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个教授做过一个实验,几年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座位。教授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立意点拨】
这是一个叙述性的材料。依据材料议论文审题关于抓住关键句进行审题立意的要求,可以确定材料的最后一句“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是关键性语句。这里的关键词“爱坐前排”与“成功”具有某种必然的逻辑关系。我们不妨这样理解:大抵爱坐前排的学生,未来往往会获得成功。因为“爱坐前排”的学生,其人生态度、抱负理想和奋斗拼搏的心理与精神,常常会高于随意乱坐和钟情于后面座位的学生,这是心理学给我们的暗示。据此,我们可以引出如下四种立意:
一、一个人的积极态度,往往决定着他成功的高度。一个为工作,为事业,为千百万人民大众的利益而积极进取的人,他的成功,他的硕果是毋庸置疑的。
二、人必须具有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精神。这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所不可或缺的斗志,也是这个人达到优秀,这个民族或国家成就伟大的关键。郁达夫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同理,没有杰出人物产生的国家,更是一个可怜的奴隶之邦。郁达夫的话不正是对敢为天下先精神的最好强调吗?
三、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必须树立勇争第一的人生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第一”,争“冠军”,是一个人拼搏进取、昂扬向上的体现,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事业安得成功?
四、欲想事业有成,必须勇于坐在生活的前排。生活的大潮激流汹涌,到处充满漩涡,勇敢的弄潮儿只有奋力争先,锐意进取,方能赢得累累硕果。
由此看来,这个材料是不易离题或偏题的,但是,要想写得深刻、透辟,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却也是不容易的。下面两篇佳作较好地做到了深刻、透辟,显示了议论文之魂。
【佳作示例】
技巧一:紧扣关键字,析出新意,以见深刻。
也说敢为天下先
李东野
教授的实验说明喜欢坐前排的学生,往往比其他两类学生容易成功。“爱坐前排”与“成功”具有某种逻辑关系,它折射出此类学生不甘落后,勇为人先的心理和精神。因此,我认为,在这个腾飞的新时代,每个人都要敢为天下先。(述料简练,过渡自然,开门见山)
“新”必胜“旧”,“新”必争“先”。在中国古代,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者比比皆是。神农氏敢冒生命危险,尝遍百草,留下《神农百草经》,创立了农业和医药这亘古未有之事,使后世子孙享福延寿;苏轼不拘前人“婉约”,创立了道劲的“豪放”词派,使宋词大放异彩。可见,“新”赋予一切事物以生命力,只有创新、争先,才能顺应时代,顺应规律。陆游曾效法杜甫的诗歌,但有创新,最终以平易晓畅,浅中有深,精炼自然的“放翁体”而独成一家。试想,如果他的诗只有杜诗的忧国忧民内容,却缺乏自己的风格,那么还会被后人称赞吗?恐怕也只能“泯然众人矣”了吧?因此,“新”必然胜“旧”,创新必然“扬弃”传统。(引例恰当新颖,紧扣“新”与“先”论述,深刻透辟)
敢“先”便会冒“险”。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之“宝”说得明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是的,“先”和“险”是相倚伏的。君不见,商鞅变法,车裂身死;王荆公改革,辞官归隐;六君子戊戌维新,喋血京师。但岂不闻,李悝相魏,变法图强,使魏国称雄;齐威王用邹忌变法,广开言路,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北魏孝文帝革新夷俗,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他们都是敢于为“先”的勇士,不管成功与否,那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始终为后世所称道。可见“先”中有“险”,但“险”中孕育着成功的胚胎;“后”中有“安”,但“安”中笼罩着失败的阴影。敢为天下先者,就必须敢冒天下险。(紧抓“先”“险”二字,引经据典,正反结合,深入阐述欲“先”必“险”,欲“先”必弃“后”的道理,从而证明“冒险”对“争先”的意义,极见深度)
创新精神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我国改革开放已三十多年,我们闯过了开放初期的种种艰难,走出了开放过程中的迷茫与彷徨,我们摸着石头探路,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终于由首战告捷到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这一过程中,失误在所难免,但我们没有消沉、退缩,因为我们有“勇”为天下先的胆识,创立了前人所未创立的大业,于无路处辟出了新路,于绝境中寻出了坦途。试看深圳的试点与发展、长三角地区的崭新蓝图,乃至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不正说明了创新、争先的巨大威力吗?毛泽东说:“人类总在不畏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没有无畏的开拓者,人类就无法生存和发展。(结合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进一步论述创新、争先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现实针对性强,更见力度)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同学们,时代需要我们,开拓、前进就是我们的责任。我们需要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而且也只有开拓,只有创新,只有敢为天下先,我们才能前不负古人,后不负来者。(以激昂的笔调,将创新、争先提高到历史责任的高度,精警撼人)
