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期间,毛泽东曾向 两位出席大会的女代表张金保(新中国成立 后曾任武汉市总工会副主席、中南纺织工会 主席)和张秀岩谈过这样一段话:你们两位 张大姐,一个出生于南方,一个出生于北 方;一个是工人出身,一个是知识分子出 身;一个出身于贫苦家庭,一个出身于地主 家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走到一起 来干革命,的确也不容易啊!
接着,毛泽东又对张秀岩说:“你改造 了一个家庭。”这是对张秀岩的崇高评价。 张秀岩的家庭,是一个人口众多、情况复 杂、颇具传奇色彩的大家庭。毛泽东说她 “改造了一个家庭”,指的是张秀岩作为早期 的共产主义者,辛勤播撒革命火种,将十个 侄儿侄女全部带上了革命道路,团结引领这 个大家庭为祖国为革命作出了贡献。
张氏家族
张秀岩的祖籍是河北省霸县(今霸州 市)煎茶铺镇大高各庄。张氏家族是明朝初 年从山西移民过来的。张家在煎茶铺是一个 大家族,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
张秀岩的父亲张岳宗,虽然饱读诗书,但没有取得功名,常年在外地当师爷、教家 馆,不善管家理财,渐渐地家道中落,最后 只剩下祖辈留下的高门大院支撑着门面。张 秀岩曾经说过:“我父亲是做师爷的,喜饮 酒,不积家产。最后一任从福建回家,只带 回两只空箱子,里面都是刻印章的石头和黄 表纸。回到家中还说自己两袖清风,就差把 老闺女卖了。他五十几岁即去世了。”张岳 宗的夫人是一位勤劳、精干的妇人,育有三 子一女,即老大张律生(张炳宸),老二张 璧(张炳衡、张玉衡),老三张旭升(张炳 暹)和女儿张秀岩。
张秀岩的大哥张律生(1880—1944),清 朝最末一科的秀才。考中秀才后,还没来得 及考举人,就赶上了废除科举制度。后来, 他考取保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霸县高等小 学教书,还当过校长。由于父亲去世得早, 张律生挑起了照顾一家人的重担。在张氏大 家庭中,张律生是从老家农村最早走出去 的。他年轻时接触过一些新思想,不保守, 属新派人物。其后,他又设法将弟妹带出来 读书。张律生曾经当过三任县知事(县长), 前两任在河北赤城、安平,最后一任在山西 石楼。
张律生有十个子女。他给子女起名很讲 究,男孩子都是单名,名字的左偏旁均为 “马”字,意喻骏马,透着勇猛。如张骥、 张骐、张骁等。女孩子都是两个字的名字,第一个字为“洁”,第二个字的左偏旁多为 “王”字(斜玉),意喻纯洁的美玉,透着秀 雅,如张洁琪、张洁清、张洁珣等。
张秀岩的二哥张璧(1885—1948),是民 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历史很复杂。他早 年思想激进,追求变革。他毕业于保定陆军 军官学校,是同盟会早期会员。辛亥革命 时,张璧在同盟会的指示下,在东北组织 “光复军”反清,积极策应武昌起义。袁世 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成为大总统之后,张璧 追随孙中山参加了反袁的“二次革命”。张 璧还追随蔡锷反对袁世凯称帝,被任命为护 国军主力军左路第一梯团参谋长。冯国璋继 任大总统后,任命张璧为“北方招讨使”。
张璧最著名的历史功绩是驱逐末代皇帝 溥仪出宫。1924年10月,张璧任京师警察总 监。11月5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他废 除皇帝尊号,派鹿钟麟、张璧、李煜瀛(石 曾)等率军警执行,溥仪被迫出宫。但是, 张璧的后半生走上另一条道路,成为一名政 客,在政治旋涡中脚踩几只船。九一八事变 后,日本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策动华北五 省脱离中央政府,妄图搞“华北独立”。张 璧在历史上与蒋介石有过一些积怨,也热衷 于搞所谓的“华北五省自治”。1931年,他在 天津参与了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策动的 便衣队暴动(史称“天津事变”),曾被国民 党通缉。
抗日战争期间,张璧曾经担任过伪北平 特别市公用管理总局局长、北平市电车公司 董事长。作为青帮“大字辈”老头子,他还 曾任华北安清道义总会会长,兼任北平特别 市区总会会长。1945年12月,张璧被国民党 以“汉奸嫌疑”逮捕,关入监狱。据档案材 料,他的“刑名刑期未决”,即没有定罪判 刑。1948年4月8日,张璧突发心脏病在狱中 去世。国民党当局为他成立了治丧处,并在 广惠寺举行了追悼会。
