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全市共签订技术合同284份,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4.37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66.46%,超年度目标任务123%。综合分析,我市技术交易活动呈现以下特点:
一、企业、院所和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2012年是绵阳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年。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工程》,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新模式和利益共享、政策引导支持的技术转移机制,推动在绵骨干企业与在绵高校、院所深度合作。全市先后举办了4次重大科技成果对接活动,特别是8月举办的“绵阳科技城产学研协同创新大会”,推动了我市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100余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合作与技术对接,进一步激发了创新资源合力,形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社会组织及政府“六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格局,推动了技术市场迅猛发展。从2010-2012年三年来,全市共实施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6项,争取省专项资金支持3400余万元。项目实施以来,已带动企业投入12亿元,实现产值85.9亿元,利税17亿元,出口创汇4980万美元。今年全市技术交易成交额比上年增长166.46%,世纪双虹、58所、虹信软件、维博电子、西科大、市农科院、九州空管、西禾油菜种业等院所、高校企业累计实现技术交易额3.4亿元,占总额80.56%,成为我市技术交易活动的生力军,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
二、电子信息技术占全市技术交易活动主导地位
全市技术交易活动主要应用于电子信息技术、农业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及其应用五个领域。其中电子信息类技术交易2.68亿元,占总额63.50%;农业类5311.50万元,占12.59%;先进制造技术类5228.11万元,占12.39%;航空航天技术类1591.85万元,占3.77%;新材料及其应用类1633.55万元,占3.87%;而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技术、核应用技术累计1605.73万元,占技术交易总额3.81%。
三、技术交易活动促进工业和军民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今年,绵阳市共建立5个技术转移机构,其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绵阳国家科技城创新中心、中国(绵阳)科技城工业技术研究院、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四川省技术转移(绵阳)中心和四川省杂交水稻商业化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立,标志着绵阳产学研协同创新迈上新台阶。绵阳通过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端平台、科技企业的孵化平台和科技服务的综合平台,整合科技资源,完善科技服务职能,联合国内知名的科研院所联合攻关,促进了全省军工科技资源和优势企业、优势资本相结合,推动了先进技术向优势产业转移,促进了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涌现出更多新的军民融合科技型企业,如利尔化学、西普、日普、中物科技等企业。全市军民融合企业达172家、产业覆盖300多个专业领域、产值达到815亿元。
四、企业吸收和采用新技术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2012年,我市吸纳技术中,技术来源地域包括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亚洲、欧洲一些地区,表明我市企业吸收和采用新技术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我市吸纳技术成交金额排前4名的是:四川、安徽、北京、广东。其中,四川吸收本地区技术成交金额2.9亿元,占吸纳技术成交总金额的67.30%;其他依次为安徽6879.77万元,占15.7%;北京2680.62万元,占6.1%;广东1092.4万元,占2.5%。例如绵阳市食用菌研究所“珍稀名贵羊肚菌现代化栽培及加工技术引进及产业化开发”项目获2012年度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支持,项目总投入3400万元,已实现技术转让交易924.5万元。该所转让羊肚菌栽培技术给法国FranceMorillesSAS公司并派员赴法技术指导,双方的技术合作情况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第七套《科技苑》栏目专访。
五、全市技术交易中技术秘密和专利技术占绝大多数
全市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涉及技术秘密2.05亿元,占48.52%;专利技术合同8320.00万元,占19.72%;计算机软件合同7883.26万元,占18.68%;动、植物新品种合同4053.50万元,占9.61%;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合同719.6万元,占1.71%。
(来源:绵阳市科技局)
(责任编辑:刘莉)
(来源:四川省科技厅网站)
一、企业、院所和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2012年是绵阳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年。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工程》,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新模式和利益共享、政策引导支持的技术转移机制,推动在绵骨干企业与在绵高校、院所深度合作。全市先后举办了4次重大科技成果对接活动,特别是8月举办的“绵阳科技城产学研协同创新大会”,推动了我市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100余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合作与技术对接,进一步激发了创新资源合力,形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社会组织及政府“六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格局,推动了技术市场迅猛发展。从2010-2012年三年来,全市共实施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6项,争取省专项资金支持3400余万元。项目实施以来,已带动企业投入12亿元,实现产值85.9亿元,利税17亿元,出口创汇4980万美元。今年全市技术交易成交额比上年增长166.46%,世纪双虹、58所、虹信软件、维博电子、西科大、市农科院、九州空管、西禾油菜种业等院所、高校企业累计实现技术交易额3.4亿元,占总额80.56%,成为我市技术交易活动的生力军,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
二、电子信息技术占全市技术交易活动主导地位
全市技术交易活动主要应用于电子信息技术、农业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及其应用五个领域。其中电子信息类技术交易2.68亿元,占总额63.50%;农业类5311.50万元,占12.59%;先进制造技术类5228.11万元,占12.39%;航空航天技术类1591.85万元,占3.77%;新材料及其应用类1633.55万元,占3.87%;而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技术、核应用技术累计1605.73万元,占技术交易总额3.81%。
三、技术交易活动促进工业和军民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今年,绵阳市共建立5个技术转移机构,其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绵阳国家科技城创新中心、中国(绵阳)科技城工业技术研究院、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四川省技术转移(绵阳)中心和四川省杂交水稻商业化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立,标志着绵阳产学研协同创新迈上新台阶。绵阳通过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端平台、科技企业的孵化平台和科技服务的综合平台,整合科技资源,完善科技服务职能,联合国内知名的科研院所联合攻关,促进了全省军工科技资源和优势企业、优势资本相结合,推动了先进技术向优势产业转移,促进了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涌现出更多新的军民融合科技型企业,如利尔化学、西普、日普、中物科技等企业。全市军民融合企业达172家、产业覆盖300多个专业领域、产值达到815亿元。
四、企业吸收和采用新技术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2012年,我市吸纳技术中,技术来源地域包括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亚洲、欧洲一些地区,表明我市企业吸收和采用新技术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我市吸纳技术成交金额排前4名的是:四川、安徽、北京、广东。其中,四川吸收本地区技术成交金额2.9亿元,占吸纳技术成交总金额的67.30%;其他依次为安徽6879.77万元,占15.7%;北京2680.62万元,占6.1%;广东1092.4万元,占2.5%。例如绵阳市食用菌研究所“珍稀名贵羊肚菌现代化栽培及加工技术引进及产业化开发”项目获2012年度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支持,项目总投入3400万元,已实现技术转让交易924.5万元。该所转让羊肚菌栽培技术给法国FranceMorillesSAS公司并派员赴法技术指导,双方的技术合作情况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第七套《科技苑》栏目专访。
五、全市技术交易中技术秘密和专利技术占绝大多数
全市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涉及技术秘密2.05亿元,占48.52%;专利技术合同8320.00万元,占19.72%;计算机软件合同7883.26万元,占18.68%;动、植物新品种合同4053.50万元,占9.61%;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合同719.6万元,占1.71%。
(来源:绵阳市科技局)
(责任编辑:刘莉)
(来源:四川省科技厅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