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背景下高职护理专业“三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enda_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高职护理专业群的建构组群模式,着眼于“产教融合、书证融合和课赛结合”的“三融”核心内涵,以护理专业为对象,探索“双高”背景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三融”模式,认为高职护理专业的“三融”人才培养模式在理念上和行动上发挥了引领作用,在内涵建设上兼顾相关专业的共享性,体现了护理专业作为群专业龙头的价值与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   护理专业群   三融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1-0076-03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总和,是“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根本落脚点。 “双高计划”背景下,护理专业群以“一院二链三融四体”构建了组群模式,是基于高职护理专业的职业教育类别属性、健康照护职业的行业属性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属性建立护理专业群。其中“一院”指本校内护理学院,“二链”指全人群健康链和专业群服务链,“三融”指群内各要素的产教融合、书证融合和课赛融合,“四体”是指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职业教育相关方。
  一、突显职业教育本质,以“三融”重塑护理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实施标准和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反映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而职业教育的本质在于教育性和职业性的耦合。教育性的核心是育人和成人,关注受教育者整体生命成长;职业性集中体现在对劳动者职业岗位技艺、技能和专门职业能力的关注,职业教育即是两者的统一和融合。
  重构后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育人、成人与就业、执业、转业的综合视角,关注受教育者整体生命成长过程与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能力迭代、能力迁移和能力重塑的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教育性与职业性相融合的本质。
  (一)基于“产教融合”推进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以及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是高校建立社会合作伙伴多元参与的协调性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多元角色参与人才培养,将教育规划以及执行和监督分散到不同的参与主体。原来的护理专业由于办学形式与办学主体的单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更新滞后于临床实际需求的变化。教学模式上未能摆脱学科束缚以满足职业任务实践性和综合性需要。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定位重专业性轻职业性,从而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难题。
  护理学院依托广西医药卫生职业教育集团,整合医药卫生类职业院校、医院和区内外企业等优质资源,结合多方优势共建护理专业职业标准、共研人才培养模式和促进临床岗位胜任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落实。通过“产教融合”“四体”协同育人,在课程体系建构中增加临床知识指导,在师资队伍中注入临床力量,使学校和医院及相关行企业从“招生—培养—就业输送”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利益始终一致,最终保障人才供给契合医药卫生与健康行业发展的需求。
  (二)基于“书证融通”培养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书证融通”是以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书证融通方式有4个层次:一是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合;二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内容与“X”证书的培训内容融合;三是专业教学过程与岗位真实情景融合;四是学校学业评价与职业技能考证融合。基于书证融通的4个层次和护理专业群“1234模式”,护理专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及职业标准(GB/T4754—2017),创新“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将证书培训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通过核心课程标准的重构,主动对接护士执业资格证等27个职业岗位,将职业证书的内容纳入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参照职业资格(等级)标准建立课程考核标准,深化工学结合和知行合一,实现人才培养方向由专业技术向社会需求与职业方向转换,培养目标由技术技能型向具有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转换。推进教学环境与职业环境的统一、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统一、学业考试与职业资格(等级)鉴定的统一。
  (三)基于“课赛结合”渗透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养的内化传承
  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区别在于职业教育面向多個职业岗位,更加注重能力的可迁移性,而职业培训主要面向单一职业岗位,更加注意能力与岗位任务的适配性。护理工作是面向人提供的服务,批判思维能力、创新思维、逻辑思维与人文精神等隐性能力在护理技能操作过程中的显性呈现,是护理专业职业技能竞赛的突出特点。这些隐性能力也是个体参与任何一项工作都必不可少的综合能力,在不同职业岗位之间具有迁移性和普适性,并在对护理专业技能竞赛选手的训练中已有显著效果。但参赛学生毕竟是少数,无法覆盖全部护理专业学生,且竞赛涉及的临床工作任务案例不多,并不利于职业素养的全面养成与内化。因此将竞赛项目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中,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通过“课赛结合”以实践教育为根本,强化学生的“工匠精神”及高级职业能力。
  二、突显职业教育的类别范式,以“三融”明确课程目标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之一在于以培养和强化实践应用能力为己任,具体体现为人才培养的内容载体、方法范式和评价标准需要更加精准对接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与工作规范。
  (一)通过“产教融合”规范课程内容设置,强化实践环节
  护理学院通过“产教融合”路径将临床医院、养老院和母婴护理中心等相关行业、企业与学校资源进行糅合,成立由各方代表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调研分析护理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课程内容满足护理专业岗位能力需求,实现专业课程与临床护理岗位能力需求对接,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秉承德技并修的原则,增加人文护理课程学时,依托护理志愿者服务开展护理人文实践教学,实现人文知识内化。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以实践与理论匹配,校内与校外结合为原则,教学场所由传统的学校和医院拓展到养老机构、社区和家庭等,增加实践密度,使实践占总学时数50%以上,将原来的“基础—专业—医院见习”的“三段式”模式改成基础专业课渐次推进,实验实训逐步融入。按照课程实训、课程见习、护理志愿者服务和毕业实习,完成从校内到校外的“渐进递进式”实践教学过程。
  (二)通过“书证融通”依托课程培养职业通用能力
