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韵国魂响华章 笔耕不辍谱人生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MA87730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记住了他的名字,不仅因为他早年创作的《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长城随想》等一系列作品已成为中国音乐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而且,作为一个作曲家,他从没有在自己成功的赞誉声中沉缅,即使长年担任着艺术院团繁重的领导工作,他创作的脚步也一刻没有停止过。如今虽已年届70,仍继续精心捧出一部又一部充满中国气派、民族神韵,令人意扬志激、心动神移的音乐作品,一次次让人领略了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他的勤奋、执著、敬业,他的追求、他的胸怀、他的品质令人佩服。他就是斐声海内外的我国作曲家——刘文金。
  为庆贺刘文金从事音乐艺术50年暨祝贺他的70岁生日,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策划,并联合中央民族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共同举办的“刘文金作品音乐会”和“刘文金与民乐艺术理论研讨会”于2007年5月5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
  
  震撼人心的音乐会
  
  这是一台由一流的创作、一流的指挥、一流的乐队共同打造的一场音乐会。整场音乐会由中央民族乐团演奏和协奏。音乐会精选了刘文金创作的8首民乐作品,浓缩式地展示了不同年代、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民族管弦乐交响序曲《泰山魂》拉开音乐会的序幕,这首2006年谱写的大气势、大写意、浓墨重彩地展示泰山的雄浑壮丽和神秘造化、讴歌当代人民的风采和民族精神的音乐诗画,体现着作曲家多年来的人文追求;二胡、钢琴与乐队《豫北叙事曲》是刘文金22岁时的处女作,作曲家饱蘸家乡民族音乐滋养的汁液和深情,以豫北地方小戏“乐腔”曲牌为基本素材,运用二胡与钢琴相结合的新颖表现形式和极富个性的音乐语言,生动描绘了新中国诞生这一历史社会变革前后,豫北人民生活与感情发生的巨大变化及其他们质朴、豪爽的性格。这首1959年创作、首演,后成为经典的二胡作品,由青年演奏家薛克演绎,将作品的情、神、韵、味表达得尽善尽美,听众再次领略了作曲家青年时代热情、奔放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民族文化素养。接着,二胡、琵琶与乐队《火——彩衣姑娘》这首2000年创作的二胡套曲《如来梦》中的第三首,于2005年改编为二胡、琵琶与乐队的形式,乐曲融入了印度和西域的音乐色彩,观众在火给予生命的光亮、温暖和热情的七彩光谱中,感受了属于东方的真、善、美。以上三首作品由青年指挥家刘沙担任指挥,在他的调动下,整个乐队无论在力度变化和音色变化上都达到了比较完美协调一致的境界。
  由指挥家朴东生先生指挥的京胡、女高音与乐队《戏彩》将音乐会推向了高潮。这是刘文金2002年根据京剧传统音乐材料发展、创新而成的一部民族管弦乐作品。全曲既有展示京胡亮丽的音色和富有活力的演奏技巧,也有《霸王别姬》中著名唱腔及京韵、京腔的女高音华彩段落的展示,京胡与乐队同女高音的交响,浓郁的京剧音乐风采以及高度的抒情性和强烈的戏剧性,使作品充满独特的东方神韵。朴先生以对传统戏曲音乐娴熟、自如的把握能力,准确敏锐、清晰果断地指挥了这首难度极大的作品,富于感染力的指挥、演奏、演唱深深感染了观众。音乐会上演奏的曲目还有他1978年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曲《难忘的泼水节》、1991年创作的竹笛协奏曲《鹰之恋》、2006年委约创作的36簧笙协奏曲《虹》,三首曲目分别为作曲家不同时期的创作,也都是他上述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的体现。
  音乐会的“压轴”曲目——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第三、四乐章)这首1982年创作、1984年获奖,此后传播至海内外的经典作品以长城为题材,带着历史的厚重感,描绘时代风云,赞美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抒发对祖国未来的信心与自豪。全曲气势宏伟、色彩斑斓,乐队在指挥家黄晓飞教授的指挥和演奏家宋飞的共同演释下,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大气磅礴的中国气派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刘文金与民乐艺术理论研讨会
  
  主办单位邀请了不少音乐界资深理论家、作曲家、演奏家和各大民族乐团、院校领导、音乐媒体等代表近40人就刘文金先生的创作及对民族管弦乐队建设所做的贡献进行了研讨。理论研讨会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朴东生先生主持。
  冯光钰先生首先发言说:“记得上世纪90年代,赵沨老在世时与我谈到如何继承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事业时曾说,应当很好地探索和研究从刘天华到刘文金的创作经验。我想,赵沨老之所以将刘天华与刘文金相提并论,说明作为刘文金求学中央音乐学院时的老院长对刘文金的才华和成就是十分器重和赞赏的。刘天华是中国近现代民族音乐改革的先驱、旗帜性的代表人物;半个世纪以来,刘文金乐思泉涌,才情横溢,笔耕不止,载入‘刘文金音乐创作年表’的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就达500首,题材、体裁丰富多彩,他的作品始终洋溢着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层思考与炽热情怀。
  “纵观刘文金的众多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对音乐民族性的追求,而民族性是由历史的传承性和当代生活的变异性构成的。作曲家一生的标志就是他的作品,而作曲家最可贵的品质就是不断地探索。”
  乔建中先生说,刘文金近50年的创作,可以说是建国以来我国民族器乐独奏艺术、合奏艺术创作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看出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们的专业作曲家介入到民族器乐创作以后所走过的路程,在这个领域,刘文金是一位代表人物。