张秀岩的三哥张旭升(1887—1966),很 早就帮母亲种庄稼、拾柴火,一直在老家务农,经营管理着全家的田产。20世纪30年代 移居北平。解放后从事街道工作,长期担任 街道委员会治保委员。
张秀岩是兄妹四人中最小的,她成长于 民族灾难深重、马克思主义已传入中国的五 四时期,因而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成为 这个旧家庭的叛逆者。她以一个共产党员的 光和热,涤荡和燃烧着旧时代形成的污泥浊 水,将她的侄儿侄女全部带上革命道路,将 一个封建破落地主的旧家庭,改造成一个红 色家庭。
兄妹四人,生活在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乱世之中,社会的动荡,个人的机遇,造就 了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政治倾向, 他们走着不同的道路。20世纪40年代,毛泽 东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时,曾经对彭真、 张洁清说过:“中国社会是复杂的,一个家 庭可以出张璧这样的人,也可以出张大姐和 你们这样的共产党员。”
共产党一直没有放弃对张璧的争取,多 次派人做他的工作。20世纪30年代在天津, 李铁夫、张秀岩夫妇就开始做张璧的工作。 1943年1月,中共邀请张璧参加晋察冀边区 第一届参议会,张璧派秘书梁以俅参加了会 议。1943年10月,北方局派张璧的侄儿张文 松回北平做地下工作,其主要任务就是做张 璧的工作,并通过张璧做一些情报工作。 1945年日本投降后,晋察冀根据地曾派杜文 敏(张骐)做二叔张璧的争取工作。
张璧是一个非常顾家庭、重亲情的人, 对他的家人、老乡都很关照。对于从事地下工 作的共产党亲属,虽然他不了解他们的真实身 份和任务,但仍然多次帮助他们,或起到掩护 作用。1935年,妹妹张秀岩在天津北宁图书馆 工作时,因陈列进步书刊被国民党宪兵逮捕, 由他出面保了出来。1937年,妹夫李铁夫在延 安病逝,他出路费并派人护送妹妹张秀岩到西 安。1943年,侄女张洁珣和侄媳黄甘英赴北 平,为营救冀南区党委妇委书记而找他,他给 有关熟人写信相助。特别是在1944年,张璧被 日本宪兵队逮捕,起因是有人告发他有亲属在 延安和晋察冀边区,为此还受了刑,但他没有 供出他的共产党员亲属。 寒冷的冬天晚上,一家人最高兴的事情 就是围坐在火炉四周,听张秀岩讲故事。有 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有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的故事,还有他们身边的左联同志英勇 不屈的战斗故事,等等。有时,他们还小心 地关好窗户,轻声唱起《国际歌》。那时家 里住的地方离陶然亭很近,向南走15分钟便 到了。有时孩子们陪着老姑散步,总是不知 不觉就走到高君宇墓前,那碑上的铭文激荡 着少年的心,“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 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侄儿侄女受张秀岩的革命启蒙教育,被 她的革命热情所感染,围绕在她的周围,为 地下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他们帮助老 姑抄写抗日救国的传单和宣传品,再趁夜深人静的时候张贴或散发出去;他们学会了用 米汤写密信,用毛笔蘸米汤夹写在普通信函 中;在白色恐怖的时候,他们帮忙把文件和 进步书刊埋在后院的杂草下;他们会为来接 头或开会的同志把风放哨、传递消息等。大 嫂也主动参与和帮助张秀岩工作。她尽力接 待和照顾到家里来的同志,嘘寒问暖,沏茶 做饭,把风放哨等。在张秀岩的引领下,全 家老小组成了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
相继投身革命洪流
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津相继沦陷,广 大不愿做亡国奴的热血青年奋起投入抗日救 亡运动中。张秀岩的侄儿侄女们就是从这一 时期开始,相继离开家庭,奔赴抗日前线, 在抗日烽火中锻炼成长。
