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位朋友,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百年儒学的命运与前景”。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在二十多年前就开始了。1988年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三十多名儒学研究者在新加坡举办“国际儒学研讨会”,大会的主题就是“儒学发展的问题及前景”,我出席了会议,并在会上发言、讨论,我们就从新加坡的那次会议说起。
一、百年儒学的命运
自新加坡会议到现在已有二十多年,当年在会议上国际著名儒学家杜维明教授对近百年儒学的命运有点悲哀,一再用“儒门淡薄,花果飘零”这几个词来形容当时儒学的处境,而今天我的看法是“百年儒学,衰极而兴”。
百年儒学的命运大致可以分四个阶段观察。第一个阶段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贬孔废经,批儒崇西”的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批判封建专制的主流应该肯定,但“五四健将”们,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将孔子、儒学与封建专制主义混为一谈。须知传统的礼教固然有压抑人性的一面,但传统儒学与礼教又有“养人”的一面,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培养,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儒学都有很大的功劳。第二个阶段基本是从二十年代的 “科玄大论战”开始,实际是“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一批主张西学的学者和一批主张传统儒学的学者进行论战。当时西学派的人叫主张儒学的这些人为玄学鬼,所以叫“科玄大论战”。从“科玄大论战”到五十年代,一些新儒家学者也开始反思两千年的儒学传统,开始考虑如何引进西学、重接儒学的问题。后来出现一批现代新儒家学者,以马一浮、贺麟、熊十力等为代表,进行着孤军奋战式的理论创新活动,儒学在衰落中开始转型,其特点是在坚持儒学道统立场的同时吸收或涵盖西学的普世价值,形成了新心学、新理学、新经学等新儒学理论形态。第三个阶段是从1949年建立新中国到1976年“文革”结束,是中国大陆在思想上“尊法反儒,打倒孔孟”的时代,而在“文革”中发展到全盘反传统思潮的登峰造极地步。当时的口号是“怀疑一切”“两个决裂”“批儒批孔”,对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儒家的传统精神都进行了批判和否定,儒家与儒学沦落到极端卑微的地步,只有几朵花果飘零在港台与海外。第四个阶段是伴随着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到本世纪初的中国和平崛起大形势,儒学进入了“拨乱反正,衰极而兴”的新阶段,出现了“文明对话”论、公民儒学、生活儒学、政治儒学、民主仁学、新仁学、新儒教等多种儒学新论述,可以说,当代中国开始了儒学复兴的新时代。这是我对百年儒学命运的基本概括。
二、儒学在当代的复兴
关于儒学在当代的复兴我是持积极态度的,我曾专门撰写文章进行论述,并概括儒学复兴的十大表现:举行国内外会议,创立儒学团体,建立研究机构,兴办孔子学院,塑孔子铜像,定期举行祭孔、祭儒活动,建立孔庙书院,出版大量与儒学相关的专著、丛书、期刊等。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政府改变了对儒学的态度,八十年代以前政府对儒学持批判与否定的态度,“拨乱反正”以后政府对儒学的态度有从容忍、观望到参与、积极支持这样的一个转变。比如,我在浙江省办了一个浙江省儒学学会,这完全是一个民间学术团体,但是得到了浙江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学会拨经费,提供会场、办公室等,这是政府态度的一个变化。政府的态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中渗透很多儒家元素,比如“实事求是”就是从儒家来的,汉代就已经有了,此外还有“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以德治国”等。
但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儒学复兴并不是说要儒学包打天下。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文化也是多元存在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作为多元文化中“一元存在”的价值。儒学在提升民族的道德人文素质、推动民主仁政方面,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和确立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方面,将起到主导性作用,但它与其他文化形态是兼容并蓄、共存并进的,并不是排斥其他文化形态而独尊儒学。我们不能要求儒学在一切领域都包打天下。如在市场经济领域,自由经济、竞争求存等不是儒家所长,我们可以吸收西方的市场经济理论来发展经济。又比如说,在法治社会领域,儒家历来讲礼治,在法制方面相对来说就不那么健全,西方的法治有许多优点,我们完全可以移植过来,在社会治理方面礼法共治。
三、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前面我们提到,儒学作为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在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及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主导性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儒学的核心价值,儒学与当代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所谓“核心价值”,是一个民族、国家或社群在长期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道德价值观念。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核心价值既是历久弥新的,也是与时俱进的。例如,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化积淀中形成的最核心的观念是“仁”,最根本的精神是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人文精神。先秦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仁本礼用”或“仁义礼智根于心”,汉代至明清封建社会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是“三纲五常”。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以“仁”为根本之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智勇和敬、温良恭俭让为基本范畴的道德人文主义的价值体系。
