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霉素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观察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fir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科自2002年3月至2003年2月采用阿奇霉素口服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一、一般资料   74例均为我科门诊病例,男40例,女34例,年龄18~39岁,平均26.6岁.病程2个月至10年.按Pillsbery分类法,Ⅱ~Ⅳ度痤疮入选.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无严重心肺肝肾疾病及肿瘤者,无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过敏者。

其他文献
患者女,48岁,因躯干红斑、疱疹伴痒6个月,于1986年4月8日收入院.6个月前患者双腋下、腰部出现红斑、水疱、脓疱,痒,1周自然破溃结痂,并逐渐发展到胸背、大腿,有些皮疹环状排列,分批出现,原因不明,与饮食无关.外院按湿疹皮炎治疗,疗效不佳,遂来我院诊治.发病以来,无其他不适.否认职业环境接触史.体检: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双耳后、颈、双腋下、胸背中部、双腹股沟、臀可见红斑,其上及边缘
期刊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尚不清楚.近年来有人[1]对安徽省的银屑病患者进行了危险因素研究.但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银屑病的发病因素可能不尽相同.为此我们进行了该病危险因素的1:1病例对照研究。
期刊
1997年4月至2003年5月,共收治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acute generalized exanthematous pustulosis,AGEP)11例,现报道如下。
期刊
期刊
期刊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包括一组疾患,均为遗传性,其临床有一个共同特征:皮肤脆眭增加、轻微创伤后就发生水疱,因此称为机械性大疱性疾患.初生婴儿显性遗传型发病率为1:50 000,严重隐性遗传型为1:200 000~1:500 000.北爱尔兰1962-1984年调查的150万人口中,新发现48例,其中单纯型31例占65%,交界型1例占2%,营养不良型12例占25%,获得性4例占8%[1].年患病率
期刊
"解毒化淤汤治疗银屑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一文(刊登于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第3期133页)介绍了治疗银屑病的有效方剂,并用实验方法探讨中药的治疗机制。
期刊
患者男,45岁.手足发疹、增厚伴瘙痒4月余,于2003年4月16日就诊.患者4个月前,偶然发现掌、跖发生小片皮疹,偶感痒而搔抓.不久皮损增多、扩大,并互相融合为角化斑块.1个月后觉口唇发厚、麻木;颊黏膜上下齿咬合处感粗糙.先后在多家医院诊治,并作病理切片,诊断为扁平苔藓.用过维A酸、氯喹及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和维A酸软膏治疗无效.因皮损近1个月扩大、发红及增多,瘙痒明显就诊.无特别用药史、接触史;无
期刊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淋病仍然是一种常见性病,加强淋球菌疫苗研制等预防措施的研究显得非常迫切[1].由于淋球菌自然感染诱导非保护性免疫,早期全细菌疫苗实验的免疫效果不理想,促使人们用纯化淋球菌抗原作进一步研究.淋球菌孔蛋白(porin)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和相对缓慢的抗原变异性,是目前淋球菌疫苗研究的热点.我们克隆了淋球菌孔蛋白全长基因,并成功构建真核细胞表达载体。
期刊
例1男,28岁,自1.5岁起即于面部、双肩、腰背和四肢发生大片紫红色角化性斑片或褐色斑片,偶有轻痒.夏季皮损面积明显变小,冬季则又扩大,但2岁之后,其面部和肩部皮损完全消退,且迄今未复发.其腰背部紫红色角化性斑片演变为褐色斑片,而四肢皮损虽随季节略有消长,但从未完全消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