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物哀美学”对周作人散文的影响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pbv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周作人的散文素有“平和冲淡”和“浮躁凌厉”两种风格,这与他所接受的文化影响不无关系,生于书香世家的他,自小深受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的影响,这其中又以儒家为甚,除此以外,日本的文化也对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对日本文化的推崇和接受,可以说是现代文学史上所有文学家中位居第一位的,可以说,是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造就了周作人散文的两种风格。而周作人散文中属于“平和冲淡”风格的文章,在某一点上也有着日本的“物哀美学”的影子,尤其是那些有关于民俗风物和追怀故人的散文更是体现了这一点。
  关键词:周作人;散文;平和冲淡;物哀美学
  1906年,周作人到达日本,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日本文化开始逐渐深入的影响到了周作人的文学创作甚至是生活,出生于书香门第的他,自幼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而作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日本文化,自然也很容易的被他所接受。而且与当时的传统文化逐渐呈现衰退迹象的中国相比,日本文化中反而更好的保留了某些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盛唐的一些文化传统,这对于周作人来说,自然会产生某种喜爱甚至是推崇的感情。也正因为如此,他把日本称为他的“第二故乡”。在日本期间,周作人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尤其是日本文学,还和鲁迅一起翻译出版了《域外小说集》,多方的涉猎加上自幼所受的熏陶,使他的散文呈现出了一种“平和冲淡”的风格,他欣赏日本“崇尚简单,爱好天然”的风格,并由此而引发了“简单就是文章的最高标准”的感概,除了讲究简单以外,日本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幽寂”“忧郁”和那种淡淡的苦涩与伤感在他的散文中也多有体现,而这种因事因物所触发的真情流露,正与日本的”物哀美学”相符合。
  “物哀”是日本传统文学诗学和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人的真情流露,是人的触景生情。人们看到某个人或者某件事,并由此产生了一种或忧伤或喜悦,或哀婉或依恋的感情,这就是“物哀”。本居宣长在他所著的《〈源氏物语〉玉小栉》中对“物哀”这个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他说紫式部写《源氏物语》的本意是“这些虚构的故事之中,亦颇有情味,描写得委婉曲折的地方,仿佛真有其事,所以虽然明知是虚构,看了却不由你不动心。”又说“物语并非如实记载某一人之事迹,但不论善恶,均为事件真人真事,观之不足,但觉此种情节不能笼闭在一人心中,必须转告后世之人,于是执笔写作。因此欲写一善人时,则专选其人之善事,而突出善的一方,在写恶的一方时,则又专选稀世少见的恶事,使两者互相对比。这些都是真情实事,并非世外之谈。”从这一作者的本意延伸开来,本居宣长指出了《源氏物语》的写作宗旨是“知物哀”,并由此对“物哀”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源氏物语》写各种各样的世态人生是为了通达人情、懂得物哀而写的,是紫式部看到生活中的事物,在心灵上引起感动,通过作品中人物之口,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观照。
  按照本居宣长的阐释,“物哀”的感情是一种超越理性的纯粹精神性的美的感情。所以“物哀”不仅仅是简单的“悲哀”之情,它还包括其他的情绪,这些情绪多是与感叹有关的。在叶渭渠和唐月梅看来,“物哀美”的特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客观对象与主观感情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美的情趣,其次是主体所表露出来的内在心绪是非常静寂的,再次是“物哀”所面对的对象,不限于自然物,主要的是人,然后是更高层次的对“物哀”的体味是从自然物、对人的爱恋的感动到对人生世相的反应,最后是这种感动或反应是以咏叹调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物哀”作为一种日本的传统美学观念,贯穿于日本文学之中,除了在《源氏物语》中多有体现之外,它还在俳句以及川端康成等人的文学创作中多有体现。日本的俳句诗人松尾芭蕉曾写了句“蛙跃古池内,静潴传清响”,这是诗人对自然风物的一种美的感悟,是对“物哀”的一种体现,小林一茶为悼念早夭的女儿而写的诗句“露水的世,虽然是露水的世,虽然如此”也体现了一种对于世事的感慨与哀伤,这也体现了“物哀”这一观念。除此以外,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中也渗透着“物哀”,他认为“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悲与美是相通的”,在其创作的《雪国》《伊豆的舞女》《古都》等作品中,都包含了一种蕴藏着悲伤哀怜同情的感慨。