二侄女张洁清是这个家庭中最早追随张 秀岩投入到革命洪流中的。张洁清从小就受 到老姑进步思想的熏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0年,她考取北平师范大学,在学校积极 参加学生运动,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新兴 剧社”“师大生活社”等进步团体。1931年 后加入左联。她宣传革命思想,演出进步戏 剧,激发青年的爱国热情。在老姑的指导下 传送文件,做党的秘密交通工作,帮老姑联 络各大学的地下党员和党的外围组织。
1933年,张洁清在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时 被国民党逮捕,被解往南京宪兵司令部关押 审讯。在狱中,她与帅孟奇、夏之栩、何宝 珍等共产党妇女领袖关押在一起。由于她的 年龄最小,被这些女革命家称为“幺妹”。 被营救出狱后,她继续从事党的地下交通工 作,掩护党的活动。
1934年从北平师范大学毕业后,张洁清来到张秀岩身边工作,在天津和北平担任中 小学教员,参加妇女救国会等工作。1936年 6月,张洁清加入了共产党。受党组织委派, 张洁清以天津妇女救国会和天津各界救国会 执委身份参与领导公开的抗日救亡运动,并 领导一些学生党员的组织活动。七七事变 后,她还承担了党与社会上层人士的秘密联 络等工作,奔走于天津和北平之间。1939年 4月,张洁清根据党的指示,到晋察冀抗日 根据地,进入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学习,学 习结束后分到北方局机关工作。在这里,她 与当年在平津地下工作时邂逅的地下党领导 人“魏先生”,即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 的彭真再度相逢。11月,与彭真结婚,成为 彭真的忠诚伴侣和贤内助。
二侄杜文敏从初中开始接受进步思想, 在“一二·九”运动中,组织学生写标语, 印刷和散发传单,参加游行示威。之后,他 被同学们选为师大附中学生自治会主席。由 于领导学生运动,杜文敏被学校开除。1936 年,他转到天津扶轮中学继续读高中,并担 任天津民先队总队长。这一时期,他与姑母 张秀岩、姑父李铁夫接触颇多,受益匪浅。 这一年,李铁夫介绍他加入了共产党。1937 年8月,杜文敏和几位年轻同志一起,奔赴 延安,曾在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2月,杜文 敏跟随彭真奔赴抗日第一线,参与创建晋察 冀抗日根据地。曾任晋察冀机关所在地阜平 县委书记、二分区地委组织部部长。那年杜 文敏才19岁。
三侄张文松(张骁)在师大附中读初中 时,在张秀岩引导下开始接受革命思想,阅 读进步书刊,投稿进步刊物,15岁就加入了 左联。他在当时北平左联负责人之一谷牧的 领导下,担任交通和印发传单的任务。1935 年参加了“一二·九”运动。他虽然很年轻, 但已多次完成组织上交给的重要任务。
三侄女张洁珣在九一八事变那年才9岁,跟在哥哥姐姐后面,一起听姑姑讲故事,一 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哥哥姐姐在胡同 里贴标语传单时,她在胡同口望风;哥哥姐 姐参加游行时,她跑前跑后给游行队伍送水 送食物;姑姑和地下党接头时,常常带着 她,作为掩护。她14岁就加入了民先,并很 快成为骨干。1938年,经姚依林介绍,16岁 的张洁珣和三哥张文松一起加入了共产党。 1938年,张文松、张洁珣及几位同学一起奔 赴冀南根据地。从大城市来到农村,又处在 抗日前线,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在严 酷的对敌斗争中,很快地成长起来。张文松 担任了地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洁珣担任 了县委宣传部部长、妇委书记等职务。
张洁琪是张秀岩的大侄女,在老姑影响 下,青年时代即接受革命思想,追求光明, 追求进步,参加秘密革命活动。只是因为当 时她已结婚生子,需要照顾孩子和老人,无 法像弟弟妹妹那样奔赴抗日前线。她留在北 平,支持老姑和弟弟妹妹的革命工作,给他 们转递信件、邮寄所需物品等,提供后援。 同时,她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收听、复写、 散发新华社广播稿,掩护地下党活动,转接 地下交通员等,默默无闻地做了很多工作。 1946年,经晋察冀中央局城工部批准加入共产党。
