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杖芒鞋行万里风雨兼程为电力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udi54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清森——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吉林供电公司桦甸分公司送电检修班工人,他三十年如一日奔波在“红白线”的巡护路上,保证了这条线路的安全运营,为国家避免经济损失6000多万元。吕清森的角色虽然普通,但他的非凡事迹却为之增添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同时也折射出他执着的理想追求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吕清森和父亲吕明俊是电力战线上的父子兵。父亲是一位老巡线工,从建国前每月一斗高梁米的工资到1979年光荣退休,吕明俊经常告诉吕清森,“党和国家的恩情不能忘,必须当一名称职优秀的巡线工。”如今吕清森参加工作已有31个年头,他一直牢记父亲的教诲,并全力将父辈的兢业精神传承下来,成为一名业绩优秀、贡献突出的巡线工人。
  
  “红白线”上的工作勇士
  
  从1979年起,吕清森就在桦甸市红石镇和白山镇一带进行巡线检护工作,“红白线”穿越长白山余脉,位置偏、环境差,到处是崇山峻岭、密林沟壑,平均海拔都在500米以上,而且几乎一个山头一座铁塔,最高的一座位于海拔1100米的高山上。吕清森巡护的长达47千米的输电线路,就穿梭在这交通不便、人迹罕至之境,但他三十年如一日坚持每个月在这严酷的环境中徒步巡线,一次就需要5-7天的时间。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吕清森还不到二十岁,主要处于学习揣摩的阶段,他在工作的过程中用心观察、积极实践,对线路的杆塔、杆号、村屯地界都熟谙于心,对风向变化、覆冰现象、雷击情况也仔细分析。1981年2月,参加工作不到两年的吕清森,因工作勤勉、技术过硬,被选为主力参加松(松原)哈(哈尔滨)线大会战。那一年的冬天极其寒冷,而且气温变化不定,在他们施工的一天,本来晴好的天气突然骤变,寒风凛冽,气温瞬间降至零下三十八九度。一起组塔的三十几人在塔上冻得几乎下不来,吕清森还是坚持到了最后,但他的双手严重冻伤,手背肿得像馒头,手指由紫到黑,指甲连续脱落三次,医生担心病情进一步恶化,于是建议齐肘截肢,这对吕清森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危急的情况下,公司领导果断地将吕清森转到当地最好的吉林222军队医院进行治疗。
  经过多方配合、努力,吕清森终于在三个月后出院了。但是他的手指比原来细了很多,而且每根手指的第一节都无法正常伸直,每逢阴雨天就有明显的痛感。尽管如此,吕清森的送电热情丝毫没有减退,送电决心也没有一点儿的动摇,他说:“我这双手是电业局给的!不把工作干好,出了责任事故,我无法面对帮助过我的这些领导,也对不起企业呀!”说这话时,他的眼睛瞪得格外圆,向听者传达着他的执着与坚定。
  细心的观察和积极的实践为吕清森积累了大量的巡线经验,他将这些经验逐一记录下来,到现在已经写满了20多本笔记,里边有文字性的记录,也有他自创的符号标识。这些笔记已经泛黄,纸页也已折损,但见证了吕清森初学阶段的热情和收获,成为他多年的巡线宝典,也为他日后发明巡线方法的纵身一跃提供了热身。
  吕清森结合工作实践,根据“红白线”杆塔结构、线路走向、金具配置等不同特点,把“红白线”划分出了导线易覆冰段、风向变换段、易遭雷击段、设备易失段、地形地理位置复杂段、巡护困难段、缺陷密集段和隐患多发段等九个重点巡护段,并在巡护中总结出了位置观测法、采光巡线法、“之”字形行走巡视法、风力风向观测法等一套成功的巡视方法,有效发现了各类缺陷,保证了“红白线”连续31年安全运行无事故,这些巡线方法对送电工作具有成功的指导作用。
  1995年4月18日,吕清森在巡线中发现红白线120-121号杆塔间离地面50多米高的导线有断股,他马上跑到附近林场用电话向局里汇报。当工程技术人员来到现场用15倍望远镜和经纬仪检测时,均未发现任何缺陷,怀疑他报错了。可是,吕清森赶回现场,站到120号杆左侧30米外,用7倍望远镜将缺陷找了出来。当工程技术人员在他所站的位置,再用望远镜和经纬仪检测时,竟发现导线断了6股,属于输电线路中的一类重大缺陷,在他所站的位置前后挪动半步都无法看到。当时在场的人十分震惊,有人对吕清森说:“你有特异功能啊!”吕清森憨厚地笑了笑:“我哪里有什么特异功能,我只是用了采光巡线法!”
  吕清森在三十余年的巡线路途上,从最初的观察学习到逐步的总结思考,再到深入的探索研究,无疑已成为一个巡线专家,他挚爱这条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年供电两亿千瓦时、关系着数百名矿工生命安全的“红白线”。
  