  首先是刘文金的创作在选题方面与众不同,他敢于碰大主题、敢于碰大题材。最早的作品是《三门峡》和《豫北叙事曲》,写的是黄河、中原人民的生活境遇,带有历史性的回顾,两部作品当年在音乐界引起的耳目一新和冲击力,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一种超越,超越他此前的两位大师,一个刘天华、一个阿炳,这个超越是很不容易的。到了80年代他又写了《长城》,前面两部是超越别人,而《长城》是他超越了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超越自己更难。两部二胡作品被称为两个里程碑,在当代作曲家里面是很少有的。近年来又写了《泰山魂》,泰山是自然遗产,长城是文化遗产,黄河也是自然遗产,他敢碰这样三个大的题材,是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是一个作曲家敢于挑起时代创作重担的一种勇气。
  第二点感受就是“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50年代接触刘文金的作品一直到现在,我觉得他不仅仅用笔在写音符,同时他也是用脑子在思考,思考历史,思考文化,思考传统。
  第三点就是作曲家如何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刘文金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处理好传统与当代的典范。因为一个作曲家如果离开了传统就不可能创作出厚重的作品。如何让传统融进现代的因素,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
  樊祖荫先生在发言中说:刘文金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起点高,“豫北”和“三门峡”这两首作品成为二胡音乐的经典,还在大学时就创作出那样好的作品,而且50年来还在不断超越,至21世纪又写出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这充分反映了刘文金做人的一种胸怀和高度。
  刘文金先生非常自觉地把自己融到中国文化历史的发展中,关注我们国家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这是我非常敬佩的。作为民乐作曲家,他所思考的问题在音乐会的感言中说得很清楚,即“继承、借鉴、融会、探索、求新”这五个词,这是他在作曲方面的一个自我总结,也是我们研究他作品应该考虑的层面。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传统的音乐元素是很多的,同时也借鉴了很多东西,这个借鉴并没有离开传统,两者结合得特别好,做到了一种融会的地步。
  刘再生先生以《大海一样的深情》为题进行了发言。他说,刘文金先生的音乐创作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这样的现象需要从他的创作特点和音乐创作的原动力两个方面来探讨。创作特点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即长度、高度、广度、厚度;音乐创作的原动力我分为四个方面:1.不懈的探索精神,“植根传统,求新求变”是他探索精神的核心,也是他创作的原动力;2.超越自我的创新意识,就是刘文金先生在创作中不断超越自我。3.雅俗共赏的音乐品位。音乐是需要听众接受的。他的作品往往连演奏家(指演奏技巧)都望而生畏,但是观众可以喜闻乐见,这是我对雅俗共赏的诠释;4.大海一样的音乐深情,刘文金是音乐痴情者。他的创作一往情深,他关注整个民乐界的发展状况,使他站在历史高度上看待中国民族事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梁茂春先生发言的题目是《民族器乐的一座里程碑》,他说:昨天音乐会上我首次听《泰山魂》,发现刘文金还在不断前进,在音乐语言上不断开拓,包括和声语言、配器语言都是在向前发展,让人感觉他的创作还是处在一个年轻的状态,是值得令人期待的。刘文金的作品何以成为里程碑?这有着他的社会因素和自我因素。刘文金从小是在民间音乐中间泡大的,使他写出像“豫北”这样鲜活的音乐有直接的关系,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刘文金1956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到1959年能够写《三门峡》和《豫北》,说明他的钢琴也有相当的水平,配合相当精彩。在名师的指导下,钢琴、二胡一结合,成就了成名作《豫北》和《三门峡》,在二胡界也是久演不衰的作品,这是他创作的开端。刘文金所坚持的最重要的两条,一是扎根民族音乐的土壤;第二不要失去基本听众。刘文金始终以民族器乐创作为他的特点,他的探索深入到民族旋律语言展开的方式,情感的表达方式上面,他的音调很自然地运用民间音调的发展思维,如不断地演奏,不断地加快变奏,紧拉慢唱等,这两部作品都有突出的展现。关于里程碑的问题,梁先生认为,民族器乐创作第一代是以刘天华为首的,阿炳,甚至可以包括任光和聂耳,这一代主要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出生的人,他们追求国乐改进,追求国乐与西乐能够并驾齐驱,能够打开民族器乐走向世界的道路,追求平民文化和平民音乐。第二代参与民乐创作的,主要出生在三四十年代,除刘文金之外,还有许多作曲家、演奏家,他们从实践中走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框框,而以民乐表现新生活,这一代审美的理想都包含在这里面。
  王世光先生在发言中说,经典作品的标准,一是它的广泛传播,二是要能够进入教材,刘文金的作品这两点都作到了,所以才能够成为经典。他的创作非常具有探索精神,在音乐理念上不断探索,每一部作品都有新的气质和新的面貌,给人以新的感受。他善于思考,有一种哲理的思考、人文的思考、美学的思考,使他的作品与老百姓的欣赏产生一种共鸣,这是他对自己创作上的把握,是个人的超常能力。他是作曲家,同时又是一个可以站在自己另一面,对自己进行审视和批判的批评家,这一点是创作取得成功和成为一个大师的关键。
  研讨会上发言的还有鲁日融、席强、杨青、张大龙、王宁、景建树、严洁敏、吴赣伯、于庆新等。
  
  黄俊兰 原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总编辑部主任
  (责任编辑 于庆新)
其他文献