点评:这是一篇紧扣关键字,析出新意,见解独到、深刻的议论文。文章围绕“敢为天下先”的论题,紧紧抓住“新”与“先”、“先”与“险”这几个关键字,深刻地阐述了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道理,指出落后、苟安的危害性。而文章的援古涉今,引例的典范新颖,也更有力地增强了文章的深刻力度。 技巧二:讲究例后分析,灵活变化,深刻而新颖。
不甘落后,走向成功 李怡
有位教授做过一个实验,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宽敞的大礼堂中并自由坐下。最后,他发现总爱坐前排的学生成功的比例高出了其他同学。由此可见,只有不甘落后,才能走向成功。(复述原材料,亮明观点)
不甘落后,就要勇于坚持。想必大家都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一只兔子和一只乌龟在森林中举行跑步比赛,兔子跑出一段路程后,回头不见乌龟的踪影,便倒在树下酣然入梦,而乌龟却坚持不懈地向前爬,待兔子醒后再追赶,却为时已晚,乌龟早已夺下冠军。这难道不是乌龟勇于坚持的最终结果吗?如果说痛苦是即将枯萎的花朵,那么坚持就是滋润万物的甘露;如果说烦恼是浩瀚的大海,那么坚持就是带你走向成功与自由的轮船;如果说生命是被禁锢着的大门,那么坚持就是释放生机的钥匙。只有坚持,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只有不甘落后,才能通往成功的彼岸。(采用假设和条件分析,兼之以排比和比喻,使得对分论点的阐述深刻而形象)
不甘落后,就要敢于吃苦。有人说:“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新东方英语创始人俞敏洪三次落榜,最终考取北大。从英语系里的差生到耀眼的单词王,有谁知道这巨大的转变是怎样做到的呢?这一切只源自他敢于吃苦。他不甘于落后,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最终将灿烂的微笑展现在我们面前。假如他不敢于吃苦,就不会从丑小鸭转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就不会从小草长成参天的大树,就不会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拥有灿烂的人生。他的经历不正证实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吗?那么,你若想成功,就必须不甘落后。(采用灵活变化的假设分析和比喻、引证分析,论证“敢于吃苦”,既深刻又不显雷同)
不甘落后,就要奋力拼搏。冰坛夫妻申雪和赵宏博奋力拼搏18年,用一枚沉甸甸的花样滑冰双人金牌在温哥华完成了他们冰坛生涯的绝唱。他们的成绩不也是因为他们的不甘落后吗?那么著名演员冯绍峰和华人首富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又何尝不是呢?他们虽然是“富二代”,却通过自己的拼搏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巅峰。这些成就只是因为他们拼搏,所以眼前才会是鸥翔鱼跃的天水一色;只是因为他们拼搏,所以前方才会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只是因为他们拼搏,所以脚下才会是积翠如云的空濛山色。只有不甘落后,奋力拼搏,才会享受成功的喜悦。(运用因果与条件分析,同样见深刻)
青年朋友们,要想让自己拥有成功的人生,那么就不甘落后,奔向远方吧!(照应题旨,发出号召)
点评:这篇议论文讲究例后分析,注重灵活变化,显得深刻而新颖。文章将总论点分解成三个分论点,深刻而又条理清晰。同时,注重例后分析,避免了“观点+例子+结论”的弊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例后分析极讲方法,既有假设、条件和因果分析,又兼以比喻、排比和引用辞格以及灵活的句式,使例后分析既深刻而又有灵活新颖性,避免了沉闷、乏味。
总之,深刻、透彻是议论文的灵魂,而抓住关键字,析出新意,讲究例后分析,并注重灵活变化,又是使之透辟、新颖的重要手段。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个教授做过一个实验,几年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座位。教授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立意点拨】
这是一个叙述性的材料。依据材料议论文审题关于抓住关键句进行审题立意的要求,可以确定材料的最后一句“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是关键性语句。这里的关键词“爱坐前排”与“成功”具有某种必然的逻辑关系。我们不妨这样理解:大抵爱坐前排的学生,未来往往会获得成功。因为“爱坐前排”的学生,其人生态度、抱负理想和奋斗拼搏的心理与精神,常常会高于随意乱坐和钟情于后面座位的学生,这是心理学给我们的暗示。据此,我们可以引出如下四种立意:
一、一个人的积极态度,往往决定着他成功的高度。一个为工作,为事业,为千百万人民大众的利益而积极进取的人,他的成功,他的硕果是毋庸置疑的。
二、人必须具有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精神。这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所不可或缺的斗志,也是这个人达到优秀,这个民族或国家成就伟大的关键。郁达夫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同理,没有杰出人物产生的国家,更是一个可怜的奴隶之邦。郁达夫的话不正是对敢为天下先精神的最好强调吗?