  艰苦环境下的精神斗士
  
  “远看是个要饭的,近看是拣炭的,走近再看是个巡线的。”民间流传的这句话是对巡线工作的真实写照。吕清森巡护的“红白线”更是一条艰苦的战线,完成这条线的巡护工作不仅需要超乎常人的勇气,更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砥柱。
  吕清森巡线的山上几乎没有路,也没有人家,夏季山洪暴发、道路难行,浅滩可以涉水过,水大就要绕路,碰上下雨天,山坡泥泞异常,一路上不知要跌倒多少次。每次巡线回来,卷起裤腿一看,都是伤。冬季遇到下雪天,雪深没腰,迈不动步,只好在雪上爬或滚。艰险的环境有时甚至会危及生命,但吕清森如同一个士气激昂的战士,在三十多年的巡线路上从未犹豫退缩,始终无怨无悔。他对同样在电力部门工作的儿子吕鹏说,“干活累不死人,但没有精神却容易死人,干啥都得有一股子精神头,这股精神头到啥时候都不能丢”。
  由于每次巡线的时间长,见不到什么人,吕清森回来之后都特别想跟儿子聊天。他想不出什么更有趣的故事,只好告诉儿子,夏天别往草丛深的地方去,因为有各种各样的蛇,蛇立起来会咬人;看见野猪带着小猪仔过路,要屏住呼吸静静地等它们过去;狼的毛色会随季节变化,不易发现,进山时要用“叫棍”勤敲树干;豹子身量有多长,熊的脚印有多大……吕清森是当故事讲的,吕鹏小时候也就当故事听了,长大后才觉得心惊肉跳。更可怕的是,茂密的山林非常适合一种叫“草爬子”(学名“蜱”)的寄生虫生长,这种虫子很小,钻人人体不易被发现。若不及时取出,严重时使人高烧不退、深度昏迷,甚至呼吸衰竭致死。有一次,吕清森巡线时遇上山体滑坡,回家时满身是伤,家里人都觉得心有余悸。在这诸多危险的环绕中,吕清森每次都能突围而出。
  吕清森很少跟儿子谈及30多年来巡线路上的危险状况,他不说,吕鹏也不问,但儿子经常会在不经意间捕捉到父亲遭遇危险的讯息,暗自心疼,他几次和父亲交谈,希望他能换条轻松一点的线路,但每次都被吕清森回绝了。他觉得“红白线”地形复杂,新手可能在几年。内都难以适应。“我和这条线拼了三十多年,已经摸清它的脾性,这根银线上流动的都是经济价值,看护好它是我的责任。”面对父亲的 坚持,吕鹏只好沉默。
  在妻子高秀凤眼中,吕清森对巡线工作有点“魔怔”了。她说:“老吕的衣服怎么洗都洗不干净,冬天是泥和汗碱,这还好洗一点,夏天衣服会被树叶、草叶染得五颜六色,刮得到处都是口子,看衣服就能知道巡线这个工作有多累,卷起裤腿就能看到小腿上都是伤疤,一双脚经常被汗水泡得发白,就是这样,老吕回家也从来没有说过累”,“外边在哪个方向打雷,电灯闪了几下,他就能说出哪个地方遭到雷击,几乎都能说中。”高秀凤言语中透着自豪。
  吕清森执着的巡护态度和突出的工作业绩最终引起业内人士的注意。1998年,吉林供电公司挖掘了吕清森的典型事迹,并进行宣传报道。2003年,吉林供电公司全面总结了吕清森的采光巡线法、“之”字形行走巡视法等成功的巡线方法,党委下发文件,对其巡线法进行命名,并在公司送电专业推广应用。同年9月,通讯《“巡线神鹰”吕清森》在《中国电力报》、《东北电力报》、《吉林电力报》等系统内媒体陆续以大版面刊发。吕清森也相继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吉林市劳动模范”、“吉林供电公司巡线标兵”、“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等荣誉称号。
  吕清森的精神追求是其工作勇气的升华,当久居城市的人们被物质压力所束缚的时候,吕清森不忘锤炼一种精神,这是一个优秀的巡线工人具备的,也是每个有理想的人应该追求的。
  
