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农村教育就提出了看法:“活的农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农村孩子生活的广阔天地,原本就是农村小学重要的习作教学资源。
一、在大自然中学写作
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引导学生发挥观察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习作的素材便源源不断地涌来。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首先,要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如观察一种花木的根、枝、叶、皮、花,要做到细致具体。其次,是观察要有顺序。观察事物要注意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的顺序,当然顺序不是死的、一成不变的,但只有注意到顺序才能观察得更加全面。其三,要看到事物发展的过程。有时要作长时间的持续观察,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观察对象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比如下雪了,可让学生观察雪片是怎样飞舞的,看看天、地、树、房子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四,要调动其他感觉器官来观察。要让学生用五官去观察、感受事物,如让小学生感受雪落在脸上、手上和脖子里的感觉。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四季的交替变化都能引发学生奇特的想象。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在大脑中对感性形象进行加工创造,是克服习作上干瘪、平淡等毛病的一剂良药。农村一年四季都有农作物,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自然景观。紫色的茄子、红色的辣椒、绿色的韭菜、紫红的桑葚、弯弯的黄瓜、低头的稻穗、金黄色的麦浪,蓝天白云、远山近树、村庄田野,无不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合理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他们眼中的事物就会是千奇百怪的。
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处处都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机会。比如,稻草在农村秋收的季节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资源,课外就可以让学生学习用稻草编一些花篮、鸟窝、稻草人等,学生们的兴趣会很大。而每一次选料、编织的过程不都是一篇习作的最好素材吗?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青蛙的形状、动作和各种神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纸来折青蛙,学生的兴趣浓厚,都能积极学习折叠的方法。有的学生还根据自己平时在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景色,画了一幅田园风光画,然后在纸青蛙上涂上色彩,最后把青蛙和田园风光画组合在一起,完成了一幅完整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图画。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而在操作过程中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教训及动手的体验,不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写作素材吗?
二、在参与社会生活中学写作
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获得了亲身体验,这种体验本身就是重要的习作资源。
让小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中学写作,可从几个方面指导他们关注社会:1.留心新闻及报纸上的社会消息。2.注意上学、放学回家的路上会看到哪些现象。3.注意在家长带领下进入各种社交场合的体验。
三、在参与校园生活中学写作
小学生对学校生活最熟悉,也最有感情。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他们的习作素材,激发他们的习作情感。
让小学生在参与校园生活中学写作,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指导他们:1.观察校园自然环境。如春天校园里的迎春花、樱花、海棠花等陆续开放,可以带领或启发学生利用课间去观赏;夏天遇到雷阵雨,学生的笔下也少不了雨中的校园;秋天桂花的芳香、菊花的高洁通过学生的描述将永远留在他们的心中;冬天那漫天飞舞的雪花铺满了学生的日记本……2.留心校园人际交往。如同学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往都可以启发学生写进自己的作文中。3.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如上课时的情景,尤其是小学生交流展示的情况,他们背着教师做了哪些秘密活动。又如预备铃敲响后教师没来,或教师因其他事情不在的时候,教室里的学习情况。这些都值得记录下来,积累为写作题材。4.留心观察第二课堂活动。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好活动体验,以活动的直接感受激发学生敏锐的想象力,以活动趣味唤起学生表达的愿望。
四、在参与家庭生活中学写作
家庭环境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不可缺少的阵地,农村学生不同程度地干着各种家务活,洗衣、做饭、喂鸡、养鸭等家务伴随着他们成长。农忙时还要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劳动给予学生很多的课外知识,同时也让他们品尝到劳动的酸甜苦辣。因此,引导他们写写自己的亲身感受,他们感到容易下笔。所以,我们可以把习作教学的空间由学校辐射到家庭。
在参与家庭生活中学习写作,可以提醒小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观察:父母间的关系;孩子与父母的相处;孩子独自在家的情况;做家务的感受;孩子与宠物的关系等。学生从家庭成员的一颦一笑中,捕捉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追溯事情的来龙去脉,体验家庭生活的喜、怒、哀、乐。学生把这样的情感带入习作中,反映着活灵活现的、朴实而又平淡的生活,他们也将因此而日益热爱自己的家庭。
叶老说:“作文要写真话,写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生活,参与学校生活,参与家庭生活,把握生活中的各种契机,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他们才能有说话的愿望,情真意切的佳作才能诞生。