  深受日本文化影响的周作人,在其文学创作中自然也会或多或少的受到这种“物哀美”的影响,除去那些风格浮躁凌厉的作品,那些平和冲淡的散文中是掺杂着“物哀”的。在日本期间,周作人阅读了大量的俳句作品,在众多的俳句诗人中,他最为推崇松尾芭蕉和小林一茶,这两位诗人的写作风格也影响到了周作人的文学风格,他的散文创作更多的是写自然风物和追怀故人并在其中寄予了自己的感情和感悟。在周作人所写的《苋菜梗》一文中,他由乡人处分得的苋菜梗有感而发,将食用苋菜的历史和苋菜梗的做法娓娓道来,并于其中穿插了关于童年吃苋菜梗的回忆,紧接着,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周作人由吃苋菜梗这件事引发出了对于现代人“食贫”和“习苦”的感慨,他说“中国的青年人有些太娇养了……我真替他们忧虑,将来如何上的前敌,至于那粉泽不去手,和穿红里子的夹袍的更不必说了”,在发出这样的慨叹之后,他又接着写道:“其实我也并不激烈地想禁止跳舞或抽白面,我知道在乱世的生活法中耽溺亦是其一,不满于现世社会制度而又无从反抗,往往沉浸于醇酒妇人以解忧闷,与山中饿夫殊途而同归,后之人略迹原心,也不敢加以菲薄,不过这也只是近于豪杰之徒才可以,决不是我们凡人所得以援引的而已。”这其中满含着无奈的慨叹,他既忧心于中国青年人无法“食贫”“吃苦”,又对他们的“耽溺”表示了一定的理解,这种矛盾的无奈的心绪之中充满了深深地苦涩感。在周作人的这篇散文中,“物哀“是有所体现的,由“苋菜梗”这一自然风物出发,引发对于世事人情的苦涩的感慨,正与日本的“物哀美”有着相通之处。而在周作人的散文中,能更好地体现日本的“物哀美学”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的作品,更多的是他所写的关于追忆故人的那些文章,而在这些文章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初恋》这篇散文。在大数人的笔下,初恋多是懵懂的、甜蜜的,是洋溢着青春的味道的,可是在周作人的笔下,初恋却被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静寂的苦涩哀伤,他在回忆杨三姑时写道:“在此刻回想起来,仿佛是一个尖面庞,乌眼睛,瘦小身材,而且有尖小的脚的少女,并没有什么殊胜的地方”,这种简单的勾勒,让人读来有种淡淡的幽静的感觉,而在描述自己初恋时的心情时,他是这么写的“每逢她抱着猫来看我写字,我便不自觉的振作起来,用了平常所无的努力去映写,感着一种无所希求迷濛的喜乐……总之对于她的存在感到亲近喜悦,并且愿为她有所尽力”,这些看似平淡的描述之中,流露出了周作人对当时往事的怀恋之情,那些年少时的情愫贯穿在字里行间,颇有些淡淡的甜甜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却没有持续下去,杨三姑最终因为患霍乱而死,伴随着她的死亡的,是作家初恋的消逝,这不能不让人唏嘘,至此之后,那段美好的时光和那个女孩只能活在记忆之中,这本该是件十分忧伤的事情,但是周作人对于自己当时的心情是这样描述的:“我那时也很觉得不快,想象她的悲惨的死相,但同时却又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还是同前面一样的淡淡的风格,不着痕迹,也没有什么大起大落,但是,正是这样看似不经意的冷静的描述,却蕴含着一种“哀伤”感,在他看来,相对比于宋姨太太说的“将来总要流落到拱辰桥去做婊子”,死亡对于杨三姑来说或许是一种相对比较好的结局,所以他的“心里有一块大石头放下了”,而这样的想法也正是他对杨三姑的怜惜。《初恋》这篇文章从始至终一直笼罩在一种淡淡的哀伤的追忆的氛围之中,而这种氛围也正是“物哀”的一种体现,虽然忧伤,笔触也很平淡,但是却很唯美,对于杨三姑的形象只是寥寥几笔的勾勒。却呈现出了一个安静美好的女子形象,而这一切,都是通过作家对自我心理和动作的描述中传达出来的。这么一个美好的生命,最终因病消逝,不能不引发人们的感慨。虽然周作人一直坚持用平淡的笔调写这篇散文,但是这平淡之中蕴藏着的却是那种不平淡的对于故人的深深的回忆与浓浓的感慨之情。
  周作人的散文是充满着浓厚的“人情味儿”的,他是用一腔深情来描写万事万物的,虽然在表面上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在内在上却是耐人回味的。日本文化对他的影响,深深地渗透在他的文章之中,而日本的“物哀美学”恰好是其中之一,“物哀”所涉及到的有关于主体对于客体的感受和抒发在周作人的散文中得到了体现。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周作人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
