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桂华的“花涧幽梦”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ao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个梦,一直出现在廖桂华的醒时梦里,山间的小院里,花开正好,清香四溢。
  直到2012年,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与人民美术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美育·最基层——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作品展”中,廖桂华的《花涧幽梦》以极具现代气息和传统美感的浪漫意境,从全国上千幅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遂宁唯一入选的作品,她才感觉到自己的梦逐渐清晰。
  梦在故乡
  1968年8月,正是丹桂飘香的时节,廖桂华出生于蓬溪高坪的一个小村庄。1978年爷爷退休回乡,在农家小院里种下了玫瑰、月季和兰花等花卉,十岁的廖桂华第一次看到姹紫嫣红、花开满园的场景,她才知道原来有一种美可以如此地沁人心脾、让人震撼。
  “那种记忆太深刻了,就不断地要去回忆。小时候,爷爷的花园就像一个梦,我觉得我的创作就是一个圆梦的过程。”
  1984年,豆蔻年华的廖桂华考进了蓬溪师校,师从欧至元老师,学习传统工笔花鸟画,之后工作、结婚、生子,生活的美好与琐碎都不能阻止廖桂华的艺术追求,1998年她再一次走进了校园。
  “我就还是想去学画画,就考了西南师范大学的美术系,黄静老师的画风给我打开了另一扇门。”
  廖桂华凭着自己对色彩的敏感,在传统的工笔画中加入了水彩画和油画的质感和技法,那些花朵开始在她的笔端呼吸。
  工作之余,拿起画笔,廖桂华一步一步走進了那个童年的花香世界,四季不过是花儿轮番登场的舞台,春桃、夏荷、秋菊、冬梅,四季在轮回,但是廖桂华眼中每一朵花都是不一样的。
  “我就觉得都是自己心中的花朵,心情不一样,花也不一样。”
  绚烂的《兰之梦》,清幽的《睡莲》,五彩的《蝶之梦》,这些花朵以各自不同的美丽惊艳着世人的眼睛。就这么一步步地,她拾捡着自己梦:花涧幽梦,一帘幽梦……。
  梦想花开
  但2008年的“5·12”地震之后,廖桂华的花儿第一次成了灰色的。这些花朵表达着她的心声,倾诉着她的喜怒哀乐。
  “现在就感觉到一种紧迫感,总是想着那些花儿还在等着我,不去画,它们就谢了。”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紧迫感,2014年9月,年过不惑的廖桂华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又背起了画夹,来到了北京画院,师从莫晓松,系统地学习工笔花鸟画。在这里,她的梦想终于开花。
  每周除了上课,她就把自己泡在美术馆、画展里,浸淫在老北京的艺术天地间,她犹如一株久旱的植物,一只欲飞的鲲鹏,从故乡走到北京,从小溪汇入江河……她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毛笔写生,尝试新的没骨画法,那一枝一叶的花鸟景致都随着娴熟的画笔一一地跃然纸上。
  “如果说以前画的画好多都是抱养的话,现在的画就是亲生的。”300多张写生稿,几百个日夜,廖桂华的画的构图和线描的质量不断提升,造型能力越来越强,每一样事物,在她的眼中都是一幅图画。
  绘画就是她的信仰,心心念念都是美,心心念念都是画。
  虽然就短短一年的时间,但对于廖桂华而言,世界又打开了一道新的大门。
  “现在看到任何一株植物,一朵花,都会在心里构思成一幅图画,我回到老家时,一天都可以画几张软卡,就几个干了的蒜头都好看,用毛笔勾勒出来。”
  毕业作品展上,她创作的《温馨如玉》既有传统的宋人花鸟的清雅高贵又有着女性笔触的细腻婉转,不仅得到了恩师的首肯,还被北京中国工笔花鸟画院收藏。她自己也成为了北京中国工笔花鸟画院画家。
  季季有花开,廖桂华眼中的世界就是一个最完美的梦。
  圆梦时节
  2017年6月6日,由遂宁市文广新局、市美术馆、市书画院、问梅画馆主办的第二届“笔底春风——遂宁十人书画展”在遂宁美术馆开展。柏波、夏齐树、张达煜、唐书瑞、赖柱石、刘炎琦、李仁丽、廖桂华、陈硕、罗为民等十位书画家的作品齐聚一堂,共展出作品100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异彩纷呈。
  在那些风格各异的绘画作品中,廖桂华的《温馨如玉》《微微晨露香》《暗香幽远芍药梦》等工笔花鸟画意境深远、视角独特,赢得了参观者的称赞。那些随着岁月积淀和高超技法所氤氲出的温润可人、清新灵动的美在画面上流淌,色彩是淡雅的,但情感却是浓郁的。在她的画中,你可以读出她心中的“真、善、美”。
