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老民族面临新问题
汶川“5·12”大地震发生后,羌民族的生存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与保护等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四川省也专门启动了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工程,并被列为文化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地震过去六年后,人们对羌族地区的关注度逐渐降低,而羌文化的保护却仍然有许多问题。笔者虽是羌族,但对此并无研究,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文化的传承问题,顿感忧心忡忡。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夏朝之前就已存在,素有民族活化石之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四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集聚区,现有羌族人口30多万,是四川省三大少数民族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建设极为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民族地区正发生着奇迹般的变化。但客观地讲,当前羌族文化的传承依然面临着不少问题。
羌族文化的传承与演进
羌文化是羌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淀并经世代相传的文明成果,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文化、释比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庆文化、乐舞文化等,羌族文化的标志物主要有羊、白石、羌笛、羊皮鼓(舞)、莎朗、羌碉、羌绣、羌红等,丰富多彩,底蕴深厚,地域鲜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不能否认,羌族文化(事实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如此)在传承演进中,要随时代和历史的发展不断创新、变化和完善。尤其是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潮流,受现代文明和多元文化的影响,羌文化本身也必然经历一个自我选择、变迁融合的历史过程。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是以谁的意志为转移的。
羌族文化传承的困境
除了大的历史变迁不可回避外,羌文化的传承还有几个特殊而重大的困境:
第一,文字语言的障碍。羌族没有文字,主要通过语言来传播文化。羌语又分南北两大方言区,两个方言区中又有12个土语区。没有文字,语言差异又较大,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了羌文化的传承,可以说是致命的硬伤。
第二,羌族释比消失的危险。由于羌族没有文字,在历史长河中,文化延续只能通过“口传心授”的形式。释比,是羌族中最主要的知识拥有者和传播者,可以说,释比文化是羌族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羌族文化活着的灵魂。然而,时至今日,在30万羌族人口中,能被称作真正释比的,屈指可数,仅有四十余人。
第三,“汉化现象”十分突出。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城镇化步伐的快速推进,羌文化的一些历史背景都会发生变化。阿坝州的汶、理、茂和绵阳的北川县是羌族分布的核心区域,地处交通沿线,汉族的经济文化、生产生活方式对其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长时间的。在整个羌区,会讲羌语的不足2万人,现在除高山村寨使用羌语外,河谷平坝地区的羌族基本上都用汉语进行交流。年轻一代外出读书打工,不愿意回来,也不愿意学习羌族文化。
第四,汶川地震和旅游开发的影响。汶川特大地震对羌族地区的人口、文化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自然、人文、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非遗传人、文化实物、史料损毁严重,这是灾难性的。震后国际国内高度关注,国家举全国、全社会之力,组织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使灾区很快告别了废墟,灾民很快走出了灾难。但另一方面,这种外来援建对羌文化的影响不可低估。与此同时派生出来、近几年很红火的旅游开发,也会给羌族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发展的血脉和根本。发展一个民族,必须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羌族文化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和困境,在历史变迁进程中,在多元文化的学习融合交流中,独立地传承与发展,形成特色和体系,保持顽强的生命力,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迫而重大的课题。
汶川“5·12”大地震发生后,羌民族的生存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与保护等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四川省也专门启动了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工程,并被列为文化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地震过去六年后,人们对羌族地区的关注度逐渐降低,而羌文化的保护却仍然有许多问题。笔者虽是羌族,但对此并无研究,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文化的传承问题,顿感忧心忡忡。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夏朝之前就已存在,素有民族活化石之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四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集聚区,现有羌族人口30多万,是四川省三大少数民族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建设极为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民族地区正发生着奇迹般的变化。但客观地讲,当前羌族文化的传承依然面临着不少问题。
羌族文化的传承与演进
羌文化是羌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淀并经世代相传的文明成果,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文化、释比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庆文化、乐舞文化等,羌族文化的标志物主要有羊、白石、羌笛、羊皮鼓(舞)、莎朗、羌碉、羌绣、羌红等,丰富多彩,底蕴深厚,地域鲜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不能否认,羌族文化(事实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如此)在传承演进中,要随时代和历史的发展不断创新、变化和完善。尤其是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潮流,受现代文明和多元文化的影响,羌文化本身也必然经历一个自我选择、变迁融合的历史过程。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是以谁的意志为转移的。
羌族文化传承的困境
除了大的历史变迁不可回避外,羌文化的传承还有几个特殊而重大的困境:
第一,文字语言的障碍。羌族没有文字,主要通过语言来传播文化。羌语又分南北两大方言区,两个方言区中又有12个土语区。没有文字,语言差异又较大,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了羌文化的传承,可以说是致命的硬伤。
第二,羌族释比消失的危险。由于羌族没有文字,在历史长河中,文化延续只能通过“口传心授”的形式。释比,是羌族中最主要的知识拥有者和传播者,可以说,释比文化是羌族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羌族文化活着的灵魂。然而,时至今日,在30万羌族人口中,能被称作真正释比的,屈指可数,仅有四十余人。
第三,“汉化现象”十分突出。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城镇化步伐的快速推进,羌文化的一些历史背景都会发生变化。阿坝州的汶、理、茂和绵阳的北川县是羌族分布的核心区域,地处交通沿线,汉族的经济文化、生产生活方式对其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长时间的。在整个羌区,会讲羌语的不足2万人,现在除高山村寨使用羌语外,河谷平坝地区的羌族基本上都用汉语进行交流。年轻一代外出读书打工,不愿意回来,也不愿意学习羌族文化。
第四,汶川地震和旅游开发的影响。汶川特大地震对羌族地区的人口、文化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自然、人文、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非遗传人、文化实物、史料损毁严重,这是灾难性的。震后国际国内高度关注,国家举全国、全社会之力,组织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使灾区很快告别了废墟,灾民很快走出了灾难。但另一方面,这种外来援建对羌文化的影响不可低估。与此同时派生出来、近几年很红火的旅游开发,也会给羌族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发展的血脉和根本。发展一个民族,必须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羌族文化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和困境,在历史变迁进程中,在多元文化的学习融合交流中,独立地传承与发展,形成特色和体系,保持顽强的生命力,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迫而重大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