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快速检测人轮状病毒的乳胶凝集试验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lx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125IUdR释放实验法测定355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K562靶细胞的自然杀伤毒性。实验结果表明NK细胞活性的个体差异较大(±SD=29.6±16.94),但同一个体在较长时期内NK细胞活性相对稳定。老年人NK细胞活性明显低于青壮年组即与幼少年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果提示儿童免疫功能未臻完善,老年人免疫功能减退与NK细胞活性降低有一定关系。青壮年组女性NK细胞活性明显低于男性,行经期N
由Ⅰ型脊髓灰质炎病毒(PV) Sabin株诱导的中和单克隆抗体(McAb) M41可与Ⅰ型病毒的D、C颗粒发生交叉反应;在免疫印染实验中与SDS处理后的结构蛋白Vp1发生特异结合:在对我国不同地区分离到的100株Ⅰ型PV进行抗原分析时,发现M41可中和其中的75株。上述结果表明:M41针对的中和抗原决定簇(简称M41决定簇)定位于Vp1上,是一个不依赖于D颗粒中蛋白缔合作用的、型内高度保守与稳定的
期刊
应用5种抗HSV McAb研究了体外中和作用和动物体内的保护作用。选用4种研究指标:(1)微量组织培养中和试验。(2) McAb介导对HSV-1感染靶细胞的ADCC效应。(3)家兔皮内局部感染HSV-1的保护试验。(4) McAb对裸鼠致死性感染HSV-1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McAb中2C5有较高的病毒中和效价、ADCC效价并能有效地保护家兔皮内局部感染和裸鼠的致死性感染。McAb 1D10虽无
用A/Bangkok/1/79和B/Oregon/5/80血凝素的单克隆抗体(McAb)对我国甲3和乙型流感病毒进行了抗原分析。清楚地看到在前15~20年间甲3型病毒的曼谷变种和乙型的Oregon类病毒的抗原性在我国人群中演变的全过程。曼谷变种在我国出现的时间比国际上报告的第一株(A/Bangkok/1/79)早一年多,经过四年的稳定期,血凝素发生明显的漂移;乙型病毒的血凝素由1972年开始,至1
本文报道了对我国猪群中流感病毒分布的调查结果。首次从我国猪群中分离到甲1型(H1N1)毒株,用四种测定方法证实了我国猪群中确含有乙型流感病毒的抗体,再次从猪中分离到丙型流感病毒,从而证实了所有粘液病毒均能自然感染猪。发现了近期内在人群中流行的毒株均能在猪血清中查到它们的抗体,在人群中已消失的毒株均未能查到它们的抗体。所分离到毒株的表面抗原均接近于当前人群中所流行的毒株,分离到毒株中占主要的为甲3型
从427份北京地区不同年龄组人群的麻疹HAI与HLI抗体结果来分析,作为麻疹免疫的指标,HLI优于HAI。42份HAI<1∶4的血清中,34份存在HLI抗体,滴度为1∶4~1∶64。HLI抗体比HAI抗体较易反映出隐性感染的存在。HLI抗体均值与HLI/HAI比值由大至小的顺序为:自然显性感染>种苗后麻疹>种苗后隐性感染>疫苗免疫。表明该指标能反映出麻疹免疫质的差别,也说明任何使病毒减毒和限制感染
用实验室饲养的致倦库蚊(Culex fatigens),以登革病毒液浸泡幼虫、成蚊吸食发病小白鼠血液及吸食病毒液三种方法感染后,饲养6天以上,再使其叮咬1~3日龄小白鼠,然后饲养15天以上采血,用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I)及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F)检测抗体。结果,3批浸泡幼虫者,一批传播试验阳性,六批吸食发病小白鼠血液者,三批传播阳性。九批吸食病毒液者全部传播试验阳性。取一份被叮咬小白鼠血清测定中
1983年4~6月从黑龙江省绥芬河和萝北采集的嗜群血蜱、日本血蜱和森林革蜱中分离到立克次体17株。全部分离物感染豚鼠均能引起典型的发热与阴囊肿胀反应,感染鸡胚引起规律地死亡,涂片镜检可见立克次体。应用补结试验,17株立克次体的豚鼠免疫血清均与斑点热抗原发生阳性反应(滴度1∶32~1∶128),但与普氏、莫氏、恙虫病、Q热立克次体均呈阴性反应,表明它们属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对其中4株应用小鼠免疫血清
本研究首先制备建立了13株人二倍体细胞,并从中选择出一株生长速度快,单层维持时间长,群体倍增水平高的肌皮细胞(SM2)。在此基础上对新城鸡瘟(ND)、仙台副流感、羊疫、麻疹和羊接触性传染性皮炎(ORF)等五种病毒诱生干扰素的能力进行了比较,结果以NDV诱生效果最好,用它可以代替多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 I∶C)诱生人成纤维细胞β-干扰素。在SM2细胞上连续多次进行诱生,β-干扰素产量稳定,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