1945年日本投降后,杜文敏到北平执行 任务,返回根据地的时候,带领一批有志青 年到根据地,投身革命队伍。这里面包括了 张秀岩更年轻的侄儿侄女们。其中四侄女杜 璇(张洁璇),在师大女附中参加革命文艺 宣传工作,参演了许多进步话剧,担任革命 刊物《海燕》秘书,积极协助哥哥姐姐从事 秘密工作,1945年学生时期即加入了共产 党。还有四侄杜文禄(张),15岁参加革 命,19岁入党。七侄女杜玲(张洁玲),14岁 参加革命,18岁入党。同去根据地参加革命 的还有张洁琪的一儿一女,他们当时只有十 三四岁。
张秀岩最小的两个侄女张洁珉、张洁 瑜,解放前年龄尚小。他们都是在解放初 期,还在学校读书时就加入了共产党。
除这些侄儿侄女外,受张秀岩影响参加 革命的还有一位侄辈张军。张军原名武烈, 是张秀岩大嫂的妹妹的独生子,只比张文松 小一岁,从小就在一起玩。读初中时来往更 多,经常住在张家。他也是围着火炉听张秀 岩讲故事的常客。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也 参加了“一二·九”大游行。后来,他辍学 去玻璃厂做工,干活很辛苦,工作环境非常恶劣。1936年,他参加了东北军的学兵队, 曾参加过西安事变。从延安抗大毕业后,被 分配到冀中,担任献交游击队队长。1939年 末或1940年初,他们驻地村子被敌人包围, 张军身先士卒,英勇抗敌。最后,他叫县委 书记带人先撤,自己带一些人在道沟中掩 护。在与敌人激战中,为掩护其他人突围, 牺牲在交河县。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革命老人 张秀岩、李铁夫和他们带领出来的侄儿侄女 们,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了人民共和国 的建立,投身革命洪流,英勇战斗,奉献出 青春和热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他们又 都积极奋斗在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上,为了 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各项事业的前进发 展,积极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2006年8月,众兄弟姊妹齐聚,共同庆贺 二姐张洁清九五华诞。由张文松执笔,众弟 妹共同献诗一首:
手足皆同志,革命共征程。
风浪同舟济,绝无落后兵。
自有丹心在,甘苦更坚盟。
带队谁为长,清姊老寿星。
这首诗,可以说就是这个红色大家庭的 真实写照。
接着,毛泽东又对张秀岩说:“你改造 了一个家庭。”这是对张秀岩的崇高评价。 张秀岩的家庭,是一个人口众多、情况复 杂、颇具传奇色彩的大家庭。毛泽东说她 “改造了一个家庭”,指的是张秀岩作为早期 的共产主义者,辛勤播撒革命火种,将十个 侄儿侄女全部带上了革命道路,团结引领这 个大家庭为祖国为革命作出了贡献。
张氏家族
张秀岩的祖籍是河北省霸县(今霸州 市)煎茶铺镇大高各庄。张氏家族是明朝初 年从山西移民过来的。张家在煎茶铺是一个 大家族,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
张秀岩的父亲张岳宗,虽然饱读诗书,但没有取得功名,常年在外地当师爷、教家 馆,不善管家理财,渐渐地家道中落,最后 只剩下祖辈留下的高门大院支撑着门面。张 秀岩曾经说过:“我父亲是做师爷的,喜饮 酒,不积家产。最后一任从福建回家,只带 回两只空箱子,里面都是刻印章的石头和黄 表纸。回到家中还说自己两袖清风,就差把 老闺女卖了。他五十几岁即去世了。”张岳 宗的夫人是一位勤劳、精干的妇人,育有三 子一女,即老大张律生(张炳宸),老二张 璧(张炳衡、张玉衡),老三张旭升(张炳 暹)和女儿张秀岩。
张秀岩的大哥张律生(1880—1944),清 朝最末一科的秀才。考中秀才后,还没来得 及考举人,就赶上了废除科举制度。后来, 他考取保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霸县高等小 学教书,还当过校长。由于父亲去世得早, 张律生挑起了照顾一家人的重担。在张氏大 家庭中,张律生是从老家农村最早走出去 的。他年轻时接触过一些新思想,不保守, 属新派人物。其后,他又设法将弟妹带出来 读书。张律生曾经当过三任县知事(县长), 前两任在河北赤城、安平,最后一任在山西 石楼。
张律生有十个子女。他给子女起名很讲 究,男孩子都是单名,名字的左偏旁均为 “马”字,意喻骏马,透着勇猛。如张骥、 张骐、张骁等。女孩子都是两个字的名字,第一个字为“洁”,第二个字的左偏旁多为 “王”字(斜玉),意喻纯洁的美玉,透着秀 雅,如张洁琪、张洁清、张洁珣等。