近百年来,摆在我们中华民族面前的有三类核心价值,其内涵、范畴与根本精神各有特色。一是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其基本观念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廉、和、敬等,本质上是“以人为本,以德为体,以和为贵”的道德人文主义价值观;二是西方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其基本价值观念是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法治、科学等,本质上是“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人权主义价值观。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其基本观念是民主、平等、正义、公正、尚群、均富等,本质上是以平等正义为核心的公权主义价值观。我们今天讨论核心价值观,应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综合吸收上述三种价值观中的优秀元素,推陈出新,在当今时代条件下塑造当代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古人云:“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在中华民族全面复兴、中国进入和平崛起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建设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重塑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已经是当务之急。在这个思想传承创新过程中,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非水火不容,而是一脉相承的。前者是后者的思想基础、内在依据,后者是前者的推陈出新、发扬光大。例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实际上是传统文化道德价值“忠、仁、智、勤、义、信、礼、廉、耻”的现代版。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所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共二十四个字,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有十六个字来自儒家核心价值体系,即富强、文明、和谐、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八个字来自于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即民主、自由、平等、法治;有六个字来自于传统社会主义的价值,即平等、公正、民主。可见,我们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实际上是会通古今、兼融中西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四、推广儒学教育重在普及儒家经典
在座有很多的教育工作者,接下来就着重谈一下我们应如何推广儒学教育。我认为推广儒学教育重在普及儒家经典。过去“贬孔废经”,给我们的教育造成很大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是用知识教育代替道德教育,第二是用科学教育抹杀了人文教育。我们可能培养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奥数可以得第一,但没有道德,对父母亲不敬不孝,这样就造成了教育的缺失。
推广儒学教育可以说是在弘道,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和行动。刚才我们说推广儒学教育重在普及儒家经典,“六经”是最重要的经典。马一浮是我们公认的国学大师,他说:“国学者‘六艺’之学”。他所谓“六艺”就是“六经”,那么国学就是“六经”之学,“六经”可以统摄一切学说。在他看来,《乐经》虽然没有传下来,“六经”变成了“五经”,但“乐”的文化精神仍然保存在“五经”中,尤其是在《礼记》中。马一浮有一段话,我觉得可以为大家念一念,他说:“国家生命所系,实系于文化,而文化根本则在思想。从见闻得来的是知识,由自己体究,能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成立一个体系,名为思想。”国学教育的重点就是吃透“六经”的精神与义理。现在学校教育的一大缺失,就是缺乏国学经典教育。经典教育不能推展,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无从了解,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就无法在人民心里扎根。所以必须恢复儒学与国学的经典教育,特别是“六经”教育。但“六经”毕竟是两千年前的经典,读起来很难,理解也不容易,而且许多内容今天已经过时。因此开展经典教育就得有选择,有重点。把握其精神,方法上要先易后难。比如“四书五经”,应该先读“四书”,再读“五经”。“四书”以《论语》为重点,“五经”以《周易》《礼记》为重点,兼及其他。在高等教育阶段要读“四书五经”,中学教育可以重点读《论语》《孟子》,小学教育阶段只要读经典普及性读物如《三字经》《弟子规》,加上《论语选读》即可,不必全读。
我们说推广儒学教育重在儒学经典教育,现在仍有很多人连儒学最经典的东西都没有读过就开始批儒学、反儒学。我曾在开会时碰到过一位老先生,他说:“现在,到处都在复旧,把我们五四时期的民主、科学都丢掉了。《三字经》《弟子规》这些东西都搬出来了,有什么用呢?”我实在听不下去了,就问他:“老先生,您说的《三字经》《弟子规》有哪些内容不好?请列举一二。如果说我们复旧,复的是好的,又有什么不对呢?如果我们复的是不好的东西,那就不对了。”他被我问住了,回答不出来。因为他根本没有读过《三字经》《弟子规》。他反问我:“那你说有什么好的?”我说:“《三字经》劝人为学,这个不好吗?《弟子规》劝人孝敬,这个不好吗?‘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从孔子的教导而来的,有什么不好?”于是他说:“你讲的也有些道理。”
读经是非常重要的,读经是第一步,不读经就不知道儒学,也不知道国学。除读经以外,推广儒学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四条:一是体制内教育,在高校设立儒学专业,建立儒学院、国学院、国学系、儒学研究中心等教育机构,将儒学课程,如儒学概论、经典导读、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等引入大中小学课程系统,开展系统性儒学教育;二是体制外教育,建立儒学会、国学院、孔子讲堂等,开办社会性讲座、儒学大讲堂、举办专题研讨会、读书会;三是尽可能恢复各地的孔庙、书院,通过祭孔、拜孔等活动加深普通民众的儒学信仰,通过书院教育使受教育者系统了解儒学知识及中华文化传统的道德人文精神;四是写书、编书、出版儒学丛书,如《儒藏》《儒典》《儒学大词典》《儒学普及丛书》等,并通过影视媒体广泛开展儒学经典教育。
