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混合所有制电力产业学院可行性

来源 :科技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cade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政策层面、理论和实践探索现状、建设前景三个方面分析了混合所有制电力产业学院的可行性。笔者认为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有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经验借鉴,又有大量社会劳动力需要加强技能培训的市场需求,混合所有制电力产业学院的建设是可行的。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电力产业学院;可行性
  Analysis on the Feasibility of building a Mixed Ownership Power Industrial College
  Chen Rong  Feng Junkun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ichuan Water Conservancy Vocational College  SichuanChongzhou  611230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building a mixed ownership power industrial college from three aspects:policy level,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status,and construction prospects.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under the strong support of national policies,there is not only a large amount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but also a market demand for a large number of social labor forces needs to strengthen for skills training.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a mixed ownership power industrial college is feasible.
  Keywords: Mixed ownership;power industrial college;Feasibility
  1 政策层面
  我国对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引导,是从200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开始的,初期人们将开展“校企深度合作”视为产业学院的实现路径。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只是在校企合作层面提出了要建立建全办学机制和制定办学法规的要求,合作层面仅仅停留在诸如学生实训、教师实践和企业职工培训等方面。直到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后,国务院于2014年6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明确了企业也是重要的办学主体,企业不能只局限于出资办学,还得派员直接参与教育教学运行。职业教育界也开始意识到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产业学院向好发展的关键。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意见”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指明了方向,并明确提出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举办产业学院。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规划了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愿景,就是通过政府放开职业教育主办权,达成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此举将推动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爆发式增长。四川省人民政府在2020年也出台了相关政策。
  综上所述,在政策引导上,职业教育改革從最初的开展“校企深度合作”逐步向“产教深度融合”转变,最终落到了建立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产业学院,是国家、政府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的产物。
  2 产业学院建设研究现状
  自2005年以来,国内学者在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背景下,借鉴英国“产业大学”构建模式,从的内涵、功能、建设困境、对策措施等方面,对在中国举办产业学院进行了积极探索。如蒋新革[1]将产业学院界定为以提升高校服务特定产业能力为目标,整合高校、政府、行业、企业资源,建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兼有学生创业就业、技术创新、科技服务、继续教育等多功能的、多主体深度融合的新型实体性办学机构,并认为产业学院具有服务区域产业,汇聚各方资源,促进产业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价值,同时提出以产教融合问题为导向、理事会治理章程为依据、运行制度为关键、建设方案为基本的治理模式。殷勤、肖伟平[2]认为产业学院运行机制改革主要是组织结构和制度体系的变革,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吴新燕、席海涛、顾正刚[3]阐述了产业学院制定绩效考核的必要性及应遵循的原则,同时分析了其应包含的指标,并提出相关指标占比建议。金炜[4]分析了当前产业学院建设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并从匡正思想、澄明身份、明确产权、优化治理四个方面论述了破解方法。黄文伟、郭建英、王博[5]以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和中恺汽车产业学院为例,提出两种产业学院收益分配机制范例,但同时表示收益分配的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   2014年《决定》印发以后,很多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对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進行了实践探索,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比亚迪公司合作建立了“比亚迪应用技术学院”[6],山西工程职业学院与鹏飞集团合作建立了“鹏飞产业学院”[7]。另外,根据网络新闻显示,广东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产业学院。
  3 电力产业学院前景分析
  3.1 电力产业学院定位
  从实训基地起步,以职业培训为本,实现职业培训终身化,构建岗位资格与实操实训配套、顶岗实习、师徒结对等作为实训主要模式、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相结合的混合所有制职业培训学院的目标。合作各方通过整合资源,厚植人才梯队建设的沃土,满足合规人员上岗需求,达到持证与实操的有机结合,培养出合格的电力产业技术工人。以此服务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为非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力建设的技术输出效能,并为其提供专业化的电力技能工人培训,将电力专业的职业培训国际化。
  3.2 市场机遇
  据不完全统计,仅四川省从事电力行业的劳务人员就超过100万,然而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电力行业的用工问题已成为掣肘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重要阻力:一是因为用工难、成本高,没有专业的劳务分包队伍和资质,导致企业分包转包或资质挂靠,既不符合国家规定又难以保证工程质量;二是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参差不齐,无面向社会的电力专业技能培训和认证机构。目前国内除国家电网公司建有内部职工培训考核基地外,大量电力劳务人员未经正规的专业技能培训与认证,无证上岗、有证无实的现象泛滥,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与行业发展极不相称;三是现有电力劳务资源持续萎缩。因电力工程建设特有的野外性质,导致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和高职院校毕业生不愿从事该项工作,尽管电力安装行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收入的工作,完全不同于普通的农民工,但这一观念并未被社会认知,国内电力企业一线职工普遍年龄在40岁及以上,且后继乏人;四是劳务人员的素质及定位落后于时代,一线务工人员无组织、无保障、无证书、无身份的现状严重与时代脱节,劳动者的尊严和继续教育得不到保障也是影响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五是伴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深度推进,省内外大量电力安装企业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成为发展趋势,需要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认证的电力技术工人队伍;六是为了深度融入海外市场,降低用工成本,将电力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传播,就必须对属地工人的能力进行提升,也必须对当地工人进行专业培训,形式迫在眉睫。
  根据网络相关数据显示,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电力职业技术职业学院、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三峡大学科技学院、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公办院校都开设有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基本上都以学历教育为主,侧重点在技术管理层面,强调理论的熟悉和掌握。但在输配电施工作业上面专而不精,在劳务输出方面不具有规模性和实践性。而在市场需求方面,具有操作熟练、证书齐备的作业工人缺口很大,亟需市场化的非学历培训机构完善产业发展空白,打造专业化的培训服务。
  另外,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仅2020年初中毕业生就有1383万余名,但其中只有约800万名初中毕业生考入普通高中,剩下的还有557万余名初中毕业生只能接受职业教育获得职业技能。不难想象,社会上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员数量相当庞大。
  4 结论
  综上所述,电力产业学院的建立有国家政策支持,有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经验借鉴,有市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工人对技能提升和身份认知的渴求。有利于从源头上保障电力施工企业的施工质量、管理水平,有利于电力从业人员产业化、职业化,有利于提升从业人员的技能和改善素质,为解决电力行业用工难、用工贵开辟了全新的途径。
  电力产业学院的实施还可为贫困地区提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职业再就业培训、工人技术等技能培训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当地劳动者技能和改善劳动者素质,有利促进当地“三农”问题的解决,推进当地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实现再就业和人力资源的优化与升级。
  参考文献:
  [1]蒋新革.产教融合视域下产业学院治理体系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24):30-34.
