反思与评价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重要组成维度。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做出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首先,教师计划自己的活动,通过活动中的反思观察所发生的行为,就好像自己是局外人,以此来理解自己的行为与学生的反应之间的动态的因果联系。而后,教师又要进行对于活动的反思和为活动反思,分析所发生的事件,并得出用以指导以后决策的结论。如此更替,成为连续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学监控系统中的教学评价反馈手段,来提高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效果的反思和评价能力。教学评价反馈的方式包括专家反馈、同行反馈、学生反馈等方式。总结课堂上的成功之处、失败之处、对偶发事件的处理心得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等,在反思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和摸索规律。
参考文献
[1] 蔡楠荣.课堂掌控艺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 汤鉴澄,俞晓东.教学监控能力:从理论到实践.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
[3] 张向葵,吴晓义.课堂教学监控.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