责任编辑/马子恩
一、百年儒学的命运
自新加坡会议到现在已有二十多年,当年在会议上国际著名儒学家杜维明教授对近百年儒学的命运有点悲哀,一再用“儒门淡薄,花果飘零”这几个词来形容当时儒学的处境,而今天我的看法是“百年儒学,衰极而兴”。
百年儒学的命运大致可以分四个阶段观察。第一个阶段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贬孔废经,批儒崇西”的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批判封建专制的主流应该肯定,但“五四健将”们,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将孔子、儒学与封建专制主义混为一谈。须知传统的礼教固然有压抑人性的一面,但传统儒学与礼教又有“养人”的一面,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培养,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儒学都有很大的功劳。第二个阶段基本是从二十年代的 “科玄大论战”开始,实际是“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一批主张西学的学者和一批主张传统儒学的学者进行论战。当时西学派的人叫主张儒学的这些人为玄学鬼,所以叫“科玄大论战”。从“科玄大论战”到五十年代,一些新儒家学者也开始反思两千年的儒学传统,开始考虑如何引进西学、重接儒学的问题。后来出现一批现代新儒家学者,以马一浮、贺麟、熊十力等为代表,进行着孤军奋战式的理论创新活动,儒学在衰落中开始转型,其特点是在坚持儒学道统立场的同时吸收或涵盖西学的普世价值,形成了新心学、新理学、新经学等新儒学理论形态。第三个阶段是从1949年建立新中国到1976年“文革”结束,是中国大陆在思想上“尊法反儒,打倒孔孟”的时代,而在“文革”中发展到全盘反传统思潮的登峰造极地步。当时的口号是“怀疑一切”“两个决裂”“批儒批孔”,对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儒家的传统精神都进行了批判和否定,儒家与儒学沦落到极端卑微的地步,只有几朵花果飘零在港台与海外。第四个阶段是伴随着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到本世纪初的中国和平崛起大形势,儒学进入了“拨乱反正,衰极而兴”的新阶段,出现了“文明对话”论、公民儒学、生活儒学、政治儒学、民主仁学、新仁学、新儒教等多种儒学新论述,可以说,当代中国开始了儒学复兴的新时代。这是我对百年儒学命运的基本概括。
二、儒学在当代的复兴
关于儒学在当代的复兴我是持积极态度的,我曾专门撰写文章进行论述,并概括儒学复兴的十大表现:举行国内外会议,创立儒学团体,建立研究机构,兴办孔子学院,塑孔子铜像,定期举行祭孔、祭儒活动,建立孔庙书院,出版大量与儒学相关的专著、丛书、期刊等。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政府改变了对儒学的态度,八十年代以前政府对儒学持批判与否定的态度,“拨乱反正”以后政府对儒学的态度有从容忍、观望到参与、积极支持这样的一个转变。比如,我在浙江省办了一个浙江省儒学学会,这完全是一个民间学术团体,但是得到了浙江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学会拨经费,提供会场、办公室等,这是政府态度的一个变化。政府的态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中渗透很多儒家元素,比如“实事求是”就是从儒家来的,汉代就已经有了,此外还有“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以德治国”等。
但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儒学复兴并不是说要儒学包打天下。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文化也是多元存在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作为多元文化中“一元存在”的价值。儒学在提升民族的道德人文素质、推动民主仁政方面,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和确立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方面,将起到主导性作用,但它与其他文化形态是兼容并蓄、共存并进的,并不是排斥其他文化形态而独尊儒学。我们不能要求儒学在一切领域都包打天下。如在市场经济领域,自由经济、竞争求存等不是儒家所长,我们可以吸收西方的市场经济理论来发展经济。又比如说,在法治社会领域,儒家历来讲礼治,在法制方面相对来说就不那么健全,西方的法治有许多优点,我们完全可以移植过来,在社会治理方面礼法共治。
三、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前面我们提到,儒学作为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在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及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主导性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儒学的核心价值,儒学与当代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所谓“核心价值”,是一个民族、国家或社群在长期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道德价值观念。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核心价值既是历久弥新的,也是与时俱进的。例如,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化积淀中形成的最核心的观念是“仁”,最根本的精神是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人文精神。先秦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仁本礼用”或“仁义礼智根于心”,汉代至明清封建社会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是“三纲五常”。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以“仁”为根本之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智勇和敬、温良恭俭让为基本范畴的道德人文主义的价值体系。