三、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必须树立勇争第一的人生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第一”,争“冠军”,是一个人拼搏进取、昂扬向上的体现,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事业安得成功?
四、欲想事业有成,必须勇于坐在生活的前排。生活的大潮激流汹涌,到处充满漩涡,勇敢的弄潮儿只有奋力争先,锐意进取,方能赢得累累硕果。
由此看来,这个材料是不易离题或偏题的,但是,要想写得深刻、透辟,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却也是不容易的。下面两篇佳作较好地做到了深刻、透辟,显示了议论文之魂。
【佳作示例】
技巧一:紧扣关键字,析出新意,以见深刻。
也说敢为天下先
李东野
教授的实验说明喜欢坐前排的学生,往往比其他两类学生容易成功。“爱坐前排”与“成功”具有某种逻辑关系,它折射出此类学生不甘落后,勇为人先的心理和精神。因此,我认为,在这个腾飞的新时代,每个人都要敢为天下先。(述料简练,过渡自然,开门见山)
“新”必胜“旧”,“新”必争“先”。在中国古代,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者比比皆是。神农氏敢冒生命危险,尝遍百草,留下《神农百草经》,创立了农业和医药这亘古未有之事,使后世子孙享福延寿;苏轼不拘前人“婉约”,创立了道劲的“豪放”词派,使宋词大放异彩。可见,“新”赋予一切事物以生命力,只有创新、争先,才能顺应时代,顺应规律。陆游曾效法杜甫的诗歌,但有创新,最终以平易晓畅,浅中有深,精炼自然的“放翁体”而独成一家。试想,如果他的诗只有杜诗的忧国忧民内容,却缺乏自己的风格,那么还会被后人称赞吗?恐怕也只能“泯然众人矣”了吧?因此,“新”必然胜“旧”,创新必然“扬弃”传统。(引例恰当新颖,紧扣“新”与“先”论述,深刻透辟)
敢“先”便会冒“险”。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之“宝”说得明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是的,“先”和“险”是相倚伏的。君不见,商鞅变法,车裂身死;王荆公改革,辞官归隐;六君子戊戌维新,喋血京师。但岂不闻,李悝相魏,变法图强,使魏国称雄;齐威王用邹忌变法,广开言路,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北魏孝文帝革新夷俗,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他们都是敢于为“先”的勇士,不管成功与否,那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始终为后世所称道。可见“先”中有“险”,但“险”中孕育着成功的胚胎;“后”中有“安”,但“安”中笼罩着失败的阴影。敢为天下先者,就必须敢冒天下险。(紧抓“先”“险”二字,引经据典,正反结合,深入阐述欲“先”必“险”,欲“先”必弃“后”的道理,从而证明“冒险”对“争先”的意义,极见深度)
创新精神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我国改革开放已三十多年,我们闯过了开放初期的种种艰难,走出了开放过程中的迷茫与彷徨,我们摸着石头探路,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终于由首战告捷到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这一过程中,失误在所难免,但我们没有消沉、退缩,因为我们有“勇”为天下先的胆识,创立了前人所未创立的大业,于无路处辟出了新路,于绝境中寻出了坦途。试看深圳的试点与发展、长三角地区的崭新蓝图,乃至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不正说明了创新、争先的巨大威力吗?毛泽东说:“人类总在不畏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没有无畏的开拓者,人类就无法生存和发展。(结合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进一步论述创新、争先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现实针对性强,更见力度)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同学们,时代需要我们,开拓、前进就是我们的责任。我们需要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而且也只有开拓,只有创新,只有敢为天下先,我们才能前不负古人,后不负来者。(以激昂的笔调,将创新、争先提高到历史责任的高度,精警撼人)
