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天下第一清官

来源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p0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闻名朝野的清官,他就是张伯行。他做官忠于职守,清正廉洁,百姓称赞他是“天下第一清官”。
   在康熙四十二年,张伯行授任山东济宁道,当时正值灾荒,人民流离失所。他就让人从家中运粮食救济灾民,又捐出钱帛分发给百姓。到任后,他立即开仓赈济,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为此,他被指控擅动仓谷,应该革职问罪。张伯行认为“仓谷为轻,民命为重”,据理力争,最终使上司免去了给他的处分。
   康熙四十五年,张伯行升任江苏按察使。按照当时的官场旧例,新任的官员要给巡抚、总督等上司送礼,以示尊敬,也表示请求以后关照提拔。但张伯行秉性耿直,对此腐败风气深恶痛绝,拒绝送礼。不但如此,在任内他还尽力革除地方弊病,整顿吏治,因而得罪了总督和巡抚,常受到他们的排挤。
   第二年的正月,康熙皇帝南巡到达江苏,在苏州谕令总督和巡抚举荐贤能的官员。在举荐的名单中,康熙皇帝没有看到已闻名朝野的张伯行,就对总督、巡抚申斥道:“朕听说张伯行居官清廉,是个难得的国家栋梁之才,你们却不举荐!”说完又转向张伯行:“朕很了解你,他们不举荐你,朕举荐你。将来你要居官而善,做出些政绩来,天下人就会知道朕是明君,善识英才;如果贪赃枉法,天下人便会笑朕不识善恶。”康熙当场破格升张伯行为福建巡抚。在福建巡抚任上,张伯行兢兢业业,明察秋毫,惩恶扬善,造福百姓,使得全省风气大变,官清民乐。
   雍正皇帝即位后,对张伯行也很敬重,军国大事都听从他的建议。雍正元年,张伯行升为礼部尚書。两年后,一代清官张伯行不幸病逝,享年75岁。皇帝赐谥号“清恪”,意思是为官清廉、恪勤职守,很精确地概括了张伯行的一生。
  【拓展延伸】
   在人类社会中,没有一个人是没有职责、没有位置、没有人际关系的。职责由位置确定,位置由人际关系确定。“位之所职,不敢废也”就是告诉我们,人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相应的职责,这个原则是不能废弃的。
   故事中的张伯行就做到了“在其位,谋其政”。灾荒年间,他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平常时候,他革除弊病,打击不正之风,保持清正廉洁,从不行贿受贿。这些官员分内应该做的,他都做得很好。正是因为张伯行忠于职守,所以百姓都非常爱戴他,皇帝也破格提拔他。这种尽心尽力做事且忠于职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其他文献
有个歌星在没有出名前,非常不得志,生活也极其艰难,饔飧不济,甚至还要靠父母与朋友的救济。一天,正当他要经过十字路口时,一位老人挡住了他的去路。老人的背驼得十分厉害,连站都站不稳。   “年轻人,你愿意帮助我穿过这条马路吗?”   当时,他心烦意乱,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他真想转头离去,不理睬这位老人。不过,他看这位老人实在很可怜,最后,还是扶着老人的臂膀,穿过了那条川流不息的马路。   “你觉得
期刊
白皙的皮肤,偏瘦的身材,中等偏上的个子,再配上一副眼镜,这就是我们班的“牛人”谢老师。   谢老师的眼睛堪比电脑扫描仪。一次我们写作文,全班都没写名字。老师批改后,看笔迹,把全班54人的作业准确无误地發到了每个人的手中。   谢老师的耳朵比雷达还厉害。每次谢老师背对我们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有的同学在底下窃窃私语,谢老师都能准确地说出是哪个同学在讲话。   谢老师的课讲得很“牛”。谢老师教了我四年,
期刊