(责编 刘宇帆)
一、在大自然中学写作
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引导学生发挥观察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习作的素材便源源不断地涌来。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首先,要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如观察一种花木的根、枝、叶、皮、花,要做到细致具体。其次,是观察要有顺序。观察事物要注意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的顺序,当然顺序不是死的、一成不变的,但只有注意到顺序才能观察得更加全面。其三,要看到事物发展的过程。有时要作长时间的持续观察,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观察对象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比如下雪了,可让学生观察雪片是怎样飞舞的,看看天、地、树、房子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四,要调动其他感觉器官来观察。要让学生用五官去观察、感受事物,如让小学生感受雪落在脸上、手上和脖子里的感觉。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四季的交替变化都能引发学生奇特的想象。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在大脑中对感性形象进行加工创造,是克服习作上干瘪、平淡等毛病的一剂良药。农村一年四季都有农作物,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自然景观。紫色的茄子、红色的辣椒、绿色的韭菜、紫红的桑葚、弯弯的黄瓜、低头的稻穗、金黄色的麦浪,蓝天白云、远山近树、村庄田野,无不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合理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他们眼中的事物就会是千奇百怪的。
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处处都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机会。比如,稻草在农村秋收的季节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资源,课外就可以让学生学习用稻草编一些花篮、鸟窝、稻草人等,学生们的兴趣会很大。而每一次选料、编织的过程不都是一篇习作的最好素材吗?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青蛙的形状、动作和各种神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纸来折青蛙,学生的兴趣浓厚,都能积极学习折叠的方法。有的学生还根据自己平时在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景色,画了一幅田园风光画,然后在纸青蛙上涂上色彩,最后把青蛙和田园风光画组合在一起,完成了一幅完整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图画。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而在操作过程中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教训及动手的体验,不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写作素材吗?
二、在参与社会生活中学写作
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获得了亲身体验,这种体验本身就是重要的习作资源。
让小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中学写作,可从几个方面指导他们关注社会:1.留心新闻及报纸上的社会消息。2.注意上学、放学回家的路上会看到哪些现象。3.注意在家长带领下进入各种社交场合的体验。
三、在参与校园生活中学写作
小学生对学校生活最熟悉,也最有感情。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他们的习作素材,激发他们的习作情感。
让小学生在参与校园生活中学写作,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指导他们:1.观察校园自然环境。如春天校园里的迎春花、樱花、海棠花等陆续开放,可以带领或启发学生利用课间去观赏;夏天遇到雷阵雨,学生的笔下也少不了雨中的校园;秋天桂花的芳香、菊花的高洁通过学生的描述将永远留在他们的心中;冬天那漫天飞舞的雪花铺满了学生的日记本……2.留心校园人际交往。如同学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往都可以启发学生写进自己的作文中。3.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如上课时的情景,尤其是小学生交流展示的情况,他们背着教师做了哪些秘密活动。又如预备铃敲响后教师没来,或教师因其他事情不在的时候,教室里的学习情况。这些都值得记录下来,积累为写作题材。4.留心观察第二课堂活动。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好活动体验,以活动的直接感受激发学生敏锐的想象力,以活动趣味唤起学生表达的愿望。
四、在参与家庭生活中学写作
家庭环境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不可缺少的阵地,农村学生不同程度地干着各种家务活,洗衣、做饭、喂鸡、养鸭等家务伴随着他们成长。农忙时还要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劳动给予学生很多的课外知识,同时也让他们品尝到劳动的酸甜苦辣。因此,引导他们写写自己的亲身感受,他们感到容易下笔。所以,我们可以把习作教学的空间由学校辐射到家庭。
在参与家庭生活中学习写作,可以提醒小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观察:父母间的关系;孩子与父母的相处;孩子独自在家的情况;做家务的感受;孩子与宠物的关系等。学生从家庭成员的一颦一笑中,捕捉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追溯事情的来龙去脉,体验家庭生活的喜、怒、哀、乐。学生把这样的情感带入习作中,反映着活灵活现的、朴实而又平淡的生活,他们也将因此而日益热爱自己的家庭。
叶老说:“作文要写真话,写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生活,参与学校生活,参与家庭生活,把握生活中的各种契机,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他们才能有说话的愿望,情真意切的佳作才能诞生。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