近百年来,摆在我们中华民族面前的有三类核心价值,其内涵、范畴与根本精神各有特色。一是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其基本观念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廉、和、敬等,本质上是“以人为本,以德为体,以和为贵”的道德人文主义价值观;二是西方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其基本价值观念是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法治、科学等,本质上是“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人权主义价值观。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其基本观念是民主、平等、正义、公正、尚群、均富等,本质上是以平等正义为核心的公权主义价值观。我们今天讨论核心价值观,应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综合吸收上述三种价值观中的优秀元素,推陈出新,在当今时代条件下塑造当代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古人云:“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在中华民族全面复兴、中国进入和平崛起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建设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重塑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已经是当务之急。在这个思想传承创新过程中,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非水火不容,而是一脉相承的。前者是后者的思想基础、内在依据,后者是前者的推陈出新、发扬光大。例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实际上是传统文化道德价值“忠、仁、智、勤、义、信、礼、廉、耻”的现代版。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所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共二十四个字,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有十六个字来自儒家核心价值体系,即富强、文明、和谐、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八个字来自于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即民主、自由、平等、法治;有六个字来自于传统社会主义的价值,即平等、公正、民主。可见,我们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实际上是会通古今、兼融中西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四、推广儒学教育重在普及儒家经典
在座有很多的教育工作者,接下来就着重谈一下我们应如何推广儒学教育。我认为推广儒学教育重在普及儒家经典。过去“贬孔废经”,给我们的教育造成很大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是用知识教育代替道德教育,第二是用科学教育抹杀了人文教育。我们可能培养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奥数可以得第一,但没有道德,对父母亲不敬不孝,这样就造成了教育的缺失。
推广儒学教育可以说是在弘道,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和行动。刚才我们说推广儒学教育重在普及儒家经典,“六经”是最重要的经典。马一浮是我们公认的国学大师,他说:“国学者‘六艺’之学”。他所谓“六艺”就是“六经”,那么国学就是“六经”之学,“六经”可以统摄一切学说。在他看来,《乐经》虽然没有传下来,“六经”变成了“五经”,但“乐”的文化精神仍然保存在“五经”中,尤其是在《礼记》中。马一浮有一段话,我觉得可以为大家念一念,他说:“国家生命所系,实系于文化,而文化根本则在思想。从见闻得来的是知识,由自己体究,能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成立一个体系,名为思想。”国学教育的重点就是吃透“六经”的精神与义理。现在学校教育的一大缺失,就是缺乏国学经典教育。经典教育不能推展,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无从了解,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就无法在人民心里扎根。所以必须恢复儒学与国学的经典教育,特别是“六经”教育。但“六经”毕竟是两千年前的经典,读起来很难,理解也不容易,而且许多内容今天已经过时。因此开展经典教育就得有选择,有重点。把握其精神,方法上要先易后难。比如“四书五经”,应该先读“四书”,再读“五经”。“四书”以《论语》为重点,“五经”以《周易》《礼记》为重点,兼及其他。在高等教育阶段要读“四书五经”,中学教育可以重点读《论语》《孟子》,小学教育阶段只要读经典普及性读物如《三字经》《弟子规》,加上《论语选读》即可,不必全读。
我们说推广儒学教育重在儒学经典教育,现在仍有很多人连儒学最经典的东西都没有读过就开始批儒学、反儒学。我曾在开会时碰到过一位老先生,他说:“现在,到处都在复旧,把我们五四时期的民主、科学都丢掉了。《三字经》《弟子规》这些东西都搬出来了,有什么用呢?”我实在听不下去了,就问他:“老先生,您说的《三字经》《弟子规》有哪些内容不好?请列举一二。如果说我们复旧,复的是好的,又有什么不对呢?如果我们复的是不好的东西,那就不对了。”他被我问住了,回答不出来。因为他根本没有读过《三字经》《弟子规》。他反问我:“那你说有什么好的?”我说:“《三字经》劝人为学,这个不好吗?《弟子规》劝人孝敬,这个不好吗?‘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从孔子的教导而来的,有什么不好?”于是他说:“你讲的也有些道理。”
读经是非常重要的,读经是第一步,不读经就不知道儒学,也不知道国学。除读经以外,推广儒学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四条:一是体制内教育,在高校设立儒学专业,建立儒学院、国学院、国学系、儒学研究中心等教育机构,将儒学课程,如儒学概论、经典导读、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等引入大中小学课程系统,开展系统性儒学教育;二是体制外教育,建立儒学会、国学院、孔子讲堂等,开办社会性讲座、儒学大讲堂、举办专题研讨会、读书会;三是尽可能恢复各地的孔庙、书院,通过祭孔、拜孔等活动加深普通民众的儒学信仰,通过书院教育使受教育者系统了解儒学知识及中华文化传统的道德人文精神;四是写书、编书、出版儒学丛书,如《儒藏》《儒典》《儒学大词典》《儒学普及丛书》等,并通过影视媒体广泛开展儒学经典教育。
责任编辑/马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