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头禅“自然”观念与老庄玄学的关联考察

来源 :宗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o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既是老庄玄学的基本范畴,同时也是牛头禅的重要思想要素之一.本文通过考察牛头禅的"自然"观念与老庄玄学的关联以及《绝观论》6种敦煌写本中对"自然"的叙述,指出牛头禅法既主动吸收老庄玄学思想,具有明显的老庄玄学色彩,又以佛教基本理论为基础、原则,在融合老庄玄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独立的佛教精神品格.牛头禅在早期对老庄玄学的态度更倾向于对话、融合,随后则更多地表现出试图脱离老庄玄学的、更为独立自主的精神气度.
其他文献
金元时期鲁豫全真道教发展迅速,道教徒人数不断增多,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道教修行和传播的女教徒,称之为女冠或女官.特别是以孙不二为代表的全真女冠的出现,对道教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成为金元时期道教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鲁豫是金元全真道教活动重要区域之一,鲁西南地处山东与河南交界之处,但多年来记载全真道教,特别是道教女冠在鲁西南地区活动的实物性碑刻材料极为少见.山东菏泽沙土镇石碑王庄《高良太清观碑》记载了全真女冠任守真在鲁西南菏泽地区弘道传承之史实,对研究金元时期全真女冠的形成及道教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价
"杀茅人"出现在湘西苗族飞山信仰仪式中,是湘西苗族巴岱信仰中较为常见的仪式符号.飞山神在湘西苗区的分布,从腊尔山台地之下逐渐向台地之上渗透,总体呈渐弱趋势.湘西苗族接受了飞山信仰,使之成为苗族巴岱信仰客教之一部分.湘西苗族对飞山神神性的理解所呈现出来的复杂心理,以及湘西苗族飞山神与白帝天王之间纠缠不清的复杂关系,映射出飞山信仰作为外来信仰在湘西苗区流布过程中所遭遇的冲突、适应与改造,这是区域社会差异在宗教意识形态中的反映.湘西苗族飞山信仰仪轨中"杀茅人"仪式符号即是对巴岱信仰仪式符号的借用,是飞山信仰在湘
李洪斌(左二)在通江河平昌段开展巡河检查。  在2月召开的巴中市纪委四届六次全会上,“着力提高规范化法治化水平”成为报告中的一大亮点。这一工作部署蕴含的政治要求是什么,将如何推动巴中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近日,廉政瞭望记者专访了巴中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代理主任李洪斌。从政治机关定位准确把握纪检监察各项工作  廉政瞭望:在对中央纪委、省纪委全会的学习和贯彻过程中,您有什么样的体会?  李洪
期刊
李文烛《悟真篇直注》丹道药物理论之特色在于其对药物性质与采药时机的论述.李氏认为"晦前朔后、每月之首尾"为"一阳之气萌动之机",主张在晦前朔后采取真铅真汞(先天大药).他认为日月交会前后所生起(或采取)之真铅真汞实质即是"一念不起之清净心".将此真铅真汞,送入玄珠,即名炼丹.书中玄珠又是清净心(心华)的代称.因此,所谓"真铅真汞,送入玄珠",本质上即是"以心炼心".修真者在晦前朔后,于身内静守一念不起之清净心,于身外按期采取彼家之清净心,以彼家未生之心,炼吾身未死之心,心华凝结,即得涅槃妙心,便为出世之人
"空"的观念是佛学的基本内容.佛教将音乐作为佛事对众生进行"音教",禅宗音乐包含着深厚的佛性,音乐乃"教体",蕴含着教理和教义,本身体现了佛性,在音乐中体现了禅意.禅宗审美是通过"悟"把握"空",从梵呗的审美视角而言,则是通过声音的直接观照去感受"空"的妙谛,一悟之后万法皆空,一草一木皆能显示虚空之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中,佛教之"空"转向了审美的存在."空灵"意境的出现赋予了"空"诗性美学特质,中国艺术中的音乐、绘画、唐诗宋词等都体现了主体的"空灵"意境,这成为中国美学的核心词汇,并酝酿出中唐以后中国美学
彝族先民曾生活在四川西部的蜀山,是以黄帝为始祖的早期蜀人,天师道与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天师道科仪"三官手书"与彝族先民的天崇拜、地崇拜、水崇拜等有相似之处;天师道"二十四治"是政教合一的雏形,彝族山神信仰具有政教合一的色彩,天师道有可能借鉴了彝族先民的政治制度.早期天师道创教的地方是彝族先民的聚居区,天师道科仪与彝族原始宗教存在同源同根的可能性.
连日来,蓬安县纪委监委充分发挥监督保障作用,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督查的同時,加大对惠农政策落实、涉农补助资金发放使用、春耕备耕物资保障供应等情况的监督力度,保障春耕备耕工作开展。截至目前,驻蓬安县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已到访6个乡镇,走访村民20余户,收集春耕备耕相关问题6个。其中,2个问题得以现场解决,剩余4个问题直接移交相关部门并责令限时整改。同时,纪检监察组还要求相关部门统筹抓好农村疫情防控和大
期刊
谢灵运《山居赋》中提到"洞真经"的概念.由于该赋撰于424年至425年之间,早于陆修静完成《三洞经书目录》(471)近50年,故即便谢灵运所引的"洞真经"确实指向早期上清经,但是,一则他的"洞真经"的概念从实质上并不同于陆修静三洞经书中的"洞真上清经",二则其"洞真经"也并不一定即等于具体经典《大洞真经》.谢灵运另一赋作《罗浮山赋序》中也出现了"洞经"的概念,经考此"洞经"实际上指的是《茅君传》.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对谢灵运"洞真经"概念之来源作一简略考证.
近日,在通江县纪委十三届六次全会主会场,170多名部门一把手观看该县纪委监委制作的警示教育片《两任住建局长的“不归路”》。除全县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在主会场观看外,其余党员干部职工在分会场观看。在警示教育片放映结束后,一般党员干部职工离场,全会继续召开。据统计,全县当天共有3000多名县乡村干部集中收看警示教育片。据悉,通江县纪委在每年召开的纪委全会上开展警示教育已成为惯例,并將纪委全会日确定为“
期刊
三教合祀庙宇是将孔子、佛祖、老君圣像并列奉祀于同一庙宇空间的信仰实践形式,其历史起源可追溯至唐代中后期,北宋时期开始大量修建.三教合祀庙宇的出现与佛教紧密相关,是佛教为适应中国社会文化土壤而对儒、道信仰资源积极吸收运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可谓"佛教中国化"在信仰实践层面的生动体现.通过考察和寻绎三教合祀庙宇的历史起源、基本形制,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动因、图像学基础、社会思想环境及长期存续的关键因素,可以为我们从信仰实践维度充分理解"佛教中国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