  在学校的领导下护理学院组织成立了“1+X”证书试点工作小组,深入研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参与实施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考评认定工作,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将证书培训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促进“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护理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实现“书证融通”。按照全人群健康链将“幼儿照护”“母婴护理”“老年照护”“失智老年人照护”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分别融入“儿科护理”“母婴护理”“老年护理”“老年常见病的预防与照护”等专业课程教学中,依托课程教学达到培训的目的,对专业课程未涵盖的内容或者需要特别强化的实训,组织参加过相关培训的教师对学生开展专门培训。并按程序申请设立为考核站点,配合培训评价组织实施证书考核,考核内容反映典型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体现社会、市场、企业和学生个人发展需求,满足现代护理工作向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延伸的发展需求,为学生适应未来行业发展提供技能储备。
  (三)通过“课赛结合”依托课程强化综合素质与能力
  在“产教融合、书证融通”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课赛结合”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教学观。对“专业综合技能集训”进行课程内容重构,授课教师均聘请临床医院护理专家,教学内容打破了原来操作技能中单科课程的设置,参考职业技能竞赛中以临床工作任务为导向进行设计,根据临床护理典型工作任务,编制临床案例,以全国和自治区护理技能竞赛的评价指标为依据,要求学生按照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要求,对患者实施连续的和科学的护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对课程的引导作用。既可作为考察参赛选手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水平、评判性思维、决策能力、心理素质、随机应变能力、无菌观念和人文关怀等综合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整体观,缩小课堂与岗位距离,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突显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以“三融”深化“三教”改革
  目前中国的大健康产业链已经从中低端向高端攀升,社会不同人群对健康照护的需求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对高素质复合型和创新型护理人才的需求变得前所未有的紧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三教”改革的任务,构建形成了一个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教学方法为途径、教师队伍为根本的有机整体。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是保障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
  (一)基于“产教融合”,促进协同育人
  师资队伍建设是产教融合模式的重要保障。护理学院制定了“走出去、请进来、专兼结合”的措施优化师资队伍。通过“走出去”输出校内人才,要求专任教师相应行业或医疗机构顶岗研修每年累积不少于1个月,并每年聘请护理专家和行业专家来校讲学。组织教师开展“公开课”“护理教师职业技能大赛”“教师课堂教学比赛”等多种教学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及整体素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请进来”引进校外人才,2019年起护理学院陆续从临床医院和养老院等行企业引进具有1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历的高职称高水平人才,其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的操作技能与新技术能够有效弥补学校教师的不足,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真正融合。
  通过“专兼结合”成立外聘教师库,聘请多所南宁市内医院和相关行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建立“校企互聘互兼”机制。出台外聘教师管理办法,通过互相听课、观摩教学和开展教研活动等方式,互帮互学,帮助外聘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优化学校“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二)基于“课证融通”,开发教材和教学资源库
  教材是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载体。“互联网+职业教育”时代,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双高计划”中的要求。因此护理学院课程教学内容由单纯依赖教材向以教材为主配套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转变。2019年6月迄今,护理学院依托广西示范性特色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集中开发了“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母婴护理”“健康评估”等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使用该资源库实现系统化和个性化学习,达到学习目标,并可在课堂教学以外使用资源库巩固所学知识,实现拓展学习。教师可利用资源库灵活组织教学内容、辅助实施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
  此外,为及时更新内容,护理学院健全教材选用制度,选用体现新技术、新理念、新规范的高质量教材。部分课程使用新型活页式教材,使教材和教学资源动态化和立体化,能够跟随信息技术和护理专业发展。
  (三)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教师和教材的改革最终要通过教学模式实现。护理学院在各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和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和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弥补网络学习的不足以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面对面教学的不可替代性。通过各类信息化教学培训和信息化教学比赛,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建设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配套满足多样化需求的课程资源,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服务学生终身学习。
  四、護理专业“三融”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群的引领与共享
  立德树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生源竞争逐渐激烈、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创新,使单一的专业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以合理的逻辑组合具有内在联系但又有各自独立目标定位的专业,以群组方式强化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是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   学校以“一院二链三融四体”模式组建高职护理专业群,是现阶段职业院校主动适应健康行业和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护理专业“三融”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教育的特性,着眼于产教融合、书证融合和课赛融合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点,把产教融合发展聚焦到资源整合上。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规格标准予以重建,对课程设置与内容、呈现形式予以优化和创新,在教学实施环节强化实践导向与双主体协同,从而在理念上与实践上引领护理专业群发展的走向。
  【参考文献】
  [1]陈恩伦,马健云.“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高校教育管理,2020(3).
  [2]李梦卿,邢晓.“双高计划”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1).