  平凡生活中的热心人士
  
  多年来,吕清森在巡线过程中无论遇到放牛的还是看地的,都爱唠上两句,唠嗑的内容都是和他巡视的线路有关的。红白线经过地段的村子里,很少有人不认识吕清森,老吕也和这些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他都主动去帮忙。在当地老百姓眼里,他是一个懂电的能人,谁家在用电上有疑问,第一时间就想到他。
  有一次,会全栈村的一个村民找到吕清森,说家里盖房子碰到接线的问题了,想让他去看看。老吕完成巡线任务后,连夜返回县里。第二天采购了电线、瓷瓶、套管等必需品,又搭车赶回村里,帮助这个村民家安好电。
  多年的交往中,吕清森和村民们信任、帮持的感情越来越浓。村民说,每到农忙时节,吕清森总是打电话过来,询问地种的怎么样了,种子缺不缺;一到秋收,他又是老百姓苞米场的常客。让吕清森欣慰的是,一旦打雷下雨,村民就会在第一时间到老吕经常叮嘱的线路上去看看是否有异常情况,老吕的电话也就成了他们的“热线”。
  吕清森的热情和真诚感染了周围的人,一些民众在吕清森的影响下成为义务护线员,61岁的红石镇会全栈村的王立伍老人就是其中一位。2000年,他受吕清森的影响“爱上”巡线工作,有一天他上山去看自留地,路过红白线183号杆时,下意识地跑到杆下转了一圈,结果发现水泥杆四把拉线的UT线夹螺帽全部丢失,线杆已经发生了倾斜,他吓出一身冷汗,连自留地都没去,急忙跑下山,赶到15公里以外的白山镇邮局给吕清森打电话,报告了线路状况。接到电话后,吕清森和检修人员马上赶到现场,线路缺陷得到了及时处理,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三十年来,吕清森走过的巡线路途,或泥泞艰险或拨云见日,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而外界对他的了解往往始于一连串数字:7万公里、31年、47千米、6000多万元……殊不知,吕清森走过的路途是远远不能用这些具体的数字来丈量的,他是高山密林中的巡线工,更是人生道路上的胜利者,我们有理由相信,吕清森前面的路会更宽更广更光明,因为,行者无疆。
其他文献
摘要: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打破旧的模式、形态、思维,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造就科技领军人才,进一步扩大科技交流合作,满足市场需求是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中心任务。  关键词:高等学校;科研管理;项目;资源  作者简介:孟艳杰(1960-),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会计师
期刊
摘要:选取西方两大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对其中的描述性形容词进行两次分类以考察灾难新闻报道中形容词的使用特点和功能,分析西方媒体对地震中不同事物和人群所持有的态度。  关键词:灾难新闻;形容词;实体;情感程度  作者简介:吴颖(1987-),女,浙江湖州人,宁波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2006级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新闻;刘华(1971-),女,四川泸州人,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
期刊
摘要:文化无形,服务无限,在“优质服务是国家电网生命线”的大形势下,供电企业如何深化企业文化建设,打造优质服务品牌,使之拉近供电企业与客户的距离,提高老百姓对电力企业的认知和信任,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理解,使供用和谐,是供电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嘉兴电力局“红船服务队”品牌建设的实践为例,阐述供电企业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以及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树立服务品牌的作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电力企业
期刊
摘要: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智慧经过几千年的洗礼仍历久弥新。再读《论语》,发现当前具有人本主义价值趋向的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些理念与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本文试图从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追寻二者之间的一致性和继承性。  关键词:论语;孔子;新课改;教育思想  作者简介:刁彩霞(1984-),女,海南海口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
期刊
摘要:随着电力线载波和低压配电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多、分布广的低压配电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低压电力线被认为是不久的将来“最后一公里”互联网接入的理想解决方案。本文详细阐述了低压配电网作为数据网所固有的特点、技术分类、概况、实际应用与开发现状,同时探讨了低压配电网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发展,并对其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阐明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关键技术及组网方式。  关键词:电力线载波通信;OFDM;逻
期刊
“抓班子,带队伍,推发展,促和谐”诠释了党建工作对助推企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义,指明了党建工作在企业科学发展道路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华电集团公司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后,华电能源牡丹江第二发电厂通过下发会议纪要、0A办公文件流转、召开会议等形式,同时通过MIs网络、广播、宣传栏等载体,积极传达贯彻会议精神。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李庆奎将对党建工作的总体要求概括为:  “抓班子,带队伍,推发展,促和谐。”
期刊
所谓合同能源管理,即由专门的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向客户提供能源效率审计、节能改造方案、设备采购、施工、运行维护等一条龙综合服务,同时提供服务所需资金,客户见到节能效益后,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公司才从设备运行节省下来的费用中回收投资,获得利润。  “如果不增加成本,企业就能够每年节省能源消耗,并从中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企业家们的这一假想,将因为节能服务行业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而
期刊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这24字方针主要体现了人才发展的战略定位、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人才如何才能做到高端引领,人才学专家王通讯教授在2010年5月28日北京人才发展高端论坛上的演讲中专门对高端人才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本刊根据其演讲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期刊
厚重的文化是一所学校、一个学院的精神底蕴和灵魂支柱,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对众多哈工大学子来说,“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是最熟悉不过的。而这句陪伴哈工大风雨兼程、勇往直前半个多世纪的校训就起源于电机楼里的电气学院,源于被称为“铁将军”的俞大光院士。  俞大光说:“有人说我是‘铁将军把关’,学生说《电工基础》是‘老虎课’,其实要求严格是应该的。”如果没有“铁将军把关”,就没有学生过硬的素质,就没
期刊
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有一种精神最为宝贵,那就是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是人的思想之精魂。在山东,在这个铸造奇迹的地方,在这块大风起舞志飞扬的土地上,人们都看到了,听到了,记住了,并且被深深地感动了……  风,大自然的精灵。看不见、触不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却让人感到其力量无处不在。  山东半岛,碧海蓝天。风的力量,在这里得以充分展示。在渤海湾的南岸,沿着寿光风电场,到滨海,再到昌邑风电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