歌唱作为人类最本能、最直接,也是最强烈的情感表达方式,总会在一些重大事件中凸显它的文化功能。  2008年,中国历史上有两件大事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2008年8月,北京召开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中国人民渴望百年的梦想。随着这一盛事的到来,数以万计的奥运歌曲成了人们表达这一欢欣鼓舞时刻的重要形式。此前,2008年5月,汶川突发重大地震,抗震救灾,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歌曲创作浪潮。不到两个月,
1935年,18岁的周小燕带着对音乐艺术的满怀憧憬走进了上海国立音专的大门,在跟随俄籍教师波利比科娃学习了一年钢琴之后,1936年,周小燕作为声乐主科的学生,随俄籍教师苏石林开始了声乐学习,也开始了半个多世纪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的探索和实践。在70余年时光中,周小燕经历了声乐学习者、声乐表演者、声乐研究者、声乐教育者的多重身份转变,从一个会唱不会教的演员进步成为会唱能教的教师进而成长为会唱会教的声乐大
一 政府履职,强化保障,让教育成为西陵区最大的优势方向引领,赋予西陵教育独特的价值追求  理念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2016年,新一届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坚持八个突出,办高质量的西陵教育”,引领“十三五”教育发展:突出智慧教育,超常规推动教育现代化;突出均衡特色,高标准普及十五年教育;突出资源整合,大力度提高优质办学水平;突出改革创新,高水平优化教师队伍;突出体育保健,全方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
生本服务是保康县实施生本教育,在学校后勤工作领域开展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家庭化服务管理”为主要模式的改革举措。几年来,歇马镇中心学校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实践,探索出独具特色的“自主点餐”管理模式,在后勤食堂服务管理工作中,走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  坚持“五步走”,丰富“自主点餐”内涵  经过长期不断实践,学校探索出了“采集信息——拟定食谱——试吃评餐——技能大赛——总结表彰”五步走的“自主点餐”
2015年7月17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指出,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力度,并特别指出要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内容的教育教学。黄冈是黄梅戏发源地和兴盛地,有继承和发扬黄梅戏艺术的重大责任,更为我校开展黄梅戏教学工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根基
2008年6月23日国际奥运日,黄安伦的交响乐《凤凰》由谭利华指挥的北京交响乐团在京隆重首演。人们对此作的震撼,不光集中在“宏大的交响结构”,“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中西合璧的完美”上,而是在广泛运用现代技法的同时,作品仍旧不乏浓厚的民族气韵!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中、西方音乐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接壤,吸收外来文化,继承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传统并与中国民族音乐的精华融会贯通,已然勾勒出20世纪中国音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校艺术教育在新世纪前10年的发展目标做出了具体规划,也为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试图以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背景,以广西桂北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为观测点,从农村音乐教育教学和管理两个角度,来观察、分析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
一、16世纪:新教管风琴师身份与地位的确立    管风琴(organ)是欧洲一件具有历史悠久的键盘乐器,其历史可上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16世纪,伴随着欧洲新教的广泛传播,管风琴在新教仪式中也得到广泛运用,于是管风琴师成为新教的宗教活动中具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的一个群体。  中世纪,教堂管风琴师并未取得重要的身份和地位,因为那时教堂音乐可由包括管风琴在内的多种乐器来演奏,其地位仅与唱诗班成员的地位比肩
本刊讯(记者 王娜娜 通讯员 薛维军)2018年5月26-28日,“全国幼教名师精品课展示暨游戏与游戏化教学观摩研讨会”在襄阳成功举办,全国13个省(市)500多名幼教代表参会。全国幼教專家应彩云、利津游戏创始人赵兰会,上海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宋燕、李文娟为参会教师做了精彩的报告,精品课展示精彩连连,教学研讨现场台上台下互动活跃,高潮迭起。  研讨会上,襄阳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主任陈兴明强调,
为进一步规范音乐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统一办学思想,完善培养体制,加强各博士生培养单位及博士生导师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从博士生培养的现状中总结经验,分析博士生培养中的突出问题并寻找妥善解决方案,促进我国音乐学博士生培养的规范化与科学化,提高博士生培养的质量,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音乐学博导论坛”于2007年4月10日至15日分别在南京艺术学院、江西三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