点评:这是一篇紧扣关键字,析出新意,见解独到、深刻的议论文。文章围绕“敢为天下先”的论题,紧紧抓住“新”与“先”、“先”与“险”这几个关键字,深刻地阐述了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道理,指出落后、苟安的危害性。而文章的援古涉今,引例的典范新颖,也更有力地增强了文章的深刻力度。 技巧二:讲究例后分析,灵活变化,深刻而新颖。
不甘落后,走向成功 李怡
有位教授做过一个实验,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宽敞的大礼堂中并自由坐下。最后,他发现总爱坐前排的学生成功的比例高出了其他同学。由此可见,只有不甘落后,才能走向成功。(复述原材料,亮明观点)
不甘落后,就要勇于坚持。想必大家都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一只兔子和一只乌龟在森林中举行跑步比赛,兔子跑出一段路程后,回头不见乌龟的踪影,便倒在树下酣然入梦,而乌龟却坚持不懈地向前爬,待兔子醒后再追赶,却为时已晚,乌龟早已夺下冠军。这难道不是乌龟勇于坚持的最终结果吗?如果说痛苦是即将枯萎的花朵,那么坚持就是滋润万物的甘露;如果说烦恼是浩瀚的大海,那么坚持就是带你走向成功与自由的轮船;如果说生命是被禁锢着的大门,那么坚持就是释放生机的钥匙。只有坚持,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只有不甘落后,才能通往成功的彼岸。(采用假设和条件分析,兼之以排比和比喻,使得对分论点的阐述深刻而形象)
不甘落后,就要敢于吃苦。有人说:“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新东方英语创始人俞敏洪三次落榜,最终考取北大。从英语系里的差生到耀眼的单词王,有谁知道这巨大的转变是怎样做到的呢?这一切只源自他敢于吃苦。他不甘于落后,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最终将灿烂的微笑展现在我们面前。假如他不敢于吃苦,就不会从丑小鸭转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就不会从小草长成参天的大树,就不会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拥有灿烂的人生。他的经历不正证实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吗?那么,你若想成功,就必须不甘落后。(采用灵活变化的假设分析和比喻、引证分析,论证“敢于吃苦”,既深刻又不显雷同)
不甘落后,就要奋力拼搏。冰坛夫妻申雪和赵宏博奋力拼搏18年,用一枚沉甸甸的花样滑冰双人金牌在温哥华完成了他们冰坛生涯的绝唱。他们的成绩不也是因为他们的不甘落后吗?那么著名演员冯绍峰和华人首富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又何尝不是呢?他们虽然是“富二代”,却通过自己的拼搏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巅峰。这些成就只是因为他们拼搏,所以眼前才会是鸥翔鱼跃的天水一色;只是因为他们拼搏,所以前方才会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只是因为他们拼搏,所以脚下才会是积翠如云的空濛山色。只有不甘落后,奋力拼搏,才会享受成功的喜悦。(运用因果与条件分析,同样见深刻)
青年朋友们,要想让自己拥有成功的人生,那么就不甘落后,奔向远方吧!(照应题旨,发出号召)
点评:这篇议论文讲究例后分析,注重灵活变化,显得深刻而新颖。文章将总论点分解成三个分论点,深刻而又条理清晰。同时,注重例后分析,避免了“观点+例子+结论”的弊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例后分析极讲方法,既有假设、条件和因果分析,又兼以比喻、排比和引用辞格以及灵活的句式,使例后分析既深刻而又有灵活新颖性,避免了沉闷、乏味。
总之,深刻、透彻是议论文的灵魂,而抓住关键字,析出新意,讲究例后分析,并注重灵活变化,又是使之透辟、新颖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