  [2]殷勤,肖伟平.产业学院运行机制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22):40-45.
  [3]吴新燕,席海涛,顾正刚.高职产业学院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0(03):27-33.
  [4]金炜.新时代高职产业学院的建设逻辑、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5):28-34.
  [5]黄文伟,郭建英,王博.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生成逻辑与制度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9(13):35-39.
  [6]潘浩,董铸荣.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特色产业学院建设实践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0(52):196-197.
  [7]王神虎.产业学院运行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48):102-103.
  作者简介:陈荣(1981—  ),男,四川德阳人,工学硕士,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教育方面的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产教融合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推进作用和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由于产教融合过程中涉及到企业、学校、政府具备多元性,运用协同理论探索出有效的改进对策,为进一步推进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产教融合;协同;高职教育  强化产教融合,加强高职教育与相关产业系统深度融合、企业生产实践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匹配,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
摘要:本文在分析煤矿机电设备选型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论述了煤矿机电设备选型现存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煤矿机电设备选型;准则;具体意见  近年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为了确保社会经济持续进步,必须不断提升煤炭企业的工作效率。机电设备是煤礦生产的基础,其选型的合理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煤炭的开采量以及生产活动的安全性。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煤矿
摘要:东软数字工场是东软教育科技集团“一体两翼”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依托东软集团近30余年的产业积累与20年的IT教育培养经验,打造一条从大学生定制培养、集中训练、顶岗实习到人才输出的完整人才培养、孵化的生态链。东软数字工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产业与教育的充分融合,是项目实践与理论教学的最佳组合,力争达到按对口企业需求培养人才,实现以工程项目为导向的IT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
针对车辆工程专业《电化学与电池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理论晦涩,难以理解的问题,通过对基于问题和项目的学习方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研究,提出了讲授与文献阅读
2021年6月,美国智库安全和新兴技术中心(CSET)发表题为“研究安全、合作与全球研发版图”的报告。CSET认为,过去20年间全球研发版图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全球年度研发投资总额翻番;全球研发投资分布从以美国为中心向中国及世界其他地区转移;全球研究产出分布发生重大变化,美国领导地位下降,中国迅速崛起;全球研究合作水平显著提高。就中国而言,其研发投入和产出都有大幅提升,但研究出版物国际合作率却几乎没有增长。同时,开放的科研体系可能带来诸如外国干涉、知识产权窃取等研究安全问题,这对美国及其盟友科研政策和战
文章以湖南中医药大学杏林·易班为例,分析了该校易班校本化建设的基本情况,提出了中医药院校易班校本化建设的基本模式,以“创建一个平台、打造两支队伍、建立三种机制、运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以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各行业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均受到严重冲击,特别是近期Delta变异毒株引发各国疫情的再次暴发和蔓延或将引发全球高技术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价值链体系的重构。我国必须高度重视疫情持续可能带来的一系列风险,并通过畅通国际合作渠道、实施产业链“强链补链”工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途径防范并化解风险,以实现我国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960年苏联发射人类首颗火星探测器,拉开了人类探测火星的序幕。从冷战时期美苏太空竞赛,到21世纪多国群雄逐鹿,人类对这颗红色星球的了解愈深刻,我们对它的兴趣就愈浓厚。2021年2月19日,美国"毅力号"火星车不经变轨直接突入火星大气层,并成功着陆。2月24日,"天问一号"进入火星停泊轨道,5月15日成功着陆火星,火星探测的历史又翻开了新篇章。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比率高,群众对医疗扶贫认识度低,因病返贫的风险大,“互联网+”创新创业医疗扶贫对巩固扶贫成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以“互联网+”创新创业为背景的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体现在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建成,网络扶贫实施方案逐步推进,医疗扶贫远程帮扶取得发展;然而还有存在认识误区、资金投入不足、缺乏责任监管的问题。亟需我们转变“互联网+”与医疗扶贫利用的观念,加强平台的建设
在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不断萎缩的形势下,中国吸引外资却持续逆势增长,2017-2020连续四年保持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地位。但在外资研发方面,却出现了外资研发中心大量撤离和外资在华研发投入保持增长的“悖论”。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了该“悖论”的成因及其可能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