张秀岩的二哥张璧(1885—1948),是民 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历史很复杂。他早 年思想激进,追求变革。他毕业于保定陆军 军官学校,是同盟会早期会员。辛亥革命 时,张璧在同盟会的指示下,在东北组织 “光复军”反清,积极策应武昌起义。袁世 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成为大总统之后,张璧 追随孙中山参加了反袁的“二次革命”。张 璧还追随蔡锷反对袁世凯称帝,被任命为护 国军主力军左路第一梯团参谋长。冯国璋继 任大总统后,任命张璧为“北方招讨使”。
张璧最著名的历史功绩是驱逐末代皇帝 溥仪出宫。1924年10月,张璧任京师警察总 监。11月5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他废 除皇帝尊号,派鹿钟麟、张璧、李煜瀛(石 曾)等率军警执行,溥仪被迫出宫。但是, 张璧的后半生走上另一条道路,成为一名政 客,在政治旋涡中脚踩几只船。九一八事变 后,日本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策动华北五 省脱离中央政府,妄图搞“华北独立”。张 璧在历史上与蒋介石有过一些积怨,也热衷 于搞所谓的“华北五省自治”。1931年,他在 天津参与了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策动的 便衣队暴动(史称“天津事变”),曾被国民 党通缉。
抗日战争期间,张璧曾经担任过伪北平 特别市公用管理总局局长、北平市电车公司 董事长。作为青帮“大字辈”老头子,他还 曾任华北安清道义总会会长,兼任北平特别 市区总会会长。1945年12月,张璧被国民党 以“汉奸嫌疑”逮捕,关入监狱。据档案材 料,他的“刑名刑期未决”,即没有定罪判 刑。1948年4月8日,张璧突发心脏病在狱中 去世。国民党当局为他成立了治丧处,并在 广惠寺举行了追悼会。
张秀岩的三哥张旭升(1887—1966),很 早就帮母亲种庄稼、拾柴火,一直在老家务农,经营管理着全家的田产。20世纪30年代 移居北平。解放后从事街道工作,长期担任 街道委员会治保委员。
张秀岩是兄妹四人中最小的,她成长于 民族灾难深重、马克思主义已传入中国的五 四时期,因而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成为 这个旧家庭的叛逆者。她以一个共产党员的 光和热,涤荡和燃烧着旧时代形成的污泥浊 水,将她的侄儿侄女全部带上革命道路,将 一个封建破落地主的旧家庭,改造成一个红 色家庭。
兄妹四人,生活在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乱世之中,社会的动荡,个人的机遇,造就 了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政治倾向, 他们走着不同的道路。20世纪40年代,毛泽 东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时,曾经对彭真、 张洁清说过:“中国社会是复杂的,一个家 庭可以出张璧这样的人,也可以出张大姐和 你们这样的共产党员。”
共产党一直没有放弃对张璧的争取,多 次派人做他的工作。20世纪30年代在天津, 李铁夫、张秀岩夫妇就开始做张璧的工作。 1943年1月,中共邀请张璧参加晋察冀边区 第一届参议会,张璧派秘书梁以俅参加了会 议。1943年10月,北方局派张璧的侄儿张文 松回北平做地下工作,其主要任务就是做张 璧的工作,并通过张璧做一些情报工作。 1945年日本投降后,晋察冀根据地曾派杜文 敏(张骐)做二叔张璧的争取工作。
张璧是一个非常顾家庭、重亲情的人, 对他的家人、老乡都很关照。对于从事地下工 作的共产党亲属,虽然他不了解他们的真实身 份和任务,但仍然多次帮助他们,或起到掩护 作用。1935年,妹妹张秀岩在天津北宁图书馆 工作时,因陈列进步书刊被国民党宪兵逮捕, 由他出面保了出来。1937年,妹夫李铁夫在延 安病逝,他出路费并派人护送妹妹张秀岩到西 安。1943年,侄女张洁珣和侄媳黄甘英赴北 平,为营救冀南区党委妇委书记而找他,他给 有关熟人写信相助。特别是在1944年,张璧被 日本宪兵队逮捕,起因是有人告发他有亲属在 延安和晋察冀边区,为此还受了刑,但他没有 供出他的共产党员亲属。 寒冷的冬天晚上,一家人最高兴的事情 就是围坐在火炉四周,听张秀岩讲故事。