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陛良性天疱疮患者ATP2C1基因突变砌究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k1234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3个家族性良性天疱疮家系和1例散发患者的ATP2C1基因突变.方法 采取家系中患病成员外周血,应用外周血细胞DNA抽提、PCR扩增和DNA直接测序等方法检测ATP2C1基因突变情况,用反向测序验证突变,用100例无血缘关系个体作正常人对照.结果 在2个家族性良性天疱疮家系和1例散发患者中发现3个未曾报道的错义突变.家系1第20外显子2048位碱基G→A,导致错义突变R619K;家系2第8外显子853位碱基A→C,导致错义突变T221P;散发患者第23外显子2323位碱基T→C,导致错义突变Y711H.家系中非患病成员和100例无血缘关系正常人均未发现这些改变.在1个家族性良性天疱疮家系未检测到基因突变.结论 发现家族性良性天疱疮3种新的ATP2C1基因突变位点。

其他文献
外生殖器部位的银屑病皮损相对较特殊,外用较强效糖皮质激素常会出现局部不良反应,长期使用亦会产生抵抗,使药物的疗效下降.因局部环境相对封闭,外用润肤剂又常使患者有不适感.因此,我们观察了卡泊三醇(香港澳美制药厂有限公司)联合丁酸氢化可的松(天津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交替治疗外生殖器银屑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期刊
经典的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PAN)系1866年由Kussmaul和Maier首先报道的一种致死性血管炎,当时称为结节性动脉周围炎(periarteritis nodosa),1903年Ferrafi将其改称为结节性多动脉炎.Lindberg于1931年首先认识PAN可主要局限于皮肤,称为皮肤型结节性多动脉炎(cutaneous polyarteritis no
期刊
目的 探讨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在健康中小学生泌尿生殖道中的定植情况,以及Uu的分群分型状况.方法 培养法对青岛地区957名中小学生的尿沉渣进行Uu和Mh培养,培养阳性者用PCR确证,并对Uu阳性标本进一步分群分型.结果 Uu阳性46例,占4.81%,生物一群占69.57%,生物二群30.43%.小学生Uu阳性12例,占2.97%,生物一群9例(75.00%),生物二群3例(25.
目的 探讨苯磺贝他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苯磺贝他斯汀片20 mg/d治疗,另一组接受氯雷他定10 mg/d治疗,共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周、第2周和第4周随访,对瘙痒、最大风团直径和风团数量进行评价及疗效评估.结果 随机入组24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共227例纳入疗效分析.治疗后4周苯磺贝他斯汀组的总
匐形疹(creeping eruption)是某些寄生虫(如钩虫、线虫、绦虫、吸虫等)的幼虫、蝇蛆、疥螨等在皮肤中潜行、挖掘隧道,引起周围皮肤炎症,形成隆起的匐行性线状损害[1].1957年,Yaffee[2]首先报道1例由毛干在人体皮肤浅层移行所致的匐形疹样损害,并命名为植入性毛发(imbedded hair)[2],至今已报道24例[2-12].我国Luo等[3-4]在国外杂志先后报道2例,国
期刊
[目的]评估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7月至2011年11月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病房收治血管瘤患儿90例,予口服普萘洛尔1.5 ~ 2.0 mg·kg-1·d-1治疗,每月复诊记录瘤体变化,根据体重调整用药剂量,并监测服药前后患儿的血糖、心率、血压、肝肾功能、心肌酶、心电图、血管瘤局部超声等变化情况,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90例患儿中82例(91.1%)口服
目的 探讨角膜炎、鱼鳞病及耳聋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和GJB2基因突变情况,为该病临床与基因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例角膜炎、鱼鳞病及耳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患者及家族成员的外周血DNA,用PCR扩增GJB2基因外显子2及其附近的剪切点,DNA直接测序法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该患者存在血管化角膜炎、鱼鳞病及先天性耳聋三联征的典型临床特征,检测到GJB2基因中核苷酸序列外显子2第148位碱基由
期刊
目的 评价卢立康唑等7种咪唑类药物对临床分离常见念珠菌的体外敏感性.方法 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 CLSI)的微量稀释法M27-A3方案,检测5种共183株临床分离念珠菌对卢立康唑、酮康唑、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舍他康唑、联苯苄唑7种咪唑类药物的体外敏感性.结果 酮康唑、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舍他康唑和联苯苄唑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 MIC)范围(几何均数)分别为0.03~8(0.06
第七届海南省医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会议暨2012年海南省皮肤科学术年会和色素性疾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于2012年6月2—3日在海口锦鸿温泉花园酒店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皮肤科医师128人参加本次会议。换届选举会议由海南省医学会云露秘书长主持,第六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巧教授做了工作报告。选举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新一届委员组织人员。海南省皮肤病医院刘巧教授再次当选为第七届海南省医学会皮肤科专业委
期刊
患者男,66岁,因反复全身皮疹20余年,复发伴脓疱3个月,于2011年3月1日至我科就诊.患者于20年前开始于头皮、躯干、四肢等处出现红色皮疹,上覆白色鳞屑,冬重夏轻,曾在外院诊断为银屑病,未行正规治疗,每次发病均于当地诊所外用药膏及中草药,夏天皮疹可逐渐消退.近4年未发病.3个月前因狗咬伤注射狂犬病疫苗,第2次注射(与第1次间隔3d)后全身皮疹复发,其上密集小脓疱,无畏冷、发热、关节酸痛等不适.
期刊