  对于那些花儿,她付出了自己的真情。每一朵花,每一片花瓣,她都知道它们的故事。她利用假期,花几十个小时坐车去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植物园,去观一株从未见过的植物,一朵不知名的花儿,不言不语,这足以表达她那一份真情。
  对于那些花儿,她心中饱含善意。她连续三年,每年的春天去中江的芍药谷,带学生们一起去画画,她自己更是住下来,守着那些花儿的花开花落,阴晴雨雾中,花朵都在细微地变化着,虽然就短短几天的开放,短短一季的生命,但那些最绚烂的色彩,她都用心留住了,草木有情,也能感知她的那份慈悲。
  对于那些花儿,她最懂最知道它们的美。在北京的学习不仅开拓了她的视野,更是打开了她更广阔的创作空间,“随便看到什么都觉得可以入画”,校园里,那些四季常开的小花在她的眼前招展着,生活成了一幅绵绵不绝的画卷,一点一滴的美都被廖桂华吸进了自己的笔端,笔底不止春风,她的笔底花开花落、春夏秋冬,美不胜收。
  只有真、善、美的世界才是圆满的。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大大的“中国梦”,小小的“花之梦”,廖桂华的心中花好梦圆,新的绽放刚刚开始。
  廖桂华
  四川蓬溪人。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现就职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进修于北京画院莫晓松工作室研修班,2018年于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国美术学院主办“高等艺术职业学院中国画和书法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研修班”学习。现为北京中国工笔花鸟画院画家、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会员、四川省中学美术教育创作研究会常务理事、遂宁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花涧幽梦——廖桂华工笔画作品集》。2018年在遂宁市美术馆举办“花涧幽梦——廖桂华工笔画作品展”。
其他文献
错误分析法是重要的语言习得数据收集方法,语言使用者在习得中试图总结第二语言规律,在此过程中,错误是由于习得者对目的语语言规律的理解偏差造成的.对错误分析的研究有助于
高山族简介  高山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从广义上说,它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台湾南岛语系各族群的统称,即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上汉族及其他中国大陆民族以外的中华民族人口。从狭义上说,它仅指长期居住在台湾地区的少数民族。我们这里讲的高山族,通常指的是后者。在台湾,高山族又统称为“原住民”。  高山族在远古主要来自祖国大陆东南沿海,属于古代“百越”的一支。  早在3万至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台
1.王宠惠致李石曾电rn(1937年8月9日)rn介公意:为便于接洽计,拟由政府予公特使各义,如赞成,乞电示.宠惠.佳.rn2.李石曾致宋子文、五宠惠电rn(1937年8月30日)rn文公并转亮公:
最近,我的“眼的聆听”惊喜地发现,在只讲黑白语言的水墨国度,青年画家郭楚开的写意花鸟画似乎是深情的乐章演奏,不仅令其自身沉醉,也令“眼的聆听”者为之沉醉.rn楚开坦言,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论语》的《先进篇》记有一段对话,孔子要弟子们谈谈各自的志向与抱负.子路说自己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千乘大国,冉有是想治理一个方圆九百里的小国,公西华的志向是主持宗庙祭祀
期刊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经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改制重组、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生产经营方式,已成为目前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流。在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区域推进 rn依据教育部及北京市教委的工作部署,门头沟区教委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注重顶层设计,全面部署,扎实推进.rn1.转变观念,重顶层设计依据《北京市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