  [2]本居宣长.日本物哀[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3]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钱理群选编.周作人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5]周作人.周作人论日本[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王向远.日本之文与日本之美[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指导老师:叶红)
其他文献
摘要:色彩在平面设计的表现上具有迅速诉诸感觉的作用。它与公众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密切相关,众所周知公众对某一平面设计作品的第一印象是通过色彩而得到的,而如何在平面设计领域出色的利用色彩这些特性来进行设计主体的明确表现,就并非易事了。要做好色彩的应用就必须注重色彩感情规律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特别是色彩组合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本文就这两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评述,意在提高人们在平面设计领域对色彩的重
1981年,那是令每一个中国人都倍感振奋的年月.那一年,改革开放的滚滚春潮激荡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中国.也就在那一年,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这块远在中国云南南部边陲
摘要:朱熹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总结了大量经验,对于读书的方法,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他重实践行动,强调勤奋钻研,劝勉后学要虚怀若谷,仔细拜读圣贤书,勿求速、勿求果。本文将其有关读书的观点整合之后,将从三个“不”来谈,分别是:不要怠惰;不要先立己见;不要功利。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剖析朱子读书法的深刻内涵,以揭示其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朱熹;读书方法;为学  朱熹作为教育家,
目的:探讨针灸理疗康复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至我院就诊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14.5.10-2017.5.10),其中对常规组采取针灸理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方方新写实小说的代表,小说中农村青年涂自强的奋斗悲剧触人心弦、引人深思。小说以独特的叙事策略带来了悲剧效果、鲜明的人物塑造引发了对人性的思考
淋病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占性病发病人数的70%~88%.淋菌性盆腔炎是女性淋病局部感染的统称,它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子宫旁结缔组织炎、脓肿
一年四季,我最怕过的是父亲的祭日.深秋时节雨纷纷,那连绵的雨丝恰似我长长的思念.而那将天与地缝合的雨丝,却不能缝合我与父亲的生死相隔.我呼唤父亲,回来,回来啊--我的父亲
摘 要:《五月的麦地》一诗创作于一九八七年五月,距离诗人海子卧轨自杀不足两年。本文主要从海子生前好友关于他的回忆、诗篇写作的社会时代背景以及海子同时段的其他诗作入手,以“麦地”、“黄昏”、“诗歌”三个关键词作为切入点,试图对此诗内涵作大体分析,意在探寻隐藏于诗句背后,诗人心中的孤独与绝望。  关键词:海子;麦地;黄昏;诗歌  在海子匆匆行过的二十五载中,他仅用短短五年(一九八四年——一九八九年)便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是急性白血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临床耐药研究中,MDR表型与P-170(P糖蛋白,p-gp)表达有密切关系[1].多药耐药基因 mdr-1的表达产物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