  [3]廖策权.教育性和职业性是定位职业教育本质的应然视角[J].教育与职业,2017(3).
  [4]吴林秀,张丽娣,刘雪萍,等.基于信息化技术的高职护理《综合技能集训》重构与教学实践[J].护理学杂志,2020(11).
  [5]汪涛,黄玲芳,黄太萍,等.护理技能教学中微格教学系统的应用实验及分析[J].广西教育,2017(15).
  [6]吴林秀,周小雅,张丽娣,等.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9(8).
  [7]梁惠萍,王立民,覃涛,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14(9).
  注: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发展研究基地(桂教职成〔2019〕63號);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基于信息技术的医学职业院校临床技能实训体系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9A026)
  【作者简介】吴林秀(1984— ),女,湖南岳阳人,医学硕士,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护理教育、内科护理;周小雅(1963— ),女,浙江宁波人,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药学职业教育;岳桂华(1969— ),男,山东东营人,医学博士,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管理、中西医结合防止心血管疾病;周元明(1963— ),男,通讯作者,浙江诸暨人,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管理、外科临床;莫启章(1972— ),男,广西象州人,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外科临床。
  (责编 黄桂婵)
其他文献
本刊讯3月10日,由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办,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支持,四川省林学会、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等单位承办,都江堰市教育局、成都市都江堰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大自然保护协会(TNC)、都江堰一生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拾光山丘)、成都市每日都江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的四川省首届“自然教育周”在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宣教中心正式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专职副局长张绍军、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
新年伊始,四川省林草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要求全省林草系统干部职工要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林业草原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林草局、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中纪委、省纪委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铁的意志,横扫重大挑战,努力开创新时代四川林草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本刊讯“十三五”期间,四川林草产业总产值增长50.1%,其中竹业综合产值增长266.7%。这是2月24日,记者从全省林草工作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上获悉的。“十三五”期间,四川林草做足绿化文章,累计完成营造林5593万亩,治理退化草原7684万亩(次)、荒漠土地460万亩、湿地22万亩,建设竹林风景线45条、770公里,增加森林面积2900万亩、森林蓄积1.8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4个百分点,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1.3个百分点。
为提高森林防灭火应急防控处置能力,确保防火机具随时处于备战状态。近日,洪雅县国有林场兼职森林消防队对便携式水泵、手抬泵及森林消防摩托车等防灭火机具进行操作检验,对森林消防队员开展实操培训。哪种水泵适合哪种场合进行应急处置,如何连接吸水管、水带,如何启动、如何吸水等各个环节,经过专业人员详细讲解演示后,兼职森林消防队队员一一具体操作,让每名队员都能熟练掌握使用,每部机具都处于良好状态,确保一旦出现火情,能够“拉的出、冲的上、打的赢”。
目前我国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仍然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移民所面临的社会适应困境就是问题之一。本文将阐述靖安安置点移民面临的经济、生活和心理3方面的转变,来分析移民面临的社会适应困境,并为增强移民的社会适应性提出相关建议。
小米公司2013年开启生态链计划,采用非控股投资模式,赋能其供应链、品牌、渠道及用户等资源给生态链企业,构建了涉及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电商与新零售以及产业投资等业务的智能生态链商业生态模式。商业生态模式以共生、共赢的理念成为企业的选择趋势,而商业生态模式构建过程中成员企业的价值观念、产品关联性、共赢机制设计及用户思维等值得相关企业关注。
为了确定评价弱筋小麦品质的核心指标,建立弱筋小麦品质评价体系,本研究以长江中下游麦区推广的9个弱筋品种为试验材料,连续进行4年种植试验,测定其籽粒蛋白质含量、籽粒硬度,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沉淀值和溶剂保持力(SRC)等面粉理化指标,粉质仪和吹泡仪等面团流变学特性参数并制作曲奇饼干测试饼干直径、厚度等品质参数。结果表明,弱筋小麦多数品质性状受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影响,其中蛋白质含量、硬度、沉淀值、水SRC、碳酸钠SRC、乳酸SRC、吹泡仪参数、粉质仪弱化度以及曲奇饼干直径、厚度均表现为基因效应大于环境效应;弱
有三种简单然而无比强烈的激情左右了我的一生。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探索和对人类苦难的难以忍受的怜悯。这些激情像飓风,无处不在、反复无常地吹拂着我,吹过深重的苦海,濒于绝境。我寻找爱,首先是因为它使人心醉神迷,这种陶醉是如此的美妙,使我愿意牺牲所有的余生去换取几个小时这样的欣喜。
本文基于中职学生的特点以及社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以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烹饪专业为例,从道德、礼仪、文化涵养三方面论述提高中职学生基本素质的做法,旨在提升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不断出现技术突破,科技创新爆炸式增长的趋势日益显现。我国“十四五”时期要实现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为我国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坚实基础,各地政府均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合肥市近年来科技发展的一些有效经验和有益创新值得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