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及其功能

来源 :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是一单股正链RNA,全长9600个碱基对(bp),含有一个大的开放读码框架(ORF),编码约3010个氨基酸的病毒前体蛋白,HCV基因组5′端(5′UTR)和3′端(3′UTR)为非翻译区,或称非编码区(UCR),前者位于ORF上游;后者位于下游,含有poly A或ply U尾巴。
其他文献
随着研究的深入,埃博拉病毒逐渐被人类所认识。本文着重介绍了埃博拉病毒的一般特性、流行病学特性、埃博拉出血热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防治及其最新研究进展,对人们了解埃博
人巨细胞病毒是致人类病毒性疾病的最常见病原体之一,宿主对人巨细胞病毒免疫应答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后无论是免疫正常或免疫缺陷的机体均可发生体液
1994年Sato等[1]首次克隆鉴定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membrane-type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T-MMP)家族的第一个成员(MT1-MM),随着分子基因学的进展,现已知的MTs-MMP有六种[
丙型肝炎病毒(HCV)受体一直是HCV研究的热点之一,但至今仍无定论,已经提出的可能受体有:CD81、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粘多糖、清道夫受体及C型(钙离子依赖型)凝集素DC/L-SIGN等,本文就上述与HCV相关分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