中国像一只昂首高歌的雄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它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明,养育了无数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儿女。   我们中国,是世界上国土面积第三大的国家,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雄伟秀丽的名山大川和星罗棋布的湖泊岛屿,有漫长而曲折的海岸线和众多优良的港湾,也有肥沃的田野和丰富的矿产。   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是古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漫长的历
期刊
正所谓“高手在民间”。从古至今,无数高手就隐藏在普通人之中,而我的叔叔也是这样一个人——他最厉害的地方是打篮球。  每次去叔叔家玩时,我总能看见叔叔捧着自己在篮球比赛时获得的大大小小的奖杯,小心翼翼地反复擦拭着。远远看着,那些奖杯还闪闪发光呢!而叔叔每回都會在众人面前炫耀他曾经的“光辉事迹”。但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任叔叔再怎么夸耀,没有亲眼所见,我依然心存疑惑。直到那天早晨,我亲眼目睹叔
期刊
如果将人生比作一只小船,那梦想便是船帆。我的梦想是长大后当一名航空兵,保卫祖国的蓝天。   这个梦想起始于我8岁的时候。在那之前,我的梦想一直飘忽不定:一会儿想当老师,一会儿想当医生,一会儿又想当公司老板……直到有一天,电视上播放了一部空战纪录片的预告。虽然只是预告,但是我看了之后就对航空兵们羡慕不已,心中萌生了当航空兵的念头。当那部纪录片播出后,看着航空兵们驾驶飞机保卫祖国领空的画面,我不禁
期刊
我的家乡在隆回县麻塘山乡的一个小山村。这里海拔高,到处都是高山陡坡,素有“隆回的西藏”之称。   以前,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发达,人们的生活十分落后。听爸爸说,他们兄弟几个是住木板屋长大的。木板屋从大门进去是正堂屋,正堂屋的里间是厨房。那时候的厨房很小,里面只有一个小灶台和一个柜子。小灶台由于烟熏火燎,变得黑乎乎的,就算每天擦也擦不干净;柜门不知反反复复修了多少次,都已经破烂不堪了还在用。
期刊
【导语】   大家知道武汉有哪些美食吗?热干面、卤肉、炸丸子、腌豆角、年糕,还有用月湖的莲藕煨出来的排骨藕汤……这些美食之中饱含着武汉人对生活的热爱。西大街是武汉著名的小吃街,在岁月的流转间,这里除了美食的香味外,还留存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打开《西大街》,跟着“老武汉”伍剑老师一起去回味那段难忘的往事。  【推荐理由】   《西大街》以儿童的视角来切入,采用回忆性叙事,生动形象地描绘了
期刊
在我们班,杨智昊算得上牛人一个。   上课前,坐在我前面的杨智昊一直在奋笔疾书,难道他昨天的作业没完成,现在临时抱佛脚?   几分钟后,杨智昊把一幅画拍在我的课桌上。我瞄了一眼,还没等他开口,便忍不住笑了起來。瞧瞧,画面上画满了火柴人,有的手里拿支笔,有的在弯弓射“大雕”,还有的拿着一颗颗小石子,不知道意欲何为。尤其是这个“人”,脸上长满了羽毛,嘴巴斜着,露出两颗洁白的大门牙,眼睛近乎一条细长的线
期刊
他非常聪明,是公认的怪才,想法多多,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冒出个赚钱的鬼点子。他又天生是那种不肯安分的人,大学毕业后在机关党报工作了几年,就打了辞职报告,一头扎进了商海。   第一次投身于餐饮业。当时滨城东北人多,而饭店又多以南方菜为主,他就和朋友在离市中心不远的繁华地段开了一家饭店,东北特色,专以炖菜为主,店名也很怪,叫“咕嘟炖”。这貌不惊人的“咕嘟炖”在滨城很是“咕嘟”了一阵子,那冒着热氣泡、香喷喷
期刊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事物变迁,繁花凋零,但爱永远不会老去,即使岁月蹉跎,两鬓斑白。   小时候,父母经常外出工作,无暇顾及我,索性把我送到了奶奶家。   那时候,奶奶家住在村子里。和小伙伴们在小巷间穿梭,是我小时候唯一的乐趣。那时的我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神秘繁多的小巷無疑吸引着我稚嫩的脚步。每当我的身影穿梭在一条条小巷间时,时光就如同打了催化剂般过得飞快,常常是到了饭点还未尽兴。但那个有些弯曲的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