有 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有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的故事,还有他们身边的左联同志英勇 不屈的战斗故事,等等。有时,他们还小心 地关好窗户,轻声唱起《国际歌》。那时家 里住的地方离陶然亭很近,向南走15分钟便 到了。有时孩子们陪着老姑散步,总是不知 不觉就走到高君宇墓前,那碑上的铭文激荡 着少年的心,“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 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侄儿侄女受张秀岩的革命启蒙教育,被 她的革命热情所感染,围绕在她的周围,为 地下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他们帮助老 姑抄写抗日救国的传单和宣传品,再趁夜深人静的时候张贴或散发出去;他们学会了用 米汤写密信,用毛笔蘸米汤夹写在普通信函 中;在白色恐怖的时候,他们帮忙把文件和 进步书刊埋在后院的杂草下;他们会为来接 头或开会的同志把风放哨、传递消息等。大 嫂也主动参与和帮助张秀岩工作。她尽力接 待和照顾到家里来的同志,嘘寒问暖,沏茶 做饭,把风放哨等。在张秀岩的引领下,全 家老小组成了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
相继投身革命洪流
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津相继沦陷,广 大不愿做亡国奴的热血青年奋起投入抗日救 亡运动中。张秀岩的侄儿侄女们就是从这一 时期开始,相继离开家庭,奔赴抗日前线, 在抗日烽火中锻炼成长。
二侄女张洁清是这个家庭中最早追随张 秀岩投入到革命洪流中的。张洁清从小就受 到老姑进步思想的熏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0年,她考取北平师范大学,在学校积极 参加学生运动,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新兴 剧社”“师大生活社”等进步团体。1931年 后加入左联。她宣传革命思想,演出进步戏 剧,激发青年的爱国热情。在老姑的指导下 传送文件,做党的秘密交通工作,帮老姑联 络各大学的地下党员和党的外围组织。
1933年,张洁清在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时 被国民党逮捕,被解往南京宪兵司令部关押 审讯。在狱中,她与帅孟奇、夏之栩、何宝 珍等共产党妇女领袖关押在一起。由于她的 年龄最小,被这些女革命家称为“幺妹”。 被营救出狱后,她继续从事党的地下交通工 作,掩护党的活动。
1934年从北平师范大学毕业后,张洁清来到张秀岩身边工作,在天津和北平担任中 小学教员,参加妇女救国会等工作。1936年 6月,张洁清加入了共产党。受党组织委派, 张洁清以天津妇女救国会和天津各界救国会 执委身份参与领导公开的抗日救亡运动,并 领导一些学生党员的组织活动。七七事变 后,她还承担了党与社会上层人士的秘密联 络等工作,奔走于天津和北平之间。1939年 4月,张洁清根据党的指示,到晋察冀抗日 根据地,进入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学习,学 习结束后分到北方局机关工作。在这里,她 与当年在平津地下工作时邂逅的地下党领导 人“魏先生”,即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 的彭真再度相逢。11月,与彭真结婚,成为 彭真的忠诚伴侣和贤内助。
二侄杜文敏从初中开始接受进步思想, 在“一二·九”运动中,组织学生写标语, 印刷和散发传单,参加游行示威。之后,他 被同学们选为师大附中学生自治会主席。由 于领导学生运动,杜文敏被学校开除。1936 年,他转到天津扶轮中学继续读高中,并担 任天津民先队总队长。这一时期,他与姑母 张秀岩、姑父李铁夫接触颇多,受益匪浅。 这一年,李铁夫介绍他加入了共产党。1937 年8月,杜文敏和几位年轻同志一起,奔赴 延安,曾在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2月,杜文 敏跟随彭真奔赴抗日第一线,参与创建晋察 冀抗日根据地。曾任晋察冀机关所在地阜平 县委书记、二分区地委组织部部长。那年杜 文敏才19岁。
