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遮蔽的艺术大家熊纬书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ytsx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熊纬书 号卷庵,别署大别山人、高江急峡歌者、水火小室主人、放之等。1913年出生于河南省商城县。抗战爆发后,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任书记(秘书)。1941年回河南商城。先后担任商城育才中学教师,安徽省文献委员会编辑和省报编辑,中国国民政府中央国史馆协修。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南京史料处(后更名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辑处负责人兼南京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1959年在《美术》杂志发表《论文人画》。1970年1979年被下放到江苏高邮当农民。1989年迁居南京,2002年病逝于南京,有《卷庵诗文》《高江急侠诗抄》《熊纬书书画集》《论诗篇》《史乘篇》等留世。
  熊纬书先生,一位杰出的20世纪中国画画家,他的不平凡经历和充满人文精神的写意山水最近终于逐渐露出水面,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不少被遮蔽了的智者和贤者中的一位。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这位曾在旧政权中谋职的正直知识分子,以欣喜的心情迎接了新中国的成立,并尽心尽责地为之效劳,但他还是在“文革”中被打入了另册,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利,下放到偏僻的高邮农村以体力劳动谋生。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怀着一颗热忱的心,用画笔和诗词表现对祖国历史、对民族文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他进入古稀之年后,改革开放大潮给他带来了希望和欣喜,使他的精神振奋,重新焕发起新的创造活力,留下了一批弥足珍贵的山水佳作。回顾他的坎坷历程,我们用弘一法师临终前的一幅题字“悲欣交集”来形容他的一生,是恰当的。
  熊纬书出生于河南省商城的一个书香世家,祖父熊宾是慈禧寿辰恩科进士。他自幼受祖父和父亲指导通读古今典籍,涉猎很广,钻研很深。少年时拜著名画家黄申芗、徐燕荪为师,学习国画、书法。稍后又拜著名诗人赵元成为师,学习格律诗。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熊纬书满怀救国热情投笔从戎,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任书记(秘书)。抗战胜利后先后任安徽省报编辑、中国国史馆协修。解放后,任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工具书编辑处副处长,兼任南京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1970年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江苏高邮当农民,1979年落实政策,1989年回到南京。
  从熊纬书的经历看,他不是专业画家,可是,他的山水画却具有很高的水平,他的笔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何以能如此呢?我以为,可以用两个字来回答,那便是“修养”。
  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中分析说:“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其此四者,乃能完善。”细细考究,这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哪一项不属“修养”范畴?所谓修养,大致上可分两个方面:一是为人一方面的,即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及对人生的感悟,人品、思想,皆从此出;二是知识、文化、艺术方面的,即学问、才情这一类。光有人生经历而没有对它的深刻感悟,谈不上有人生修养。光有学识而无才情,也很难说有文化艺术修养。当然,才情有后天获得的,更有先天赋予的,因人而异。熊纬书的人生饱经风霜,喜怒哀乐愁五味杂陈。他在自己的诗词和书画的题跋中,对人生炎凉的感悟多有流露。例如,文革动乱时他在题为《清明三首》的诗作中写道:“鼎鼎百年间,我生略如春燕与秋鸿;雪泥爪痕几何时,一场大雨失其踪。”荒凉、悲怆之意,溢于言表。而在改革开放大潮席卷全国的上世纪80年代,他在《乱世幽居》山水画中有题句:“乱世幽人隐于此山之中,今当圣明之世,可以出而工作矣。”欣喜之情,跃然纸上。数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兼有雄伟、刚毅和妩媚、柔和之美的大山大河,对他的人格、性情的陶冶,是可想而知的。这都是他珍贵的人生修养,也是他宝贵的精神财富。
  熊纬书青少年时期接受国学教育,文、史、哲、艺,十分全面。加上聪敏与悟性过人,他的才学脱颖而出。他怀念中国历史上文化盛期那些先贤们,在《索居四绝》中有诗为证:“李杜苏黄遇略同,诗文书画俱神工。灵犀一点通古今,恨不能生一代中。”后两句,既是写他仰慕古人的心情,也是表述他与古人灵犀相通的才赋。至于他对传统中国画本质特性的认识,不仅在他那个时代具有反潮流精神,而且今天仍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思考。
  上个世纪50年代,受“五四”时期对国学和民族文化某些过激观念的影响,加之文艺政策偏左,传统文人画受到抑制,处于被“改造”地位。当认识到中国画仍需提倡时,仍然摆脱不掉对“写实”与“写生”的依赖。这时熊纬书出自于他的国学修养,写了一段针贬时弊(过分强调写实)的文字,在当时来说应该是具有反潮流精神的:“在宋人论画,已有‘与其人师之人,不如师之物,与其师之物,不如师之心’之说。‘师人’是古典的,‘师物’是写实的,‘师心’是浪漫的。吾早期作画多‘师人’,后渐‘师物’,而以‘师心’之作为最多。解放后,乃几乎放弃作画一事矣。今北京《人民日报》复有对新中国画之提倡,但以写实为要求。吾意‘师物’的写实,即单取直接经验,‘师人’则可取间接之经验,而‘师心’则为结合直接与间接经验而提高到理性的阶段,复以不断实践直、间接经验中,不断地提高与改进其‘师心’之作,乃为创造的整个过程。吾将于此而进入创造心中山水画一途。”
  这是熊纬书写于1953年夏的一段话,他对“师人”(师古人)、“师物”(师自然)、“师心”之间的关系,论述得多么辩证而有说服力!回顾新中国成立之后60多年来中国画的历程,我们在师法自然与师法古人方面取得不少收获,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而对“师心”这一点,由于认识不够,没有大力提倡,造成的缺失逐渐显露出来。当代中国画创作缺乏诗性特色,个性风格不够鲜明,恐怕与不重视古人“师心”之说有关吧!