三侄张文松(张骁)在师大附中读初中 时,在张秀岩引导下开始接受革命思想,阅 读进步书刊,投稿进步刊物,15岁就加入了 左联。他在当时北平左联负责人之一谷牧的 领导下,担任交通和印发传单的任务。1935 年参加了“一二·九”运动。他虽然很年轻, 但已多次完成组织上交给的重要任务。
三侄女张洁珣在九一八事变那年才9岁,跟在哥哥姐姐后面,一起听姑姑讲故事,一 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哥哥姐姐在胡同 里贴标语传单时,她在胡同口望风;哥哥姐 姐参加游行时,她跑前跑后给游行队伍送水 送食物;姑姑和地下党接头时,常常带着 她,作为掩护。她14岁就加入了民先,并很 快成为骨干。1938年,经姚依林介绍,16岁 的张洁珣和三哥张文松一起加入了共产党。 1938年,张文松、张洁珣及几位同学一起奔 赴冀南根据地。从大城市来到农村,又处在 抗日前线,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在严 酷的对敌斗争中,很快地成长起来。张文松 担任了地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洁珣担任 了县委宣传部部长、妇委书记等职务。
张洁琪是张秀岩的大侄女,在老姑影响 下,青年时代即接受革命思想,追求光明, 追求进步,参加秘密革命活动。只是因为当 时她已结婚生子,需要照顾孩子和老人,无 法像弟弟妹妹那样奔赴抗日前线。她留在北 平,支持老姑和弟弟妹妹的革命工作,给他 们转递信件、邮寄所需物品等,提供后援。 同时,她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收听、复写、 散发新华社广播稿,掩护地下党活动,转接 地下交通员等,默默无闻地做了很多工作。 1946年,经晋察冀中央局城工部批准加入共产党。
1945年日本投降后,杜文敏到北平执行 任务,返回根据地的时候,带领一批有志青 年到根据地,投身革命队伍。这里面包括了 张秀岩更年轻的侄儿侄女们。其中四侄女杜 璇(张洁璇),在师大女附中参加革命文艺 宣传工作,参演了许多进步话剧,担任革命 刊物《海燕》秘书,积极协助哥哥姐姐从事 秘密工作,1945年学生时期即加入了共产 党。还有四侄杜文禄(张),15岁参加革 命,19岁入党。七侄女杜玲(张洁玲),14岁 参加革命,18岁入党。同去根据地参加革命 的还有张洁琪的一儿一女,他们当时只有十 三四岁。
张秀岩最小的两个侄女张洁珉、张洁 瑜,解放前年龄尚小。他们都是在解放初 期,还在学校读书时就加入了共产党。
除这些侄儿侄女外,受张秀岩影响参加 革命的还有一位侄辈张军。张军原名武烈, 是张秀岩大嫂的妹妹的独生子,只比张文松 小一岁,从小就在一起玩。读初中时来往更 多,经常住在张家。他也是围着火炉听张秀 岩讲故事的常客。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也 参加了“一二·九”大游行。后来,他辍学 去玻璃厂做工,干活很辛苦,工作环境非常恶劣。1936年,他参加了东北军的学兵队, 曾参加过西安事变。从延安抗大毕业后,被 分配到冀中,担任献交游击队队长。1939年 末或1940年初,他们驻地村子被敌人包围, 张军身先士卒,英勇抗敌。最后,他叫县委 书记带人先撤,自己带一些人在道沟中掩 护。在与敌人激战中,为掩护其他人突围, 牺牲在交河县。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革命老人 张秀岩、李铁夫和他们带领出来的侄儿侄女 们,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了人民共和国 的建立,投身革命洪流,英勇战斗,奉献出 青春和热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他们又 都积极奋斗在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上,为了 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各项事业的前进发 展,积极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2006年8月,众兄弟姊妹齐聚,共同庆贺 二姐张洁清九五华诞。由张文松执笔,众弟 妹共同献诗一首:
手足皆同志,革命共征程。
风浪同舟济,绝无落后兵。
自有丹心在,甘苦更坚盟。
带队谁为长,清姊老寿星。
这首诗,可以说就是这个红色大家庭的 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