  熊纬书的另一论点是强调书法在国画创作中的作用,他认为“国画必须书法化”“国画所以为国画,由来书画同渊源;画乃复杂之书法,此为国画最高巅。”与此相关的是,他说中国画“只宜约略参西法,不可视之如神仙”(《新丹青引论画诗一首》,1984年)。
  了解了熊纬书的人生和艺术修养以及他的艺术主张后,我们就不难解释他的山水画何以能如此浑厚、沉雄、质朴而富有神韵;他的笔墨何以如此自由、随意而有深厚功力!他写自己内心储备丰厚的真情实感,写胸中丘壑,每幅山水又都富有诗意境界。他深谙古法,驾轻就熟地运用范宽、李唐、黄公望、王蒙、石溪、黄宾虹诸大师的图式和章法,常用“仿某人”或“师某人”的方式作画,但笔墨与境界均出自他的心灵,体现了他与山水交流、融合的和谐之情,表现出他对世界豁达而深邃的见解。在他的绘画语言中透露了他对祖国河山真挚、深厚的感情,也不时流露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苍凉感。
  写完上面的这些文字,笔者内心不能平静。我和许多论者一样,认为凭熊纬书的才学和修养,他生前就应被人们尊为当代国画大师的,但世事多变,他未获得机会,这是不公平的。不过,待我静下心稍作思考,对这种想法又有所修正:有远大抱负的熊纬书先生,一生总是怀着一颗平常心待人处事,默默写诗作画,置名利于度外,他生前虽然没有声名显赫,但他留下的文化意蕴清纯而深厚的艺术作品,散发出不朽的光彩,为后人敬仰、研习,这不也是对他辛劳一生的最好回报吗?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人品,不也是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学习和怀念吗?
其他文献
元代画家崔彦辅存世的作品有4件:《吴兴清远图卷》《溪山烟霭图轴》(纸本设色,纵71厘米,横39.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虎丘晴岚图卷》《墨兰朱杏图》(王伯敏记载此图:“彦辅自题款
邹小山说:“自古以画名世者,不惟其画,惟其人。因其人益重其画,见其画如见其人。虽一时寄兴于丹青,而千载流芳于金石。”小山此话,我们不应理解为抽象的道德说教,而应理解为普遍的审
2007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2007年度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和国际“四大”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这在上市银行审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本文从
上回书说到:唐僧询问悟空是否理解了数码变焦和光学变焦的区别,只见,悟空一舞金箍棒说到:“呵呵,不就是把景物拉近拉远么,我明白了。但是有些问题徒弟还不是很明白,比如刚才你说的什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贸易竞争日益激烈,国际贸易的支付条件成为影响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国际保理业务提供贸易融资、账务管理、坏账担保等多项服务,给进出口商带来诸多便利,受
张炜羽 号鸿一,别署好鉨子、郢庐,1964年生于上海。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暨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青年书法家协会顾问、上海东元金石书画院秘书长兼理事,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客座教授。篆刻作品2001年-2005年连续三届获得上海书法篆刻大展一等奖。入展中国书协、中国篆刻艺术院主办的全国性书法篆刻展览数十次。印学论文入选西泠印社主办的“孤山证印”印学峰会、国际
在宋文治先生一生的绘画生涯中,写竹图仅是其绘画生涯中的一个片段,宋文治早年曾师承吴湖帆先生,而吴湖帆先生在近世曾以画竹名显于世,吴湖帆笔下的竹子有疏淡清雅之韵味,竹叶有“
黄侃(1886年-1935年),近代著名文字、音韵、训诂学家。字季刚,号运甓,自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人,生于四川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